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新闻
商业信息
旅游
网友爆料
畅所欲言
爱心
摄影
戏曲
体育
诗词文学
情感世界
二手房源
家在天台
美容健康
二手市场
网友相约
亲子
电脑
招聘求职
休闲灌水
投资理财
打工生活
户外运动
帮忙
站务
精彩图文

[原创]天台游记

[复制链接]
楼主: wuyixi2xf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7 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桃源古诗词杂谈作者: 褚定济

  按照明代王思任对天台山十五处主要风景名胜排位,桃源排在第五位。但桃源的古诗词,却不是第五位。估计它和石梁一起,居最多的前两位。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广大人民群众不分高低贵贱,不分男女古今,都喜爱刘阮故事,以至经久不衰。历数唐宋元明清各朝,无稹、曹唐、司马光、欧阳修、苏东坡、文徵明、徐文长、王十朋、袁枚这些名人,都有关于桃源刘阮的诗词流传,他们都给天台山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翻阅《全唐诗》可以发现,唐朝前期有关桃源的诗很少。李白、孟浩然给天台山写了许多诗,但没桃源的。与孟浩然友善的张子容,他在《送苏倩游天台》中写有“遥知神女问,独怪阮郎归。”算是较早的了。直到晚唐,才有较多的诗人写桃源。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与“唐诗之路”开通有关。唐诗之路开通了,大量的诗人进了天台,知道了桃源和刘阮,才把它全部介绍给社会。   唐诗最有名写桃源的,首推元镇和曹唐,特别是曹唐,他写《拟桃源》(五首)。至今仍认为最好的作品之一。   拟刘晨阮肇游天台   树入天台石路新,云和草色迥无尘。   烟霞不省生前事,水木空疑梦后身。   往往鸡鸣岩下月,时进犬吠洞中春。   不知此地居何处?须就桃源问主人。   拟刘阮洞中遇仙子   天和树色霭苍苍,霞重岚深路渺茫。   云实满山无鸟雀,水声沿涧有笙簧。   碧沙洞里乾坤别,红楼枝前日月长。   愿得花间有人出,免令仙犬吠刘郎。   拟仙子送刘阮出洞   殷勤相送出天台,仙境那能得再来。   云液既归须强饮,玉缄无事莫频开。   花当洞口春长在,水向人间去不回。   惆账溪头从此别,碧烟明月锁苍苔。   拟仙子洞中怀刘阮   不将清瑟理霓裳,尘梦那知鹤梦长。   洞里有天春寂寂,人间无事月茫茫。   玉沙瑶草连溪碧,流水桃花满涧香。   晓露风灯易零落,此生无处问刘郎。   拟刘阮再到天台不复见仙子   再到天台访玉真,青苔白石已成尘。   笙歌寂寞闲深洞,云鹤萧条绝旧邻。   草树总非前度色,烟霞不似往年春。   桃花流水依然在,不见当年劝酒人。   诗人的大量歌颂和炒作,不引来两痊皇帝的凑趣,一位是清乾隆,他写下了《题丁云鹏·天台刘阮图》其中有“浙东仙境依然在,可复双鬟侍二郎?”的名句,非常优美。   曾宴桃源仙洞,一曲午鸾歌凤。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宋朝时,有好几个词牌都有了桃源故事作名称,如《辞桃源》和《阮郎归》,其中司马光的《阮郎归》很有名:   渔舟容易入春山,仙家日月闲。倚窗纱幌映朱颜,相逢醉梦间。松露冷,海霞殷,匆匆整掉还。落花寂寂水潺潺,重寻此路难。   《刘晨阮肇》在《幽明录》发表时,文体属小说类袁枚把这个故事用韵文形式作了一次复叙,题目叫《桃源行》,这篇韵文的繁简、押韵都非常贴切,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铿有声。   天台山高万八千,中有窟宅藏神仙,相传汉朝刘与阮,两人采药山之巅。一重桃花一重水,花光入水红霞起。回顾无人忽有声,一双玉女来烟里。吹气如兰前致词,道郎未到妾先知。金黄色盘共进胡麻饭,琼叶分裁合卺诗。谁作姨夫谁作嫂,鸳牒开看都了了。   但觉山中日渐长,不知世上人能老!仙乡住久忆人间,想把红尘换白云。奈他一点凡心动,便把人天两界分。再四留郎郎不肯,送郎直到青山顶。嘶断风中班马声,回头还见娉婷影。   还乡重扣旧柴扉,岂料沧桑事事非!半年夫婿分明记,七世儿孙认识稀。两人相对情于邑,懊悔当初轻作别。一段仙缘世莫知,且激邻里从容说。   寻仙从此走天涯,万古茫茫白日斜。不知终竟团圆否?桃树无言但作花。   清代的康有为有一首《桃源·赠伯芬》诗,其手迹藏天台博物馆,已很有名贵,它的内容是:   日莫天台石径斜,   胡麻饭菜见桃花。   桃源不便通人世,   洞口长封流翠霞。   古代桃源诗的几乎全都是男子汉,但也有个别女诗人不但参与,并且还作出了非常好的好诗,且看明代天台女诗人潘碧天《桃源洞三首》中的一首。   千年老树万年山,洞口仙娥自玉颜。   刘郎当时那得见,浪传仙迹在人间。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7 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华顶森林公园散记作者: 许昌渠

  站在迹溪村前,映入眼帘的是一长溜依山傍水错落有致,青瓦粉墙的房舍。给这片深巷古宅缀上新意的是古木的浓荫,满湾的徨竹。最精采的莫过于村前东水西流——曲曲弯弯、波涛不兴缓缓流淌似无尽头的迹溪。环抱它的是能兼容天下名山之壮美神奇的天台山主峰华顶。   听文友介绍迹溪村珍藏着二个酷似兔子的大树桩,我们在兔年的早春,特来到村会堂参观,只见粗粗犷犷的“大兔”重约一千斤,是稀有珍贵的七叶一枝花老树桩,惟妙惟肖的神态,拙笔难描。活灵活现的“小兔”重约七十斤,是千年长不大的黄檀老树桩,玲珑精巧如天然的工艺品。听山民介绍:这两个树桩都出自狮子岩坑。   狮子岩坑在迹溪村东南面,是华峰北麓大峡谷,全长约7.5公里,山中有巨石,形如雄狮而得名。这里山势陡峻,交通闭塞,人迹罕至,我怀着探奇访幽挥之不去的情思,沿着鸟道,缘溪而上,一进坑口,残叶满山,常绿树把峡谷裹成一片浓荫,青松、黄檀、古枫、灌木不胜枚举,它们互相渗透、穿插、遮掩,既拥挤又大度。种类既多,品性亦杂。有矮壮庄重者,有细高风骚者,有的虬枝盘结,有的干斜枝歪。这是自然之美,它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一种色彩中透出另一种色彩。既想大大地扩张,却又小心地给其它的留下空间,这是多种风情,多种品格的斑斓之美。山腰的翠竹更密得难以穿行,风吹林梢飒飒声,伴着脚踩落叶嚓嚓声,越发衬托出山林的寂静。溪涧中美丽的花岗岩光滑无比,水石相搏,石头亦开花,斑斓的原始次生林,伴随着攀藤、苔迹、花草和岩纹组合的景观,据说是神秘的生命符号,不知谁能看破玄机。一路上虚虚实实,百草俱全,召集到这里的只有二种人,采药的和旅游的,采药的识得草药 ,旅游的寄情山水。鲜活的是这里的生态世界,空山鸟声脆,黄麂花荫。无论是觅食的野猪,乱窜的山兔,水中游弋的小鱼,还是悬崖上乘风翱翔成群的长尾翠鸟,都活得自由自在。愈往上爬,奇石越多,山道越窄,山石触目而立,山泉叮咚,危石夹岩,旁边长满了多种野生剑兰、墨兰、混杂在一起的还有潇洒清雅的石菖蒲。这时鸟道竟然没有了,留下的却是奇景、悬崖、峭壁。我误入歧途,走投无路了。仔细观察崖边似有野兽上落走过的痕迹,我手脚并用,一步一步向上爬去,不一会便满头大汗,气喘呼呼,愈爬愈难,愈爬愈险。不得己,我用柴刀插入岩隙,硬着头皮爬上去,天无绝人之路,自古华顶多幽情,天台山伸出无数双大手般的树根、古藤、怪石把我一步步拉上了悬崖峭壁。这时我才觉得树叶的清香混和着空气充满沁人心脾的负离子,爬坡的喘息加大了肺部的新陈代谢。透过叶隙照射到我身上的阳光,朦胧而温柔。我在小径野蔓中攀登,途经书圣王羲之向白云先生学书“永”字八法的黄经洞时,只见四面绝壁,洞内上方有孔与洞顶相通,但我己懒得登眺。眼前山道两旁的灌木在头顶两两相接,形成一段拱型翠盖。缅怀先贤之情油然而生,我不禁吟出小诗:   我是山中人/略识山中趣/古洞青苔生/林深白云住   终于登上拜经台,极目群山俯伏,千峰拱秀,有一种回肠荡气的感觉。信步向杜鹃亭走去,路边坡地,岩上林间遍布云锦杜鹃,这是一种常绿大灌木,高约四五米,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树种,立夏过后开花,开花时花有碗口大,一树上有花上千朵,故称“千花杜鹃”。眼下,花蕾初孕,阔叶含羞下垂;虬枝横斜,满身古拙疙瘩。星星点点,丛丛簇簇,千姿万态,绿影婆娑,漫山遍野,一株株玉树临风,娉娉婷婷,令人目不暇接。   杜鹃亭既古朴,又精致,是个变型体三层小阁,没有匾额碑赋,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栏杆也朴素大方,立足底层,可俯视华顶寺胜景、书圣墨池、避暑山庄、山间茅蓬、葛玄茶圃等诸多景点。上二楼可饱赏突兀凌霄的拜经台;文化厚淀的李白书堂;深壑幽媚的狮子岩坑;晶莹碧澈的悲翠湖,以及极有韵致地点缀在松下林边的亭台楼阁。   这里山有山的历史,水有水的文化,我沉沉地醉了,醉在这远离尘嚣的山水之间。漫步登上顶楼,刹那间我心夺目迷,只见归云洞口,奇云弥漫,宛如吴女徐徐飞升的衣裙飘带,天衣飞扬,具有古典的韵味和现代的抒情。在柳杉梢头,杜鹃丛中连绵飘逸,起伏着雄放的,生命般流动的美韵,随着时间的推移,云翼的游动,光线穿透形成的浓淡,充满了梦幻般的色彩、多变而朦胧。苍苍茫茫,浩浩漫漫,像深不可测的瀚海。华顶归云奇观果然名不虚传。使我久久压抑的情怀忽然得到酣畅淋漓的释放,我不知道别的游客,在与大自然的神交意会中激发了怎样的悟性。我觉得自己的心己超越时空与古人相通,尽管为了生计我终究要返回城关家里,但我的心中却有了一种永远的海阔天空。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7 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姥山下寻诗踪作者: 梁立新 在我学生时代为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而反复朗读时,我做梦也不曾想到,我会真正踏上要白诗中描述的那片土地,目睹天姥真容,一览奇妙景致。

今年初夏时节,我从城关出发,前往天姥。车子过高速公路,绕盘山公路攀上万年山区,转入狭窄崎岖的机耕路,至一小山村后再步行几百米到山谷,就见到了在历史的雾障中时隐时现的天姥。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在李白心目中,那云霓明灭或可睹的天姥何等气派!今天,天姥山已实实在在地呈现在我眼前,我急切地要看一看,天姥究竟何等模样。

红日当空,天高云淡,山谷间一草一树一石,都分外清晰。如同一张过于逼真的照片,没有丝毫的朦胧与神秘,几乎让人失去了想象的余地。我抬头凝视天姥,凝视那大自然以岩石为材料雕琢而成的巨大塑像:那是一位雍容华贵的老妇人,双手优雅地抱在胸前,静静地面东而立,似在极目远眺,凝神沉思。脑后的发 、飘动的裙裾,依稀可辨。

这就是天姥吗?这里就是李白谓之连四万八千丈的天台也“对此欲倒东南倾”的神奇天姥山吗?眼前的天姥为何高不过十几米,并无高耸之感?真是李白梦游之处吗?伫立良久,我百思不得其解。仰视“猫岩”鹰隼般凶险的模样,细看形态酷似“朝笏”的窄长岩板,我寻思这里定然有过动人的神话传说。或许正是天姥的来踪去迹,令热衷于求仙问道的诗仙念念难以忘怀。

沿着羊肠小径,我一步步走下山谷。远望谷底,乱石纷纷,了了在目,似石瀑从山涧倾泻而下,气势非凡。那是便是名闻遐迩的“万马渡”。

走近石堆,沿石流溯源而上,一块块顽石横卧眼前,在阳光的扫射下无遮无掩地兀立着。石上似乎正有水流过,只是那水清澈至极,难见其形而已。千万年的流水,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冲洗得异常光滑,再无棱角。

我信步而行,在我的呼吸声和脚步声之外,我又听到了哗哗流水声。细听则声愈大,屯觉象千军万马冲锋陷阵,如滚滚洪流奔腾向前,似风狂雨骤雷声轰鸣。

注目石流上源,绵延数百米不见终端,气势磅礴,令人悚然心惊,肃然而立。我想起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的诗句,那天崩地裂、大山崩塌、乱石翻滚的场景,写的不就是此地此景吗?浪漫的诗人在梦中居然还进入洞天石扉,见到了日月照耀的金银台,见到了纷立如麻的仙人,真是想象奇特,文思如潮啊! 我突然想到,李白当年定然游过“万马渡”,见过天姥岩。这里的种种奇妙景致,令他魂牵梦绕,难以忘怀。在他高吟“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之时,首先想到的便是此岩此景。李白游天姥,当在游天台之后。否则,不可能拿天台、赤城与天姥相比较。我推想当年诗仙乘兴而游之际,或许正遇上雾霭弥漫,一切朦朦胧胧的天气,就如诗中写的“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李白观天姥之时,天姥岩顶当云雾笼罩,似与天接,山峰连绵的天姥山更是连天向天横了。果真如此,许多疑问便烟消云散了。若能选一个阴雨 的日子,再观天姥岩,重游“万马渡”,想必更有情趣。

回望“万马渡”中万千石块,若五百罗汉殿中的罗汉,形貌迥异,或大或小,或显或隐,或美或丑。假若每块岩石与某一个人相应称,那么,愚钝如我,便是其间角落中一块极小极不起眼的丑陋顽石,奢谈诗踪,可谓痴人说梦,博人一笑罢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7 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重游石牛绳作者: 王修坚 石牛绳,听起来名称有点怪,怪就怪在石牛是什么牛?城与绳是谐音,又绞以似城非绳,非城似绳的渊源,千古之谜,让人莫解。 天台平桥镇圹里奓吴村民间神话传说,古时嵩山是只石牛,夜里觅食农田稻麦,不留脚迹,民怨祈求上苍,玉皇大帝派雷公下界镇妖、雷公以雷击石牛,负轻伤石牛遁入东海前,留下三堆牛粪于圹里村旁,拴牛鼻绳却从嵩山延伸至宁海海面,还有一个似睡非睡的牧童礁石, 瞳遥望。民间传说,讲得有骨有肉。1959年春,我在平桥区委工作,因公与组织干事吴金海二人路过圹里、奓吴,目睹三堆所谓石牛粪光滑高大,每石有几百吨重。石牛绳,无法析别,特别外露似城墙长约70米处,高3.3米、石黑色、确像块石砌城。说绳吧!长约300余米,仅宽0.8米、绵恒山脊,或露或隐向东延伸,似牛绳旁均系赤土,却找不到同样黑色石块。遥望嵩山的天打坑、岩壁如刀削,嵩山也形似石牛。由于公务,二人随边谈离去,时隔40年了,仍记忆莫解。 1999年近秋高温时,在平桥镇余启渊同志陪同下,我们一行五人,重蹈石牛绳,探索奥密。村民长者介绍仍是原神话故事。可我登顶遥望圹里, 奓吴,嵩山后(俗称三吴)三村,现代建筑新屋幢幢,原光秃的嵩山,已松林成荫,田禾片片葱绿。这比起40年前的境况已有天壤之别,村民们富起来了,唯石牛绳仍然横卧于山脊。为了探个竟究。我在裸露犹似墙基堆砌处,拔掘泥控基脚,结果是下层岩石较大形堆砌。因无工具深挖,无法探基。步下山坡原石洞处,见此洞已经风化倒坍。原古庵址,史志也无记载,遍地瓦砾已被桔林代替了。 高温口干,我们在吴村长家小憩时,议论争辩,各持已见。一说是古人堆砌,理由是石墙工整,无宽隘,旁无黑石;又曰这是地质变化,石经风化裂纹,形似人工;若是人为,筑此何用?奇异,仍存谜不解。当我们查阅吴氏宗谱时,发现宋时吴祖道德公有石牛诗云:“石牛千古立山巅,不去耕田不夜眠。露洗岩翳身若翠,云行脊背气如烟。皮毛骨肉情难辩,风雪冰霜冷亦然。也有牧童横笛上,无人牵去换铜钱。”笔者二度游于此,也吟诗一首:“非城非坎垒石墙,千古奇观谜远扬。若系天公留奥密,人间芸说论悠长。” 奓吴村使我骤想起北宋时吴祖咏(1035-1112)是位伟大的学者。他博学多才,外籍游教20年,收集各种花草400多例,阐明性能,栽培法和药用,编纂成《全芳备祖》大典。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植物学名著,流传日本,现农业出版社印发的《全芳备祖》是原著的影印件。这是吴氏祖上的渊博遗产,若在石牛绳南侧空地上建造纪念馆,塑吴咏像,展览名著《全长备祖》,辟植百草园,标立花草诗词,重现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朱熹来台拜读《全芳备祖》和古园(吴祖)《正心赋》后赠“寒竹风松”匾额于亭中,实系弘扬天台山文化之义举。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千古之谜的石牛绳,与吴咏文化的契合,必引海内外游客瞻观。
12
返回列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天台领先的地方门户服务平台
  • 客服电话:13968580055
  • 客服QQ:808508
门户服务
    

浙公网安备 33102302000043号


浙ICP备11032801号-2
 
天台之窗订阅号
天台之窗服务号
Copyright  ©1998-2024  天台之窗  Powered by  Discuz! X3.5    ( 浙ICP备11032801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