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新闻
商业信息
旅游
网友爆料
畅所欲言
爱心
摄影
戏曲
体育
诗词文学
情感世界
二手房源
家在天台
美容健康
二手市场
网友相约
亲子
电脑
招聘求职
休闲灌水
投资理财
打工生活
户外运动
帮忙
站务
精彩图文

[分享]《儿子兵法》

  [复制链接]
楼主: 太阳雨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8-16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位行销恰好是笔者部门里的同仁。当我看到这份行销报告时,立刻把这位老兄找来,提醒他注意下面几点:

①买主出价被拒绝,除非他实在找不到更好、更便宜的同类产品;否则,没人有把握他会再回头。

②买主“空手”离回来去,久等不回,这时候,再打电话请他回来,唯一的成交可能只有再降价了。

    就算买主再回头,但有可能自动大幅加价并按开盘价287万成交吗?

④即使买方有意愿,但从经验来看,多半只会加个1万、2万左右。再多加价的机会就不大了,问题是:即使如此,谁又有多大把握?

⑤放走了这个可能的买主,在仅余的几天内以及大环境又这么差的情况下,能保证还会有新买主出现吗?

⑥对方开价虽在“底价”(屋主委托价)之下,但通常的情况是:说服屋主比买主容易多了,因为屋主的资讯是明的,但买主的资讯则经常是暗的,为什么不选知彼的仗打,偏选不知彼呢?

⑦只有高明的中间人才能秉持着居间任务,让买卖双方“有进有退”地达成共识,将生意完成,回收佣金。

同仁听了,频频点头称是。然而,3天后,我所担心却不忍说出口的事终于发生了,这个买主果然以237万的价格买了附近同一规格的房子,机会就这样的稍纵而逝了!

近十万售屋佣金就这么飞了,如果当它是学费的话,也未免太贵了,问题是又有多少人在这么高昂的学费里学到教训呢?

买东西,有时候完全是一股冲动!百这股冲动的持续性通常都不会太长,如能及时掌握购买冲动的最高点,或许可在相对高价上成交,达到行销艺术的最高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7        最低多少钱能卖?

每个行业的行销者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

“最低多少钱能卖?”

新进行销人员一听到这句话,往往会方寸大乱,经验平平的赞是未必能确实掌握分寸,因时因地因利制宜而错失良机,而资深行销则又觉得这种问题太简单了!

其实,面对这样的问题,最好抱持着平常心。因为,买方这种动作,通常只是试探性质的随口问问,不见得一定要买。但经验不足的行销一碰到客户问这问题,就以为买卖快成了,答话就特别仔细,结果自动降了价,而买方还是无动于衷。自己白忙一场 不说,一旦碰到真正的买主,你一降价,他会觉得你轻易降价是有机可乘,再狠狠杀你一刀;恐怕更让你进退两难,得不偿失!

以房地产买卖而言,当买方问:

“最低价多少能卖?”

这时,行销人员可以不必担心,因为大多数客户通常不了解房地产的杀价单位,除非是胡缠蛮干,否则,都不至于杀到“骨头”。

一般而言,房地产不外下列两种单位:

单价杀:房地产的特性是高总价必低单价,低总价必高单价。

举例而言:

同一栋大楼(或同一地区)内,一户33平方大的套房,总价60万,平均每平方1.8万,如果是160平方的大房呢?总价达375万,但平均每平方价格可能低个2500~7500元。

就这个价格特性来说,对于高总价的产品,如以“面积”为杀价单位,因为是就“低价位”杀起,怎么杀也杀不多,买方自然占不到多大便宜。

杀总价:到底以多少钱为杀价单位?2.5万、5万,甚至25万!这可没个准儿,总不能说打4折吧!这又不是逛百货公司,通常要不出个零或五的整数,要不就是对着零头砍尾数罢了!

说穿了,就是别怕买方来杀价,天下只有错买的,没有错卖的,怕什么!

如果行销碰到客人问这问题时,尽管单刀直入地对买方这么回答:

“别一直问我底价多少,最重要的一点是,你喜不喜欢?喜欢的话我们再谈价。”

这种问法,客户多半不会给你否定的答案:是嘛!不喜欢干嘛同你耗!这就是了,客人一旦表明了喜欢,这时候,你可立刻很明确地告诉他:

“我已经降价12万了,从275万降至263万(举例)。”

“这就是低价(原来的开价)。”

然后再提供适度的资讯让对方知道,是真的降价了!

对方既已表明对产品的肯定之意,就算再杀也不会“狮子大开口”了。

读者们也许会问:若买方回答“不喜欢”呢?这就没啥价好谈了,就算让了价,买方也不见得会买,何必浪费时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有位客人来看房子,从反应来看,似乎挺满意的样子,没多久,他开口问行销:

“请问卖多少钱?”

183万!”

“请问能打几折?”

行销一听就知道:这是既外行又离谱又想低买的询价方式,遂半正经半玩笑式地回答:

“请问你有贵宾卡吗?”

客人一听愣住了,满脸惊讶地问:

“贵宾卡?有没有搞错,买房子还有贵宾卡啊!”

“哈哈!没有贵宾卡,折扣怎么打。”

这一来一往,而人都忍不住笑成一团。最后,买方收起了笑容,很正经地单刀直入问道:

“底价多少?直接开好了,大家省麻烦。”

行销一看对方开始玩真的了,于是以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回应:

“不要老是问我底价多少嘛!你先告诉我喜不喜欢?如果真要买的话,我们再谈价。”

买方一听,也很直接:

“就是喜欢,才问你底价啊!否则我站在这里干什么?”

“这栋房子是从200万降价下来的,已经降了16万元,最底价了,也就是184万,如果你真那么有诚意,我推荐你买这间房子,真的是划算。”

175万!175万可以的话,我就付订金。”

读者们,注意这个转变,本来是要打几折的杀价方式(每一折就是总价的一成,太可怕了),最后变成卖方让价去零头,买方杀价杀尾数。两者差距缩小,接下来的买卖就好谈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8-22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8-22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1        撤退是为了转进

就高总价商品而言,行销者最怕买家出个鸡肋价——在底价附近。

卖嘛!没啥利头;

不卖嘛!又怕痴等下个买家;

真让人一个头两个大。

在这种情况下,多数行销往往会闪过一个念头:

“不管他,先稳住客户再说,客户稳住了,再且战且走。”

于是展开一连串的“逼订”动作。但买方也不会是呆瓜,你的动作愈多愈大,他的疑虑会更深:

“咦!刚刚还嫌我出价太低,现在又急着向我收订金,其中必有文章,先守住腰包再说。”

矛盾一产生,这场戏就算唱完了,买者不肯买,卖者不能卖,还谈啥买卖!

就算行销神通广大,收了斡旋金,如果屋主不接受,那麻烦更大。收钱已经很难了,还得眼睁睁地把快进门的财神爷又送出去——退钱——更是痛苦。哇!可真折磨人哪!

笔者自己就曾受过这种惨痛的教训:

例:有一天,我正守候在一个销售现场,有位客户进来参观房子。看得出来,已经货比三家了,而且我可肯定他是自住型而非投资型客户。因为他看得特别仔细,尤其注意小地方,包括窗面会不会漏水,水电周不周全,阳台排水顺不顺,采光、通风好不好等等。

经过一番寒暄、解说之后,凶开口询价:

“李先生,说了这么多,你还没告诉我要多少钱呢?”

“既然附近的房价你已经掌握得那么清楚,还是你自己告诉我,准备花多少钱买,我会尽量把买卖做成。免得我开了价,你又来杀价,又得花不少时间。”

对方一听,笑着说:

“底价你心里最清楚,出高了,我吃亏,出低了,你不卖,大家还是白搭,还是你开价好了。”

经验告诉我,这是个准买主,既然“暖车”暖够了,那就“上路”吧,反正总得上路,才能见真章的,于是开口:

“一口价,157万。”

对方的反应,果然不出我所料:

“什么一口价!买卖房子哪有不杀价的,你开个价格就不是最底价。157万实在是高了点,如果以附近的行情来看,面积乘单价,总价是145万。不过,你这房子是边间,装潢也还可以,依我看,最多应该不超过150万才合理。”

“我这房子的面积,装潢……何止150万!别的不说,你光看看这装潢,全是上好的材料呢!”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8-22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我怎么说,买方就是不为所动;

“我只能出这个价,多了就不谈了。”

对方咬死150万,没办法,我只有另外出招应付:

“好!一口价,155万;不过你能现在就自己做决定吗?”

155万,我还是尊重一下我太太,让她看这再决定好了。”

买方这一退缩,我就知道自己让价让得太快,让他警觉到我其实还有让价空间。现在,别说155万,就算150万,也可能收不到订金。可以肯定,他的底线一定会缩到145万,甚至以下。这一来,想再把价格拉到150万以上就更难了,为了防止他再退缩,我便采取激将法:

“咦!一开始,你不是说你决定就行了?所以我才和你谈价钱,现在我有诚意让价,你却找理由搪塞!这是怎么回事?”

“是我决定没错,但预算只有150万,你要卖155万,又不让我杀价,只好回家和太太商量商量!”

“照这个样子看来,就算我现在150万卖你,你还是会找理由回去和太太商量,然后回头再给我杀到145万,对不对?”

“不会!不会!”对方急着澄清。

“既然你不会再回杀,好!我接受150万的价格,请您先付订金好了!”他不好意思再杀价,回去和太太商量的退路也被我堵死了,这下子,买卖总该成了吧!没想到,这老兄硬是另辟“战场”:

“我没带钱。”

“没关系!支票也可以。”

“我没支票。”

“没关系!可以用提款卡提现金,或用我准备的商业本票也行!”

眼看我步步进逼,对方又另辟“战场”:

“为什么一开始我出任价150万你嫌低,现在又可以卖?还急着向我收订金?事实上,我希望能再考虑一下。”

这话一出口,我便知道这笔买卖大概完了。果然不错,事后我再联络他,已经连145万都不要了。

其实,依我的专业看来,这房子别说145万,就算150万还算很便宜呢!

不仅如此,甚至连我想再为他介绍的房子,他也都推说没空看呢!

几经检讨,我发现问题出在逼订逼得太紧。一方面暴露了自己的弱点(显示卖出意愿很强,而且价格还有下杀空间);另一方面没给对方适度回旋空间,就算买方真的回家找太太商量后还是不买,至少还不会“怕”你;反正买卖不成仁义在,这次不成还有下次机会,不必把未来堵死。反之,如果他商量过又回来时,不但成交机率大增,说不定还有机会加价呢?

把整个经过整理起来,一旦面对买方出了“鸡肋价”时,可以有下列的方式应对:

①先观察买方有没有当场独自议价之权?如果有,则可进入议价过程,再视情况收订,否则,则切记“事缓则圆”的道理。

②如果买方一直犹豫不决,实在无法当场决定时,最好不要一味逼订,以免造成太大的压力,反百坏了事。这时候,如能给他个台阶下,让对方多点考虑。回旋的空间,才不会自断“后路”。尤其注意别过分使用“激将法”,让对方误以为你看不起他,做不了主,起了情绪反应,保证生意一定砸锅。

③给对方回旋空间,其实是给自己留后路,目的是多点时间重新动作、伺机而动。否则,就算当场以低价成交,收下了斡旋金,甚至订金,还得再回头面对业主,也不一定能成呢?何苦!

俗话说:“休息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意思是说:暂时“歇脚”,甚至“撤退”,有时候反而是新生机,甚至是另一条更强势的攻击发起线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8-25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2        杀价快感是成交与否的关键

笔者有个多年好友,苦追女友5年,最近终于决心求婚,不料在最关键性的局面被“三振”出局,心情郁闷不已。

好友情场失意,当然不能袖手旁观,于是亲自出马进行了解,并伺机看是否能重新促成一段好姻缘。

这个女孩和笔者也很熟,不但长得漂亮、大方,而且热情、善良,但因为裙下之臣太多,显得有点娇滴滴,有时甚至很会使性子,闹别扭。

而我这朋友则是个既聪明又能干的帅哥,纵横脂粉阵中,10年来未遭“败绩”。

照理说,两人旗鼓相当,彼此又对眼,应该早结连理了,然而,两人的脾气都太“臭”了,最后竟弄成了剑拔弩张的僵局,差点让这世间又多添一对旷男怨女!

求婚那天,这朋友精心打扮了一番,带了一束玫瑰,准备了钻戒,把女朋友带到一家很有情调的高级餐厅,然后在朦胧的灯光配合优雅的音乐声中展开攻势:

* *,我生平从未求过人,不过我们在一起也5年了,我希望你今晚能帮我一个忙,答应陪我走这下半辈子。”

“这一束花代表我对你的爱,这个钻戒代表我对你感情的坚贞,如果你答应的话,请你把这两样东西收下吧!”

说完,深情地望着女友,准备在对方点头时,献上最诚挚的一吻!没想到女友却呆坐不动,只是笑着说:

“哪有这样子求婚的?”

“求婚不都是这样子的,还有什么别的公式吗?难道你要我跪下来不成?”

“当然,你不跪下来,我怎么知道你够诚意!* * * * 求婚时,还不是当着大伙儿面双膝着地,最后不也抱得美人归吗?”

“在一起这么久了,你还不知道我的心意吗?何况,男儿膝下有黄金哪!这太没面子了,你饶了我吧。”

“喂!你搞清楚,我这一点了头,就得帮你生一堆孩子,当几十年老妈子,而你却还对我说什么男儿膝下有黄金,这么大男人主义!好!你今天不屈膝,我就不点头,你自己看着办吧!”

两人说着说着,就吵了起来。最后女友火了,站起身来,掉头就走,临走时还余怒未熄:

“膝盖和美人只能选一样!”

了解了真相之后,我只问了男女双方各一句话:

“你(你)爱不爱对方?”

答案是肯定的,既如此,事情就好办。最后,我居中协调出一个折衷性的条件,下跪可以,但要在四下无人时进行,由于双方彼此真心相爱,都不愿把局面搞僵,最后两人都同意了,一场风波终于化解。

蜜月结束后,有一天,我偷偷问朋友:

“你跪了没有?”

“跪是跪了,不过我要她先答应嫁给我,我才跪的。”

笔者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呢?因为:

即使“命定”的结果,也往往受到“过程”快感的影响。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把这个“公式”套用在买卖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个重要且有趣的现象:

杀价快感是买卖成交与否的一大关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8-25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买家而言,买到高价或低价诚然很要紧,但杀价杀得过不过瘾,快感够不够,更是愿不愿成交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换言之,如果没有经过一番“厮杀”而买到低价,买方总会觉得整个买卖过程似乎还不够完美,因为杀价本身就是一种乐趣,而这种乐趣不是低价所能完全取代的。就好像得来容易的东西,一般人都不会太珍惜的道理是一样的。

因为期望在买卖过程中享受杀价乐趣,所以,在乐趣没有满足前,有时候即使付了一点订金,也宁可被没收,让买卖提早“收盘”。这种微妙的消费心理,读者们切不可不察。

看看下面的例子:

例:一个月前,我到公司的工地去谈个案子,刚好碰到一位已下订的客户要求将订金退回。

这工地是公司自地建的花园大厦,由于各方面条件都不错,销售状况尚可,这位客户前几天已来看这,这次又带着全家人来参观,显然是准备做个最后决定了。

经过一番折腾,双方进入价格谈判:

“现在景气这么差,到处都在降价,你们还卖这么贵,人们已经耗了老半天了,开个实在价吧!如果价格还是一点弹性都没有,那我就不打算考虑了。”

买主把话说得这么直接,这么硬,弄得行销左右为难。

刚才明明说得很清楚了,总价已经降了25万元,便宜得不能再便宜了,根本不可能再降价。也就因为价钱够低,才能让客户三番两次上门,但又怕如查没再降点价,说不定客户掉头走掉,这可真让人头大。没办法,行销只好又很诚恳地对买方说:

“老板啊!行行好!真的已经是最低价了,如果能再让价,一定少给你,但这个价格是我把资金贴出来才有的哪!这样好了,再少你2500好了,我可真是尽了最大的力量喔!”

客户一听瞪大了眼睛,不屑地说:

2500!小姐!这可是200多万的房子啊,才只降2500,你这不是寻我开心吗?”

“老板啊!拜托啦!刚刚已经降了20多万,你怎么都忘了?这2500是我私人奉送的。好了,这下销售奖金全没了,我只有期待你能让它成交,也许年终会有点业绩奖金,如果你还要杀价,我也没办法,只好介绍别的房子给你了。”

一个案子可以扯到这种程度,显然买方的购买意愿很强,而之所以迟迟不能拍板,可能是因为还没满足厮杀喊价的快感吧!看看行销小姐这么可怜兮兮地哀求,再争下去也没意思了,最后买方勉强丢下1万元订金,带着家人走了。

一个小时后,我刚好来到现场督察,又恰好碰到这位客户掉头回来,没想到这次回来是想取回订金的:

“小姐,和你打个商量,刚才付你那1万元订金,能不能还给我?对这户房子,家人的反应都觉得不理想,你看是不是可以帮我介绍另一户?”

行销一听,急了:

“老板哪!我对你可真是掏心掏肺,半卖立地送的啦!这么便宜的价格,不买真的很可惜呢!至于订金,我想还是按规矩办好了,不要退啦!买啦!我一定好好给你服务的!好不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8-25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姐,你的服务是没话讲啦!不过,我总觉得价钱贵了点,如果不能退全额,退一半也行。”

冷眼旁观了老半天,却发现状况越来越不妙,经验告诉我,再这样托下去,最后的结果一定是买家干脆放弃区区1万元订金。这一来,200多万的买卖肯定砸锅,于是我赶紧加入战局:

“这位老板,如果你现在不买,很可惜哟!我现在来工地就是要告诉现场所有行销人员,总公司昨晚决议,自今天起每平方调涨2500元。”

“这位是……

买主很迷惑地问行销。

“他是本公司的经理,刚刚还一直怪我把价钱压得这么低,害他不晓得怎么身上级交代,没想到这么便宜的价格,你还要退订?”

买方一听,眼睛忽然一亮:

“每平方涨2500元!真的吗?现在房地产不都在跌吗?”

我一听,笑着对买方说:

“那得看他地区,好地点、好条件的房子照涨不误。你看这个地段,身处大安区旁,5分钟到市中心,抢手得很哪!而且,最近利率又降了,游资愈来愈多,游资一多,投资意愿就强,趁现在低价时买进最划得来,否则明天就不是这个价了!

“哎呀!早说嘛!我总觉得,你刚才只让2500就让我掏腰包的话,这亏可吃大了!好!照合约价,我不退了。”

虽然买方表明了不退订,但1万块钱的牵制力实在太小,难保没有变数,得先把“基础”打好才行,于是,我用一种很轻松的口气对买方说:

“等调价一宣布,说不定有人来竞价抢购,到时候,我还得还你双倍2万的订金,也许你赚了1万的赔偿金,却失去了20多万差价的赚头,很划不来。这样吧!反正钱早付晚付都得付,订金1万也确实少了点,我看,还是补足12.5万吧!”

买方一听,当场立刻开出了支票。

读者们!中国人的买卖关键,有时候杀价快感重于成交价的高低。别以为便宜卖就能早日成交,别忘了!中国人的买卖,经常是很“没准头”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高兴
    2013-4-17 23:50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6-8-25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什么呢,长篇大论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8-26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3        双簧式促销策略

    笔者初进行销业时,最怕碰到一种买家——不但喜欢“货比三家”,而且在比完之后,还要犹豫老半天,考虑再考虑,最后,还是做不了决定。

    就算是同一家公司的产品,他也要找两位以上的行销探底价,搞得同仁间草木皆兵,这种买家除了消磨菜鸟型行销的士气,损耗公司的经营成本与无形资源之外,还很容易引起同仁间的内部矛盾而自相残杀,面对这种“各个击破”型的客户,行销者不能不慎。

    基本上,同一样产品,虽然每个业务员的利润必定相同,但不同的业务员所报的价则未必如一,这是“利润观点”差异所造成的。而“毁灭型”买家则往往利用这个弱点,予以各个击破,造成行销之间的“多杀多”。尽管最后买卖是完成了,但利润很可能也不见了。做生意不赚钱,甚至还倒贴,不如不玩算了。

    反过来说,如果所有业务员都统一报价,没有了让价空间,客户的“探底”快感得不到满足,就会转变成犹豫型买家,那买卖又很难做了,这又该怎么办呢?

    既然是“内部矛盾”给予对手可乘之机,不妨先对症下药,先把“内部整合”起来。

    面对各个击破型的客人,不论是哪位行销首先遭遇都无妨,只要其中一位行销咬紧价位,而另一位行销则可坚定地表现出:

    “只要你能现在付订金,价钱就有商量。如果只谈价钱而不能决定,那什么价钱也都别谈了,就照原价吧!”

    面对这种立场坚定的行销,能常买方会再回头找另一位行销,试图再探一次“底”。这时行销的报价不论高低,一定要与另一位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更坚持价格。只要行销间彼此“配合”得宜,买方多半会在相对便宜的利诱下,快速地对可谈价的行销下订金;这就是所谓的“双簧式促销”。

    看看下面的例子:

    例:有位老兄想买他住宅地下室的车位,代理的中介公司开价30万。这位老兄连找了两位行销比价,这两位行销为争业绩,也都不约而同地准备以牺牲奖金为底线,展开“血拼”。于是价格愈降愈低,这老兄占尽上风,还不满足。当行销已“流血杀出”,请他签约时,他却轻轻丢下一句:

    “我考虑考虑工”

    公司判断买方还想再探底,于是马上调整全盘行销策略。第一步是阻止这两位破坏行情行销的流血买卖,然后再另外派出两位资深行销重开战场。

    第一位行销对买方如是说:

    “现在台北市区的停车位早就供不应求,很多人辛苦工作了一天,下班回来还得卖隐秘地找停车位,找到了是走运,找不到是正常。更倒楣的是,就算好不容易把车停了,一个不小心,外面又停上一排,想开车却出不去;要不就是车子已被拖走,真会气死人,您说是不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8-26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买方听了默然不语,于是行销又说:

    “现在好了,车位就在自己住家地下室,只要花30万就可保一辈子无忧,何乐而不为?就算三更半夜才回来,也可以大摇大摆地停车,省下多少麻烦,您说是不是?”

    的确句句属实,买方无法反驳,但价格一下子又回复原价,心里实在让人难以接受。他的反应早在公司意料之中。这时,第二位行销出现,向买方游说:

    “只要您能现在决定,我愿让点价,少算点给你。”

    买方一听,很高兴地问:

    “能便宜多少?”

    “如果您能现在立刻决定,而且只身我买,我们再谈价。”

    买方也不甘示弱地开价:

    25万!我立刻付款。”

    行销立刻反击:

    25万不可能!我的奖金全贴上也不够,总不能让我赔钱卖吧!”

    买方愿意主动开价、拉价,事情就好办多了。最后双方谈妥让价3万,以27万成交,业绩则由两位行销平分,双方皆大欢喜。

    这种“双簧式促销”策略的奥妙之处在于:

    人们通常喜欢和“弱者”谈判,利用这个人性的弱点,将焦点从“价格”转移至“相对便宜”上;只要两个行销中,一个坚持不二价,让买方碰壁后,随即会转向另一个较柔性,较有议价空间的行销。一旦买方情绪获得宣泄空间,必将很快成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8-27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4        调高总价以防杀价

    1988年,台湾房价开始稳步盘坚。当时,笔者有个朋友刚结婚,夫妻俩辛苦存了12万元,打算买房子。

    这朋友东看西看,看上了新店地区。理由是新店地区公务人员多,是文教区,居民素质整齐,治安良好,而且房价相对其它台北地区低,当预售屋公寓每平方不过4000元。100平方左右的房子,总价不过40万。在充裕的自备款条件下,这朋友老神在在展开寻宝行动。

    由于房价处于起涨期,相对于前一年的谷底期,价格明显偏高,不但价格杀不下来,而且每隔一段时间还调涨一次,它愈涨,朋友就愈不肯买。几年下来,房价一阵狂飙,新屋从4000多涨到1.51平方米,朋友还是两手空空!

    最近听说他把购买价位设定在新屋11平方米,旧屋90001平方米,比他原先的“购买价”提高了一倍余,但谁又能打包票,这个价位什么时候会来,或者根本不来呢?

    笔者讲这个故事,主要想说明一点:

    大江东流挡不住,逆势而行者,不死也会只剩半条命!

    或许有人会举陶朱公商训来反驳:

    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利之始也!

    这句话是千古名言;但不知有多少人望文生义,不求甚解,身陷迷雾而不自知?

    根据自由市场机能,价格决定于市场供需,而供需不会在一天内形成,在供需的自然调节过程中,就会产生“势”。这种势就像大江东流一样,没人挡得住,想在其中获利,只有顺势而行!

    从这个观点精炼看陶朱公商训,我们可以了解:

    人弃我取,必须在价的最低或相对低点;

    人取我予,必须在价的最高或相对高点。

    问题是,价的最高、最低点很难掌握,所以才要顺势而为。

    势的反转黑点虽然不易捉摸,但走高、走低的趋势却一目了然,既如此,顺势操作理当易如反掌了吧?其实不然!

    在一个卖方市场里,因为东西很好卖,所以价会愈卖愈高,想杀价?门儿都没有。

    反过来,在买方市场里,商品不容易出手,价自然容易打低。但对行销者而言,这不过是大挑战的开始而已!

    不管是买方或卖方市场,掏腰包的人为了少付钞票,一定会杀价。但许多行销者却因不会应付买方的杀价,谈判屡战屡败,最后仍不免以低价卖出。于是就打如意算盘:

    你既然这么喜欢杀价,谈判又谈不过你,那我干脆把价格抬高,留点空间让你杀,这样就不会以低价成交了吧!

    这种做法,表面上顺理成章,其实却忽略了3个重点:

        市场走向买方或卖方?

        在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行情都是公开化的,岂能一手庶天?

    ③客户之所以愿意杀价,表示买卖还有得谈,也许利润微薄,但大环境不允许高利,只有顺势操作。

    反过来说,背离行情式的调价,很可能客户连价都不开了,遑论杀价?调得再高,又有何用?货不能畅其流,只有自己把自己堵死了,还谈咐买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8-29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人的生意有时候很奇怪,暴起者很容易暴落,但有些企业,却能以相对低价的商品站稳市场。从价格上看,利润似乎不高;但生意却总是做不完,公司也愈开愈大。你问他为何生意能做得那么好,回答却很简单:

    “没啦!没啦!黑白做,黑白赚;随便卖,有利润就走!”

    听起来好像很简单,其实他正是“静静吃三碗公”的高人呢!

    5年前,笔者初进房地产业时,恰逢这个待业的狂飙期,一日数涨,越涨越有人买,当时流行一句话:

    “中国人追涨不追跌!”

    于是代销业者拼命调高价,中介业者猛“戴帽子”,造就了不少“英雄豪杰”!

    然而,时移势易,物极必反。这几年来,景气从高峰跌落,房价连连“破底”,空屋、余屋量居高不下,房地产业明显走空,形成买方市场,在低迷的景气下,面对买方的“大砍刀”,多数建高也不得不在低价下屈服!这是大势所趋,不得已而为之!

    面对买方的杀价攻势,有些建商却认不清这个在趋势,反而逆势调价,试图以人为力量拉大议价空间;以为让买方杀价“见肉不见骨”,就可借此维持一定的利润,但可行吗?

    笔者就认识了一个这样的建商朋友。在附近工地一片叫停声中,不但砸下大笔广告费,而且大言不惭地大吹大擂:“物美价廉,此时不买,机会不再”,最后还隆重宣布:“每平方米调高750元!”

    招式之“奇”,让笔者眼花缭乱、忍不住一探究竟,原来他真的在打如意算盘呢!他以为:

        以调高价拉开客户杀价空间,可保利润。

        以调高价让客户追价。

    这可真是把客人当“盘仔”了,笔者提醒他:

        如果客人连价都不杀了,掉头就走怎么办?到时候,是不是自己跌价?既如此,当初又何必调价?

        中国人诚然追涨不追跌,但会因势而改变,现在大家都在跌价,阁下却反而涨价,谁追啊?

    对方听了,很不以为然!

    算了,么正钱是你的,爱怎么花,就怎么花,让事实检验结果吧!

    几天以后,附近其它工地立刻张灯结彩地竖上旗子,写上几个斗大的字:

    别人涨价我跌价!

    工程零付款,总价降5%

    这一来,突显了这位建商价位的不合理,差不多的条件,凭什么你的价位就比别人高?而跌价的建商业绩有了明显的起色。相对地,由于买气转移,却造成了涨价建商的“门可罗雀”。这位老兄为什么不想想,附近一大堆工地,难道消费者不会货比三家吗?

    麻烦的事还在后头呢!

    在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你调价,别人跌价,产品自然愈卖不掉;偏偏广告又嗲牛卖痢多好多好!广告加速失败,恶性循环的结果,使原本仅存的零星买气,也全都被吓跑了!

    能再降价求售吗?

    这时候再降价,无异自打嘴巴!就算降了价,客人也不敢领教了!这么大个工地,总金额数千万的案子,总不能又涨又跌地当儿戏吧!

    两军交战,被“敌人”打败了还情有可原,可归诸天时、地利、人和……不对?但如果自己打败自己,实在不知该怎么说了!

    在此奉劝老是谈价败北的输家:

    若客户老是杀价杀在底价或本钱之下,这是销售技巧的问题,应加强训练。

    若总是能在客户大砍大杀时维持一点点微薄的利润,也别太“捶胸顿足”,更别怀疑自己的行销能力,很可能从此你的客人就源源不断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8-30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5        低价好销的逆向思考

    许多行销人常把产品行销成功与否归咎于“价钱的高低”。

    这种说法,完全是不懂中国人微妙的消费心理所致。

    殊不知,对情绪多变,不大按牌里出牌的中国人而言,在“有钱就是大爷”的心态下,能买到质高价低的商品诚然很多,但在买卖交易过程中,如果感觉够“爽”的话,就算买贵些也无妨,否则,再便宜他也不会要——反正大爷有钱,有钱还怕没货吗?

    因此,在排除品质不佳与功能不适的原因之外,除非积货太多,否则,笔者不建议以降价方式促销;尤其是大金额商品。

    对高总价商品而言,因为金额高,其选择空间相对必大,就算降了价,却仍不可避免地要设法满足买方的“大爷”心态,否则,对一个有钱人来说(有时即使不是有钱人),是决不愿在心情不爽的情况下去买“便宜“货的。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有一栋高级别墅,屋主因生意失败,无力偿还贷款,于是自行巾出求售广告。

    没多久,来了一位想捡全家的买家。由于房子的基本条件实在好,装满更是出色,买方经过详细参观评估后,心理清楚以这种条件的房子而言,除非万不得已,否则决不可能低价急售,心中有谱后,遂开口询价?

    “请问这房子怎么卖?”

    屋主拿出一价不动产鉴价报告,面无表情地念着:

    “土地 * * 万,房屋 * * 万,装潢费经折旧后值 * * 万,总价1125万,其中含贷款750万。”

    念完后,抬头看了看买方,很无奈地说:

    1125万的房子,现在只卖950万,其中750万还贷款,剩下的125万去掉50多万的增值号,没剩几个钱了,生意失败嘛!就认了!反正我也不想再拿回什么钱了。”

    读者们,能买这种高价屋的人,通常都不是简单的人物,至少对房地产会有些了解。买方心里有数,875万确实够便宜了。然而,买卖心理有时候是很微妙的,太容易得到的东西似乎总觉缺少那么一点真实感,套一句国人流行的话:

    “你说什么,我就做什么,那我算什么?”

    这种心态下,就算开价再便宜,他也不会轻易认同,横竖一定得杀到见骨才会罢休的,于是很自然地以一副“征服者”姿态出现:

    “你今天碰我就算碰到救星了!这样子好了,750万贷款我帮你扛了,另外再给你125万,50万付增值税,还可以剩75万放在口袋里过过瘾呢!”

    屋主卖这栋房子本来就很心不甘情不愿的,没想到贱价抛售,还得让人家秤斤掂两的,是可忍,孰不可忍,当场忍不住破口大骂:

    “你他妈的摆什么派头!有钱就大爷啊?就算我倾家荡产,也不愿把房子卖给你!我们的谈话到此结束。”

    说完,毫不客气地掸掸手做势要把对方赶出去。这下子,买方也火了,立刻反唇相讥:

    “我是来帮你忙的,没想到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你这注定就得倾家荡产,一辈子爬不起来,哼!破房子!谁稀罕!”

    双方就这么不欢而散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8-30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拖了几个月,屋主已经连利息都快缴不出来了,面对银行不断催款,不得已找上了中介公司,几经周折,最后案子落到我手上,我翻遍了公司的档案资料,很快找到了一位条件颇适合的客户,没想到,这下可真应了一句中国俗话:

    “不是冤家不聚头。”

    带了买主到别墅现场,买卖双方才一碰头,屋主立刻“开火”:

    “这房子宁可摆着烂掉,也决不卖给他!”

    买主的反应也很强烈,一看到屋主,二话不说,掉头就走,留下我一人尴尬地站在那里,满头雾水!

    由于不清楚屋主到底和几位买方有过节,为了怕历史重演,以后每次带客户参观时,总尽量避开屋主。

    就这样,整整折腾了三个月,经历了五、六个客户,最后还是以825万成交,但卖方已经多付了好几个月的利息了,一进一出之间,刚好摊平,一毛不剩。

    卖方原想以低价速战速决,没想到开价策略错误,结果开低走低收低。而买方呢?财大气粗又想捡便宜货,结果一点好处没捞到反而惹一肚子晦气,最后反而是不相干的第三者渔翁得利,完全是买、卖、中介三方始料所未及者!

    这个例子,笔者特别要强调的有两点:

    ①中国人的买卖里,价格诚然重要,但“感觉”更是主导买卖交易过程顺畅与否的重要关键,这一点,在本书“中国人的感觉买卖”一文里有详细说明。

    ②“价格”在消费心理中有其极微妙的意义,所谓“薄利多销”或“低价好卖”是有条件的——只有低价、规格化的大众商品才适用。除此之外,多数高总价、个性化的商品,有时候开价太低,往往产生反效果,所谓“便宜没好货”。甚至有些人还会逆向思考,开价这么低,一定还有更低价,你开低,我再杀低,一旦碰到性情较耿直的“对手”时,双方一扛上,就没完没了了!最后大家一起倒楣,谁也捞不到便宜,反而是不相干的第三或第中者把好处占去,多划不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8-31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6        饮鸠止渴式长期促销的迷思

    自由经济市场经常呈现一种非常残酷的生存竞争。

    景气好的时候,“钱四脚,人两脚”,钞票追着人跑;景气不好的时候,还是“钱四脚,人两脚”,但人却追着钞票跑,而且不管你使了多大劲儿,总是愈追远,最后发现,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成了问题。

    看多了产业界起起落落的百态,笔者深深觉得,一个有真本领的人,不但景气好时能赚大钱,就算景气不好时,也能让钞票“长相左右”,关键就在于不同的市场生态上,如何因时、因地、因利而出招。

    最近几年来,台湾的房地产业陷入空前的低谷,跳票之声,此起彼落。

    由于房地产是所有产业的龙头,连带牵动其它行业,对经济大环境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我特别注意其后续的发展,以为因应之道。

    面对日益低落的买气,日前建设公司最流行的策略不外工地秀、大摸彩,来就送……

    在欣欣向荣的,这种促销策略很容易奏效。但在景气低边时,买力趋弱,买主变少,于是有些建设公司展开强力动作试图自救,银子大把大把地砸,但依然门前冷落车马稀。由于促销的工地太多了,供与求不平衡,因为买主少,选择空间加大,迫使建商不断压低价格,最后的结果,经常卖闰户赔一户。

    慢慢地,消费者的胃口被养大了,光低价位、小赠品动不了“凡心”,于是价格不断向下调整,赠品不断向上调升,最后变成这种种局面:

    买房子,送空调!

    买房子,送摩托车!

    买房子,送十所管理费!

    买房子,送……

    一旦停止赠品,消费者立刻止步,建商迫不得已,只好游戏不断地玩下去,但很少人会注意到,这种“饮鸠止渴”式的行销,已经产生了一些盲点:

    ①羊毛最终一定来自羊本身,赠品游戏玩久了,消费者不会认同业主真的送赠品、打折扣,而会认为是业主加价促销,而所谓赠品,也是自己掏腰包换来的,何赠之有?

    ②卖闻这么久,还在促销,消费者会认为一定是产品有“问题”才会卖不掉。

    ③卖愈久的产品,卖相会愈差,无形中拉大议价空间,客户一钉起价,通常 “一刀见骨”。

    ④促销期拖愈久,“原价”会成“头”,“成交价”则必然不断向下探“底”。对行销人员而言,不但少了销售利基,而且严重打击士气。

    促销策略原带有激励作用,没想到时间一长,造成这么多意想不到的反效果,商家们不深思乎!

    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最近有家建设公司大力促销一大批预售余屋,砸下不少广告费后,效果依然不佳,于是委包给一家代销公司,期限3个月。

    为了制造、拉抬人气,代销公司投入数十万广告费,四处大声嚷嚷:

    “现在只付5%订金,就送价值5万的中央空调一组以及市价1万元的摩托车一辆。”

    肥饵放下去了,但由于景气实在太差,客人不愿上钩,成交金额还不够付广告及促销费。3个月期限转眼到了,眼看投入的资金血本无归,代销公司又央求续约1个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8-31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次,不敢再砸钱了,只有消极性地联络“老客户”再回头看看,但5%订金送赠品的促销动作继续维持。

    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自然引不起客户兴趣,1个月期限又到了,代销公司也只有打包黯然走人!

    旧人不去,新人不来,建设公司立刻上另一家代销公司。

    新公司萧归曹随,又砸了大笔广告费,也宣称只需先付5%订金,但赠品却——“汽车一辆!”

    景气不好的时候,就是没客人,广告打得再大,还是只有“小猫两三只”而已,太丰富的赠品,只会造成下一次接手公司的促销策略限制。

    合约期满,效果当然不理想,最后自然又是“走路”一途。广告费花了不少,工地名气也大增,但一般消费者的印象却是:

    “这个工地我知道,从去年卖到今年,一直卖不掉!”

    最后,工地又回到建设公司手上自己销售。问题是,前面的“促销活动”那么久,赠品那么优厚,建设公司能不如法泡制吗?然而,过去十个月的经验既然不灵,焉能保证自己销售的效果?这可真是个烫手山芋啊!

    其实,所谓促销,就像强心针一样,是帖猛药,而猛药如果长期服用,药也不会猛了!这一十,很值得商家们深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8-31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7        谈判要对症下药

    先讲个故事:

    甲乙两人一起登山,在一片树林中,忽然发现不远处有一只大熊正大摇大摆的对着他们两人冲过来。

    乙一看立刻惊惶大叫:

    “哇!不得了!那边有只大熊冲过来了,这下我们死定了!你看我们该怎么办?”

    回头看甲,正一言不发的快速脱下登山鞋,并从背包里拿出短跑鞋准备换上,乙很纳闷的问道:

    “大熊都快到眼前了,不换什么鞋子?你以为你跑得掉吗?”

    甲很冷静地回答:

    “我知道我跑不过熊,但只要能跑得过你就行了!”

    这话听起业似乎很不讲道义,甚至可以说很残忍,但却是一针见血之论。能认清大环境,掌握大方向,从对自己最有利的角度切入,才是战场上的保命之道。

    商战中亦拖复如此!

    许多行销很喜欢在买卖过程中,特别强调产品的优点,东拉西扯了老半天,讲的“嘴角生波”,仔细检讨起来,只有这么一句话:

    “我所卖的产品很好。”

    产品好,是行销的一大重要利基,问题是买方需要吗?适用吗?而这点经常被很多行销所忽略!

    向亚马逊丛林的酋长推销奔驰车,铁定吃闭门羹。

    送一部“大英百科全书”给个文盲,他很可能请你直接扔垃圾箱里!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不需要,也不喜欢,就这个观点来看,东西的价值是因为需要而产生的。

    同样的道理,再好的产品,如果买方不喜欢,不适用,你再怎么说都是枉然。反过来说,如果能确实的了解买方的需要,找出真正适合他的产品,只要稍微促销一下,应该很快就能成交。

    就这个观点来看,在买卖谈判时,理应先设法知彼,再对症下药才是比较稳妥的做法。

    近一两年来,笔者经常受邀演讲,但很少人知道,我去上课去听别人演讲比自己讲的还多。原因很简单,世界上的学问太大太大了,我需要常去吸收别人的经验以充实自己,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

    就以演讲来说,从自己讲和听别人讲的经验里,我觉得一场好演讲最少应具备下列3 条件:

    ①既是演讲就是讲给别人听的,理应听众优先。换言之,应该是听众想听什么,就讲什么,而不是我说什么,听众就得听什么。

    ②当听众不喜欢,或没办法吸收的时候,应适时调整表达方式或内容,以引起听众的共鸣与互动。

    ③以实务或实例搭配讲解,更能让听众明白你的理论,收到最好的效果。

    然而,我常在一些演讲场合上看到,台上口沫横飞,台下却呼呼大睡,听与讲双方像两条互不搭轧的平行线,永远没有交集!这个的演讲,对双方而言,又有什么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8-31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一较大的角度来看,演讲也是一种销售行为,一个成功的销售,不是光介绍产品而已,而是要让人家接受才算成功。就商业的布点来看,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产品,才是真正的好产品,才是真正成功的销售。高明的行销,绝没有所谓曲高和寡这回事。

    所以,笔者认为,买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针对客户需求做行销,而行销时的谈判则必须针对人性的心理的微妙处下手才行。

    相对于一般日常消费而言,不论大小,所有房地产的买卖都是大金额的谈判。

    在大金额的谈判里,牵的范围就广了,除了专业技术之外,经济实力、面子问题,心理感受……都是主导谈判成功与否的重要原因。

    比如说,中国人有个特殊的消费心理:

    “大爷有钱不怕买不到好东西!”

    “有钱的人就是大爷,不必花钱还受气!”

    这些微妙的消费心理,有时往往是主导谈判的重要关键,只要稍有疏忽,就会让行销者败得莫名其妙。

    看看下面的例子:

    例:有一次,一位专做买断的投资客想参观一栋价值1250万的中古屋。

    电话联络时,投资客就先表明买房子的用途,并声明:

    “能让价才去看,否则大家省省事。”

    由于业主急于求现,行销便宣称价钱好商量,但一切都得等到看这谈,否则不就白搭了吗?由于言之有理,于是两人约好现场见。

    到了现场,投资客仔细看过房子,拿起计算机东按西敲了老半天,开了一个比行销预计要低很多的价格:

    875万!”

    由于价格实在差太多,而这种高价屋又不是很容易找到买主,有价总比没价好,行销心理虽然不满,也只有勉力应战,然而拉价拉了半天,投资客丝毫不为所动,只是累描淡写的表示:

    “我买房子是为了赚钱,不是要住,没有利润就不值得买,我之所以开这样的价格自有我的打算,我是不可能干赔钱买卖的!”

    双方厮杀了老半天,最后投资客勉强加价2.5万。行销眼见自己磨了半天嘴皮,对方还这么不近人情,而价格离屋主的委托价又有这么一大段距离,心里越想越不是味道,于是言语中就逐渐出现了一些情绪性的字眼:

    “哪有人这样出价的!”

    “钱哪有那么好赚!”

    “投资客都是吸血鬼!”

    “非要把别人杀到见骨才肯罢休!”

    ……

    事实上,如果换个角度来看,投资客的辛酸与风险,恐怕不是一般人所能体会的。尤其行情不好的时候,钱砸下去,不见得稳赚,只要一次不慎,往往血本无归!

    不过,这位投资客久经阵仗,心里虽不舒服,但并未发作,还是很平静的对行销说:

    “做房地产投资有极大的成本限制与风险压力,我也不便多说,至于能不能卖,请你们自己决定好了!”

    说完,不再理会行销就自顾自的走了。

    行销无奈!只好回头找业主“议价”。

    这期间他也数度联络投资客,希望能加价,但投资客依然表示,受制于成本与风险,没有加价空间,行销眼见自己成了夹心饼干,两面不讨好,忍不住又有意无意的埋怨……

    最后,投资客终于按捺不住了!

    “要卖不卖随便你!钱的确没那么好赚,我把它买下来,是赚是赔还不知道,但我会对自己负全责,你少跟我来什么杀到骨头、吸血鬼……这一套!”

    说完,怒冲冲地挂断电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天台领先的地方门户服务平台
    • 客服电话:13968580055
    • 客服QQ:808508
    门户服务
        

    浙公网安备 33102302000043号


    浙ICP备11032801号-2
     
    天台之窗订阅号
    天台之窗服务号
    Copyright  ©1998-2024  天台之窗  Powered by  Discuz! X3.5    ( 浙ICP备11032801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