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新闻
商业信息
旅游
网友爆料
畅所欲言
爱心
摄影
戏曲
体育
诗词文学
情感世界
二手房源
家在天台
美容健康
二手市场
网友相约
亲子
电脑
招聘求职
休闲灌水
投资理财
打工生活
户外运动
帮忙
站务
精彩图文

[分享]《儿子兵法》

  [复制链接]
楼主: 太阳雨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5-26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作战篇

1         人质的策略

经验告诉我:当你愈能掌握对方的需求时,谈判愈能占上风,谈判主题就愈有利于自己。

“你的孩子在我手上,请于3天之内准备好现款,否则你孩子将会------

虽然这是歹徒的策略,但日常生活中我们却也常看到类似情形:

“如果不加薪,不增加员工福利,我们将全面罢工。”

“若再不改善工厂排放的废气和废水量,以改善地方环保,村长将发动全体民众围厂,使工厂无法继续运作。”

这都是运用“人质”条件,以迫使对方妥协的例子。

例:许多人都有以下经验:汽车送修理厂维修,修护员大致检查过后,淡然表示:“这是小问题,明天下午即可来取车”,并估价750元。

第二天,客户到修理厂时,看到自己的车子被高架在空中,而地下还有一整组排挡变速系统及整套零散的零件。这时,车主才知道,整个变速系统大概完了。

然后,修护员告诉他,原来在拆卸机件时才发现,问题已牵涉到更多相连的地方。最后,给他一个选择的机会:“修好要1250元,换新的要2000元。”

大多数人只好选择后者。这便是掉入所谓“人质的策略”了。

例:修手表的商人对客户说:“只是进水嘛!小问题,明天下午来拿”。隔天下午,客户来到钟表店取件,看到桌上有一只拆散的表,用玻璃罩罩着,旁边又放着手表的外壳及表带,心想,问题可不小了。

老板连忙解释道:“昨日我拆开您的表之后,发现有一个齿轮坏了,要整个拆掉才能修理,价钱是------

这时,绝大多数的客户都只能有一种选择,因为已经掉入“人质的策略”的陷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5-26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2         套牢式谈判

所谓“谈判”就是意见分歧的两方,共同寻找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说穿了,就是彼此互相“妥协”。

谈判之中,双方的立场互异,强弱势有别,观点不同,对利益的满足点也不一样。我退寸对方就会进尺,在这种情况下,事前的“造势将会影响自己与对方筹码的互动。所以,准备功夫的周全与否,对谈判结果影响极大。

如果谈判的双方,都能保持风度的做君子之争,事情就会单纯些。不幸的是,人心往往隔着肚皮,既要谈判,就得先小人后君子,以免对方“暗箭频出”,防不胜防,以下介绍一种“套牢式谈判”,对读者们做个“经验”的借鉴。

例:不良房客利用许多理由对房东违约,企图改变契约。由于条件不符常理,房东不肯同意,于是房客就先把房门锁换掉,使房东开始疑惑、恐慌,只好和房客进行谈判!进门之后,发现原有陈设有了些变动,房客一开始就出语威胁:

“如果你还不接受我的条件,明天就发现,房子将有全面性变化;如果你再坚持,强能下次再来时,家中没有一块玻璃是完整的,还有------

这个恶劣的房客所彩的方法,也是“人质策略”的一种;但属于“不道德的谈判策略”。其目的是先以“既定事实”将房东套牢,迫使对方接受不合理的条件而妥协。这种“无赖式”的谈判者,在现实社会中屡见不鲜。

当然,我们也可以考虑快捷方式诸法律,但打官司很可能缓不济急。而且法律只谈“是非”,不论人情。除了律师及生性好斗的人外,少有人愿意牵扯到官司的问题。尤其民事官司,一打就是数年,花费长期的时间与大把钞票,不但劳民,而且伤财。租房子给别人,也是做生意的一种,目的为求财。如果不能妥协而产生诉讼,这官司一打,对房东而言,只有更增加亏损罢了。而这段期间,又无法转租,获取租金收入,何况,如果屋内设施被破坏,或------都对屋主不利。

生意人非将本求利,一旦发生纠纷,最好以最经济的手段寻求解决,而最经济的方法就是“妥协”。

例:我曾经在接受一位业主委托房屋中介时,听他这么诉苦:

由于生意失败,急需用钱,逼不得已,把所有房屋变卖,而其中一户还正在出租中。因平时与租户相处不错,所以合约虽然过期,也没有重新再立一份新的。

当业主向租户表明:因为缺钱,必须将房屋转卖时,租户也趁机出了一个价,企图低买。业主当然不愿就此脱手,于是也另找几位买主参观。此时租户表现出极端地不配合:不但破坏装潢,甚至警告其它买主,此屋之承租行为是无合约限制的,不伭买卖是否成效,他是绝对不会搬的。这个动作,使得各个买主都一一打退堂鼓。就这样,业主与租户之存证信函往来数次之后,由于民事官司一打可能就是数年,业主无法再拖延,只好自认倒楣,以低价卖给租户。

借以上例子,提醒各位读者,凡事还是先小人后君子,任何事最好先“白纸黑字”,以免发生争议,甚至被套牢后,被迫谈判,吃了大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5-27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3         画箭头式谈判法

谈判中的双方,若有一方的“底牌”被摸清了,肯定是输家。

对谈判的双方而言,在胜负未定之前,双方最主要的准备与“争战”动作,就是尽量摸清对方的“底”,从“底”部去找对方的弱点,然后集中火力进攻。如此,则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所以,在谈判之中,能掌握主动优势,引导对方时入自己没计的“阵法”中者,往往就是赢家。

反过来说,能够回避对方的“阵法”,而又能反“将其军”者。将会有更高的胜率。这种“请君入瓮”式的谈判,我们称之为“画箭头”式谈判。

在我的谈判经验中发现,有几种最安全的回答方法:首先要能准确地预测对方可能会提到的问题,去准备应付他的答案。

在不了解问题之前,不要回答,不要摇头,不要点头,保持沉默,听对方述说,或直接回答他“不知道”、“不了解”,以得到更多思考及回旋的空间;或逃避问题,顾左右而言他;也可用资料不全为借口,争取下次再谈的机会。

若对方急于想获得谈判结果,便会尽量说明他所提出的任何一个条件的理由,这样你就会有充分的时间去了解,支思考对方的条文解释。深思后才做回答,否则你一开始认为最好的答案,却可能是最笨的。因为,所有的谈判问话之前,都会先“画好路标”,所问的话,也都是事先设计好,让对方顺着自己期望的方式思考,而答案早已呼之欲出,只是借对方之口说出来而已。

例:问道“奔驰车坐起来舒服吗?”

对方的回答一定是肯定的,因为在这里,已经为对画了一个他势必接受的箭头。

在修理场问客户:

“你是不是正在为昂贵的维修费伤脑筋呢?

对方的回答一定也是肯定的。因为这里也画了一个箭头,引诱对方照着这路标走,而接下来的问题,也都画了箭头,使对方一步步地掉入陷阱中。

事实上,各种谈判都可以或多或少事先预测对方的答案。如能使用“画箭头法”,使对方按着路标回答,将可提高胜算。而对付这种画箭头式谈判,最好的方法就是相应不理。这一点,在“不知道策略”中有详细说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5-27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4    得寸进尺探底线

交易谈判中,当对方开始让步时,可以再进一步试着提出更多的要求,或许可探出真正的底价来。

一般在买任何一项商品前,都会地部销售小姐,有多少折扣或优惠。若她答9折为最低价时,则一般都会再要求打8折,这就是人性中“得寸进尺”(软土深掘)的通病,不足为奇。

就卖方而言:

例:我常常碰到业务员问我这样的问题:买主来现场看房子,即使各方面条件都满意,客户也会习惯性地问:“最低多少钱可以卖?”如果销售员先行让价的话,往往又会被买主狠狠地杀一刀;或者销售员已经接受以买方所开出的价钱成交,买方却又另有推托之词,说还要再考虑一天;而后再联络时,买方总价又“得寸进尺”地再开出一个更低价,便利业务员不知如何是好。不但买卖成交倍加困难,同时在服务费与佣金上的利润,又连降了几个百分比。这是典型高价产品买卖的“得寸进尺”范例。

如何应付这种“得寸进尺”型的客户呢?

首先,在客户询价时,销售员得立即判断出这个客户自己是不是可以做主;再来是让价的过程中,若主动降价太少,买主不感兴趣,不但买卖没成交,所而让客户逐步失探得底价,既赔夫人又折兵,下下策也。即使自动让价后,买方仍可能“得寸进尺”(如“技术性的价格坚持”一文中的范例);如果让价太多,反而吓跑了客户。因此,与其在讲价后,客户才来决定Yes或No,不如让客户先出价,再由销售员来决定Yes或No。

“对不起!这已是最低价了,如果你真的喜欢,而价位差距不甚远,请付预约金或订金,我将会努力地将您的诚意带给卖方,促使这个缘份成为福份”。

就买方而言:

例:买车人都有以下经验:许多业务员销售同一款汽车,而每个业务员所开出的条件不尽相同;有的送赠品,有的送更多附件,有的加强配备,有的业务员直接给予价格优惠等等。

你若再提出:

“我还是觉得太贵,是否还有什么优惠?”

这时,多半业务员都会费尽心思,再找出其他的优惠办法,争取让客户满意。如:免费保养次数增加,或保养、保证期限增长等。

当客户好不容易才碰上一位愿意为他争取优惠的业务员,更不应轻易放弃机会,可运用“得寸进尺”法,以探测底线,争取最低价成交。

当然,站在业务员的立场,当你遇上好客户时,则千万不要得寸进尺,要本着诚信原则服务。因为,他可能是你最长久的客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5-27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5         一次出价探底价

不论你是买或卖方,在下列条件下,不妨采用“一次出价探底价”的策略,不但可省掉不少麻烦,而且还可以最低价成交:

     我居于市场优势(买方或卖方市场)。

     对行情与商品不如对方熟悉。

     对手滑头。

     本人不擅长或不耐谈判。

谈判时,不妨单刀直入地坦言,对行情与商品已有相当报解,心目中已有一个底价。也许真有底价,也许没有。但这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秘而不宣。为了省掉不必要的麻烦,只允许对手开一次价。如是买方,卖方开价低于底价,则二话不说------成次,如果高于底价则只“买卖不成仁义在”了!

这时候,对方将被迫重新调整其议价策略,原来所自行设定的价位基础将被摧毁,在只有一次开价机会的压力下,他只有重新精确地计算自己的成本,再将利润压到自己愿意接受的最低标准,然后报出一个价格来!

例:有一次,为了业务的需要,必须换一部较有气派的进口车,只有先将手上已经“两岁”的热门的本地产的车脱手。我跑了5家车行问价,结果问出了5个价格,最高价5.75万。于是我以5.75万为基础,再找一个车商来谈判:

“老板,你看看这部车还值多少钱?估估价,如果价钱合适,我卖给你。不过,在你开价之前,我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底价,而这个底价是别的车行开出来的,绝对是行情。为了节省大家的时间,我希望你开一个‘不二价’,我绝不接受第二个价格。如果你的价钱比我的底价高,则买卖就成交;否则,很抱歉让你白跑一趟了。”

车商一听,立刻傻了眼,他大概从来没有碰过这种议价的方式,一时之间,他竟说不出话来。价钱开高了,会少赚;开低了,则买卖就做不成。沉吟良久,他终于怯怯地说:

“这样好了,你说个数目吧!”

千万注意,这时候,你决不能开价,只要一开价,就会立刻从主动优势变成被动劣势,这个仗将会很难打。因为对方会根据你的价格,重新展开谈判,这个仗就会没完没了了!

“对不起!我没办法告诉你价格,因为我只想卖最高价!”对方无奈,低头沉思良久,最后下了很大决心似地脱口而出:

6万,多一毛钱,我就没办法了!”

短短10分钟内,我又多卖了2500块钱!

对于自己较不熟悉的商品,千万别去和对手谈品质、论行情,那只有自曝已短而已,这个策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价格问题留给对方去伤脑筋”!在这种情况下,对方报出来的价格,通常是成本价加上一点合理的利润而已,决不会让你上大当,吃大亏的!

如果对方报出来的价格低于自己的底价,则立刻严格执行“逐客令”,再重新找“对手”如法炮制。如此不断重复,绝对可以“套”出最高或最低的合理价来。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多找几个同行来,让他们竞价,其效果将更佳,但先决条件是,阁下所拥有的,一定要是热门的抢手货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5-28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6         极限边缘论------在最痒处旁搔痒

一般人腰部最怕痒,稍微在腰部一搔,他会立即产生强烈反应,甚至抗拒。但若在腰部与背部之间,他的反应就不明显,抓也可以,不抓也没关系。

告诉他,有一只蚂蚁在背后爬,难道不会痒?他就会顺手抓一抓。不告诉他,也就若无其事。所以,在最痒处搔痒,抗性最强;离最痒处越远,抗性最小。所以搔要搔到恰到好处,就是最痒处的边缘。

在商业谈判前,如能先了解对方所能忍受的极限,然后才进行谈判,最容易为自己争得最大利益。然而所提出的条件,又尽量靠近对方所能接受的极限,对方即会深思熟虑。这时再加强说服,动摇对方的想法和决心,将可以最好的价格成交。

例:我们去逛街购物时,看到模特儿身上穿着一件漂亮的衣服,标价300元,假设其直接成本为175元,而阁下刚好出价175万,卖方不但不会理你,反而还认为你有毛病。“杀头的买卖有人干,赔钱的生意可没人做”,本钱已经175元了,加上管销、运输费,连成本都不够,怎么可能成交。

如果出价200元,卖方就会有考虑的余地。只要你能想办法说服他,比如说,身上没带那么多钱等理由,在最痒处旁搔痒,交易就更可能达成了。

例:我那车行的朋友也有此一经验:

某辆汽车进价25万,经整理、打腊、修补烤漆后,开价28.75万。客户经过参观试车后,表示全意,于是双方展开议价,客户出价23.75万,卖方立刻拒绝,并建议他可考虑同款式、出厂年份早一年的车。客户不同意,于是双方暂停议价。

隔天,买方再度光临,加价2.5万,并声明这个价钱再不卖,他就放弃,绝不再加价。这一来,车商不得不细细思量:

“这个价格味同鸡肋。卖了,只是小赚;不卖,囤积产品,现金无法周转运用,还得帖利息。是卖也可,不卖也可。”

而双方在商议时,客户一再表示,希望能买到这辆车。以后换车、买车,还会来这里,希望车行做一个长久的生意,不要只做一次买卖。

5分钟后,双方决定以26.25万元拍板成交。

例:我也有类似经验。不久前,代销一栋房子,底价125万,开价132.5万。买方在参观之后,开出了一个价钱,127.5万,不管我怎么争取,买方硬是不加价。当时,我真希望买方出价128万,那就不用这么费心思考虑了。在买方不加价,而又未出现第二位买主的情况下,只好自己说服自己:

“景气这么差,就算再出现第二位买主,也不见得会比这价钱高。若卖掉,好歹也有点赚头;若不卖,不知要等到何时才能成交?”

最后,我和前面的车行朋友一样,向现实妥协了!

所以,当你搔到对方可以忍受的最痒处时,就要把握机会,在不越界的范围内,倾力施为,给自己争取一个最大的议价空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5-28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6 极限边缘论------在最痒处旁搔痒
一般人腰部最怕痒,稍微在腰部一搔,他会立即产生强烈反应,甚至抗拒。但若在腰部与背部之间,他的反应就不明显,抓也可以,不抓也没关系。
告诉他,有一只蚂蚁在背后爬,难道不会痒?他就会顺手抓一抓。不告诉他,也就若无其事。所以,在最痒处搔痒,抗性最强;离最痒处越远,抗性最小。所以搔要搔到恰到好处,就是最痒处的边缘。
在商业谈判前,如能先了解对方所能忍受的极限,然后才进行谈判,最容易为自己争得最大利益。然而所提出的条件,又尽量靠近对方所能接受的极限,对方即会深思熟虑。这时再加强说服,动摇对方的想法和决心,将可以最好的价格成交。
例:我们去逛街购物时,看到模特儿身上穿着一件漂亮的衣服,标价300元,假设其直接成本为175元,而阁下刚好出价175万,卖方不但不会理你,反而还认为你有毛病。“杀头的买卖有人干,赔钱的生意可没人做”,本钱已经175元了,加上管销、运输费,连成本都不够,怎么可能成交。
如果出价200元,卖方就会有考虑的余地。只要你能想办法说服他,比如说,身上没带那么多钱等理由,在最痒处旁搔痒,交易就更可能达成了。
例:我那车行的朋友也有此一经验:
某辆汽车进价25万,经整理、打腊、修补烤漆后,开价28.75万。客户经过参观试车后,表示全意,于是双方展开议价,客户出价23.75万,卖方立刻拒绝,并建议他可考虑同款式、出厂年份早一年的车。客户不同意,于是双方暂停议价。
隔天,买方再度光临,加价2.5万,并声明这个价钱再不卖,他就放弃,绝不再加价。这一来,车商不得不细细思量:
“这个价格味同鸡肋。卖了,只是小赚;不卖,囤积产品,现金无法周转运用,还得帖利息。是卖也可,不卖也可。”
而双方在商议时,客户一再表示,希望能买到这辆车。以后换车、买车,还会来这里,希望车行做一个长久的生意,不要只做一次买卖。
5分钟后,双方决定以26.25万元拍板成交。
例:我也有类似经验。不久前,代销一栋房子,底价125万,开价132.5万。买方在参观之后,开出了一个价钱,127.5万,不管我怎么争取,买方硬是不加价。当时,我真希望买方出价128万,那就不用这么费心思考虑了。在买方不加价,而又未出现第二位买主的情况下,只好自己说服自己:
“景气这么差,就算再出现第二位买主,也不见得会比这价钱高。若卖掉,好歹也有点赚头;若不卖,不知要等到何时才能成交?”
最后,我和前面的车行朋友一样,向现实妥协了!
所以,当你搔到对方可以忍受的最痒处时,就要把握机会,在不越界的范围内,倾力施为,给自己争取一个最大的议价空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5-29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7  软性套牢法
    “软性套牢法”的基本原则,和“略施小惠法”差不多。但二者之间有一个极大的差异,后者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前者则是“有心插花盼花开”。一个消极,无特定的目标;一个积极,并希望呈现立即而正面的效果。
    “包青天”的经验显示一点:“先斩后奏”所得到的未必是皇帝与众人的叱责,有时反而可得到“英明果断”的赞许。在现代的商业买卖谈判中,“先斩后奏”,在某些场合下也颇管用。
    例:女性们多半曾有以下经验:当你走进百货公司一栋大厅时,不免被化妆品专柜所吸引,销售小姐随即请你免费试用,半邀请半强迫地为你服务,用心地为你化妆。在化好妆后,绝大多数女性看到上妆后镜子里的自己是如此美丽,基于“无功不爱禄”的心理因素,以及销售小姐热诚的服务,一般人通常都不好意思拒绝,多少会掏出腰包,买些化妆品。这时销售小姐又加强了系列性的解说攻势:上妆之前,别忘了粉底,为了加强立体感,别忘了眼影、眼线笔、腮红、口红,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卸妆水及卸妆用品更不可少。一笔生意成交,接二连三的生意也都来了,这就是典型的“软性套牢法”。
    我们回顾一下“人质策略”中的两个例子:
    桀犬吠尧汽车修理在客户取车之前,先行换装,或先将车子修理好,则剩下的只是小幅度的让价罢了。如果钟表商也先将手表换修好,所得到的利润,决不会比后来的多。
    商家运用“先上车,后补票”的套牢法,让客户掉入“人质策略”的迷阵中,通常会使对方无法招架。但这是属于不道德的谈判策略,商家为维护良好的信誉,不应只为赚取利润而采用此策略对待客户。
    要避免“软性套牢法”最好的方法是不轻易接受商家的主动示惠,除非你对该产品有兴趣。否则,拿人家的手软,一旦被套牢,要脱身就难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5-29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8  单刀直入谈判法
    当买卖双方僵持一段时间,仍无法探出对方的底价时,不妨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或许可“置之死地而后生”地让僵局打开,明白向对方表示:
    “究竟最低价是多少,如果再不降价,这个交易就只好取消了。”
    当然,这是一种冒险的谈判方式 ,但往往也因此荡开议价的空间,使交易能更进一步继续进行下去。
    毕竟,不管是买或卖,总是因为有完成交易的企图心,才会谈下去。太强硬的坚持,常会便一方放弃。这时,明白向对方摊牌,若再不降价,生意可能无法进行下去,对方常常可能更慎重的再考虑,因而获得进一步的议价机会。
    例:在一次房屋买卖经验中,一位非常有诚意,且对房屋满意的客户与我议价。但在番交谈后,我发现,这位客户在议价之前,并未经过事先评估,为了争取更合理的利润,所以,在价位上我也坚持了好一阵子,双方一直无法谈出个结果来。经地,和严厉打击僵持后。这客户终于忍不住单刀直入地对我说:
    “究竟最低的价格是多少,若再不降价,我决定放弃购买。”
    这时,我若继续坚持下去,这笔交易将可能就此泡汤了。就算重新再找买主,也不见得能保有原来的利润。最后,双方商议再酌量减价后,终于圆满成交。
    这次的经验,使我才相信,只要买方敢“单刀直入”,挑明对卖方要求:“若再不降价,这笔交易将取消”,大多可得到更大的议价空间。
    例:朋友之间,难免因第三者的传言而产生误会。而双方可能为顾虑对方的面子,不便坦然地说出,只是放在心里。日积月累,终有一天,会因小误会而影响彼此的友谊。俗话说:“疑人不信,信人不疑,话不讲不明”。若能开诚布公,直接了当地将问题说出来,不仅化解误会,使友谊更长久,且更可得知第三者的为人与居心。
    有时,“单刀直入”地切入问题核心所在,可得到更多的空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5-29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9  不要给他一寸
    开宗明义地告诉你:
    “当你说够‘不’的时候,别人就相信那真的是‘不’了。”
    在表明“否定”的意思之后,一路坚持下去,再继续坚持下去,最后别人就相信那真的是否定了。相反的,只要坚持地肯定“是”,对方也会因为你的肯定而相信。
    例:看看这男追女的例子:
    男:“今晚我请你看电影?”
    女:“不!”
    男:第二次:“明晚有个聚会,想邀你一道出席?”
    女:“没空!”
    男:第三次:“今晚下班,我送你回去?”
    女:“不方便!”
    男:第四次,第五次,甚至连续十几次吃闭门羹,这时可确信,对方真的是拒绝你了。
    反之,如果在第三、四次后,女方答应受邀约会,“不”不是很坚持,而“是”说得够多,别人就确信“是”是真心的。
    例:去百货公司买东西亦同:
    客户:“我一次买三样产品,量多一点,你给我打8折。”
    店员:“对不起!我知道您是好客户,但本公司除贵宾卡9折外,一律不打折,实在很抱歉!”
    客户:“我再多买几样产品,而且付现金,不用签账卡。”
    店员:“真的很抱歉!不是因为购买量,也不是现金付款或信用卡支付的因素,而是真的没有什么利润,无法给您折扣。”
    客户:“我再介绍朋友向你买,业绩都算你的,可不可以打8折。”
    店员:“非常谢谢您的关照,但实在是很抱歉!”
    客户:“那9折总可以吧?”
    店员:“可以,但必须要有贵宾卡。”
    客户:“我没有。”
    店员:“那实在很对不起。”
    当店员说够了“不”的时候,客户不得不相信,那真的是不能打折的产品。
    不论男女交往或买卖过程中,只要让对方相信你所坚持的事实,而不是欺骗他,也没有耍手段、玩心机,对方也就相信真的是“不”了。
    特别提醒读者,不是每一种商品都适合采用这种“永不让步”策略的,先决条件有三:
    1.独一无二,或极抢手的热门商品。
    2.价格本身合理,而且退无可退。
    3.态度要委婉,不要激怒客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5-30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累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5-30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向楼主表示崇高的敬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5-30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10        家庭策略议价法

“家庭策略”,其实也是属于“联合策略”的一种。只要两人以上,就可扮演不同角色,以拓展议价空间,而且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牵制的力量,可成为很好的议价借口。

通常,购买价格较昂贵的东西时,买主都必须考虑家庭的整体收支。所以,即使价格谈得差不多了,买主还是会说:“我必须再和家人商量后才能决定”。这样的家庭成员互动关系,往往使卖方因议价时间拉得过长,而不得不接受更低的价格,或更多的要求。

常常在双方已谈妥价钱后,隔天买主又说:“我家人认为太高了,他们在别家店用不着花这么多钱,即可买到同样的产品,请再让点价吧!”

于是,业务员不得不再和买方做一次价格上的谈判。最后,多半买主会得到更多的优惠。

家庭成员的意见愈多愈好,而买方为了寻求最大公约数,尽量满足所有人的要求,最后,价格总会尽量趋近于买主的满意度。

例:我有位朋友是个议价高手。他口中最常溜出的一名话,就是“厚黑学”。他买任何东西都能以最低价取得,为什么呢!请看他的议价绝招:

有一天,我陪他去买一整套家具,而在日前他已付了500元订金,他要在付订之后再议价,他一见到老板便说:

“老板,你害我被家人骂死了,原来不久前,我妈妈也在别家店里看过这一套家具。那家店开价比你便宜,而且还有折扣优惠,我付你订金之后,深深觉得有种受骗的感觉。”

他要求老板一定要再降价,否则宁愿赔掉500元的订金。

这时,无论老板怎么解释产品的材质不同,他就是厚着脸皮,一口咬定要如此,老板无奈,最后只好再降价,才完成这次交易。这时,我才了解他所谓的“厚黑学”是“脸皮比砖墙厚,心比木炭黑”,这就是他的议价哲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5-30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11       反问句诱导法

谈判的第一原则“让对方用我的游戏规则来玩我们的游戏。”

好处是用我的规则,就更方便让对方进入我的“阵法”之中,我可掌握主控权。主控权代表优势,有优势就会更接近胜利。

高明的谈判者会先“布局”:布局的消极目的,是要知已知彼;积极的目的,则是要引导对方进入我的“游戏世界”里。

其次,在交谈中,要让话题渐渐偏向于我,才能使谈判大局玩易于掌握。

任何一个老练的业务员都知道,常用问答题问客户时,回答多半是肯定句,因为这都是事先布好的局。

例:汽车销售员问客户:“你是不是正在为昂贵的维修费伤脑筋呢?”

对方的回答在多是肯定的。既然他不喜欢昂贵的维修费,你就可趁此机会介绍另一款车的优点,再运用“流水的启示”,趁虚而入。

例:房屋中介人员常常运用此种策略和卖方商谈:

“您看贷款那么高,吃重的利息负担,使收支不平衡,生活当然很辛苦(引诱对方掉入陷阱)。”

多半客户都会默认。这时,议价行动才真正开始。

例:当和年轻的女性买方进行房屋买卖时,问道:“你是不是因婆媳不合或希望能与丈夫独产生活,所以才想搬出来住呢?”

绝大多数女性都会肯定地回答“是”。

这时的房屋销售员才真正地开始进行促销:

“唉!我也是因婆媳不合,所以和我先生省吃俭用,加上前一回那销售小姐的帮忙,我才买到房子。我建议你,快买房子搬出来住,否则婆媳不合争吵------

“上回别人帮助我,这回我帮助你,如果你先付两万元订金,我将会以最低价给你。”到了这种阶段,买卖已经差不多了。

“反问句诱导法”的使用原则是,尽量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

如果能让对方感觉到人的困难被重视、被关怀时,敌意的心防就会瓦解。这时候,再提出我方的要求,对方将不太容易找出拒绝的理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5-30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12        将计就计法

交易进行中,如果买卖的一方,身对方做了相当让步,而依然不能成交时,则让步的一方将处于弱势,主控权会被对方所掌握。

这时候,除非能壮士断腕,否则是无力回天的!

这种让对方陷于进退两难困境的方法,尤其适用于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

反过来说,如果是卖方市场只要等客人上门,就有生意可以做时,根本不需提供多余的资讯与服务的。

例:我曾在百货公司着着一位小姐买化妆品。专柜小姐不时殷勤地为她服务,专业的技术,使客户在短时间内上妆、卸妆数次,变换多种造型。等到专柜小姐在她身上投资了许多时间和劳力后,她打开皮包,无奈地说“对不起!我的钱没带够,只能付9折的费用------”这时,即使之前再坚持价格,专柜小姐也只有答应她了。

例:一位业务员企图说服某公司更换新型快速影印机,运用了各种策略:产品比较法、劝说法、需要谈判法------不断用强而有力的言词证明,说明除旧机换新机是明知的,可使公司营业效率提高等等。一个月后,好不容易说动对方,终于同意换新机种。在落笔签约之前,老板又说了:

“这机器那么贵,我宁可用原机器继续使用。不过,如果价格再便宜些,我倒可以考虑看看。”

这时业务员的反应是如何呢?

已经投资太多时间与心力时,实在不得不减少利润,自动降价;否则,不仅没有业绩,而所有投资的时间与热诚的服务,岂不都白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5-30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13        后发制人的策略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买卖谈判过程中,一方“不动如山”,让对方摸不清自己折底牌。先听对方的意见,等到对手开价(战)后,再决定自己的策略,多半都是赢家!

例:有一次,我亲怀目睹某上市公司的财务经理采用此一策略,以最低利向银行贷到高额资金。

为了争取这个大客户的贷款,某大银行的业务经理亲自出马,到这家大企业做业务拜访,该公司提供了许多银行参考,以评估放款额度。

几天之后,银行经理又来到这家上市公司。

银行:“经评估之后,本行可融资7500万元,供贵公司经营运用。”

公司:“本公司在某银行也可7500万,既然没有差别,又何必换来换去,浪费时间与手续费;而且我们与原银行的合作也颇愉快,一动不如一静。这样好了,请您回去再重新评估,看看最低放款利率是多少,我们再来研究。”

几天之后,银行回报:“经本行签报上级同意,以最优惠之低利率------年息8厘放款给贵公司7500万元,期限3年。”

公司:立即同意贷款7500万元。并同时清偿原银行3750万的贷款,又在票券公司买入经由银行背书的3750万票券(因为当时,该票券公司票券利率高达12.5厘)。

用低利向银行借款,再高利借款给票券公司,转手之间,稳稳当当地赚到4.5厘的利息,何乐不为!

把伤脑筋的问题丢给对方,在对方开价后再定策略,永远都占上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5-30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14        产品比较法

行销原则:“让价有如割肉”,因所让的每一分钱,都包含了业务员的利润。

一个成功的业务员必须能突显物等于值的观念,提示买主,如果真希望以低价成交,则只能见得级数较低的产品。同时借着暗示产品等级的行销手法,瓦解对方的价格基础,将议价空间向上拉升,借以达到高价行销的目的。因为人们都不希望自己被认为只适用筹备组较低的产品。所以,一分钱一分货的观念,将促使买主自动加价,甚至以原价购得,这便是“产品比较法”的运用。

例:有一次,我到美容院烫头发,美容师告诉我有3种价格:1000元、750元各500元。现优惠期间打7折。他同时又建议我,因发质之故,用750元等级的药水较全适,折扣后为525元。这立即出价450元,美容师答道:“有呀!450还可找100元呢?优惠期间,500元打7折,机会难得。”当时搞得我真是面红耳赤,只好知难而退,立即加价,按美容师所建议的药水价钱烫发。

例:很多人上街买衣服时,都有这样的经验:

当你看到一件款式很满意的衣服,一试穿既漂亮、又合身,于是对销售小姐询价后,立即出价,但出价后,销售小姐马上从其他衣架中取出另一件衣服,对你说:

“这件衣服也不错,价格刚好适合您;但一分钱一分货,料子比刚才那件差一点。”

这时你的议价想法被转移掉了。如果真的喜欢第一眼所见的衣服,即使想议价,也不敢狮子大开口了吧!

例:我曾在销售忘情时运用以下经验:

客户说:“我在你们前面巷口,看到别的一模一样房子才卖125万而已,同一个地区,你们却卖150万。”

我便反问:“那你所希望买的价钱是------

客户:“算137.5万元好了!”

我立即答应:“好!卖了!而且还可以找给你12.5万。”

客户又惊讶地问道:“什么!你们底价才125万呀!”

我又道:“不是!不是!你误会了!是对面那间面积比较小的房子,只卖125万,价钱比较适合你。”

客户听后笑着:“这是开玩笑嘛!我问你这间,你却答那一间。”

我也笑着:“你大概也是在跟我开玩笑,才会出这种价钱吧!”

客户只好问我:“那你到底多少可以卖呢?”

这时我知道,对方无形中已经在心里加价了。我对原价位的坚持,也获得了预期的胜利,剩下的,只是小幅度的“让价”罢了。

    运用“产品比较法”时,特别要注意的是尽管在言辞与行动上强烈地不认同对方的价格,但在表达方式上,则应该尽量温婉平和,让客户感觉到,你所不赞同的只是他的价格,而不是否定他的人。如果在表达上稍有不当,以致让客户感到不快;甚至伤了对方自尊心时,则不但做不成买卖,还无形中增加了一个敌人,太划不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5-31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15        白纸黑字胜过空口无凭

好逸恶劳,宁简毋繁,回避多数不熟悉的事与物------都是人的本性,问题是,现代社会中“白纸黑字”的效果远胜于“一言也鼎”。尤其是双方为了以前的约定产生争议时,文字所作的承诺具有相当、甚至绝对的法律效力。基于此,在“防君子更防小人”的原则下,我们必须善用合约的约束力。尤其高价值产品的交易,往往会承袭一定的安全成规,而产生一些“定型化契约”。

由于相沿成习,基本上,除了法界的专业人士之外,很少人会有想法改变它的偏差,也不晓得是否该改变。正由于很少人会仔细去研读,所以,你更要好好去理解合约的内容与规定,利用合约的力量来约束对方,诸如反悔的想法等。

合约具有一种强大又无形的催眠力及说服力。对一个不守信的人,运用法律力量,通常都可以使他履行已明定的合约内容。如果有人拿一份已印刷好的合约要求你签字,这时候,你就要提高警觉了,在没有确实了解合约内容之前,最好不要轻易签下你的大名。反过来说,我们也要特别提醒你记住一点“只要双方同意,任何合约内容都是可以修改的。”

我常注意到有些客户签约时,合约看得很仔细,然后,要求修改某些条款。和这种客户打交道,反而很少有争端。

在我的业务经验中,大多数客户是不看合约的,美其名曰:“我信任你们公司哟”!事实上,这是一种个人的惰性,而这种惰性,往往在事后使人受到很大的限制和损失。没有经验的人,很难理解它可能产生的后果。

例:我那车行的朋友告诉我,每次客户选定车种付订金时,若主动告知客户:

“今年的税金部分,今天以前卖方负担,明天起由买方负担。所以交车时,除了订金之外,您必须另外准备税金的差额。”

话一说完,眼看快要到口袋的利润又减少了,客户立即提出:

“老板,你已经有之么多利润了,少赚一点嘛!税由卖方付。”

经过争议后,卖方往往是输家。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将买卖双方的应付款项,印在繁复的合约中,直到交车时才提出。印在合约的内容,全是由法律顾问所拟定,绝对合法,并且适度地保障了卖方的权益。这时,客户多半都会因已签名确认,而按明订的合约内容来进行。

在买卖完成之前,“先小人后君子”,的做法,虽然似乎有点伤感情,但不会有后遗症。这就是所谓“省事则事省”的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6-3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集

老中学

1         中国人的点头学

在西式作风中,常以“停止和对方的关系,表示对它强烈的不满”。

以国际关系而言,当甲国对乙国不满时,会有政府首长透过媒体作公开抨击,严重者甚至还会召回大使。

以人际系而言,当甲对乙不满时,会当面向乙表示抗议,并要求对方解释,若解释不满意时,甚至当面宣布绝交。

对商人来说,对生意对象不满时,则会立刻停止进货或出货。

中国人呢?那就大大不同了!

中国人对朋友不满意时,通常不会直接表明,而是憋在肚子里,然后开始消极抵制。一直到对方完全不和你来往时,你还不知道究竟哪里得罪了人。如果直接问他时,通常的回答是:

“你自己心里有数!”

对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商人来说,可能处置的方式是这样的:

通常,他会继续进货,并暗中联系其他厂商------“骑马找马”。筹码(货)到手后,买方就来个延迟付款,或在付款方式上尽量刁难,再运用“人质的策略”------货在我手上,钱也还没付,大家就玩玩看吧!

中国人如果不想和你做生意,除非以方实在搞僵了,否则不会直接拒绝你,说不定反而还会称赞:“产品不错,应该很快就可以卖掉”(但他自己却不要)。

形式赞同而实质拒绝是中国人的民族性,而最能让焦点模糊的表达方式就是“点头”。

中国人很喜欢以“点头”来回应对方。别小看“点头”这个简单的动作,个中学问大矣哉!

中国人的“点头”有下列四种意义:

1.“点头”代表“同意”。

2.“点头”代表“不认同”,甚至“反对”。

3.“点头”代表“反讽”。

4.“点头”代表“我听到了”而已。

而一样是“点头”,究竟代表哪一种意义,这可得凭自己的经验支判断。大致说来,越老于世故的人,越让你难以解读他的“点头学”,除非你能持续不断地追踪,拜“读”下去。

由于对“点头学”造诣不深,使我数度在买卖上“会错意”,更使我在一个大案子栽了跟斗。

例:有一次,我受理这一栋仁爱路的高价位房子作中介。准客户是位企业界大老板,参观房子时,他总面带微笑,并且很客气地问我一些基本问题,如:房子共几平方米啦,总价多少啦,产权清不清楚啦等。我一一热心地解答,并运用我的“三寸不烂之舌”拼命解说、促销,而这位大老板也不表示意见,只是不断地“点头”。

等我滔滔不绝地将问题解说完毕后,他又继续问我车位啦,住户社会阶层啦,附近公共设施啦等等,我心里的直觉反应是:

“对方会不断地问问题,而且不断地‘点头’,一定是准买主。”

心里越想就越高兴,招呼也就越殷勤,对方看来也似乎很满意的样子,不断地称赞我的应对很得体,解释得很清楚,眼看着可能就要开始谈价钱了。谈价!我最拿手,肯定可以让房子在短时间成交。结果这位大老板对我说:

这房子很好,应该可以很快卖掉,这附近有没有面积差不多,但门面更气派些的房子?我一时还会意不过来,马上说:

“这户就很气派了呀!”

说完又继续呱呱地拼命解说、促销,而这位大老板也不再多说,仍然只是带着微笑并不断“点头”。临走时,他一直赞许我这年经人很积极,以后一定不得了,至于房子,他要“研究”看看。

由于在行销过程中,对方始终带着微笑直“点头”,使我一直变为“他会买”,于是便把心力与时间放在这客户身上,一直追踪。

我每天打电话,希望能直接和对方取得联系,但由于对方是大老板,电话意是被秘书挡驾,但我不死心,直到两个礼拜后,终于联络上了。这位大老板笑着对我说:

“年经人,你很积极,是不是可以请你再帮我留意一下其他的房子,要‘气派’些的。”

这下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是迷思于中国人的“点头学”了。就是国为对方“点头”,让我误以为点头就是赞同,使自己判断错误,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去追踪,结果却一无所获。

从“点头学”的角度来看,要了解中国人,尤其老于世故的中国人,光看表面是不行的。当对方不发一言,而只是一味地“点头”的时候,切记切记!别误入了“点头学”的边思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6-3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2         中国人的关系学

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中国人以农立国,除非战争或饥荒,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否则中国人不国易远离家园,就算离开了故乡,终有一天,还是要落叶归根------死也要死在自己的家乡!

由于这种农民性格,多数中国人一生中都只生活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一旦在外地碰到同乡,就会感觉特别亲切。这种传统一直延续下来,并逐渐扩大,变成各式各样的“圈圈”,大圈圈中有小圈圈,小圈圈中还有小圈圈,圈圈越小,关系愈密切。在任何团体里,无论是公、民营组织,中人是成分愈接近我族类就愈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表现在生意场合中,则是“攀亲找故”,无形中降低了不少“敌我意识的矛盾”。这一点,行销人不能有所不知。

下面就是个利用“乡亲”关系杀价成功的例子:

例:我有个朋友是卖专业录影带的,有一天接到这样一通电话:

“请问是不是* *公司,你们的* *录影带怎么卖?”

由于对方操着台湾口音的国语,因此,卖方很习惯地改用台语回答:

“每套共11卷录影带,售价是1750元正。”

这时候,对方听出来是南部口音的台语,话锋一转,不谈买卖,反而改用台语攀起交情来了:

“先生贵姓,我听你的口音好像是南部来的,我是台南人,我猜你和我是同乡吧!”

“对呀!你呢?”

“怪不得口音听起来这么亲切,”当年我老是喜欢往外地跑,哎,现在在外地却老是想回家看看。想一想,我也有好几年没有回去了。是啊,你是台南哪里人啊?

……

这一扯就扯了5分钟,最后,买方把话题又转回来了:

“既然是同乡,你总不好意思按原价卖给我吧!怎么样,同乡价怎么算?可别开那种没有人情味的价格哟!”

*先生,既然是同乡,我就老实告诉你,我们的东西一向卖这个价,从来不打折的,要是这个例子一开,以前买过的人都要回头找我要钱,那我恐怕会有麻烦------

“好啦!好啦!我又不会和别人讲,同乡价,就打个8.5折好了。如果连同乡都不打折,那我多没面子,都是同乡的出外人,大家应多相互照顾嘛!就这样了,请立刻派人送货来,我当场付现,同乡嘛!现金付款,否则,我通常开3个月支票的,今晚6点以前,我等你。”

就这样软硬兼施,最后真的以8.5折成交了,算一算,就因为同乡关系,价格整整被砍掉了200多元,这都是“纯利”呢?

这是买方利用同乡关系杀价成功的例子,反过来说,卖方也可以利用同乡关系将产品卖出,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有一回,我带了一个部门里的行销小姐在房屋销售现场。这时候,屋里有好几位准买主在参观,但行销小姐却注意到一个以一对老夫妇为主体的大家族,这位老先生气操着很浓的外省口音,行销小姐就主动过去和这位老先生打招呼:

老伯伯,您的口音听起来很熟悉,请问您府上是哪儿?“

“哦!我是湖南省* *县。“

“真的啊!我也是湖南人耶!”

说着说着,两个人就很熟络地聊起家乡来了。

这时候,太太刚好走过来问几个有关房子的问题,由于台湾口音很重,一听就是台湾人,行销小姐赶快过去,又改口用台语和老太太聊了起来:

“阿妈!听您的口音好像是从中部来的吧?我妈妈就是中部人呢?”

这下又碰到同乡了,两人又开始小聊了一番。没多久,就看到

戚走过来,轻声用客家话对老太太说:

“这房子太贵了,我们还是到别家看看好了!”

行销小姐一听,立刻也用客家话说:“不贵,不贵!这还是这附近最低的行情呢?大家都是同乡,我怎么会骗您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天台领先的地方门户服务平台
  • 客服电话:13968580055
  • 客服QQ:808508
门户服务
    

浙公网安备 33102302000043号


浙ICP备11032801号-2
 
天台之窗订阅号
天台之窗服务号
Copyright  ©1998-2024  天台之窗  Powered by  Discuz! X3.5    ( 浙ICP备11032801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