天台新闻
商业信息
旅游
网友爆料
畅所欲言
爱心
摄影
戏曲
体育
诗词文学
情感世界
二手房源
家在天台
美容健康
二手市场
网友相约
亲子
电脑
招聘求职
休闲灌水
投资理财
打工生活
户外运动
帮忙
站务
精彩图文

[分享]《儿子兵法》

  [复制链接]
楼主: 太阳雨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7-9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回,我去拜访一位女性业主,试图说服她把一栋房子委托我作中介。

一走进业主的“店里”,就把我吓了一跳,这是家舶来品服饰店,装潢富丽常皇,气派非凡;好不容易见到业主,表明了身份和目的之后,她开口就问我:

“好!你给我估估看,这房子值多少钱?”

这下可把我考倒了,除了会将平方米乘以0.305,换算成面积外,其余一概不懂。看我一副面有难色的模样,业主就笑着问我说:

“你是不是新进的菜鸟?”

没想到一下子就被人家看穿,当时真是好窘,只有红着脸,退了出来。

一回到公司,情绪稍微稳定了以后,心里就后悔了,还没有出手,怎么就输给了自己,想想实在很不甘心。

第二天,我硬着头皮再去拜访她。这回绝口不提房子,反而很虚心地请教她怎么经营,生意如何做得这么大、这么好?

这一请教,引出她的兴头来了。她这么一开头,居然从小的时候说起:

她从小命就不好,每天早上4点就起床帮忙磨黄豆,6点开始卖豆浆……

由于家里实在太穷了,初中一年级就辍学。不久,父亲还打算将她卖到妓女户,她被迫离家出走。一个小女孩,身上只有20元,孤零零地来到台北,开始一个人独立奋斗……

她边说边掉眼泪,我只能在旁边耐心地听。这一坐就坐了8个钟头,在店里吃过了午餐;直到店里打烊后,她坚持请我到她家坐。一进门,又把我吓了一跳,这哪里只是“家”,简直像个“皇宫”,占地近千平方米,有花园,有游泳池……闲聊一阵之后,她对我说:

“年轻人!你很诚恳,在未来的事业上要多努力,这里有14栋房子,统统让你卖,我要移民了!”

整个行销过程都“很菜”;而买卖之所以成功,只有一点——抱着谦和之心,虚心求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7-11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4        行销近视病

行销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业,卖的不只是好产品,还有售后服务与真诚,三者缺一不可。只要能够达成这三样条件,保证业绩长红。

可偏偏就有人不信邪,喜欢走捷径,为了做业绩而不择手段;结果不但买卖不成,仁义也不在了。这种短视、近利的现象,我把它称为“行销近视病”。

行销近视病有各种不同的类型;但最恶劣、最要不得的,就是“骗”。

例:我有位朋友李先生,是个小有知名度的股票分析师。他告诉我一个他亲身经历的行销骗术。

1989年,股市正处于大多头市场。李先生投入股市10年,自觉在股票操作上略有心得,于是成产了一家证券投顾公司。一方面出版股票操作书籍,一方面开班授课,并招收会员。

有一天,有一家电视台打电话过来,指明要找李先生。

“李先生,您好,我是某某地区的电视台,我们公司辟有专为股票族服务的节目,内容以操作技巧为主。我们知道李先生是股票专家,我们很希望能和李先生合作。”

李先生听了很高兴,电视台请他上电视谈股票操作,不但可以打知名度,也是对他个人的肯定。不过,为了慎重起见,他还是决定先弄清楚再说:

“你是说,贵公司要请我上电视讲习、谈股票操作,是吗?”

“没错,我们很希望有机会和李先生合作,如果李先生有兴趣的话,请指定一个时间,我们专程过来,和李先生详细谈一谈。”

“是这样子吗?那好,这个礼拜我比较忙,下礼拜三下午两点钟,这时间你方便吗?”

“好,那我们下礼拜三下午两点见。”

放下电话后,李先生觉得挺高兴的。倒不是因为可以上电视出风头,而是一种被肯定的感觉。心里还盘算着,要怎么讲才会精彩,录影时要准备什么东西……

约定的日子到了,电视台的人也准时到达。一阵寒暄之后,对方大概地介绍了节目内容,风格、收视对象以及播出的时段,接着就进入主题。

“李先生,我们想把您的节目安排在每天晚上9点的黄金时段。这个时段的收视率最高,而且以您的知名度,应该可以为您招揽很多观众才是,如果每天一个小时的节目,不知道您在时间上能不能配合?”

“每天一个小时节目?很好,我会尽量拨空来配合录影时间;您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时候开始录影,最好不要在早上,因为早上的时间我要看盘。”

OK,没问题,下个礼拜就开始录影。不过,在录影之前,我们要请您先和我们签个合约。”

说完,从公事包里拿出一份合约书,李先生拿过来一看,脸色马上就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7-11 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哪里是什么合约书,根本就是“广告委托书”。里面写得很清楚,委托制作每小时* *元,时段费* *元,杂费* *……事情好像有点不大对劲,李先生忍不住问:

“不是请我上电视吗?怎么还要付钱,这是哪种规矩?”

“我们确实很有诚意请录影,只不过请您酌量付点费用罢了。其实也没多少钱,等您节目一开播,光是招收会员的得得就比这点费用多好几倍,您别怕回不了本。”

这下子,李先生搞清楚了,对方并非慕他的名而来,而是在推销时段、做业绩。这简直当头浇他一盆冷水,他忽然有一种受骗的感觉,不觉把脸拉下来,正色说:

“其实你是要向我推销时段,如果事先明着讲,我也许会考虑。干我们这行的,知名度很重要,但阁下这种手法,简直在骗人,让我无法忍受,我们的谈话到此结束,你请便吧!请以后不要再来打扰我,再见!”

说完,头也不回地走进办公室里了。

这是很典型的行销近视病,为了业绩不择手段,如果李先生不明就里签了字,恐怕会引起纠纷,传扬出去,对业者只有坏处,不会有好处。这种短视坑人的手法,不但激怒了客人,而且把自己的信誉都砸掉,太划不来了!

这还不算新鲜,李先生还告诉了我另一个故事。这是我所听过最离谱,也最让啼笑皆非的行销手法:

例:有事的主角还是李先生。

有一天,李先生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宣称有一份股票操作的稿子,内容精彩,保证百战百胜,因为慕李先生公司之名,想把稿子卖给李先生出版。

放下电话,李先生不禁哑然失笑。自己研究股票达10年,不知缴了多少学费,白了多少头发,直到这一两年才能稍微赢多输少。但下的功夫愈深,愈觉得股票的学问深不可测,使他在操作时一直怀着戒慎恐惧之心,因为他知道股票市场根本没有专家,只有赢家和输家。现在居然有人说他有百战百胜的独门秘诀,他倒想见识见识。

第二天,对方果然如约而来,是个30岁不到的年轻人,眉宇间透着自信,腋下夹了个牛皮纸袋,里面装了一大叠厚厚的稿子。

买卖之前当然得先看货,李先生很自然地伸手去拿稿子,谁知道对方动作比他还快,顺手抽出了一小部分说:

“你先看目录,想看哪一章。我拿给你,这本书一共有20大章,但你只能选看十分之一,也就是两章,看过后希望你能立刻就做决定!”

这就奇了!还有买东西不准看货的,究竟什么宝贝这么值钱,只能看两章,还得立刻决定,这还是第一次碰到呢?

“如果我们合作的话,您想抽版税还是卖断?版税的话,市场上有一定的规矩;卖的话要多少?”

“这份稿子共10万字,我想卖断——25万元。”

李先生听,倒吸了一口气。乖乖!这么贵,合一个字2.5元,这是破记录的稿费了。他心里不禁产生疑问,阁下是何方神圣?

是你本人的著作吗?有何证明?会不会有纠纷?

当场就得做决定,这么短的时间要完成这么大一笔买卖,可能吗?

最重要的一点是:内容究竟如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7-11 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想着,想着,李先生有点耐不住,开口问他:

“老兄,华尔街股市有句名语:‘能预知股价3日涨跌者,可为世界首富’,这份稿子如果真能百战百胜,别说25万,给你2500万也不为过,问题是你不让我看货,我如何决定买不买;最重要的一点是,既然这么灵,你干嘛还卖?自己留着用,不是更好吗?”

这位老兄说:

“这里面的招数拆穿了就不值钱,如果你看完了,不买怎么办?”

“我不能保证看了一定买,但我可以肯定,看不到稿子,我一定不会买;你一直不肯让我看稿子,我如何能决定?哪有要人买货又不给看货的,这算哪门子买卖?”

李先生已经有点不耐烦了,板着脸如是说。这时候,对方犹豫了一下,好像下了很大决心似地说:

“那我让你多看一章好了,不过你公司里有25万现金吗?”

到这种地步,事情是谈不下去了,只好下逐客令,结束了这一段谈话。

行销必须有个基本观念:这是一个民智大开的时代,也是个谁也不比谁聪明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只有早知道、晚知道,没有不知道的“笨蛋”,消费者不可能永远被骗,被蒙蔽。想要敲开消费者腰包的大门,诚恳是第一个先决条件,即使是小额的日常消费,亦复如此。他可能会上一次当,决不可能永远当傻瓜。一旦双方发生纠纷,真正划不来的还是卖方。有谁听过“童叟青壮必欺”,而又能长治久安的企业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7-12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5        行销不是底线防卫战

这里所谓的“底线”有两个意义:

  成本价,卖低了就会赔钱。

  期望价,卖方所坚持的价位,卖低了未必会赔钱,也许只是少赚而已。

一个高明的行销,自然不应该让买卖形成成本价防卫战。做生意嘛,有别于慈善事业,而是在合乎情、理、法的原则下求取最高利润,否则,买卖就没有意义了。

在行销过程中,业务员最烦恼的是,万一对方出价在底线之下,怎么办?

这时候,较没有经验的业务员总会怀着“最低忍受限度”的心态来行销。于是,销售成了“底线防卫战”,谈判中往往处于弱势,即使买卖做成了,也没啥利润,这种鸡肋式的买卖,何苦来哉!

在这种非常态的行销架构里,往往为了价格的坚持,使谈判形成僵局;甚至意气之争,令双方不欢而散!

基于此,笔者愿意就两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如果对方出价在成本价之下,有两种应对方式:

                立刻将价位拉高至原设定价位,以扩大自己的谈判空间。宁可开高再让对方缓步拉回,也不要让对方开低,再自己辛苦去拉高。

                如果①的方式不能奏效时,就直接拒绝,让对方清楚地知道,你的底价没有谈判空间;或许能让买卖置之死地而后生。

  如果对方出价在底线价之上呢?

    商品本身是否为抢手货?

    是否可能有其他更好的买主?

    不卖是否对我更有利?

如果三者都肯定,则不妨以一之①原则处理,简单之至。

如果有一个以上是否定,笔者建议,不必进行最后底线防卫战了,否则,只会越输越多。倒不如运用其他附属条件式的谈判策略,以维护双方平衡。一方面得面子,一方面得里子,皆大欢喜。

例:有某厂房,5年前以875万元购入,现市值约1250万元,贷款1000万,由于业主已选厂至海外,所以,已空厂将近1年。

我们都知道,生意人的现金大都处于灵活运用的周转状态,不可能把资金压得太死,所以厂房多半都有高额贷款。

业者经过仔细评估:景气不振,空厂房不易增值,每个月还得负担近10万元利息,如果能将厂房脱手,可省掉许多不必要的开销及利息负担,最后决定将厂房出售,开价1375万元,“底价”设定在1250万元。

这时候,刚好有某大企业有扩厂需要,经过参观评估之后,决定购买,并出价1200万。

一出价就出在底线之下,业主很头痛,既不是很懂房地产,也不是行销专业,对于谈价,拉价完全没有要领。最后决定化繁为简,希望速战速决,于是丢给买方一名话:

“最低1250万,低于1250万,少一毛都不卖!”

话一出口,局面就有点僵了,于是战火平息了一段时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7-12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周后,双方再度展开协商。买方稍做让步,加价25万,即总价1225万。但附加条件是厂房里原有的15条电话线、水塔、中央空调、办公桌椅……都免费奉送。

卖方的回应方式依然不变:

“最底价是1250万,低于1250万,少一毛都不卖,要来就来,不要就算了!”

双方再度形成僵局,买方一怒之下,也声明放弃购买念头。

由于业主利息成本太高,才过了两个月,平白损失将近25万利息,而这期间又没有新的买主上门。业主无奈,硬着头皮打电话给买方,买方价钱立刻退缩,经过一番协商,最后以1200万成交,而原有的厂房设备,另行议价购买,交易总算完成,一方得里子,一方得面子,皆大欢喜。

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买卖是一门艺术,要能灵活变通,尤其谈判时更不应带着底线上桌。这种做法,只会使双方增加摩擦,升高行销的困难度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7-13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6        面子杀手

中国人有一句很重要的商业格言:

“生意归生意,朋友归朋友。”

西方人也说:

Busniss is Busniss.

首先讲出这句话的人真是“先知”。因为很多人在和对手“短兵相接”的时候,虽然布局精密,谋略深沉,却往往在紧要关头中落败——败给了温情主义;更明确地说,败给了“面子”。

所以,先知们早就告诉我们:面对商战,谈生意就别谈朋友;反过来说,谈朋友就别谈生意,即使是亲兄弟,也得明算账。这话说来简单,做起来可真难呢!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例:我有个精于行销业务的好朋友,月入10万元。但商场上纵横无敌,却不保证追女朋友百战百胜。有一天,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获得“准女友”首肯,陪他上西门町看电影。

一路上,他小心侍候,就生怕佳人不开心。

戏院门口,大排长龙,好不容易买了票,还剩一点时间,两人就到附近一家木瓜牛奶店闲坐,打发时间。

这时候,有一个卖花的少女向她们走过来。

“先生,买束花送给这位漂亮的小姐吧!”

“这花多少钱一束?”

50元。”

“什么,别人都只卖37元,你怎么卖得这么贵?”

话才说完,忽然看到旁边的准女友瞪了他一眼,大概心里在嘀咕:

“干嘛!50块钱的花都舍不得送啊!”

吓得他起快掏出钱,准备把花接过来。

这时候,卖花的少女忽然又开口了:

“先生,我觉得这一束更漂亮,更配得上您女朋友呢!”

这一次,他不敢再啰嗦了,赶快将50元放在卖花少女的手上。

“对不起,这一束比较贵,要75元。”

在这种情况下,能不付钱吗?

打发了卖花少女,又来了个流动首饰摊,对方开口推销:

“先生,要不要买副18K金的耳环送给你‘太太’?她这么漂亮,戴起来一定很好看。”

听他这么一说,就算假的,听了也爽!

“好!我买了,一副多少钱?”

500块而已!”

这是我朋友亲口告诉我的真实故事。事后回想起来,虽然买东西送给自己心爱的女孩是人生一大快事,但一个“武林高手”被一个小女孩拿“刀”架在脖子上,乖乖地签字画押的滋味,可真不好受!问题是,谁叫他败给了面子这个无形的杀手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7-15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7        能成交才谈让价

大宗或大金额的买卖,“开盘价”(开价)通常不会是“收盘价”(成交价),中间一定会经过番讨价还价的过程。如果您是一个行销者,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要接受对方的还价而让价?

简单来说,让价有两个基本意义:

  消极的意义——重建游戏规则。

一栋房子底价200万元,卖方开价212万,结果客户的“开盘价”是175万,距底价太远,这是赔钱的买卖,不能干,只能摇头说有。这时候客户会问你:

“那你多少钱才卖?”

175万到212万之间,差距太大,就我近4年的房地产中介经验看来,客户不可能从175万加价至200万,甚至212万,扯下去浪费大家的时间,而且会陷入“在对方设定的流规则里玩游戏”的迷思中。这时候,最好的回答是:

“就是这个价,这价钱已经很便宜了。”

这样的回答有三个好处:

1 让对方知道,双方差距太大,这种游戏不能玩。

2 如果阁下真的有兴趣,请用我的游戏规则来玩。

3 既然生意不可能成交,就不要有泄露底价的风险。

  积极的意义——让游戏圆满完成。

就前面的例子来看,买主若开价200万,与“希望价”不过12万落差,而卖方也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这时候可从212万“缓步”(注意是缓步)让价,一直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让买卖成效,这样的让价才有意义。

让价是一门大学问,不当让价的后遗症大矣哉!能不慎乎?请看:

例:我那位车商朋友,就曾经碰上这样的场面:

店里一辆二手奔驰,直接成本(进价)23.8万,加上管销1.2万,共25万,开价28万元。

有位准买主看过车后,对车况表示满意,于是主动开价:

“老板,这部车21万我要了。”

“先生,您开玩笑,二手车没那么好赚呀!”

25万都没赚头,21万怎么可能!”

买方一听,即不愿再谈下去,掉头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7-15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两天后,又来了个客户,也同样看上了这部车,买卖双方于是展开了议价行动。这一次,车商学乖了,主动开价28万,客人一听,立刻叫了起来:

“什么!前两天有个客人看车,你才开价25万而已,怎么才过两天就涨到28万,你做生意怎么这么不老实呢!”

说完,买卖双方议价的基准点,就从25万开始谈。

 这个案例给我什么启示呢?

  让价的目的是为了成交,而不是对不可能成交的客人下“逐客令”。

  对方出价与已方底价落差太大时,宁可不让价,以免生意不成交,反而泄露了底价。

  对可能成交的客户才让价。

让价是个大学问,也是促成买卖的好筹码,能善用的人才是高明的好行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7-15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8        情绪语言的误用

商战最终的目标就是在合情、合理、合法的原则下求取最高利益。违反这个原则的任何杂质,都应尽量排除,例如某些不必要的情绪。

在某些人际关系上——尤其不牵涉现实利益时,情绪语言有时也颇能发挥一些意想不到的功能。但在商战中,情绪语言却往往容易造成反效果。

在我的行销经验里,常会碰到一些人为了逞口舌之快,而刻意使用一些毫无意义的话语来强调、肯定某个特定的立场,例如:

“如果……我头给你!”

“如果……我跟你姓!”

“如果……我名字让你倒过来写!”

……

诸如此类的语言,其基本目的不过为了证实自己说的话是“真”的,希望对方能相信。结果,表面上“肯定”了自己,实际上却“否定”了别人。天底下最划不来的事,就是为了称赞一个人,却伤害了其他人。在失意人面前大谈得事,尤其容易令人难堪。一个懂人情世故的人,决不会轻易让别人没面子。即使知道对方只是夸张,甚至欺骗,也别太让人家下不了台,以免伤了别人,又害了自己。

特别是生意场合中,更该以和为贵,千万不要让一句不经意的“情绪语言”吓跑了财神爷!

例:有一回,我亲眼看到一位行销,在业务推展的过程中,因为表达方式不当,客户当场掉头离去的例子。

一个风雨交加、街头冷清的卡子,我正开车路过一栋托售二手房。由于房子条件不错,基于职业本能,我决定下来“了解”一下这栋房子,以及同行的促销手法。

还没进入之前,就看到一位穿着满得体的中年人,撑着雨伞,匆忙地从对街跑过来。我的直觉告诉我这个人可能求屋若渴,否则不会在这种天气出来找房子!

果然不错,他一进屋后,就很仔细地东瞧西看,还找来行销人员要参考产权资料。经过一番思考斟酌后,开始和行销议价。

问过了价钱以后,客户说:

“前面一点那间,面积和这间差不多,人家才卖* *万元而已,为什么你们价钱开得那么高?能不能商量商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7-15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一个有经验的行销,都可以根据这些基本资讯立刻判断出,客户其实很中意,嘴巴嫌贵,不过想杀杀价而已。结果,出乎我意料之个的是,这个行销意是这样回话的:

“什么!那间才卖* *元,不对吧!这种条件的房子不会那么便宜。”

“是真的,我没骗你,我刚刚才去问过价格的。”

“不可能!绝不可能卖这个价,我可以和你打赌,如果真的卖那个价钱,我‘跟你姓’,我‘绝子绝孙’,我‘天诛地灭’!”

这个行销不但用尽了所有立即想到的尖刻字眼,而且口气激烈,而其目的只有一个——“你说谎”!

刹那之间,客户脸色大变,立即用很不屑的态度对行销说:

“你不必‘跟我姓’,否则我会觉得很丢脸。只要你愿意学狗叫三声就行了!请你自己去前面那间问问,然后自己叫三声‘汪汪汪’!”

说完后,掉头就走,留下不知所措的行销。将心比心,读者们如果碰到这样的抢白,您会有什么感想!

基本上,“情绪语言”是中性的,就看你怎么用,在什么场合用。但把话说得太死,不但否定了别人,而且堵死了自己的谈判空间,实在太划不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7-15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em23]精神可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7-18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9        “赢家倒楣”的陷阱

大多数会令人想议价、得到杀价快感的,都是令买者无法估计成本的商品。

由于人性贪便宜所使然,多数人都没有“一分钱,一分货”的观念;所以,每个人都希望能以最低的价格买到最好的商品。问题是让人满意的价格所买来的东西,却往往物低所值,这是因为已经掉进了对言布妥的“赢家倒楣”的陷阱了。

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经验:

例:到国外观光,导游带你来到一家“价廉物美”的珠宝店。本来是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情,但其中却有一颗宝石很吸引你。看看这家店的装潢摆饰一点也不豪华气派,似乎不是专业的珠宝店,心里暗自嘀咕,会不会吃亏上当,回头看看宝石确实蛮漂亮的,标价5000元,也不贵。这时,你心里可能会闪过一个念头:杀个价看看,杀得下来就买,杀不动也就算了!

考虑了很久,心里一直在盘算,5折够低了吧!会不会让人当笑话?管他的,要就来,不要拉倒,于是立刻把店家找来:

“老板,2500元卖不卖?”

“唉哟!这个客人您可真狠,这个价钱我赔钱哪。不过,大家初次见面,有缘嘛!就当是交个朋友,赔钱也认了。好,就52500元卖给您!”

现在,你买到了,得付钱了,感觉如何?

请读者们回想一下自己的地摊交易经验;在一阵激烈“搏杀”之后,对方依你的出价所卖给你的产品,是否真的物有所值?扪心自问,自己是赢家?还是输家?

例:有一次,我参加旅行团赴祖国大陆观光。在一个风景区里,矿业到一个小贩向我推销贝壳项链,每条50元。由于价格上已先取得我的好感,东看西看总觉东西挺不错的,于是我出价25元,对方同意,我高高兴兴地付钱取了货,继续我的旅程。

一个小后,同团的旅客们大都上车了,眼看着车子就快开走,奔向下一个目的地了,我注意到这个小贩在车门口拉住最后一个客人开始主动降价推销:

“漂亮的项链,原价每条50元,现在只卖你一条25元!”

看看这个客人不为所动,人也上了车,而“师傅”也发动了车子,随时生火待发,这时候,小贩急了,在车下大喊:

“我手上这一大把,有七八条项链,全部只算你25元,最后的机会了!”

说着作势把东西向窗口递了上来,这位客人似乎对价格满意了,立刻掏出25元,两个人快速地成交了!

看着这个场面,我拿起手中的项链注视着,看了又看,心里不由苦笑,这场商战的胜负就是所谓的“赢家倒楣”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7-18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手车买卖中也有很多典型的例子:

二手车专场是一种非常专业的行业,“没有三两三,哪敢上梁山”。每一个二手车业者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梁山好汉,因为二手车的品质好坏差异大,而且车商在“抓车”时,通常不可能有太充裕的时间去详究车况,也不可能随身带着行家“保镖”,因为想“抓车”的人不是只有你一个,而没有货源就没有进账。更由于竞争激烈,所以,经常在一念之间,就要在判断车况好坏后,再根据行情开出一个对买方有说服车,对自己又有相当利润的价格来。在这种交易背景下,消费者在面对二手车商的商战中,无异是以卵击石!

相对于二手车商而言,大多数买方都不懂车子。对于在短时间之内判断车的好坏更是不易,顶多只是看看车子有没有撞过?引擎有没有杂音而已,而事实上,一部车的好坏,牵涉的因素极广,决非一般人在短时间可分辨的。

我的二手车商朋友告诉我,同年份、同款式车子的价钱,依车况的不同,会有极大的差异。但除非表面条件太差,否则,也们开出来的价格一定差不多,以免因为低价而露出马脚。

面对一大排好坏参差不齐的车子,车商决不会主动向你推销他们心目中的好车,不要然烂车他卖给谁?如何在沙里淘金,甚至火中取栗,就成为消费者最大的挑战了!

所以,只要你开价在他的成本之下,或利润空间在他设定的范围以外,保证不可能成效。赔本生意谁干呢?

反过来说,只要你开在他预期的利润空间之上时,即使“赔本”或“不赚钱”,他也敢卖给你。但通常在开过一小段时间之后,阁下就会发现,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7-18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两个例子虽然倒楣,究竟不过破点财而已,还有更惨的呢!我有个朋友就是因为“决策错误”,结果差一点“倾家荡产”。

例:也不过才几年前,忠孝东路上有户三角窗店面,位置一级棒,招牌挂出来既醒目又抢眼,又地处要街,人潮车潮更没话说,但门窗紧闭,大门上贴了一个大“售”字;贴了一年多,还没卖掉。

朋友小张是个业余房地产投资者,每天上班路过此地,总要看到这户店面;而每次看到这房子,总会情不自禁地盘算可能的转手利润。 但想归想,却没有动手一搏的念头。

有一天,他发现“售”字变成了下面几个大字:

“缺钱急售,出价就卖。”

这下子,他有点动心了,仔细地观察了房子,经过一番评估,认为像这种条件的店面,市价最少可达1625万元。于是自已筹了125万现金,再向银行贷款1125,以总价1250万元买下。1个月后,换他粉墨登场,当起卖方,开价1875万元。

资深老到的房地产投资客常说:

“没买到房子也就算了,不必贷款,不用缴利息,把钱存大银行,不但不少、不跑,反而还可以钱生钱赚利息。一旦把现金换成房子,才是烦恼的开始呢!”

“当银行把钱拨出来当天,就开始算利息,不要小看这利息钱,一、二十天还受得了,1个月之后,那可真的吃不消。没有营业收入,光付利息,拖得越久,利息付得越多。有时候,房子还没有卖掉,本金已经快吃光了。这还不算,如果押错了边,还得流血杀出,一来一回就是双重损失。所以,投资房地产其实就是投资眼光!”

这是投资老手的行话,字字珠玑。

果然没错,这个房子把小张给搞惨了!

自以为买到的是“底部价”,其实是另一波的“头部价”。原来的卖方是因为景气持续看坏,不愿再被“套牢”,不断承受利息,甚至慢性盘跌的压力,才赔钱(利息不计,卖方亏损250万)卖给他。事实上,等于把“烫手山芋”转给他,谁教他自投罗网呢!

    也合该小经倒楣,那一年内,报上天天报导的不是股市不振,就是房地产低迷、退票率大增、失业率提高等等,一大堆利空。

       125万的自备款不算,光是向针毡贷款的1125万,每个月连本带利就要将近12.5万元,若一年没卖掉就是150万。他越想越恐慌,也没心思上班,天天

守在房子里,只盼有买主上门,却每天失望而返!

守在房子里,只盼有买主上门,却每天失望而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7-18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3个月后,他终于忍不住了,只好效法闪任卖方,在大门上贴了“屋主缺钱急售,出价就卖”。

1个月后,又出现另一位投资性买主。但这位老兄比他更狠,出价1125万元。为了不让自己持续套牢,更为了不再忍受煎熬,他终于把这个烫手山芋又丢出去。就这么一来一回,4个月内一共损失了175万元!

要避免掉入“赢家倒楣”的陷阱,最好的方法就是请教专业人士。

面对自己专业以外,而又没有一定行情的消费品时,要如何避免掉入“赢家倒楣”的陷阱呢?笔者的建议如下:

  较大量购买低价位产品时,先买小量试价,对方愈爽快成交时,表示成交价距合理价(或成本价)尚远。所以,不宜太早下大笔订单。

  如果是高价位商品买卖,开价时,尽量出我方主动开价(避免在别人的游戏规则里玩游戏),而且开一个自认离谱一点的价格,看对方的反应再做定夺。

  从对方听到开盘价之后的反应,现来判断底价可能在哪晨?

有效完成了这三个动作之后,将会比较有机会接近底价,也才能以大笔的数量和对方议价。

这时候,临场应变的技巧,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除非阁下从来不在乎价钱,否则,想当个真正的赢家,就要不怕麻烦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7-18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10        看大不看小的经营迷思

我有个做房地产的朋友,原先也是个凡夫俗子,拜景气之赐,在短短几年内,赚进了大把银子。发了财之后,整个人都变了,行事海派,出手极阔绰不说,开口非金即银,满身“铜“味。由于他的致富过程颇传奇,还曾数度被报章杂志采访,风云一时。

由于事业顺利,信用快速扩张,手边资金宽松,事业的发展蒸蒸日上,俨然已有大亨的架式!

在一次与他闲聊中得知,他名下共有五十多栋房子,包括店面、透天厝、别墅等,绝大多数都是大面积、高总价的不动产。面对这一大批不动产,他的操作方式是不出租,而是每户设定买价,不到预估利润价绝对不卖。他判断当时的景气会持续上涨,同时告诉我,750万以下的不动产不要推荐他投资,理由是总金额太小,他连看都懒得看。讲话口气,一副只看大钱,不看小钱的样子,让人觉得,跟他做生意还得先看他的大爷脸色。

好景常,景气光景总会过去,由于他一直坚持价格,杀低不卖,几年下来,他名下的房地产,只卖出了两间店面,但后续的不动产却不断增加。由于资金被大量冻结,又入不敷出,每个月付出的利息也愈来愈重。

台湾房地产有个特色,暴涨暴跌,尤其下跌时最可怕,如同股票崩盘,不管多低的价格买进,总是被套牢,差别只是赔多赔少而已。

经济不景气时,高总价的房地产通常首当其冲。朋友的房地产虽然因为买得较早,成本较低,但几年下来,由于利息支出及房价下跌,早就处于赔本状态;更因脱手不易,资金周转更形困难,不得已只得再以每二胎向民间高息贷款。就这样,挖东墙补本墙,不断地恶性循环,勉强地支撑了半年后,景气仍未见起色,最后因为禁不起愈来愈重的选自负担,终千倒闭,并负合几千万元。

在房地产界数年的经验,看遍不少“英雄好汉”的兴亡盛衰,使我一直怀着谨慎恐惧的心情去经营自己的事业。3年多来,我经手的有价值近3000万的别墅和厂房,也卖过总价仅20多万元的小套房;然而,在任何情况下,我对于任何案子,绝无“看大不看小”的偏颇之心,大案子虽然利润较高,但投资多,风险也大,小客户才是我最稳定的衣食父母,使我能在不景气中,屹立不摇,案子虽小,但量多,使我一直维持高水准业绩表现。秉持这样的信念,我自信自己不是个容易被潮流所淘汰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7-18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上述现象,在现实世界中屡见不鲜,但又有多少人能在经验中记取教训?我很怀疑这种看大不看小的“经营”心态能获得财神爷的长久垂青?下面是我最近才亲身经历的例子:

例:几天前,我上街去买鞋柜,鞋柜在家具中是属于较低价的产品。我在某家具行逛了逛,没看到卖品,即询问小姐:

“请问贵公司有没有卖鞋柜?”

小姐答:“有!”即转身拿了一份附照片的目录给我看。

“咦!这目录都没有标价,请问怎么卖?“

“哦!我看一下。这个嘛,500多;这个嘛,大概要1000多;另一种比较贵,价钱我要再问一下。你要买哪一种?“

“对不起,小姐!没有实品,也没标价,而且连你都不能确定价钱,我怎么只凭这份目录就决定要哪一种鞋柜呢?“

这小姐是这么回答的:

“实品?我们这里不摆这么低价的实品,这不是个利润很好的产品,我们也没赚你几个钱。如果你要看实品,请你到别家去找!”

我听了立即转身离去,心里有种受辱的感觉。

名位读者,要是你被店家“请”去别家买,你会再回头吗?我真怀疑这家家具行请这种业务员会赚钱吗?相对于某民营银行襄理,我更能了解什么是“器小易盈”,什么是“大海不厌涓滴,乃能成其大”的道理,而有些企业之所以能“长红不黑”更是其来有自了!

例:由于职业互动因素,不动产买卖业与银行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最近,应朋友之邀,参加了一个晚宴,认识了许多企业界人士,而我座旁恰好是位某民营银行放款部襄理。自然的,谈身段容也多半和不动产融资业务方面有关。

交谈过程中,这位襄理很诚恳地希望我能介绍些不动产融资客户,并且承诺一定用最低利率给予优惠。由于我是做房屋个案买卖中介,成交的不动产多半以住宅为主,每笔的融资金额都不大,不像整批工地,一借款就以千万元为计算单位,所以,我即客气地回道:

“我的案子都是以住宅为主的,融资金额不大,都是‘小脚’,您哪看得上眼!”

这襄理听了,连忙解释:

“融资少没关系,‘稳’才是最重要的!稳就好!一般性住宅房屋贷款,以居住为主,没有生意行为,风险最小,是最稳的!是最稳的!”

在话题逐渐进入状况之后,这位襄理开始大吐苦水:

民营银行开放时,正值景气回升,加上我们经理原有的公司户等法人机构的大客户,存款只需付处息2%,放款可收10%;而且借、贷金额都很大,做一件公司户案子,比做十件一般房屋贷款的利润还高,但所花的工却是一样的,所以本行做公司的借、贷案较多。在银行成立初期,要想拉生意,放款额度要宽松点才行,对于那些公司户的放款额度,都给予高额评估,所以,以前本行做的一般房屋贷款较少。直到一年前,景气低迷,许多企业生意不好,周转不灵,我们的公司客户中,倒了3家,就算拍卖所有的产业,拿回拍卖所获的钱也还是亏。还好,这段期间,做了30多间房屋个案的一般户屋贷款,而且一间都没出问题,所获得的利润,勉强打平3间公司户的亏损,所以经理的想法也改变了,要我们出来找真正稳定的中实户,少赚没关系,稳就好,但是现在重新开发新客户,为时已晚,我们这些干部做得很辛苦……

话虽然说得这么客气,但我心里清楚,这襄理不过是稳中求稳,小心驶得万年船。一夕致富,毕竟只是传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世界上有几个人是凭“际遇”发财的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7-19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11        定位错误的广告

广告是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它负责传达一种讯息与形象,告诉消费者,我可能是你正在寻找,或根本就是你需要的东西。

为了塑造商品的美好形象,有些广告会采用投射性的手法,给消费者一个美好 的想像空间,例如:

“香车”旁边有美女,

“别墅”有青山绿水衬托,

“壮阳药”一定少不了肌肉结实的“酷哥”!

这种宣传手法未必保证有效果,但至少不会有反效果,但偏偏就有人喜欢出“奇兵”,来个反其道而行,结果,钱是大把大把的花,效果是出奇的差,是产品不好吗?未必,是形象定位太吓人了!

例:几年前,运动饮料刚盛行时,有一种新运动饮料刚推出,电视广告量极大,出现频率很高;正因为如此,所以家喻户晓。照理说,这么“成功”的广告,销售业绩该非常好才是,结果,就是广告本身,使这项产品没人敢买。这就是“越野”运动饮料。

所谓运动饮料的产品定位,应该是以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恢复体力为主,它应该强调的是一种强壮、健康、开朗的形象。

结果,不知道是谁出的“好主意”,竟然找了当时一位小有名宝贝明星“二百块”来当广告模特儿。这下画面可妙了,只见那位二百块先生左手拿饮料,右手食指指着“越野”,说着一口“标准”而又含糊不清的“台湾国语”,讲一个字指一下地说:“越——————————赞!”

设计这个广告的原始构想可能是想制造一种奇趣,借以出奇制胜,但二百块的形象太特殊,太“怪异”了,当作一种趣味尚可,把他和一种强调健康、明朗效果的运动饮料结合在一起,实在有点突兀。由于他的动作、徒刑和在电视上的角色差不多,实在笨得有“余”,一副“痴痴呆呆”的模样,每次我看到这个广告的时候,都笑弯了腰,心里想:

“我绝对不喝这种饮料,以免喝了就会变成‘二百块’。”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周围的朋友和同事也都有和我一样的想法,只要在办公室里有人喝“越野”运动饮料,就会有同事笑他是‘二百块’。虽然广告的频率很高,却不叫好,更不叫座,白花了许多广告费。

另外一个广告也是个不叫好也不叫座的例子,是种专治感冒、打喷嚏的糖浆。

例:这是个电视广告片,主角是两位台语片谐星,一男一女,男瘦小、女胖大,论身材是个极端的对比。

画面上是一对同订的夫妻,“胖”太太患了感冒,猛打了个喷嚏后用力躺平身子,身边的“小”丈夫,禁不起床的振动,被弹到半空中。广告诉求的,当然不外是喝了“* *”牌感冒糖浆就可以治感冒,问题是这种表现产品特性的手法,未免太“别出心裁”了吧!

读者们如果不健忘的话,应该对这个广告有些印象才是,和前面的“越野”一样,这个广告出现的频率也很高,让人看了也会有种趣味性的效果,男主角是谁?大家都应该知道,是早期台语片红星“矮仔财”,女主角呢?当然就是“玲玲”了。

现在,请问您:

“这是什么牌子的感冒糖浆?”

恐怕您也答不上来吧!这一点也不奇怪,在撰写本文之前,我已问过数十位西药房老板,结果,连药房老板也不知道,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这个牌子的感冒糖浆是否还存活于市场之中,我不得而知,但我却从来没用过,因为这是什么牌子都不知道,要如何试用?而且它的表现方式实在太违反美感了,使我不得不怀疑它的疗效。

广告像水一样,能载舟亦能覆舟,端看怎么表现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7-20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12        过河拆桥因小失大

在我的房屋中介经验之中,见过不少形形色色的客户,绝大多数都正正派派、规规矩矩地进行交易,但有一种人却喜欢过河拆桥,甚至有时是未过河先拆桥,结果却因此尝到了因小失大的苦果。这里不妨提出来一谈,供读者参考。

客户们之所以过河拆桥,最主要的目的是想省掉中介费,这种心态不但不道德,对中介公司而言,还是件很不公平的事。

对一般人来说,生意买卖是一件简单不过的事,只要一方愿卖,一方愿买,立刻可以付款成交,对于一般小金额的上学开销而言,或许是如此,但如果是大宗或大笔金额交易恐怕就没这么简单了!

以房地产业而言,其中的技术问题、法律问题非常复杂,绝非一般业外人士所能想像,只要有一方稍有“非善意的无知”,甚至居心不良时,纠纷随时会产生,而其中所可能造成的损失,决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

中介人的角色,就是让买卖双方能在公平原则下进行交易的公正第三者,除了帮双方之间处理各种技术问题之个,还得负担相当的法律责任。严格说来,中介人是靠专业知识吃饭的人,既如此,在服务之余收取一定比例的中介服务费也就不为过了。

就因为房地产交易的技术性强,风险性高,交易过程中若没有中介人作媒介,无异是将自己投入一个无限变数的危机之中(在笔者数年的房地产中介经验中,就见过无数次光怪陆离、令人匪夷所思的案例,其而局之精巧,用术之高明,令人叹为观止,以后有机会再读者们详谈)、而客户们(买卖双方都有可能)摆脱中介人最常见的方法则是,在中介人接受委托,辛苦企划、投资促销,为买卖双方搭好见面的“桥”后,即以条件差距太大,无法成交为由,拒绝中介居中斡旋,私底下却暗中洽商,等委托中介期满后,即自行成交,表面上看来似乎省下了一笔中介费,其实呢……可能会“偷鸡不着蚀把米”,请看我的亲身经验:

例:3年前,我曾爱托为信义计划区的一户一楼店面作中介,委托价155元,中介服务费为成交价的5%,屋主要求开价为166万。

由于房子的贷款金额过高(125万),每个月连本带利要还银行1.25万元,加上又在巷子里,以店面条件而言,市况并不算好。由于整体条件不全,所以买主并不容易找,这一卖,就卖了一年,最手才由我接手受托销售。

经过我极力促销一个月手,才觅得一位客户,是做洗衣店的,基本条件适合,但只肯出价145万,这个价格在我的权限之外,于是安排双方见面,当面洽谈。

面商过程中,屋主因为房子拖得太久,贷款吃重,又考虑到以145万成交,操作贷款、服务费与增值税后,所剩不多,于是起了歪念,悄悄递了一张名片给买方,并言明要稍做“考虑”,随即离去
   

这个动作,对买方而言,是个强烈的暗示。果然,当天晚上,买方就私下找屋主商谈,愿加价至150万,但条件是须先与中介公司解约,等无合约限制后买方才愿正式签定买卖契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天台领先的地方门户服务平台
  • 客服电话:13968580055
  • 客服QQ:808508
门户服务
    

浙公网安备 33102302000043号


浙ICP备11032801号-2
 
天台之窗订阅号
天台之窗服务号
Copyright  ©1998-2024  天台之窗  Powered by  Discuz! X3.5    ( 浙ICP备11032801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