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新闻
商业信息
旅游
网友爆料
畅所欲言
爱心
摄影
戏曲
体育
诗词文学
情感世界
二手房源
家在天台
美容健康
二手市场
网友相约
亲子
电脑
招聘求职
休闲灌水
投资理财
打工生活
户外运动
帮忙
站务
精彩图文

黑马兔子《中国老街》专题

[复制链接]
楼主: 黑马兔子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9-21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皤滩老街·3

皤滩古镇历史悠久,重文教,兴学风、报乡邦的风俗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盛行,这体现在书院、私塾、书屋、义塾等众多,为皤滩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也吸引着许多博学之士前来讲学,皤滩有史记载最早的义塾是由陈氏人开办,称为妫川义塾,后来又出现了何氏私塾、丽正义塾等,这其中尤其以桐江书院最为著名,南宋理学大家朱熹曾经前来讲学。

桐江书院位于山下村与板桥三村交界地带,距离皤滩老街一公里。据仙居县志记载,桐江书院开办于宋乾道年间,由方斫出资,由于他的祖先晚唐诗人方干为桐庐人,所以就命名为桐江书院。

1156年,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曾经携子来皤滩巡视和讲学,当时桐江书院还没有开办,就在方氏义塾举行。朱熹在方氏义塾讲学期间,曾经在庙前亲手种下五棵苦槠树和五棵枫树,并救起了一个在历史上颇有名声的人物。

据说有一天晚上,下榻方氏义塾厢房的朱熹做了个梦,梦见梅花斑点形状的青龙在庙前树下左十圈右十圈地转个不停。早上起来时就见山下村族长急忙赶来,讲述着与朱熹相同的梦境。两人就到树下仔细观看,只见一中年男子病到在苦槠树下,朱熹和族长救起此人,他就是王一朋。因为得知朱熹在皤滩讲学,就慕名翻山越岭而来,由于路途遥远,饥寒交迫而病倒。

后来,朱熹就安顿自己的儿子和王一朋一起在方氏义塾潜心功读。半年后,朱熹的儿子不幸病故,就葬在对面的鼎山上。1157年,秦桧死后,朱熹邀请王一朋进京赶考。王一朋不负重望,进士及第,并由皇帝亲自改名字为王十朋,劝免他多结师友,增进学业。

朱熹和王十朋在皤滩讲学或就读的消息传开后,方氏义塾名声大振,四方学士纷至沓来,这也大大激发了当地贤士在小庙建书院的热情。八年后,桐江书院以其恢弘的气势和精巧的布局出现在人们眼前。其后,来桐江书院讲学的名人志士更是数不胜数。

王十朋为官后,曾经出任饶州、湖州知府,救灾除弊,颇有政绩,后来官到太子詹事,龙图阁学士。王十朋得知桐江书院建成后,为纪念自己与朱熹在皤滩相遇的不平凡经过,以及在山下就读一年多的经历,亲书两块匾额,送到桐江书院,挂在两殿檐下。

醇熙九年即公元1182年8月,朱熹再次巡视仙居来到皤滩,当时王十朋已经去世。朱熹在山下看到方氏义塾原址上建起的桐江书院时,又看到王十朋书写的两块匾额,不由得感慨万千,面对书院前三座小山如鼎如翠的清幽环境,挥毫留下了“鼎山堂”的墨宝,并在桐江书院讲学半个月。

当年的桐江书院“孔堂高第,犹分四科,性与天道,未尝轻信。世之学者,乃欲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兼而有之……”因而从桐江书院走出去的方姓族人很多,仅仅南宋时期进士及第的就有四人,举人、贡生、秀才更是不胜枚举。

明嘉靖三十二年即公元1553年,桐江书院被入侵的倭寇掠劫后烧毁。三百多年后的清同治九年即公元1870年,由方干后裔方作梅、方维平等人牵头,在原址上重新修建桐江书院,三年后建成,这就是今天人们看到的桐江书院。

走进桐江书院正门,经过天井为三间的拜师堂,两侧为厢房。穿过拜师堂又为天井,走上三级台阶,就到了讲学殿,正中有近一米高的小讲台。在前步石柱的内侧刻有一幅楹联:“祖德流芳众传道学,孙族挺秀士烈贤书”,这十六个字把桐江书院的历史地位做了形象的诠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9-21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宰相府第风情街·1

e2216jFv.jpg

IG3h2ZVW.jpg
rFpTKQi0.jpg
Sad9OiuJ.jpg

在浙江海宁市盐官镇旧城区东北部,有一条以乾隆父子为核心的帝王街,这就是宰相府第风情街。

盐官历史悠久,最迟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良渚文明。盐官之名开始于西汉,当时吴王刘濞煮海为盐,在这里设立了管理盐业的官职,从此以后地以官名,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

隋朝大业十三年即公元617年,盐官城开始修筑城墙,当时城墙的基础就是用土、石灰和糯米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夯打而成。隋朝城墙后来被荒废,直到唐朝永徽六年即公元655年才再度恢复,以后历代都有修建。此后一千多年时间里,盐官长期作为县治所在地,有“七十二弄三大街”,人口达3万多。其中元代和清代还是州府所在地。

“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推”,举世闻名的天下奇观海宁潮,是盐官古城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有着“来一线潮空万人巷”之称,这使得盐官汇集着众多的观潮名胜古迹,仅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两处,他们分别是钱塘江鱼鳞石塘和海神庙。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盐官地杰人灵、名人辈出。在这2.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经考取状元1名榜眼3名,进士50名,还有2名客籍状元与盐官有缘。这里是明代戏剧家陈与效、清代著名围棋国手范西屏、施定庵、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近代教育家郑晓沧、现代鉴定大师徐邦达、著名作家陈学昭、大收藏家钱镜塘的故里,在清代更出了陈氏家族,被誉为“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

宰相府第风情街是一条蕴涵深厚历史文化,再现水乡风情的特色人文街。该街区由四大区块组成。城楼、吊桥、点将台、武库等组成城楼区块;廊桥、茶楼、品茗小憩组成茶楼区块;陈阁老宅、扬兵部宅和郑晓沧故居等组成人文区块;城隍庙及两侧传统商业建筑组成邑庙区块。宰相府第风情街区融名人故居、官僚豪宅、城隍古庙、传统商铺、特色民居于一体,古风悠悠、风情独特。

宰相府第风情街的入口为宣德门,这里也是盐官城的东北入口。宣德一词颇具皇家色彩,有颂扬皇恩浩荡的意思。盐官城的建立似乎也一直与皇气沾边。传说是秦始皇带人凿穿了海宁的硖山,建立了由拳县。后来,唐宣宗在盐官避难三年。清代康熙,乾隆的足迹更是踏遍盐官古城。

和北方的一些城市相比,盐官古城在古代军事上的地位并不重要,但其防御体系却是完整的。吊桥外面的木栅还保持着某种原始、粗犷的风格,护城河环绕着整个盐官城,吊桥、护城河与城墙一起,构成了盐官城的外层防御屏障。

走进宣德门,点将台、练兵场和武库出现在眼前,给人一种金戈铁马的感觉。

从现有的历史资料看,早在三国孙吴时期,盐官就已经屯兵、并进行正规的军事训练。当时东吴大将陆逊出任该地屯田都尉,采取了一系列济民、富民的措施,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后人为了缅怀这位曾经为海宁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将军,就将宣德门内的练兵场当作陆逊练兵之所。

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古城,盐官的城隍庙已是海宁州府的重要标志。海宁城隍庙初建于北宋,当时嘉兴、上海、杭州等地都还没有城隍庙,所以香火一直很旺。

海宁城隍庙位于宰相府第风情街北段,外面有三对户对,这是古代放在建筑外面以抬高这幢房子身份的。一进门有一个八卦图,按照道家的说法,天地万物,无一不是由八卦衍生。

城隍庙内供奉着城隍、文昌、财神、火神和雷神,大院两侧为十殿阎罗塑像和地狱场景造型。里面有明式戏台,至今仍在上演京剧、越剧等名剧选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9-21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宰相府第风情街·2

在海宁盐官宰相府第风情街上,最古老的东西当推海宁皮影戏,它起源于春秋战国,盛行于南宋,首先在宫中流行,其后在民间生根发芽。

海宁皮影戏是北宋南迁时从河南曲阳传入。当时有一批艺人随着躲避战乱的难民一起南下,散居在海宁各地,他们善于用素纸镂刻,表演影子戏,后来改用羊皮彩绘,所以海宁有了“羊皮戏”之说。

为了与吴越风尚相适应,皮影戏的唱腔既保留了中州古韵,又与吴越乡音相融合。元朝时候,这种南北歌调传到海宁附近的澉浦,经过加工发展,形成了明代四大声腔之一的海盐腔。

在海宁盐官,皮影戏曾经是非常流行的一个剧种,皮影戏班子演出的有周岁酒戏、暖房戏、蚕花戏、祝寿戏、茶楼戏、庙会戏等等,赫赫有名的陈阁老陈元龙,就在自己家里养了个皮影戏班子。

“千年古戏,海宁皮影”。现在,海宁皮影戏用牛皮制作人物,由人操提,配以音乐、唱词,是人间一绝。在风情街上,人们仍可看到这一古典文化精华。

海宁灯彩也是风情街上一大特色。

海宁灯彩历史悠久,举世闻名,早在南宋时期就被列为国宝供品。1913年在南洋劝业会上展出,获得奖章奖状,1934年,又获得万国博会金奖。关于海宁灯彩,南宋诗人范成大有诗写道:“弱骨千丝结,轻球万锦装。彩云笼月魂,宝气绕星芒。檀点红娇小,梅妆粉细看。等闲三夕看,消费一年忙”。这首诗是对海宁灯彩独特风格和制作艰难的形象描绘。

海宁灯彩的制作大致有扎骨架、裱糊、绘画、针刺和装配五道工序,其中以针刺最费时费力,要用针在灯片上刺出各种图集,一件灯彩精品达到出笼,往往要扎几十万个针眼。正因为海宁灯以彩为主,有内容、有结构,所以叫灯彩。而其他地方的灯以灯为主,只能叫彩灯。

海宁是桑麻故里,养蚕业一直是当地古代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这使得盐官桑蚕文化源远流长。

在宰相府第风情街上,有好几家蚕丝坊,里面出售的蚕丝制品,都是手工制作的。而在养蚕人家中,“请蚕花”等传统仪式展示在人们眼前,使人们亲切地感受着蚕桑文化。

风情街的建筑也极富江南特色,主要体现明清时代江南民居的风格,其中有许多建筑,包括其屋内陈设和布局,以及屋外的庭院,说明了这里曾经有过多少豪门世家,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逐渐淹没,但是仍然可以看出昔日的辉煌。

风情街上有近代教育家郑晓沧的故居。他的先父是盐官大户人家,故居中有不少地方体现了明代建筑风格。郑晓沧本人由于学术上的杰出成就,成为一代教育宗师。

风情街上还有杨兵部故宅,这是清兵部左侍郎杨雍的旧居,庭院深深,建筑布局纵深横阔。杨为清朝著名谏匠,其子杨中讷曾参与编修全唐诗工草书。

风情街上还有一处花居雅舍,它曾经是一座青楼。据说这幢房子所在的地方,南宋时期曾经开过一个有名的妓院,鸨母是赫赫有名的李师师。后来移作他用。清乾隆年间,有一位姓张商人据有这一宅子,开设了“倚红院”。

花居雅舍重点展示着红粉才女的生活和才情,从而使人们对她们与古典音乐、古典文学、诗歌、绘画、历史名士的关系,对完整的中国古代文化,产生新的感悟与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9-21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宰相府第风情街·3

在盐官宰相府第风情街上,最著名的人物和最精华的建筑,当属陈阁老及他的老宅,这不仅仅是因为“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的辉煌,更因为陈元龙和乾隆皇帝之间的迷团。

陈阁老就是陈元龙,字广陵,号乾斋,世称陈阁老,广陵相国或者海宁相国。陈元龙是康熙年间的一甲二名进士,官至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他编著有《爱日堂文集》、《历代赋汇》和探讨事物起源的科技类书《格致镜源》,在中国文学史和科技史上有一定地位。

陈阁老宅始建于陈元龙的曾祖陈与相,他曾任贵州布政使、左参政,陈元龙为相后,将它改建扩大,并把大门改为竹扉,又增添了双清草堂和筠香馆,使之具有皇家内院之气派。

海宁陈家是个书香世家,到清末,陈家共出进士32人,举人107人,贡生100人,科甲兴旺,为天下所罕见。明清两代,陈家的大小官吏出了300多位。

这座当时的宰相府第,现在还保存着正路轿厅、东偏房洞堂、寝楼、双清草堂和筠香馆。其他如百桌厅、爱日堂等主要建筑都是近年所修复。大门朝北,这是一种向着宫阙的体制,表示主人永远心向朝廷。

筠香馆是陈元龙的书房,存有一块九龙匾,这块匾是雍正元年即公元1720年十一月,皇帝御赐给礼部尚书陈洗妻子、一品夫人查氏的,以称赞查氏对子女辛勤教诲,使门庭增色的功绩,匾长3米,宽1米,额曰“躬劳著训”,匾上九条龙动态各异,雕刻细腻,上方居中一方大印:雍正御书。此匾堪称艺术精品。

双清草堂是陈元龙休息、娱乐的场所,外面是一个别致的小庭院,这里的西面有一棵活了600多年的罗汉松,枝繁叶茂,四季常青,相当珍贵。

在陈阁老宅里,还珍藏着一批书法作品。这些书法作品最早出于陈元龙的伯祖父,他一生刻贴五部,其中《渤海藏真》收集了晋、唐、宋、元名家手迹。全套石刻共170多块,每块长80厘米,宽约35厘米,厚约12厘米,全部用优质太湖石精刻而成,是海宁陈家祖传的一套历代书法家的真迹石刻,为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精品。

关于陈阁老的故事,当地有许多传说,城隍照壁就是其中之一。据说陈阁老有一段时间出行,出行路过城隍庙前的时候,即使一丝风也没有,他的衣袖也会簌簌作响,后来查明是因为陈阁老为官两袖清风,城隍老爷见他路过,要站起来向他行礼。陈阁老觉得自己一个凡人要神向他行礼,总是不妥,就在城隍庙外面建了一个照壁,上面刻着一条麒麟,以挡住城隍爷视线。

当然,在宰相府第风情街上,流传最广的要说乾隆皇帝身世之说。据说乾隆是陈阁老的儿子,是在他刚出生的时候,当时还没有登基的雍正用掉包计换去的,这在野史上也有记载。而乾隆每次来到海宁都要去陈宅,使这里增加了许多扑朔迷离的宫廷迷团。乾隆七十二岁时,最后一次来海宁,还在陈家花园里留下一首诗,其中有“六度南巡止,他年梦寐游”,这是对盐官陈家永远的留恋。

六下江南四驻海宁的乾隆,为宰相府第风情街增添了许多色彩,乾隆酒楼就是其中的一个亮点。

乾隆酒楼原来为清代的一家小饭店。乾隆微服私访到此时,肚饿身上又没带钱,这场饭店的老板娘烧了一个菠菜豆腐,给了他两碗白饭。乾隆回京后立即赐给该店黄马褂一件,命令陈邦彦为其题写匾额,并允许其以皇帝名讳为号召。在海宁地方官员的帮助下,乾隆酒楼成为当地独一无二的高档酒楼。

盐官宰相府第风情街是一条古街,历史文化、传说故事、民俗风情,都发出诱人的气息,吸引着人们前去,开启尘封已久的旧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9-22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福宝回龙街(上)

福宝回龙街位于四川省合江县,它兴起于清代初年“湖广填四川”的大潮中,在几百年时间里,这里曾经十分繁华,沿街密密挤满了茶楼、酒馆、客栈、银楼、染坊,甚至还有大烟馆和妓院,这些繁华与当地的交通是密不可分的。

福宝沿蒲江而建,这是一条直奔长江的河流,从福宝起就能通航,当地的物产以竹木为中心,顺江外运。再加上福宝又有一条从川中盆地通往贵州遵义的大道,两省交通贸易无疑给福宝增添了许多活力。

福宝又是个相当大的地区里的宗教活动场所,以前就曾经有过佛宝场的名字,仅仅街上过去就有过十四所庙宇宫观,占了福宝全部土地的三分之一,镇子外面还有一些庙宇。在过去,庙宇往往是民俗文化活动最频繁的地方,不是演戏就是庙会,一年四季不断,这也使它成为地区文化中心。

作为经济、宗教、文化的中心,水旱交通枢纽,福宝也免不了当时历史的痕迹,这就是流行于四川的哥老会袍哥的活动。所有这些,加上移民的特殊习惯,不但使福宝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也使它带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回龙街就是这些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的缩影。

回龙街修建在一座修长微微弯曲的小山冈上,依山就势,上坡、下坡,从南端岩口山脚的火神庙出发,下二十二级台阶,再经鸡市下四十八级很陡峭的台阶到了平地,然而走不了几步,又得爬上四十六级台阶,就来到小山冈的最高处,这是回龙街的中段,有一个大约三十多米长,八米宽的小平地,街上人把它也叫做坝子。每逢集市,这里是回龙街最热闹的地方。再向北走八十二级断断续续的台阶,就来到回龙街的北端,走几步平路,往西一拐,便到了回龙桥。

回龙街不是一条很长的老街,总共只有二百八十米左右,没有大曲折,但是高高低低、上上下下的台阶和一路的小拐小弯造就了极其丰富的景观,令人心醉神迷。

回龙街的景观有许多是偶然形成的,但也有一些是刻意而为的,街的两端就是最好的证明。从白色溪西岸走上回龙桥,正好面对着经堂山巍峨的尖峰,给人很强烈的视觉感受,桥的位置和方向是经过精心推敲的。一过桥,往右一拐,立即进入了另外的境界。半封闭的空间里,每一个角落都蕴藏着美,一种充满人情味的美。走完这条处处拥有新鲜感的老街,从十字路口爬过七十级台阶,便来到火神庙。庙貌庄严,风格和整条街上木结构房屋完全不同,正面是石墙封护,它似乎在居高临下地庇护着回龙街。

回龙街的房子都是木结构,从街上看一律为两层,大多为两开间或者三开间。但当人们绕到福宝镇外面去看时,却又会发现房子大多为三到五层,完全是吊角楼的做法,当地人叫它为“虚角楼”。最低一层或者两层往往只有凌空的柱梁结构,非常轻灵。它和回龙街上看到的完全不同。出现这样的做法是跟回龙街所处的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回龙街所在的明月山很窄,左右坡很陡峭,两进房子加一个坝院,总进深已经有十几米甚至更长,前进店面在回龙街上,后进住宅就跳出在半空中,这就形成了吊角楼的风格。

回龙街很短,但节奏变化很强烈,除了上上下下的台阶以外,最高处的突然放宽,空间舒缓敞亮,不但使两边攀登上来的人一种体力上的抚慰,也给他们以心里上的抚慰,而丰富的历史文化更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抚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9-22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福宝回龙街(下)

四川省合江县福宝镇庙宇很多,民国《合江县志·舆地》记载,“在南四区佛宝场”有庙宇九座。这九座庙宇有八座就座落在四龙街上。从南到北依次是五显庙、土地庙、桓侯庙、川主庙、禹王庙、万寿宫,街西侧有天后宫,街的南端正对着街的中轴则有火神庙、黄公祠和乡谊祠。

五显庙在回龙街北端,三开间的正殿坐南向北,前院左前角有一条小夹道,通向回龙街的拐角,大门朝西,正对着回龙桥,五显庙为道光十二年即公元1832年的建筑。

五显庙为南北向。回龙街在这一段有点向西偏。在回龙街和五显庙之间的三角形地段里,造了一座土地庙。土地庙的轴线面对桥的轴线而稍稍偏南,前檐完全是敞开的。

土地庙南边隔一家单间的就是桓侯庙,桓侯就是张飞,回龙街上的人又叫它张爷庙,张爷庙坐东朝西,正面为五开间,青石砌就两侧厢房后檐用砖砌拉弓山墙。

张飞是蜀汉的开国功臣,很受四川人的崇拜,四川很多地方都有专门的祠庙祭奠他。由于张飞在桃园结义时还是个屠夫,所以后代屠夫们便把他当作行业神来崇拜。赶场的日子里,张爷庙就成为卖肉的地方。

从张爷庙往南,街东侧接连有10多家店铺和住宅。沿着回龙街登上三四十级台阶,就来到了清源宫。

清源宫又名川主庙,祭祀着战国时期秦国蜀都太守李冰。李冰因为治理都江堰有功,使川西平原成为经济繁荣的天府之国,备受四川人爱戴。

川主庙坐南朝北,与回龙街的走向平行,以左侧墙临街,墙为砖砌,正门是它的左厢,门额题写着“清源宫”三字,有一幅门联刻在石抱框上,上联灰“从蜀国特建奇勋开文翁成都兴学之先振起千秋水利”,下联为“在离堆长留胜迹溯大禹岷山导江而后又增一样神功”,这明确说明川主庙祭祀李冰,上联说是他的启后,下联说他的承先。

川主庙的后进为禹王宫,轴线和川主庙稍微有点错开。禹王有“岷山导江”的神迹,是李冰的先行者。不过回龙街上的人也说,禹王宫是湖南人和湖北人共同捐资建造的,所以也叫湖广会馆或者三楚会馆。

回龙街中段最高点坝子的北端有面阔三间的万寿宫,又叫江西会馆,由江西人筹资兴建祭祀许逊,许逊为西晋时江西南昌人,弃官学法后成为一位法力很大的道士,许逊在江西普遍受到崇拜,所以江西人在外省建造会馆都奉祀他,并仿照许逊道场南昌玉隆万寿宫,把各地会馆也叫做万寿宫。

与万寿宫隔一座三开间的住宅,有一幢三开间的房子,街上人都叫它“文坛”,这是读书人聚会的地方。从前文坛前殿经常开设斋坛,烧香祭祀孔子。儿童开蒙的时候要先到这里叩头行礼,然后才能上学。

在回龙街南端是陡峭的几十级台阶,火神庙就在这台阶之上。火神庙正名叫做三神庙,供奉着文昌、火神和财神。

回龙街的这些庙宇过去都是赶场最热闹的地方。除了提供求神拜佛的场所外,还是一种文化活动的场所,这主要是演戏和办庙会。但万寿宫和五显庙还有一项特别的行业,这就是这里有常设的专业赌场。

由于历史原因,回龙街上的诸多庙宇目前已变成住宅,有些甚至遭到破坏,但这并不能淹盖回龙街曾经的辉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9-22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屯溪老街·1

这是一条兴盛了千年的老街,依靠黄山秀美的风光,其魅力倾倒着世界各地的人们。走在屯溪老街上,无喧无扰,空灵而又悠远,俨然回到遥远的古代,引发着人们无穷的遐想。

屯溪是安徽省黄山市政府所在地,是黄山市的经济、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地处皖、浙、赣三省要冲,率水和横江在这里汇合成新安江,穿城而过,所以有着“一半街巷一半水”的美称。

屯溪历史悠久,相传三国时期,吴国大将贺弈屯兵在此,所以得名屯溪。

屯溪老街起于宋代,它是由新安江、横江、率水三条河流的汇合地的一个水埠头发展而来的,今天屯溪老街所处的位置,开始时只是一段尺形的“八家栈”。伴随着徽商发展,屯溪老街不段趋向综合型的商业街。明清时期发展成为徽州的物资集散中心。清朝康熙年间,老街已经发展到“镇长四里”,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有着“沪杭大商埠风”,其繁荣兴旺可见一斑。

屯溪老街从东面的牌坊起,向西绵亘1.5公里,路面全部用浅褐色的大块条石铺砌而成,线条方正清晰,老街宽度到7米。两侧店铺鳞次栉比,多数为砖木结构的两层楼面,一色的徽派建筑风格:白色瓦头墙,小青瓦覆盖的双坡屋顶,山墙前后长出房檐,店房廊庭前伸开阔,门楼窗棂、梁檩椽柱雕花彩绘,再加上黑漆鎏金的店牌匾额,悬挂在门楣上的八角玲珑挂灯,飘拂着的犬牙形字号旗幡,无不洋溢着一股浓郁的古风神韵。

屯溪老街上店面一般不大,但是内进较深,有一连二进或者三四进的,用天井连接,采光、通气、排水都用内向构建手法,形成前店后坊、前店后库、前店后户的特殊结构,更为屯溪老街增添了古老风味。

屯溪老街文化色彩浓郁,体现着徽商是儒商的特点。1.5公里长的老街上,老字号店铺有几十家,涉及药店、秤店、酱油店等,其中有开设于清同治时期的中药店,至今已经有120多年的历史。饮誉中外的祁门红茶、屯溪绿茶也大多集中在这条老街上;徽墨、徽砚更是琳琅满目;砖木石竹等徽州四雕产品以及徽派国画、版画、碑贴、金石、盆景、根雕更是随处可见。古老的徽州文化在屯溪老街上展现着它那迷人的风采,堪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艺术长廊。

老街店铺密集紧凑,店面、作坊、住宅三位一体,建筑古朴典雅,华丽高洁,有着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的美称。

在屯溪的柏树老街上,有一组明朝风格的建筑,这就是程氏三宅,包括居中的程梦周宅和左右两宅。每幢建筑都呈“H”型三合院,为两层五开间穿针结构,中间是内院,两边为厢房。院内保存着色彩鲜丽、线条流畅的徽州砖、木雕刻。

在屯溪老街上,还有一位名人不得不提,这就是程大位。他是明代著名数学家,于1592年完成了数学巨著《算法统宗》,集明代以前珠算之大成,完善了中国珠算口诀,在中国古代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人誉为珠算宗师。

走进屯溪老街,历史是如此的接近,古老的建筑、名人的足迹以及秀美的风光等等,在一片古风古韵中,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时光的流逝,忘记了都市的喧嚣,忘情地投入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9-22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屯溪老街·2

在屯溪老街上,有一座藏书楼吸引着很多人前去瞻仰,这就是戴震藏书楼,它对传播戴震思想,发扬戴震精神,推动启蒙教育,曾经起过一定作用。

戴震,安徽屯溪隆阜人,雍正元年即公元1724年1月19日生,乾隆四十二年,即公元1777年5月27日去世,享年五十四岁。他是中国清代进步的思想家,著名的学者,被称颂为一代宗师。

戴震出生贫寒,但少年苦读,勤学好问,立志闻道。18岁开始教书为生,坚持自学,虚心问师,终成大器,戴震的学生颇多,最富盛名的有清代著名学者段玉裁、王念孙、王引文等。

戴震仕途坎坷,三十多岁遭县令、豪绅迫害,逃命离家,过了近十年的避难生活。四十岁时在江宁考中举人,后屡试不第,五十一岁时由纪昀等人推荐,被召进四库全书馆任纂修官;五十三岁时乾隆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在四库纂修四年时病故。

戴震学识渊博,识断精深,学术成就十分突出。他治学领域广阔,不仅在哲学、而且在天文、算学、机械、水利、地理、文学、声韵、建筑、乐器等方面,均有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从《永乐大典》中整理出《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等古算书,总结了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他重校《水经注》,解决了经文和注文混淆不清的疑难。他在古音研究方面、文字、名物考释等方面,也多有创获和贡献。

戴震生活的年代,由于清朝统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学,压制民族民主进步思想,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都钻入故纸堆,埋头繁琐考证,不敢过问世事。戴震却独树一帜,十七岁就立志“闻道”,决心探究社会治乱的根源。他一生治学以经世致用为目的,继承并发扬了明末清初的唯物主义思想。在他的著作中,揭露了统治阶级“多凉德而善欺背”、“竹暴虐而兢兢业业用力”、“肆其贪不异冠取”的暴行,指出“乱之本,鲜不成于上”;又以全力抨击理学家“以理杀人”的罪恶,要求解除人民的疾苦,反对封建重压,希望建立一个“体民之情、遂民之欲”、“省刑罚、薄税敛”、“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的理想社会,充分表达了对光明世界的热烈追求,为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写下了新篇章,他是为中国历史前进作出了贡献和牺牲的杰出人物。

戴震著作宏富、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传世的有《策算》、《考工记图注》、《尔雅文字考》、《屈原赋注》、《诗经补注》、《原象》、《原善》、《中庸补注》、《尚书今文古文考》、《孟子字义疏证》、《续天文略》、《汾州府志》、《声类表》等,其中有些已被日本、美国、瑞典、澳大利亚等国的学者翻译和研究。

为了纪念这位清代进步思想家、著名学者,现当地政府将戴震藏书楼搬迁至屯溪老街,供游人参观。馆内辟有瞻仰堂、藏书室、阅览室,藏书1万余册,古籍9000余册,戴震著作163册,以及戴震著作手稿,墨迹和乾隆皇帝谕旨等,还收藏了著名作家学者方荣欣楚图南、周谷城等真迹墨宝。

戴震是中华民族杰出的历史名人,早为世人所推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他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敬仰,他无疑是屯溪老街上最值得骄傲的人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9-22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屯溪老街·3

在屯溪老街的中心,矗立着一座融建筑和馆藏为一体的徽州古建博物馆,这便是万仁辉先生的私人博物馆——万粹楼。

这是一座富有传奇色彩的楼宇,它的一门一槛、一窗一楹乃至一石一瓦都有着上百年的历史,这里并非古迹遗址,但它却承载着数百年古徽州历史文化的厚重。走进万粹楼,犹如翻开一部记述古徽州建筑文化的精美历史画卷。

万粹楼共有四层,从隔屏到雀替,几乎每一件建筑构件都是从民间收集来的徽派建筑的精品。设计上融合了徽州民居、园林、府第、豪宅、商铺乃至古塔的特色,可谓集徽派建筑之大成。

这是“四水归堂”的后天井。徽商以水为财,东西南北的水都聚集到自己的堂内,叫“肥水下流外人田”。后厅三步金阶叫“三步到堂”,寓“连升三级”之意。中堂条案上中间摆放古典时钟,左右分置一镜一瓶,谐意“终身平静”。徽商长年走南闯北求财求利,同时也祈求平平安安,于是把愿望寄于这些摆设之中,亦将自家的物件寓以一种文化的属性。

二楼为三个连续展厅,陈列了历代文物。围绕天井的是一圈美人靠,坐在其上可俯视一层天井鱼池。二楼在设计和制作上均采用首层的传统做法,譬如每根大柱都用柱础,楼上楼下一百多个明清建筑遗存的柱础,要完好地垫在钢筋水泥柱下,绝非易事。

三楼是结合家庭起居的实用而设计的,临街大面积的花窗和花门,木雕纹样风格统一,收集如此多的旧窗,除了在远古的徽州山区,恐怕任何地方都很难做到。

顶楼设置了一个屋顶花园,徽式园林庭院的风范尽显其中。这一组砖雕堪称徽州砖雕之最,四层镂空,仅围栏就有龟锦纹、工字纹、万字纹、米字纹等多种变化,是砖雕中的极品。

万粹楼不仅本身是个徽派古建博物馆,楼内还陈列着众多令人心仪的历代文物,其中不乏绝品。大堂名“九百砚堂”,展列砚台精品数百方,其中有堪称歙砚之最的 “文王魂”,重达二千五百斤,周文王为自己奠定的周朝八百年基业,镌刻在这方最大,最具霸气的砚石之上,是王道与霸道的完美结合。这方砚台集中了所有歙砚的美德,堪称镇馆之宝。

这里还有数千万年的古生物化石、隋代释迦牟尼汉白玉头像、真人大小的唐代鉴真和尚木雕像、堪称徽州石雕之最的明代“魁星点斗”石雕、清代山西行宫慈禧的龙椅、工艺失传存世极少的缂丝宫灯以及精美的历代瓷器。这些文物已经与这里的房子融为一体,人们在这里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中华古老文明的冲击,更能真切地体味到古代徽州人家的生活气息。    

这就是万粹楼,一个浓缩着数百年徽州建筑文化精华的新江南名楼。

无论是名人故居、戴震藏书楼,也无论是古老的店铺或者浓郁徽派风味的万粹楼,这些都是屯溪老街上的精华所在,是屯溪老街名声得以远扬的根本原因。也正是这些,是屯溪老街走过了昨天的骄傲,走在了今天的繁华,也必将走向明天的富裕。

黄山近在咫尺,黄山松是好客的,屯溪老街也是好客的,它们的性格是如此地接近,相辅相成,成为永远的风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9-22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巍山老街

这是一条南诏古街,以拱辰楼和星拱楼为中轴线展开布局,巍山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形成棋盘式格局。

巍山原名蒙化,是南诏的发祥地,巍山一名,得自于境内的巍宝山。它是云南省设置最早的县之一。西汉元封二年即公元前109年,这里设立了邪龙县。

唐贞观二十三年即公元649年,乌蛮蒙氏细奴罗在巍山境内建起了蒙舍诏,号大蒙国,自封奇嘉王。因为蒙舍诏地理方位在六诏的最南边,所以又被称为南诏。蒙舍王室重用汉医,尊儒重佛,劝民习读汉书,实力增长很快。

开元二十六年即公元738年,在大唐的支持下,细奴罗的重孙皮罗阁用武力统一了六诏,建立起显赫一时的西南少数民族地方政权,这是巍山历史上的一段辉煌。

在今天的巍山老街上,星拱楼、拱辰楼、牌坊,还能让人们依稀品味曾经的辉煌。

拱辰楼是巍山的北门古楼,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即公元1390年,是云南省现存的明代最高大的建筑。楼建在高8.5米的城墙之上,从地面到屋脊通高24米,面宽五开间共28米,径深为17米。它经历了六百多年的风雨剥蚀和地震的危害,仍然巍然不动、凝视着南诏故地的沧桑变迁。

拱辰楼重檐间悬挂着“万里瞻天”巨匾,为清代名士黄大鹤撰写。它不仅显示了古楼之高大,也表达了巍山人民高瞻远瞩,心向中原的愿望。

拱辰楼四周是民国时期开辟的市场。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一大片原属古城北的荒地,已经逐步变成了巍山的商贸中心,从古城的南门到拱辰楼,再往北垂直延伸到群力门的老街足足有三里多长。

星拱楼与拱辰楼同时兴建,又叫文笔楼,高眺的檐牙,秀逸的体态,古雅而又清新,楼上南北开门,东西透窗,四周檐下生辉的匾额描绘出四方美景。楼下四面卷拱,连通魏山古城四条主街道,直达四座城门。东门叫忠武,南门为迎薰,西门称威远,北门叫拱辰。星拱楼就成为枢纽。

星拱楼在清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后来杜文秀起义期间,其部下进行了修复,目前已经成为巍山古城的标志性建筑。

高大雄伟的拱辰楼和俊秀挺拔的星拱楼一起,串起了巍山古城的22条大街小巷。

今天的巍山古城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城方如印,星拱楼如同印柄一样在城中央突起,以拱辰楼和星拱楼为中轴线展开布局的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形成棋盘式格局。徐霞客浏览巍山时曾经写道:“蒙化城甚整,乃古城也,而高与洱海相似;城中居庐亦甚盛,而北门外则 皆聚焉,闻城中有甲科三四家,是反胜大理也”。城内众多的古建筑星罗棋布,至今仍显示出古香古色的明清风貌。

巍山老街两旁是青砖灰瓦的木楼,屋高和街面宽度成1∶1.2比例,十分得体,很有审美价值,而且木楼建筑清一色是滇西民族风格。独特的民居小院数不胜数,而是家家育兰,户户盈香,宜家宜人,好不温馨。

“一水抱孤城,烟渺有无,柱杖憎归巷茫外;群风朝叠阁,雨晴浓淡,依栏人在画图中。”几百年前,明代状元杨升庵被贬云南后,就在巍宝山圆觉寺前眺望巍山古城时,感触万千。今天,人们又可以顺着南诏古街,顺着巍山古城的动脉,去触摸千年的历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9-22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西榆次老街·1

山西榆次是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榆次老城是一个以璀璨丰蕴的文物古迹和文化艺术交融为一体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中国最大的晋商文化主题景区,占地面积一百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四十万平方米。老街及老街上的建筑、历史文化是榆次老城的主体和灵魂。

榆次历史悠久,战国时期开始建制,后来城址几次变更,隋唐以后基本没有大的变化。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即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灭北汉时晋阳城被毁,就把榆次作为并州治所,榆次县衙也就扩大为州所的规模,所以榆次又被称为“古并州治”,榆次县衙五堂规制从那时起沿袭到清末。到了明初,太祖朱元璋把他的第三个儿子封在太原,榆次作为封国的三个辅城中的第一个,又被称为“晋藩首辅”。

有了榆次县就有了榆次县衙,位于东大街上的榆次县衙是榆次老城的主要景区之一,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县级衙署。县衙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整个县衙经过历代修葺,石雕、砖雕、木雕艺术品刻工精细、刀法娴熟、生动古朴,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县衙前面的牌楼颇具中国特色,最突出的表现在主牌楼顶华表一般的柱头,粗壮厚朴是明显的晋中风格,以对称的手法雕刻的狮子、丹凤朝阳、杂宝等象征高贵、富庶和喜庆的图案,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县衙里面建筑众多,历史上曾建有5堂26个院落,内有思风楼、寅宾馆、牢神庙、县丞院等院落建筑群。按功能和作用可以分成行政管理、生活文化和神庙祭祀三个系统。行政管理方面为大堂、二堂、三堂、六房、钱税院、主簿院、县丞院、巡捕厅院、三班院、牢房院等,是县衙的主要建筑。生活文化方面是内宅门内的建筑。神祭方面有二祠三庙。

大堂是榆次县衙建筑群中的核心建筑,也是县衙建筑群中形体规模最大的单体建筑,一开五间带抱厦,巍峨高大,代表着皇权的尊严、气派和力量。

一般的大堂匾题要么是明镜高悬,要么是正大光明,而榆次县衙大堂的匾题则是:“剧署悲难度,晴秋喜却回”,这其中有一段典故。

康熙四十二年即公元1703年,康熙帝微服巡访到榆次。几十年前,反清复明的主要人物顾炎武和傅山都曾经来到榆次,与家住榆次南关的名士王介石筹划兴复大计。康熙帝对此一直耽耽于怀,私访后得知榆次的反清复明活动随着前朝遗老的一一去世已经烟消云散,就连王介石的儿子也已经考取了清朝功名,所以康熙就题下“剧暑悲难度,晴秋喜却回”这副对联,赐给当时榆次知县祖良才。这幅御赐匾额就成为榆次县衙的镇衙之宝。

在今天的榆次县衙三堂还以蜡像的方式,展示着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一件事情。

光绪八年即公元1882年,山西巡抚张之洞为了整饬山西财政,准备清查三十年没有清帐的山西藩库钱款,就从解州书院请来刚补授户部尚书的阎敬铭,并亲自来到榆次迎接,当夜就住在榆次县衙,与阎敬铭秉烛夜谈。当时和他们一起的还有榆次人张彪和闻喜人杨深秀。张之洞、阎敬铭、张彪都是清末重臣,杨深秀是后来戊戌变法遇难的六君子之一。

县衙最高大的建筑当推思凤楼。从任何角度望过去,檐角上都似乎有展翅欲飞的凤凰,西晋荀浪任榆次知县时,因为治理有方政绩卓越,便有了“有凤集于晋魏榆”的传说,宋朝开始便建起了思凤楼。

作为古代衙署,榆次县衙布局采用座北朝南,中心对称的布局,主体建筑都建在同一中轴线上,运用了三进三出,东高西低的传统修造方式,显得层次分明,凝重肃穆,庄严巍峨,为榆次老街增兴添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9-22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老街

山西榆次老街·2

在山西榆次东大街上,最著名的建筑并不是县衙,而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榆次老城东大街中段的城隍庙。

榆次城隍庙是中国现有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为座北朝南的三进院建筑群,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共计房屋60多间。它以结构严谨、建筑手法独到、建筑形态古朴典雅、整体规模宏伟壮观而闻名。

据《榆次县志》及城隍庙中现存碑文记载,现存的城隍庙是由原北门善政坊以东旧城隍庙拆迁而营建,旧城隍庙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二年即公元1362年,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明太祖朱元障加封榆次城隍庙为监察司民显佑伯。

榆次城隍庙初建之时,只有大殿三间,东西廊房各三间,山门一间。明初将大殿即显佑殿扩张为五间,后来又在大殿前檐和大殿相连处建献殿三间。明正德十年即公元1515年,在大殿正南建一座四重檐二层楼阁,起名叫玄鉴楼。次年,在玄鉴楼北檐处建二层乐楼相连接,随后在玄鉴楼前建山门五间,山门内东西两侧建钟鼓二楼。嘉靖二年即公元1523年,在乐楼前建戏台一座,并在东西两侧建“八”字形琉璃影壁。至此,从元至正二十二年到明嘉靖二年,榆次城隍端的建筑经历了元、明两朝,历时一百九十多年,形成今天人们所能看到的建筑规模。

榆次城隍庙建筑群以中轴对称,规格形制和衙署建筑相似,殿宇多遵从礼制,前殿后寝,整体结构严谨,单体建筑及构件精美而又独具匠心,而且在建筑排列整体布局上也有独到之处。所有建筑都建在不同层次的台基之上,高低起伏错落有致。

榆次城隍庙的山门建于明正德十五年即公元1520年,阁五间,深两进,正对着榆次东大街。为了让门显得敦实而又不单梢,榆次城隍庙在正门两侧各建一座耳门。榆次城隍庙山门左右为钟楼和鼓楼,对称而建,方形的两层建筑,下层为砖木结构,上层为四角明柱阁楼栏带式,歇山卷棚翼角瓦顶。

走进榆次城隍庙的大门,一座四重檐二层楼阁突兀即起,这就是玄鉴楼,1999年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公布玄鉴楼为全球最精美的100处古建筑之一。

玄鉴楼与乐楼及戏台影壁虽然是分三次修建而成,但外观看起来却浑然一体。屋宇重重,檐角高挑,彼此兼顾,相得益彰。因为玄鉴楼的建筑年代正是中国古代建筑由宋到明清的嬗变时期,在建筑外观表现以及构件的制作上,既保留了大量的宋元建筑的待征,同时又表现出许多明清建筑的特点和手法。

玄鉴楼的正面五间,进深两间。周围有廊环绕,外观表现为四重檐二层阁楼式,通高十七米。

乐楼背倚玄鉴楼,面对显佑殿,坐南向北而建。为单檐卷棚歇山式,绿色琉璃瓦覆盖,琉璃兽吻高翘。

榆次城隍庙的乐楼外表看起来也就是前台部分为了给玄鉴楼留出一条通道,而被分为左右两半,演出时把专用的木板左右一搭,分成两半的戏台就连成了一个整体。

寝宫在大殿后,有较深的前廊,东西配殿各三间。寝宫和配殿都建在高台之上,歇山顶瓦盖,琉璃屋脊。寝宫和配殿间用八字砖雕墙连接,寝宫里的神塑是榆次城隍和城隍夫人的坐像,两旁各有胁侍一尊。

榆次城隍庙由于地处榆次老城最繁华的东大街,占尽了地利,每年一度的城隍庙会自然热闹非凡,成为远近闻名的盛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9-22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西榆次老街·3

在山西榆次老城,除了以县衙和城隍庙为代表的东大街外,还有一条老街,号称晋商第一街,这就是南北大街。

榆次老城的南北大街是一条古老的街,全长1200米,店铺鳞次栉比,建筑古朴典雅,保存完好,是一条颇具明清建筑内格的步行商业街。

突兀威武的牌楼屹立在老街北端,通体石质,木檐、瓦顶。雕龙镌凤是财力的象征。因为在当时经济上富有的商人,地位并不为上层社会所肯定,只能以这样的方式炫耀自己。牌楼上刻的“其宁唯永”出自《诗经》,是他们对商业的理解和追求,获得财富后的幸福和安宁要永久永远。要打破富不过三代的观点就要“温恭朝夕”,温恭就是温良恭俭让,朝夕就是要时时刻刻如此。“立德”“循规”都是职业修养,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榆次商人就是这样创造了一段辉煌的历史。

老街商铺密集紧凑,店面、作坊、住宅三位一体,保留古代商家经营格局和特色,前店后坊或叫前铺后户,建筑都只有两层,多为砖木结构,木雕、金字招牌,朱阁重檐,古朴典雅,华丽高洁。老街路面宽8米,都是用大块条石铺成,雨后纹理清晰,洁净如画,人行其上,无喧无扰,空灵悠远,俨然回到古时,引发无尽的遐想。

老街的店铺字号,文化色彩很浓,体现了当年晋商的特点,其中百年以上历史的老字号很多,其商品制作、陈列、经营,至今古风犹存。

瑞隆裕开设于清道光年间,是晋商巨富常家的商铺,前店后作坊式,主要经营铁、麻。

得新成杂货庄是聂店王家开设在城内的老字号之一,创于明代,初名德兴成,由聂店迁到榆次老城后更名得新成。聂店王家在榆次老城开设的老字号还有很多。协和信票号创办于1856年,大有号服装店开办于1918年,恒兴德百货创办于清咸丰年间,长虹砺金店也开办于清咸丰年间。

吉履谦钱庄由晋商大族大张义村宋家开办,清光绪二十四年开设于大张义村,后来迁入榆次老城,资金雄厚,信誉卓著,是宋家吉字号中最响亮的字号。宋家创办的老字号还有义聚煤油庄,创办于1929年,当时宋氏以30万美元的押金与美国美孚石油签订包销合同,首次将美孚石油引进山西,并在山西各县设立分号,批零兼顾,获得很大利润。

在榆次老城,还有一家老字号值得一提,这就是祥记公司,由旧中国四大家族之一的太谷人孔祥熙独资开办,1916年创办于太谷,同时在榆次设立分号,垄断包销美国亚细亚煤油、壳牌汽油、机油,还兼销洋碱、洋蜡、白糖、颜料等商品,分公司遍及山西及全国各大城市。

榆次老城南北大街上的老字号还有很多,永生号杂货、双庆号油面店、北谦亨烟店、万利恒钱布庄、中兴和帐庄,聚兴顺茶庄、德盛园饭店等等,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

在南北大街和东大街交接处,高大雄伟的市楼拔地而起。市楼楼体为木质结构,整个建筑严谨庄重,全部装饰绚丽典雅,重檐复屋,四角攒尖,雕梁画栋,饰以斗拱。楼檐四角如鸟展翅,楼脊宝顶直插苍穹,气势非凡,雄伟壮观,是一座雅致肃穆而又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古典建筑。

登市楼远眺,榆次老城尽收眼帘,云霞变幻,道路纵横,风光万状,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南北大街南端是清虚阁广场,明成化五年即公元1469年修建,纯木质结构建筑,二层楼三重檐,十字歇山顶,高25米,占地面积160平方米,构思精巧,宏伟壮观,是榆次老城的著名建筑。

老字号、古楼、名阁构成了榆次老城南北大街的诱人之果,它们和东大街上的县衙、城隍庙等一起,使榆次老街再次焕发出青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9-22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路桥老街·1

路桥历史街区以古瓯越城市风貌为特色,以商贸文化为内涵,集居住、商贸、传统文化于一体。十里长街贯穿老镇南北,临街古典建筑保存着明清时期的艺术风格,同时,它又是路桥历史文化的缩影,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使十里长街集聚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

路桥位于浙江省东南部,这是一座有着深厚商贸传统的城市,历史上如此,今天同样如此。路桥以商贸为龙头,社会经济得以迅猛发展。成为浙江著名的商贸城市。这其中,十里长街功不可没。

据考古发现,路桥十里长街人类活动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石浜山出土的文物可以作为佐证。到了东汉时期,这一带已经聚居了许多人口,并在河西建起了乡主庙,当时路桥称为灵山乡。

先民们充分利用这里得天独厚的水网,赋予其交通,灌溉,生产,生活等功能,并因势利导,傍河构筑房屋,向南北两端延伸,还在邮亭建起驿站,传寄官府文件。

路桥的商贸活动距今也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杨晨的《路桥志略》记载道:“路桥三八为市,远通数州,自宋南渡,近属毁铺,人物渐繁,商贸渐盛,水利渐治。仕学渐兴……至乾隆而盛”。

宋代,路桥崛起了繁华商铺廿五间,“百货麋集,远通数州,”当时十里长街初具规模。后来将灵山改为新安,现在新安桥遗址尚存。新安改为路桥则是宋室南渡之后的事情。传说还与康王赵构有关。

(同期声采访:路桥得名由来)

南宋时期,路桥街市沿河逐渐向南北延伸。后来与石曲街和河西街贯通,十里长街渐成规模。商品通过官河运往各地,孕育出商贸城市的雏形。

清乾隆年间,路桥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浙东沿海著名的商埠,主要以蔬菜,;粮油,水产品交易为主,土特产有草席、土布、土染以及铜铁制品等。

民国时期,台州的工商业大多集中在路桥镇,工业以棉纺织为主,辅以碾米、酿造、发电、烟业、化工、铸造等,杨晨是路桥最早创办实业的人士,他挂印回乡之后,经营了路桥第一家航运公司。后来,路桥又出现了优秀民族工商企业家郏道生兄弟、阮晋魁和刘治雄等。解放后,路桥被列为浙江农村七大集镇之一。

历史上,路桥“无街不市,无巷不贩,无户不商”,“万物涌市,万商云集”,市场极为活跃,如今在老街上还可以找到过去经商的痕迹。如在河西街卖蒲鞋,三桥巷卖羊,话月巷卖猪羊肉,小芝麻巷卖筷子等等。

市场的繁荣带来城镇建设的不断发展,赶集成市形成傍依南官河的十里长街,自南宋以来历久不衰,这不但给路桥的城市发展提供了社会经济方面的动力,也使路桥的城市发展提供了社会经济方面的动力,也使路桥数百年商业城市风貌延续到今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9-22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路桥老街·2

路桥自从南宋赵构南逃到此赐名后,商业繁盛,历久不衰,十里长街见证了这千年历史,见证了路桥千年的兴盛。至今仍然生意兴隆的传统手工艺作坊,店铺,以及码头、老宅就是最好的实例。

路桥十里长街上河、房、路、桥平行伸展。街旁吊脚楼下月梁、斗拱木雕的人物,花草、飞禽走兽图案各具形态,栩栩如生,尤其是长街北端牌前,邮亭两处街区,文物古迹密集、文化内涵丰富,而且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古瓯越传统风貌和江南水乡之特色。

长街南段的半面街傍河而建,保存着明清时期建筑艺术之风格,如下里居三进四幢的郏家里,老小陶里古民居等建筑,保存基本完整,廊下月梁、斗拱等雕刻考究,花草、鱼虫及人物等图案形象逼真,格子窗遍嵌福、禄、寿等,雕刻工艺精湛。傍河而建的商埠紧接鱼行长廊,是古代路桥海鲜、货运贸易的发祥地。

郏家里古民居位于路桥长街下里居,清代古建筑,坐东朝西,三进四幢,为四合院式组合,穿斗式抬梁式混合结构,占地面积3113平方米,雕刻讲究。

老下陶古民居位于下里居下里街,也是清代建筑,坐东朝西,二进三幢,四合院式组合,占地面积1046平方米,堂廊下保存青石鼓墩一对,雕刻精美,弥足珍贵。

长街中心区属商贸发达地区,店铺林立,市开不夜,目前路桥区有关部门已经进行综合整治,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使其重新焕发活力。微风吹过,千盏万盏红灯笼摇曳,给十里长街增添了喜庆色彩。

路桥因为“路即桥、桥即路”而成特色,也因特色而命名,这决定了路桥古桥众多,其中较出名、较有特色的有福星桥、涌金桥、新安桥等,这些古桥连接起路桥的一条条老街。

福星桥也叫卷洞桥,建于明代,为纪念义士蔡德懋而建。蔡德懋,字贵立,明代邮亭人,富而好义,开次开仓救济灾民。当时台州沿海一带倭患严重,蔡德懋聚集乡民奋勇抵抗,擒斩倭寇首领多名,倭患平息后,台州知府在路桥邮亭建起纪念亭,后来建起福星桥,意思为福星高照,该古桥于清雍正十年重建,与南50米处的中镇桥遥相呼应,对映成趣。

涌金桥位于话月巷,重建于清同治十年,保存较为完整。

同期声:该桥取名来历。

新安桥始建于汉代,现在廿五间遗址前,因为过去这里是农民粜糠之地,又称之为粜糠桥,后来改为新安镇时,该桥也更名为新安桥。

有水就有码头,作为商贸古镇的路桥更离不开码头。水埠构成了路桥水上商业文化特色,它与廊棚相结合,集运输、购物、休闲为一体,每逢水埠廊棚,必有饭店、茶楼和小商品店,热闹非凡。

在下里街北段东西两岸,两株古香樟枝繁叶茂,注视着十里长街的历史变迁。这两株古香樟树干都在80厘米以上,有三四层楼房高,树干分叉较多,向四面横斜而出。在十里长街上,还有好几棵这样的古樟树。

走在路桥老街,同德利、戴协顺等众多老字号隐约可见,它们似乎在向人们炫耀路桥十里长街过去的辉煌,又似乎在渴望人们修复这一千年古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9-27 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磁器口老街·1

“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位于重庆沙坪坝西部嘉陵江畔的磁器口,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街巷格局和自然环境保存完整,其中,磁正街、横街以及黄桷巷等老街上的传统建筑保存完好。

磁器口东临嘉陵江,南接沙坪坝,西界童家桥,北靠石井坡。从石井坡和童家桥境内从西而入的金碧山、马鞍山伸展到东部江边,由西向东倾斜,从歌乐山上流下的凤凰溪和从杨公桥流入的清水溪,穿插在这三座山间,将磁器口分割成新街、磁器口正街和小街三大部分。清朝时期修建的人寿桥、新街大桥和金碧桥连接着这三条老街。

磁器口原来叫做龙隐镇,因为明朝建文帝避难于此而得名。但也有人认为,假如从高处遥望磁器口正街和马鞍山一带,只见正街从河边逶迤相延到童家桥、五灵观,长达五华里,气势磅礴,宛若隐伏的一条巨龙,有吞天噬日之态,龙隐镇得名于此。

镇内宝轮寺后面有一块巨石,名叫白岩,所以磁器口又叫白岩镇,历史上它为巴县辖地。清康熙年间,磁器口附近建起了许多沙坪窑,鼎盛时期瓷器企业达到70多家,所产瓷器色泽淡雅、细腻精美,除在镇上出售外,还通过码头水路运往省内外,外地装运的船只停满了大码头,这繁荣了古镇的经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瓷器转运口岸称为瓷器口,因为瓷与磁相通,人们便将瓷器口改称为磁器口。长期以来,龙隐镇与磁器口两个名字在这里并用着。

磁器口的历史非常悠久,至今已经有1800多年,明朝逐步形成了水陆交汇的水陆码头,镇上热闹非凡。到清末民国时期更是达到鼎盛,白天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厨灯。最繁华的时候,从大码头到童家桥,沿街有商店、货栈一千多家,沿岸碗厂林立,镇内商贾云集,店铺鳞次栉比,船只穿梭往来,磁器口便有了小重庆的美称。

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许多中等以上学校、科研和医药卫生机构、工厂以及国民党政府机构迁入沙坪坝和歌乐山一带,促进了磁器口商业贸易和文化的空前繁荣,战前的人口不到3000人,1940年猛增到超过10万人。沿街交易市场迅速膨胀,商业范围日渐广泛,商号店铺急剧增加,瓷器口仅仅餐厅就达到127家。

同时,以古镇为根基和依托的现代文化即沙磁文化,也在沙坪坝和磁器口巍然崛起,这里不仅是当时重庆文化的圣地,也是国内文化精英集中最多、层次最高的地方,沙磁文化的灵魂体现为全民抗日救亡的爱国主义精神。

抗战胜利后,磁器口地区又成为红岩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地下斗争的重要场所。在沙磁文化和红岩文化中,许多文化名人和革命家都在磁器口留下了足迹,如梁濑溟、胡庶华、丰子恺、丁肇中、韩子栋等等。

磁器口商贸和文化的繁荣,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由于公路运输的发展,水运的地位逐渐下降,磁器口也随之而衰落,但是今天依然可以在老街上看到它的繁荣风貌。

磁器口古镇内历史文化遗存丰富,有佛教名刹宝轮寺、古道观遗址、重庆传统特色民居等等,民间文化也很多彩,有茶馆文化、川剧清唱、传统手工作坊等等,而且这里的抗战遗址等为磁器口以及老街增添了一笔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9-27 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磁器口老街(2)

在重庆磁器口老街上,随处可以看到建文帝留下的痕迹,龙隐镇这个名字因为建文帝避难而得名,深水井因为建文帝曾经躲藏而得名,少妇尿童包含着建文帝的故事,可以说,建文帝是磁器口文化中闪光的亮点。

明太祖朱元璋病故后,遗诏立其长孙朱允坟为明朝第二代皇帝,朱允坟登基后,称惠帝,年号建文,后人称其为建文帝,他采纳宰相刘伯温的改革谏言,削弱了各地藩王的权力,这使他四叔燕王朱棣大为不满。

民间传说,刘伯温见朱棣有异心,禀告建文帝让其早拿主意,建文帝不以为然,于是,刘伯温便告老还乡,临走时送一锦囊给建文帝,告诉他必须遇到危难的时候才能打开。

建文四年即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以靖难为由,从燕京举兵南下,七月就占领当时的明都南京城,建文帝见大势已去打开刘伯温赠送的锦囊,看见只有一方白缎,上书一首打油诗:“御花园中家具房,打开木柜换袈裟,柜下有个灯草洞,火烧灯草走四方”。

建文帝按照锦囊妙计,逃出京城,亡命天下,先后去过浙江、两湖等地。朱棣当上永乐皇帝后,密令心腹四处追杀建文帝,以绝后患。建文帝见风声太紧,逃到边远的云南,再避于重庆。《明史纪实本末》记载:“其经由之地,则神乐观启行,由松陵而入滇南,西游重庆。

磁器口古镇正街108号街檐边,有口深水井,它的得名与建文帝有关。

建文帝来到磁器口大街吃过晚饭后,当地已经接到通知,百姓不得收留过往客商路人,建文帝不敢去住客栈,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方,在远远听见高石坎传来的马蹄声响时,急忙往街檐去躲,一头栽到檐下的枯井里头。

瘫倒在井下的建文帝眼望着不高的井口,不由得鼻子发酸,黯然泪下,打个盹醒来后,用枯井底下一点点雨水打湿头发,摸出锦囊里的戒刀,为自己削了发。出井后经过街坊老者指点,顺着老街,走进了巍巍雄伟白岩寺山门,在白岩寺削发避难四五年后,才离开白岩寺亡命涯去。

后来,僧人在打扫禅房时,从藏经柜中发现一张宣纸上有龙隐寺一首,才知道寄钵寺中的和尚就是亡命逃难的建文帝。自从这一秘密揭晓后,远近的人都知道建文帝在白岩寺避难隐居,白岩镇随即也更名为龙隐镇。

建文帝吃过饭店的老板听到这一情况后,率领全家老少远亲近戚,倾巢而出动,将饭店门面装修一新,更名为张记龙隐饭店。还动员家族中青壮劳力,挖掘建文帝避难过的枯井,终于掏出井底的一股清泉来。

当地人还聘请能工巧匠,镂雕了一块上有蟠龙的石碑龙隐井,挖出井水后,又在对面立了一块圣泉石碑。井水深不见底,清澈甘甜,远近街坊都到这里取水,数百年间,名扬四方。

在磁器口横街附近,有一座引人注目的少妇尿童塑像。传说建文帝逃到磁器口时,又渴又饿,哮喘病、痨病一起发作,倒在路边的草丛中动弹不得。后来一个少妇提起娃儿屙尿,正好淋在建文帝嘴边。建文帝喝了童子尿后,顿时觉得病情好转,疾病不治而愈。这个故事在民间传为佳话,少妇尿童又有“护龙水”之说。

建文帝在宝轮寺期间,经常来到金碧山上的文昌宫古寨门,夜观嘉陵渔火,日望过往船只,消遣度日,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寨门上面建起了建文亭。

从深水井到宝轮寺,再到少妇尿童雕塑、建文亭,建文帝的故事把磁器口老街穿成一条线,一条历史与传说之线,使之成为磁器口老街上最亮丽的人文风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9-27 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磁器口老街·3

古镇磁器口,物华天择,人杰地灵,许多文化名人和革命志士曾经在这里学习、生活、工作、战斗,他们演绎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故事,在磁器口老街上留下了美好的往事,也留下了深深的痕迹,直到今天仍然为古镇人民所怀念。这其中,尤其以“华子良虎口脱险”最为人们所传诵。

凡是读过《红岩》小说,看过《红岩》电视剧的人都知道里面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疯老头华子良的动人故事。这个传奇故事就发生在磁器口老街上,以解放后曾经担任中共贵阳市委书记的韩子栋为原形。

磁器口老街附近的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是国民党中统四大集中营之一,地处深山峡谷的禁区之内,从大营门到监狱,四周电网岗哨密布,层层有武装军警守卫。大特务头子戴笠当年视察监狱时曾经扬言:“白公馆、渣滓洞堪称军统集中营的模范监狱,是囚犯有进无出的两口活棺材。

1947年,狱中囚犯为抗议伙食越来越粗劣,爆发了一次集体绝食斗争。此时,蒋介石正在南京打着还政于民的幌子,监狱怕事态闹大,不得不作点让步,允许几名犯人参与办伙食。特务叫已经关押14年之久,在重庆人地生疏的山东籍疯老头华子良,在看守监押下到磁器口老街上担菜购物。华子良多次随看守到老街上后,让特务很是放心。

1947年8月18日这天,磁器口正街有家鑫记杂货店开张,集中营特务卢兆春带着华子良前来白吃。鑫记杂货店老板是个地下党员,邀请卢兆春一起打麻将,让他赢钱。华子良趁着卢兆春赢钱的时机,借上厕所名义逃跑。华子良逃跑被发现后,国民党磁器口区镇工所武装乡丁和卢兆春一起到处追捕,枪声不断。华子良跑到嘉陵江畔时,见前面是滔滔嘉陵江,后面是敌人的追兵,就奋不顾身跳到江中去,终于脱险。

关押十四年的老囚犯逃跑这一事件惊动国民党中央总部,华子良成为军统白公馆有史以来逃跑的第一人。今天的磁器口老街上,鑫记杂货店、华子良脱险处的旧址还在,当地政府还设立了华子良纪念馆。

在磁器口正街上,还有一座宝善宫。该院正殿为抬梁式穿逗结构,大气磅礴,其贴金匾座等木雕,精美绝伦,堪称建筑艺术精品。后来被改作小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曾经在这里读书,开始接受启蒙教育,受到了磁器口文化和抗战文化的熏陶和培育。

一门三举子,五里两翰林,这是世人对磁器口黄桷坪街巷内翰林院的美誉。清末有孙氏一家在这里办学授课,他的后人也在这里读书,当时有三个考中举人,另外有两个学生进士及第,被授予翰林院编修,所以人们就将这里称为翰林院。

好花还要绿叶衬,毕竟名人是少数的,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他们同样为磁器口老街增添光彩。钟家院是磁器口老街上最有特色的古民居之一,它位于黄桷坪街巷中,为清慈禧太后身边的买办钟云亭的宅第,建于晚清。内院占地约650平方米,有正房、厢房20多间,其院落精巧,回廊环绕,空间流畅,既继承了北方四合院的精髓,又发扬了川东民居的建筑工法,具有教高的建筑价值和史料价值。

无论是名人或者默默无闻的人,他们都是磁器口古镇和磁器口老街的组成部分,都为老街增添着故事,尽管有精彩和平淡的区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9-27 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磁器口老街·4

作为曾经繁华的商业码头,今天磁器口老街上的人们还在延续着前人的梦想,他们不是坐在前人的业绩中,而是显示着更大的拼搏和人文景观。这突出表现在以川剧、书画为代表的浓郁文化氛围和以毛血旺、千张皮、麻花为代表的名特小吃。

磁器口老街茶馆林立,这些茶馆不仅仅是简单的喝茶之地,更重要的是那里是川剧的表演场所。川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是世界古戏剧的活化石,川剧的绝活变脸、吐火、滚打、藏刀,深受老百姓的喜爱。磁器口老街上历来盛行川剧,过去男女老少都会来几句,并逐渐演变为川剧清唱的独特形式。人们在闲暇之时,三朋四友邀约,到茶馆坐坐,泡一杯盖碗茶,听川剧座唱,高兴了自己还哼几句,不时拍手叫声好,可谓是自得其乐。

作为历史文化深厚的磁器口老街,当然更少不了中国画。这里画铺很多,传统的、现代的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痕迹。连起源于汉代贝叶经的树叶画都能找到痕迹。这些叶脉画保持了树叶的原始形状,薄如蝉翼,叶脉清晰可见,图象逼真,色彩自然。

蜀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四川、重庆两地特有的刺绣品种,其特点是造型生动,立体感强。在磁器口老街有很多刺绣店铺,其中乡村蜀绣坊是其中的佼佼者,为重庆蜀绣专家胡大妈嫡传弟子所开。

磁器口老街的小吃很有特色,这以三绝和麻花为代表。所谓三绝就是千张皮、毛血旺和椒盐花生。

一说起千张皮,磁器口老一辈的人都会满口生香,当年在磁器口老街出尽风头,它细嫩爽口,洁白薄如纸。

到磁器口不吃毛血旺等于没到磁器口,这在当地广为流传,这也说明毛血旺在当地的地位。毛血旺嫩而爽口,杂碎油而不腻,汤香辣味道鲜美。

当年重庆还有首民谣:“北碚豆花土坨酒,好耍不过澄江口;高店子的黄糕蒸得泡,椒盐花生要数磁器口”,由此可以看出磁器口椒盐花生的知名度。

今天的磁器口老街还有堪称河街一绝的麻花,色泽鲜艳,入口化渣,酥香脆甜,回味无穷。在磁器口老街,麻花店铺鳞次栉比,排长队购物这在计划经济才出现的现象,今天还出现在磁器口老街麻花店铺前面,已经成为古镇老街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磁器口老街上,说起打莲花落老人,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位年过八十的古镇明星,可以称得上是古镇的名片,磁器口老街的历史在他的嘴里脱口而出。

同期声(半分钟)

高石坎地处磁器口老街中段,是古镇商业集汇的风水岭,紧挨石阶沿坡而建的古老建筑自然浑成,构成了典型川东民居特色。站在高石坎石阶上,可以比较全面的观赏老街的风貌,可以看到错落有致、参差不齐的景观,可以看到小青瓦盖就的民居围绕着石板路蜿蜒的走势。

在高石坎,每走一级台阶,每到一个平台,回望老街,都会看到一个不同的景象,都会有一份不同的心境。也许,这就是磁器口老街的魅力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9-27 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芷江老街·1

芷江是座历史悠久,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三湘大地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索子街、黄甲巷、伞巷等老街保存完好,这些老街以及老街上的建筑是芷江历史的精华所在,它们见证了芷江历史的大大小小的故事。

芷江古代属于五溪蛮地,出土文物表明,远在旧石器时代,舞水两岸就有原始人类活动。商周时期这里属于楚国黔中地,秦时为黔中郡地。西汉高祖五年即公元前202年,设置无阳县,这是芷江设县之始。此后两千多年时间里,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着灿烂的文化。

芷江历来为兵家之重地,商旅之要冲,有着“滇黔孔道,全楚咽喉”之称,势据西南第一州,尽管芷江现在只是一个小城,但曾经有过的辉煌仍然令人骄傲。

芷江,汉代名无阳,后改名舞阳。芷江得名的由来跟屈原有关,屈子流放沅湘时,曾经作诗道“沅有芷兮澧有兰”,沅芷澧兰,在历史上一直为动人名词。沈从文先生也说过,“芷江的香草香花,的确不少。”五代时,芷江为沅州府治,是当时的九省总督府所在地。清朝时为偏沅巡府所在地,相当于省会。

芷江青山逶迤,溪河蜿蜒。舞水河自西向东以“S”型穿城而过,跨境92.5公里。县城历史上有著名的“内八景”、“外八景”。现在还保存有“明山叠翠”、“秀水拖兰”、“龙津春浪”、“杨溪云树”四景,古代有许多文人墨客在此吟诗填词。

王守仁途经沅州赋诗《过罗旧驿》和《沅水驿》。嘉庆二十四年即公元1819年,林则徐首次路过芷江,停留了5天,住在沅州府。他在日记《滇轺纪程》中,对芷江的自然风景、人文地理作了一番客观优美的评价。

索子街是芷江保存最为完整的老街,它与舞水平行,依靠古老的城墙。这是一条狭窄的老街,宽仅仅米许,这里的居民日出而作,厮受着古老的传统和手工艺。老街上的房屋一面临水,一面靠街,是秀美的舞水的见证和芷江古城的见证。

紧连索子老街的龙津风雨桥为世界最大的侗乡风雨桥,它横跨于湘江支流舞水河上,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即公元1591年,历经沧桑四百余年,过去叫龙津桥,俗称江西桥,因桥像条乌龙横卧舞水之上,又号称"乌龙桥",是居住于此的侗苗同胞渡河和避风雨遮太阳、送阴凉避暑热、唱歌跳舞、谈情说爱,劳累了的侗苗民们晚上憩闲谈的游玩之地。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重新修复的芷江龙津风雨桥,全长252米,荟侗苗民族工艺之精华,建筑气势宏大,工艺精巧,显现出独具特色的侗苗民族木建筑艺术特色,整个桥由桥、廓、亭三部分组成,桥面用钢筋水泥加固,桥基由14座高出水面10多米的斧状型古桥墩组成。桥宽12.2米,过道5.8米,桥高15米,整个桥廓建筑不用一钉一铆,成百上千的脚柱、悬柱、栏杆,悬瓜斜穿直套,均以榫相衔。桥长廊过道两侧,设置店面近百余个,以供经商,形成独具特色的桥上街市。修复一新的芷江龙津风雨桥,好似一座横卧空中雍容华贵的阁楼,集贸易、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是历史古迹和侗民族建筑艺术的完美融合。

“天后宫”位于与芷江县城索子街隔河相望,为十八世纪末在芷江的福建商贾修建,据称是内地现存最大的妈祖庙。其建筑分为庙宇和门坊两个部份。庙宇为木质结构,一正两厢。宫前门坊为青石所建,坊面布有浮雕95幅,“孤桐劲竹”、“琴棋书画”、“狮子滚绣球”、“八仙过海”,工艺精湛,活灵活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天台领先的地方门户服务平台
  • 客服电话:13968580055
  • 客服QQ:808508
门户服务
    

浙公网安备 33102302000043号


浙ICP备11032801号-2
 
天台之窗订阅号
天台之窗服务号
Copyright  ©1998-2024  天台之窗  Powered by  Discuz! X3.5    ( 浙ICP备11032801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