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新闻
商业信息
旅游
网友爆料
畅所欲言
爱心
摄影
戏曲
体育
诗词文学
情感世界
二手房源
家在天台
美容健康
二手市场
网友相约
亲子
电脑
招聘求职
休闲灌水
投资理财
打工生活
户外运动
帮忙
站务
精彩图文

[原创]天台游记

[复制链接]
查看: 9328|回复: 23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2-17 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仙山·秀水·翠谷作者: 苏周任 仙山·秀水·翠谷

琼台仙谷 名不虚传

近日,我们苏州市10 家旅行社总经理慕名到琼台仙谷探点踏线。

我是第一次到此寻访,一进入谷口,就被“琼台仙谷”石刻大字所吸引。这四个大字有560平方米,气势恢宏、顶天立地,在江南也是首屈一指。从景名的大手笔看来,这里的景观一定非同凡响,引人入胜。

穿洞过桥,首先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仙湖廊桥。弧形的廊桥飞檐挑角,飞架在大坝之上。桥内一泓碧波,延向远方,犹如闪闪发光的明镜,镶嵌在群峰壁立的峡谷中,映照着上八洞神仙的容颜,使他们个个显得容光焕发。桥外是40米宽的大瀑布,似轻纱飞泻,纷纷扬扬,飘落在25米深的谷底,再汇入深广的桐柏抽水蓄能电站的下水库——百丈湖中。时当近午,飞瀑迎着阳光,似彩虹飞舞,此情此景让我们惊喜万分。这个奇妙的创意,据说出自天台县老县长范昌运之手,湖里宁静、湖外灵动、天造地设,堪称人间一绝。我们苏州虽然有天堂之美称,但这样奇妙的山水奇观是没有的。

我们漫步在500米长的凌波栈道上,边走边看,说说笑笑,是何等开心。来到码头,惊回首,高达200米,拔地而起,大如城阙的南双阙山峰,像一尊慈祥伟岸的神仙,端坐在八仙湖畔,好像对我发出仙凡相通的心声:欢迎!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我们搞旅游已经多年,到过许多风景区,这样壁立的巨峰也是第一次见到,大家赶忙拍照留念。我对近处的“仙湖集韵”——矗立在湖中天然岩石的小品也很感兴趣,那仙姑、那济公、那金龟都活灵活现,形神俱佳,为八仙湖增添了秀色。

在悬空廊小憩,让我感到非常惬意。整个建筑不但没有一根柱子,连屋盖也如飘浮云彩,妙不可言。在廊中品味岩壁上朱熹的诗句,摸一摸“唯吾知足”的石雕古钱,看一看周围的翠峰和山泉,让我尤感心旷神怡。真的,这个悬空廊建得好,居高临下,依山造势,是一处难得的景观和休息处。我想,旅游是一种高雅的休闲方式,不能让游客一个劲儿的爬山过岭,走累了也没个地方歇歇脚,这对游客来说几乎是化钱买受罪。小小悬空廊的建成,体现主人对游客的关爱,乐趣多多。

我们走近望仙桥,抬头看到矗立云端的仙人座和神鹰戏龟的奇险之景,仙人在座上谈笑,引得神鹰展翅把神龟戏弄起来。在这里还可以看到壁立的危崖上凌虚而出的凌云栈道,人在道上,如登天门之路,腾云驾雾之趣妙绝。信步登上悟真坛、穿过锁龙居,忽然见到藏在深谷中的龙潭飞瀑,浩浩荡荡奔腾而下,从山谷喷泻而出,轰轰有声,在碧潭中涌起蒙蒙的水雾。那龙潭深不可测,瀑水在潭中回旋,向下方西边夺道而去,直注玉渊潭中。这里的美景如诗如画,令我惊叹不已。……

我们寻访仙谷,感悟很深,我初步想想有三大优势。一是交通便捷。苏州到天台全是高速公路,4个小时就可到达天台,这里离县城只有10公里,方便快捷,加上石梁和国清寺等景区相配,安排二日游(双休日)最合适了,运行成本较低,称得上价廉物美。二是景区景点密集,往返不过3000多米,移步换景,山青水秀自不必说,还有深厚的人文底蕴,神仙窟宅、道教之源都是很吸引人的。游客观景轻松惬意,无劳累之感。三是每位30元的门票价格适中,不像有的景点动不动就上百元,甚至几百元,适合目前中国人的消费水平。我希望主人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增加一些参与性强的项目,让游客玩得更开心更快活。我们回到苏州后要大力推介琼台仙谷,近期就组团来这里观光。我完全相信,苏州人会源源不断地到这里来旅游,让琼台仙谷名声远扬,誉满神州。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7 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受琼台仙谷作者: 张谷清

“龙游丽水,仙居天台”。神仙栖居在“山水神秀、佛宗道源”的天台山中,最喜欢的仙境便是奇险清幽的琼台仙谷了。

车子缓缓上山,来到景区下入口广场,一下车,迎面峭崖壁立、奇峰插天,“琼台仙谷”四个摩崖大字,龙飞凤舞,迎面夺目。这使我联想起黄山巨幅摩崖:“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意境气势极为酷似。摩崖下方一道凌空飞挂的瀑布高20多米宽约30多米,如巨幅绢绡飘飘洒洒,十分秀丽。等中午返程经过飞瀑时,阳光照耀下瀑布雾雨间腾飞一道彩虹,绚丽纷呈,令人拍掌叫绝!

站在飞瀑彩虹旁的坝端细细打量,原来这是一座双曲薄拱坝,形成了一个九峰环抱、翠壁倒影、碧波澄澈的八仙湖。走在沿湖栈道上,仿佛碧池游龙托起一颗绿透了的心。晋孙绰赋云:“过灵溪而一濯,疏烦想于心胸”。现在,灵溪化成了一湖翠黛,那么清纯,那么洁净,浅处卵石可见,深处绿得黛碧,两岸翠峰连绵,峭崖嶙峋,仿佛置身仙境,荡涤了一切尘凡俗虑。山静、水静、心静,神清气爽,如醉如痴。难怪诗仙李白直呼:“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

就在我们陶醉赞叹仙谷湖光中,忽然瞥见远处湖上有人在展姿,一女梳妆迎客,一僧似济公放荡。渐渐走近,济公却变换幻化似翁似醉、旁边还有神鼋探首张望,形态逼真。据老县长范昌运介绍,这些肖形奇石,都是峡谷中的天然巨石,“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贵在审美创意,匠心独运,才有这一组迎客群像,妙趣横生。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漫步在八仙湖畔,细细品味山魂水魄的天然浑合幽雅境界,谁能料到这胜似天山天池的仙境瑶池,是人工创造出来的。更为奇妙的是八仙湖尾有一孔明“八阵图”式的平台,中间是黑白卵石砌成的“太极阴阳图”,四周有八块立石对着远处八峰,寓意为八仙会聚琼台八峰之巅,传仙道谛诀于天台山张伯端,遂成道教南宗之创立者。置身这八仙平台,神驰唐宗宋祖,铁马金戈,烽火战尘,而琼台双阙峡谷峭崖间却八仙谈玄,仙境太虚,留下氤氲仙气。天机玄妙,令人遐想无穷!

八仙平台旁有“悬空廊”。早闻山西和建德大慈岩等地有“悬空寺”,琼台仙谷出现“悬空廊”,飞檐屋盖如浮云飘依,仙人造化,凌空奇迹。岩壁上一古铜币状摩崖,中间是铜币的方“口”形,四周配以“隹、五、矢、”,均依方“口”,成“唯吾知足”四字。禅意哲理,人生韵味,于妙处感悟,心境豁然。出“悬空廊”,峡谷清流上一古色古香拱桥如虹、苍苍古朴,令沪上客人叹为千年古桥遗迹,名“望仙桥”。站在“望仙桥”向上看,琼台顶上“神鹰”欲飞,仙人座上“轩辕黄帝”依祥云、品琼浆,似隐似现;向外看八仙诸峰、祥瑞仙气,真有望仙意境。

过“望仙桥”,缓步来到“悟真台”,百丈灵溪与莲花溪如两条银龙在此交汇。峡谷峭壁间,水花喷溅,激湍追逐,似高山知音、流水鸣琴。小憩台上,品味紫阳真人“悟真”境界,观瞻“秀谷隐仙”百态图卷、观音大士妙相,气爽神清的我也仿佛位列仙班了。再前行,有“碧玉连环”、碧玉苑,有金庭洞、锁龙洞、百丈龙潭大瀑布。瀑布如滚滚蛟龙于百丈悬崖中夺路而飞,贯雷震耳,烟雾漫空,真有诗仙李白描写的“日照香炉生紫烟”态势。瀑泻龙潭,一碧如黛,波荡崖滑,令我心惊魄动。诗仙李白在《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古风中极写其绝景:

百丈素崖裂,四周丹壁开。龙潭中喷射,昼夜生风雷。但见瀑泉落……

龙潭瀑布东侧有周灵王太子晋王乔修炼之金庭洞,伴王乔之长寿神龟,依然静伏洞中。洞上有飞鹤亭,纪念王乔跨鹤飞升。亭北有“通天”花岗岩牌坊,新建浙江一绝之“凌云栈道”,高达300米,真有“徐徐送客上青天”之意境。琼台上有黄帝祭坛、轩辕祠、琼台观、仙人座等胜迹。坐上天然“仙人座”,足下白云缭绕,似闻仙乐缥缈,真有飘飘欲仙之感。

游天台山琼台仙谷,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人生最纯净圣洁的境界、灵异神奇的仙境,都汇聚在琼台仙谷中。中华民族5000年本土蕴涵创造的仙道文化,轩辕、黄帝、王乔、葛仙翁、司马承祯、八仙等中国仙道代表,都在这里遗存胜迹。春夏之交,去琼台仙谷与神仙作伴,是一种最佳的休闲享受。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7 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石梁飞瀑壮天地作者: 姜彬(上海) 影片《少林寺》里有一个引人注目的镜头:一架石梁在山谷中横空而过,一条急流穿过洞口,像银河倒挂,直泻深潭。这确实是一个很奇异的景色,它是从哪里拍摄来的呢?这回我由于一个偶然的机缘,意外地探得了它的出处。这年四月,我和文艺界的几个朋友一起作了一次天台之行。天台山里多胜境,这我是早有所闻的;但天台山里有石梁这么个地方,我却是到了天台后才知道的。在隋代古刹国清寺里碰到县文管会的何同志,他用自豪的语气向我描述了石梁,它深深地扣动了我的心,自然,到了天台山,石梁是不能不去的。

在国清寺里过了一夜,第二天一早,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到石梁去了。石梁在天台山的腹部,从国清寺进去大约还有三四十里路,汽车要盘绕过许多山头,才能抵达。大约一小时光景,我们的汽车在一小村旁停了下来,这里原是上方广寺的所在地,庙早毁于火灾,从留下的一些黄色的断壁残垣上,还看得出当年庙宇的痕迹。从上方广爬上一个小山坡,再向前走几十步,透过树丛看见一个油漆一新的小庙,那就是近年修复的中方广寺。举世罕见的石梁飞瀑,就在庙的右边,庙前有一座弓形石桥,一股溪流顺着庙的墙基哗哗流下来,穿过石桥,在庙的左侧墙边,和另一般从右面来的溪流汇合,然后沿着庙基下的溪床一折一折奔流下去。在第三折上面便是石梁,石梁下是削壁千仞的悬岩,石梁与悬岩之间是一个巨大的空洞,水从空洞中飞泻而出,直落下面的深潭里。从石梁旁向下俯视,下临深渊,飞瀑喷雪,固然令人心折。但要看石梁那种震慑人心的气势,则还须涉过溪流,从那边山上穿过重重树丛和竹林盘旋而下,一直下到飞雪溅珠的深潭边上,才能真切地感觉得到。离潭约一百米的溪上有一架拱形石桥,叫仙筏桥,在这里仰望石梁,使人有“忽如天际”的感觉。领略石梁飞瀑的雄姿,这里大概是最理想的地方了。明朝徐霞客曾在游山的归途中驻足于仙筏桥上望石梁飞瀑,竟至流连忘返,连日间登高涉水的疲乏也忘得干干净净了。他说:“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我平生没有偏于一执的嗜好,但对于“天开图画”却常有仰慕渴望之情,往年也曾游历过不少地方,像昆西山的龙门壁道,长江三峡的急水险滩,神农架的天门垭,黄山的天都峰,庐山的三叠泉,雁荡山的大龙湫,四明山的千丈瀑等等,常叹为观止。但我观山水素有一种浮光掠影的毛病,很少追求旧地重游的乐趣。这一回却不同,我在石梁住了整整二天,晚上就宿在中方广寺的昙花亭里,尽情的享受了幽谷中的朝曦和夕岚的美,静听了一夜飞瀑急流的鸣奏,可是当我第二天告别这个地方时,却还忽忽若有失,仿佛还有什么东西遗落在那里似的。这种情绪持续了相当一个时期,回到上海之后,还不时在我心头上升起重上石梁的愿望,而且希望在那里住上一段时间。四个月之后,我果然约了几个朋友又一次到了石梁,这可以说在我的一生中是少有的。

为什么我会对石梁产生这种迷恋的心情,我想大概是石梁景色美中包含着一种耐人寻味的东西,一瞥之下使人余意无穷。光是山水之美恐怕达不到这么一个境界,自然界的美常常要加上人们蓄意追求的意味,才使它变得浑厚起来。这石梁的风景便是如此。当我对石梁的景色作了一番巡礼后,回到了中方广寺,登上了昙花亭,在高出云际的亭楼上,凭栏俯视曲曲流水,深壑孤庙(谷底有下方广寺)、茂林修竹,静听轰然落潭的瀑布声,这时候有一种特别的幽美、静谧的气氛袭上心头,全身产生一种舒服感,使人自然而然地收敛心神,陷入沉思状态。这时候,眼看着流水疾走,耳听着飞瀑轰鸣,心灵探索着自然界的奥妙。自然界已不完全是外在的东西,它已和主体完全溶和在一起了。

石梁的美,不仅在于它景色的奇,而且还在于它与周围景物的和谐一致。这里不但有林壑之美,卧虹飞瀑之奇,而且还有恰到好处的亭楼、佛殿。中方广寺高踞在石梁的岩头上,主要部分是昙花亭(说是亭实际是楼台,它在庙的两层楼上,下面就是石梁),据说原是南宋宰相贾似道造了给他父亲静修的。现在这个亭经过重新设计、精心筑造,高高地耸立在几十丈高的岩石上,真是峻险极了。如果把石梁比作一条从天外飞来的苍龙,那么,昙花亭就在龙头上嵌上了一颗亮晶晶的明珠。

我常常为一般旅游者感到惋惜,他们总是对景物一瞥之下就匆匆离去了,而景物的奥妙却常需要静观默察,细加体会才能领会到的。而且景物之妙,有时还要在一定的时候才表现得更充分些。比如钱塘观潮,一般旅游者只看了日潮就走了,而在月色下看夜潮不知要雄壮、瑰丽多少倍。石梁的景物我以为是四时皆宜的,但它自然也有最佳的时候。我上山前,有的同志向我介绍过石梁月色的美,石梁的月色确是美的,白日光照之下显得明朗、瑰丽的景色,这时由于涂上了一层银灰色的光华,而显得更加灵秀和幽娴了。在月光下看石梁和山谷景色,它把自己隐藏进雾一样的朦胧中,显得辽远、迷茫,甚至神秘了。

在石梁,夜里也有比白天更加清晰的东西,那就是溪流和飞瀑的鸣奏声,白天听来似乎终古如始,在夜里却显出千差万别来。睡在昙花亭的客房里听一折一折流淌的溪流声和飞瀑落潭的轰鸣声,这是一种怎样的合奏啊,它的音量的丰富厚实什么乐曲可以与之比拟呢?在迷蒙的睡梦中,我曾把它想象成松鸣、竹响,或者在夜的大海洋里迎浪飞进的巨轮的破浪声。所有这些,相似又不相似,我不能精确地捉摸它。

自然界是多么深沉啊,人的心灵能够感知多少呢?我带着迷糊糊的意识朦胧地睡去了,在石梁含意无穷,寂寥又深远的夜里。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7 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华 顶 森 林 浴作者: 许昌渠 休闲时日,我最爱的去处便是松下林边。森林豪爽大气,落地考根,不跑不飞,善解人意,让游客看个够。不像云豹、果狸、山麂、长尾鸢等野生动物,深居简出,游客们很难得瞻其丰采。因此,到华顶森林公园,除了欣赏华顶讲寺、太白书堂、经台观日、华顶归云等诸多名胜古迹之外,便是享受森林浴,或者说阅读这座巨大的森林博物馆。

我们从避暑山庄出发,经翡翠湖去天柱峰下的永庆寺,山上树多,绿森森的一片林海,随着群山的高低起伏,不断变化。放眼望去,峡谷中植被茂密,竹林所占的比例相当多,这是第一个植物带。竹林瑰伟奇丽,清穆恣放,极具惊世骇俗的魅力,有一般音韵从峡谷中流出来。这决不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号称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所画的向杆疏生可以拟的岗峦和山腰则是针叶林和阔叶树的混交林,多彩多姿,面积最广,这是第二个植物带。我把无限的兴致,放逐于青山绿水间。我轻轻地抚摸着永庆寺山门外的两株古柳杉,仰视岭路旁一株枝干挺拔的古松。并在石墩上舒舒地坐下,美美地欣赏。山中那青青的一品红、凤尾草、金线吊葫芦等一串名字鲜丽的山草药,浓浓的药香,熏得我如痴如醉。

游览到长春庵,置身林中,身披灿灿朝晖,脸拂习习清风,目触萋萋草木,只觉得心也恬然,意也恬然。在寻寻觅觅中,蓦然回首,许多熟悉的茅栗、山楂、藤梨等透着温馨的野果树,都笑脸相迎,面对这些缀枝迷人的山珍,我总不忍下手。回来途经药师庵,导游介绍说:别看这里断垣残壁,天台革命初期,有六位烈士,牺牲于此。一般沧桑之感直透脊背。此刻,山风吹来,密林深处落叶纷纷如雨,叶雨从高高的树顶落下,穿过射入林隙的阳光,闪跳着金箔般的光色。树上成熟的种子在风中干透瀑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微响,在响声中,棕色的种子激射四方。我忽然对生命有了新的感悟,死亡是对大自然的应尽义务。其实生与死就像眼前的树叶,有的凋零于地,有的嫩绿在枝,都是同一过程的不同时期。

折回华顶寺,寺前有一排八百多年树龄的古柳杉,老干参天,挂云锁雾,迎接着忠实的信徒和游人。走进古寺,犹如隔世,黄色的围墙圈起了千年古迹的荣耀和沧桑,诉说着铭刻在志书上的故事。这奇异的风景撩拨着我们,顿有一种尘埃尽消的感觉。顺着山道去看西茅蓬遗址,在山中悠转,山幽林深,便觉得惊喜接踵而来,每一个发现都是一次身心的张驰,观赏天台鹅耳枥、水青冈、南蛇藤、香果树、水杉、华顶杜鹃等国家保护的稀有珍贵树木,恰似给心灵放假给精神松绑。可以全身心投入,也可走马观花,还可以与清风草木絮语。特别是当我惊奇的发现,一株金钩梨竟将相距二米远的云锦杜鹃一横枝,多情地包入主干内的奇特景象,并为此拍照时,我高兴得不能控制自己,那种愉悦,那种满足感,是难以言表的。

走到归云洞前,我觉得有点累,就地一坐,看浮云飞渡云散天开,细细地体味虚虚朦朦的华顶归云胜景。品味洞口距今已1700多年的云雾茶祖,观赏令人心醉的葛玄茗圃。窥松鼠嬉戏,蚂蚁觅食。听几声虫鸣,数声鸟唱。我如面对红粉知己,只觉得这迷人景致侵入到心里,情不自禁吟出一首《破阵子》词来:

拔地千峰竞秀;矗天一柱争先。盛夏山窝残雪积,酷暑林间薄雾缠,归云茶圃边。书圣墨池古迹;葛仙丹井名泉。晓上经台观旭日,暮过书堂赏杜鹃,星河挂眼前!

放眼望去,周遭柳杉、杉树、松树、青钱柳、光皮桦、云锦杜鹃和箬竹杂木遍布,这里集天台山植物之大成。互相渗透、穿插、遮掩,既想大大地扩张自己,却又给其它的留下空间,共享阳光。它们将各自优美的枝干,展现于游人面前。特别是任风雨浸渍,岁月磨蚀,枝条伤痕累累,疤节重重地伸向天庭的弯弯曲曲充满力量的手臂,它的形象总是那么鲜明明亮,富有灵气,又那么令人深思而激动。

北坡狮子岩坑中百余亩七子花,是大自然构思精巧缜密而集中的神秘为作。这种濒危的国家二级保护树种,就是在华顶别的地方,也无一株天然生长。这种浓密的小乔木,像一道无法穿透的绿墙。花白色,味清香,顶生圆锥花序,8-9月开花,远远望去,云花一色,若白云舒卷铺于山谷,清风徐徐吹来,暗香扑鼻,沁人心脾。

从海拔千米的“鹅”字碑亭到拜经台,分别是针叶林植物带和高山苔原带。华顶森林公园,即使是无名的地方,也有一种莫名的美。不管怎么说,在华顶享受森林浴,吸入负离子,增加肺活量,能使人神清气爽,心胸开阔;能给我的心灵带来创作冲动,所到之处,相知的灵魂便会震颤不已,而发出无可名状的快感和共鸣,其乐融融。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7 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走 过 石 梁作者: 天村 “走过石梁不算慧,倒死石梁没人害。”天台人这句家喻户晓的口头禅,较辩证地处理了石梁飞瀑之奇特与人们对之向往又惊恐徘徊之情绪。我在孩童时听大人们这么一说后,幻想着那一定是个充满惊险的地方,很好玩,有看头。

石梁飞瀑是天台山自然景观的代表,这正如国清寺可以代表天台山各大寺院。游了国清寺,便可领略佛教天台宗及各寺院的盛况。游了石梁飞瀑,能够把握到山水神秀的天台山精华。

石梁飞瀑,独特之处是“水”穿“石”后而成“瀑”,游人既可站在石梁背上俯视,也可走到底下仰视,还可站在它的四周,作旁观,斜观。这些都是充分地代表了天台山各个自然景观之特色。所谓神秀——游人可以凌架于它的顶上,可以匍伏于它的脚边;可以抬头望,可以垂头看,可以离远眺,可以歪着瞧;可以抚摸它,可以亲吻它,可以……它永远像“佛”那样的笑着,慈悲而宁静,也永远如“道”那样的存在着,无为而自然,它如轻风,逗你凉快,脚步轻松,教你游不倦,使你如神仙。不识石梁真面目,只缘它在你心中。

我从石梁背上到瀑布底下的惠泽潭,绕来绕去,绕了几大圈,从不同位置,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立体地观察了石梁飞瀑这一自然景观,还是觉得心难领神未会。于是,我记起郁达夫的《南游日记》,对石梁飞瀑作的一番科学的记述:“河向西流,冲上了一块天然直立的那里有点象闸门似的大石。不知经过了几千万年,这一块大石壁的闸门,终于被上流之水,冲成一个弓形的大窟窿……水经此孔,一直沿石捣下去,就成了一条数十丈高的飞瀑”。这里面很好地解说了“水滴石穿”,还有“柔能克刚”,就是石梁飞瀑出名蕴意之所在。有志于文化科学事业的读书人,对这些关于恒心之学问是不得不学到家的。假如这瀑布没有这石梁,一定仍然默默无闻。这儿的阳刚之石与阴柔之水,永远是相依为命。

石梁飞瀑,毕竟缺少黄果树瀑布的磅礴气势。黄果树瀑布那宽阔巨大的水帘飞落时,会发出惊心动魄的轰然巨响;连那激起的水花溅起数十米高。石梁飞瀑是愧之莫及的。如果说,黄果树瀑布好比那些推动历史前进的英雄豪杰,如岳飞、葛云飞、郑成功;那么,石梁飞瀑则无疑似“红楼”里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之流。前者是真实的形象,可歌可颂;后者是虚构的艺术。不同,同样扬名于世,各显风采。

诚然,石梁飞瀑,成为佛家的地盘,让佛门占尽风光,有上、中、下方广寺等寺院,是五百罗汉的道场。当我虔诚地拜访佛祖,拜访五百罗汉时,看到的全是老年人的队伍,三五成群,悠然闲哉,点烛烧香。我的心一激灵,那条黑黑的、宽宽的石梁恍惚在眼前,象煞耄耋老者的额头,很是饱经沧桑的模样;飞瀑则成为老者的雪白胡须,长长而飘洒,飞着唾沫……

出了寺门,我重观石梁飞瀑,想读透那老者的“额头”,想看懂那老者的“胡须”。

我认真地端详起历代名人对石梁飞瀑的许多摩崖石刻。有宋米芾的“第一奇观”,有明陈橘的“神龙掉尾”,有清曹抡选的“万山关键”,而独独康有为没有给它什么夸张的色彩,仅为正书的“石梁飞瀑”。是啊,石梁飞瀑,就是石梁飞瀑,是大自然的产物。康有为给后人的启示是最明智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7 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两崖插天龙穿峡作者: 陆树栋 两崖插天龙穿峡

龙穿峡位于天台县城北面约18公里的白鹤镇境内,我以前曾多次去过,皆因桐坑溪水库拦截了峡谷中的水,少了几分秀丽与妩媚,因而只存几分遗憾在心头,连梦中都想着,有朝一日久违的飞瀑能重现人间。如今这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遂于正月初七趁着雨霁前往游览。游过之后,不禁为峰险、谷幽、石怪、雾幻、瀑多、泉清的清幽自然风光所倾倒,生出无限感慨与遐思。

车到白鹤镇,拐进已硬化的机耕路曲折前行。一路上风光秀丽可人,路边秀溪水潺潺、两旁群山葱郁郁,雨后初晴,云雾缭绕,恍然如入仙境。不知不觉间已到达龙穿峡山门前,一看里程表,白鹤镇至此约7.5公里。

售票亭旁竖立着一块醒目的巨幅景区导游图,图中清晰地标示着台岳春秋、秀溪观瀑、五泄流泉、太白临风、游龙戏凤、石门叩关、龙穿破壁、天池浴翠、三峡探险等龙穿峡十大景点以及游览线路,图文并茂,设计得十分诱人,令人生出非游览不可之感。

龙川古韵

进山门,迎面见龙川桥。此桥横跨秀溪,长约30 多米,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因修筑桐坑溪水库而建的公路桥,其旁原本竖立的比人还高的“龙川飞渡”四个红色大字,风采依旧,记录着龙穿峡近半个世纪来的历史沧桑。较以前不同的是,开发者在桥上建了长廊,变为廊桥,平添了几分历史文化的内涵。据说,在山门至廊桥间数十米的大道旁,将辟天台山文化长廊,使游客一进门就能感受到博大精深的天台山文化的熏陶,颇有创意。

过廊桥,踏上桐坑溪电站前的空坦,迎面一棵红梅怒放,暗香浮动,向游人传递着龙穿峡春天的到来。根据规划,坪上还将广植花草,辟为纪念山水旅行家徐霞客的景点。徐霞客曾到过龙穿峡,他在游记中写道:“坑穷,一瀑破东崖下坠,其上乱石森立,无路可上。由西岭跻,绕出其北,回瞰瀑背,石门双插,内有龙潭在焉。”游记中还将天台山列为开篇之地,确实值得纪念。窃以为,不仅徐霞客,凡来过这里的历代名人都应在此占有一席之地,以展现龙川古韵。比如清代旅行家潘耒,曾“越奔流、厉石齿”来到龙穿峡。其《游天台山记》中不仅有“复逾岭观龙潭,峭壁百寻,雷轰刀划,悬瀑自其肩落,注于苍池,白昼风雨。仰望奇峰攒列,菡苕怒开。”的精彩描述,而且有“雨后湿云蒙蒙,落叶深二三寸,滑不受足。蜗旋而上、猿挂而下,穿虎穴、搜龙宫,穷幽极险。”的探险经历记录。还有清光绪年间进士、天台籍文人金文田不仅写了上千字的《游龙穿潭记》,将龙穿潭风光描绘得入木三分,而且有诗云:“裂崖藏瀑号龙穿,崖里雷砰不见泉。怪石麋蹲排岸际,浪花洒涌到潭边。玲珑泻下形堆雪,缥缈飞来势插天。酷暑一观犹未谂,归翻名记觉茫然。”假如能将他们的文章、诗词镌刻在石碑上竖于此,游客定能体味到古龙穿峡的风貌和前人游览的艰辛,从而产生踏着他们的足迹攀山逐水的欲望,获得无尽游趣。霞客坪后为桐坑溪一级电站,装机容量1500千瓦。电站后方群峰卓立,一挂飞瀑自80米高崖上跌宕而下,名曰“司马”,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龙穿峡景区依托桐坑溪水库,如何在旅游开发上达到两者间的完美结合,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课题。

自霞客坪循着石阶而下,在溪中的“汀步”上与清冽溪水亲近,观众山倒影、鱼翔浅底,神清气爽、惬意万分。儿童们不时捡起一颗颗小石子往水中抛去,溅起朵朵水花,乐此不疲,童趣招人喜爱。溪对面有亭翼然,古色古香,隐于苍翠林荫之中,称“子微亭”。瀑名“司马”,亭曰“子微”,缘于对唐代高道司马承祯的深切怀念。司马承祯(646-735),字子微,号白云子,他居住天台山40多年,奉唐睿宗旨意修建了规模宏大的桐柏宫,著有《天隐子》、《坐忘论》等道教经典,并引得李白等大批唐代诗人来游天台山,对于天台乃至中国道教的发展和“浙东唐诗之路。

飞瀑流泉

自子微亭而下,再过“汀步”,便来到司马瀑下。此瀑即徐霞客游记中所描“破东崖下坠”者,色如霜雪、洁白无瑕;声似轰雷、震耳欲聋;腾起云一般、雾一般的水烟能顷刻将游人笼罩……其气势较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的庐山香炉峰瀑布绝对有过之而无不及。

恋恋不舍告别司马瀑,沿着S 形的游步道拾级而上,须臾,又转到子微亭的后上方,真有曲径通幽的意境。这里的景致更加迷人,一挂五折飞瀑自天际沿山涧跳跃而下,气势恢宏;通天栈道傍着飞瀑蜿蜒而上,相映成趣。在此瀑布面前,天地山林顷刻间灵动起来,直感大龙湫、小龙湫、三折瀑、三叠泉等国内著名瀑布均相形见绌,古人云:“山无水而不活”,诚不我欺也!

沿着通天栈道拾级上行,气势恢宏的五折瀑逐渐向世人撩开神秘的面纱。最下面一折瀑布名“缭绫瀑”,恰似洁白绸缎迎风飞舞。其旁竖一木牌,上书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缭绫》诗摘句:“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诗中以天台山瀑布比喻缭绫,此处以缭绫命名瀑布,却也别有情趣。在此遥看司马瀑,意境更加深远,竟有“喷向林间成夏雪”的神韵。第二折瀑布名“紫阳瀑”,刚劲有力,直泻下弯月形水潭。瀑名“紫阳”,缘于对道教南宗祖师张伯端的深切怀念。张伯端(984-1082),字平叔、号紫阳,宋天台人。他以诗词81首成《悟真篇》,演说金丹之旨,可与修内丹之书《参同契》相互发明,晚年居桐柏宫,创道教南宗,为南宗第一祖,桐柏宫因此成为道教南宗祖庭。潭曰“素月”,超凡脱俗。潭畔岩骨嶙峋,是对张伯端铮铮铁骨的写意。第三折瀑布名“灵宝瀑”,瀑后有洞,仿佛《西游记》中的花果山水帘洞移到此处。瀑名“灵宝”,则是为了纪念在天台山开创道教灵宝派的葛玄。

葛玄,三国时吴丹阳人,传说他在赤城山遇左慈,得太清、九鼎、金液等丹经秘法。吴赤乌元年(238)曾在桐柏山炼丹,置降真台。传华顶有葛玄茶圃,桐柏有葛玄丹灶。

站在瀑下,可感觉到阵阵清风由瀑后幽洞中吹出,洞因之名“清风”。瀑下的清冽水潭亦因之名清风潭。潭畔岩壁上镌刻着“琴声三叠”四字,李白有诗云:“琴声三叠道初成。”飞瀑至此恰好已然三叠,瀑声如琴声,道家修炼氛围与眼前瀑布合而为一,可谓妙趣天成。灵宝瀑旁有险山名叫玄山,陡峭山崖壁立如削,崖壁上布满的天然石纹,仿若一个个用蝌蚪文写就的汉字,构成一页奇妙的天书,令人不得不慨叹大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在此四顾,南面济公岩高悬云端、栩栩如生;西面天然石佛倚崖而立,惟妙惟肖;头上白鹤瀑如白鹤展翅翩翩而来,其上方紧连忽隐忽现的潇湘瀑,蕴含着“梦锁潇湘”的意境,给人以无限遐想;鸟瞰足下,绝壑深不见底,白云就在脚下飘飞,仿佛自己也变成“悬人”,成仙飞升了。”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幽谷胜景

通天栈道过灵宝瀑后即向右而去,通向“太白临风”景点。“太白临风”由两个平台组成。低一些的平台上有棵奇特的常青阔叶树,离地咫尺即分成粗细形状几乎相同的直立三杈,谓“三友树”,平台亦因之名“三友台”。高一些的平台因台上有巨石呈莲花状而名“青莲台”。台旁有一条小瀑布,注入名曰“醉池”的清冽水潭,然后从潭边豁口处溢出,形成气势壮观的司马瀑。这里就是徐霞客游记中所描述的“乱石森立,无路可上”的地方,现在我们已是“如履平地”了,真教人感慨万千。李白又称李太白,号青莲居士,这大概是“太白临风”与“青莲台”命名的缘由吧。这两个台上均有古朴的木凳供游客憩坐,在此凭栏眺望,顿感视野开阔,如临云端,飘然欲仙。李太白倘若有灵,定能来此高吟“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的壮丽诗句。

自青莲台穿过窄窄的岩峡,向小瀑布上游行去,蓦然间眼前忽然开朗,一方数千平方米、绿树掩映的山顶盆地出人意外地展现在眼前,仿佛来到桃花源,神清心静、俗念全消。清冽山涧躺卧在盆地中间,涧中有七块状如仙女沐浴的巨石,溪水似游龙、温柔地抚摸着“七仙女”,构成“游龙戏凤”美景。要不是山涧中没有三个清冽的深潭,还真怀疑自己来到了百丈坑上游的仙浴潭。涧边岩石光洁如洗,可坐可卧。对岸绿荫丛中,露出几间新建的小木屋,古色古香,乃供游客小憩的茶室。过“汀步”来到茶室,喝一口高山云雾茶,清香四溢、心旷神怡。真想在此小住几宵,过过这神仙般的日子。

龙穿破壁

小憩之后,我们溯流而上,去探访那神奇的龙穿破壁。不一会,便见一高近百米、宽数十米的石壁横亘前方,一条宽五六米的大瀑布在山崖上直泻而下,如雷轰河坠,气势之磅礴较之司马瀑尤甚,真乃“龙腾绝壁鸣风雨,气吞吴越泻银河。” 堪称千古绝唱。 昔日潘耒笔下的“峭壁百寻,雷轰刀划,悬瀑自其肩落,注于苍池,白昼风雨。” 的壮丽景观能在此重现,令人倍感欣慰。瀑布右方的石壁上,“龙穿破壁”四个斗大红字赫然在目,笔力刚劲、龙飞凤舞,与飞瀑相映成趣。字上方崖壁岩石纹路纵横交错,构成队列整齐的兵马俑天然石刻浮雕壮观画面,令人叹为观止。

石壁下有潭,大可亩许,瀑布注入潭中,涌起千堆雪,壮观异常。潭水碧绿如翡翠、清澈见底,与古游记中描述的“沓然无底”迥异。居此仰望,奇峰如菡苕盛开,秀美如画,传当年司马承祯曾居此冶剑铸镜,生活清苦却怡然自得,故名之“镜剑台”。崖壁东面,石门双插,形成高近百米、长数十米、宽仅米许的峡谷,这就是著名的“一线天”,亦即当年龙穿破壁的所在。一线天底部隐小水潭,水色绿中透蓝,深不可测。潭畔有约200平方米的沙滩,色如黄金,在阳光下闪着金光。透过“一线天”望去,隐约可见到桐坑溪水库的双曲拱坝高耸天际。今春连绵阴雨,桐坑溪水库水满,从溢洪道溢出,形成又一道亮丽的瀑布,但也导致一线天的底部全是水,不能进入探察,深以为憾。

关于龙穿破壁的来由,有传说云:“唐代某年天台大旱,桐柏宫高道曹真人与国清寺高僧裘活佛相偕来潭求雨,真人下潭取龙,活佛戏之,以法禁之不令上。真人乃骑龙背穿岩而出,故名之。”此传说虽荒诞不经,却为龙穿峡平添神秘色彩,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力。更发人深省的是,龙穿峡之名因此而流传千年直至如今,或许更因景区的开发而名播中外,这岂是古人所能料及?!

告别一线天,循着曲折蛇行的游步道爬上镜剑台。这里是奇岩怪石的世界,形态迥异的巨岩或立、或坐、或蹲卧,不胜枚举;似狮、似虎、似麒麟,拟形即是。尤其那“蛙跳石”与“仙人拍掌岩”堪称绝妙:蛙跳石有两块,其一在镜剑台峭壁顶端,纵身欲跳、活灵活现;其二在山涧对岸的峭壁上,仿若刚从镜剑台跳过山涧,正发出得意的鸣叫。仙人拍掌岩位于大坝旁的游步道转弯处,在石前拍拍掌,可引得山和谷应,空谷回声不绝,确乎神奇。

从镜剑台下来,便达水库大坝,水色澄清凝碧、四围风光无限的高峡平湖展现眼前。这大坝可说是景区内最“人工”也最有名的景点,它的名字叫“浆砌薄型双曲拱坝”,用粗粒花岗岩条石浆砌而成,属全国首例。大坝建于1969年,高48米,坝顶孤长94米、厚仅3.3米,坝底部最厚的地方也只有5米,这是在国内水利史上都不可多见的薄坝。当年建成后就被水利部授予“先进科技集体奖”,《人民日报》刊登了大幅照片,后来全国有24个省市的代表及德国、荷兰等外国贵宾前来参观过,早已中外驰名。

漫步在这身世不凡的大坝上,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小水电或多或少地破坏生态,历来与旅游业产生矛盾,今龙穿峡开发者能尝试两者的珠联璧合,难能可贵。天台小水电众多,大多建在未曾开发的景区中,如桃源坑、柴岭坑,还有螺溪、遮山溪上游的引水渠等比比皆是,但愿今后在对这些景区的开发中,能借鉴龙穿峡的经验,开发出更多更美的新景区来,促使天台旅游大格局的早日形成和旅游兴县的战略目标早日得以实现。同时也希望景区开发者和有关部门能多顾及天台老百姓的利益,使他们能在景区开发中得到实惠,从而获得他们对景区开发的支持并积极参与,以利于景区人气的兴旺和全社会合力兴旅氛围的形成。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7 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湖魅力醉游人作者: 陆树栋 天湖魅力醉游人

“湖光山色美如画,奇岩怪石妙趣多,古韵深深透异色,休闲乐园醉游人。”这是人们对天湖景区的憧憬。

天湖景区位于龙山,与始丰新城近在咫尺,是天台诸景区中离城最近的。该景区现有三大特色景观引人入胜,其一为“奇岩耸峙”,其二为“三湖层叠”,其三为“古韵深深”;待休闲设施完成后,将又添一大特色,即“休闲乐园”,其魅力十分诱人。

钟鼓长鸣 弥勒大佛

从城区乘6路公交车,过龙山头村,便进入天湖景区。迎面一座玲珑剔透的仿古六角石亭卓立在临溪的巨岩上,名曰“观心亭”,与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相映成趣。亭柱上有赵朴初所撰楹联:“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心。”道出小亭名叫“观心”的内涵,发人深省。亭中是隋代高僧智者大师讲经处。传智者大师常于凌晨天色朦胧之时,趺坐此处,为放生潭中的水族讲经说法,一部《流水品》,引得鱼儿欢腾跃舞,蔚为壮观,成为千古绝唱。步上50余级石阶,登斯亭,凭栏远眺:秀山满目绿,碧水入帘青,始丰溪自天际迤逦而来,碧波荡漾起清风,令人游兴大增。

智者大师趺坐处的巨大岩石名叫“鼓岩”,直径四丈。其旁还有“钟岩”,高五丈,宽四丈余。两岩依山傍水,天生似钟如鼓,合称“钟鼓岩”,形态十分逼真。岩下方为智者大师于陈太建十年(578)创立的放生潭,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潭水清澈,碧波荡漾,层层涟漪拍击钟鼓二岩,发出阵阵钟鼓声,日夜不绝,诱人驻足谛听,乐而忘返。

钟鼓岩上游约30米处的溪中有直径三丈的巨石卓立水中,状如仙桃,岩周碧水滢回,溪畔绿树掩映,美不胜收。传此岩乃当年何仙姑为镇压恶霸王百万而从旁边山上摘下的,故名 “仙摘岩”。

进山门,循游步道拾级而上,一路上欣赏九曲龙潭坑的水石清华和米芾书法摩崖。蓦然回首,又见一块奇石进入眼帘。远远望去,对面山坡上有一块黑色巨石,活像一只饥饿的野猪下山觅食,匆忙之中竟将整株松树直立背在身上,名“野猪背松”,令人忍俊不禁。

继续前行,迎面一挂飞瀑倾泻而下,飞珠溅玉,灵秀无比,名“迎客瀑”。过瀑下小桥,登上迎宾亭,眼前忽然一亮,一泓波光粼粼的高峡平湖展现眼前,这便是“下天湖”。下天湖原为山谷盆地,开发者于“迎客瀑”处用“仿天然岩石”筑坝,截水成湖,堪称绝妙。湖上架设秀美的花岗岩九曲桥,与近旁的迎宾亭和四周的青山绿树掩映,秀美如画(如图)。湖畔奇岩怪石林立,令人目不暇接。

迎宾亭旁的山崖上竖着一根六棱石柱,名“宏化柱石”,俗称“龙珠杆”。此杆高2.5米,系条石雕琢而成。柱顶成圆盆状,盆周凸出约5厘米,盆内浮雕彩云,向上簇拥成一朵蓓蕾。整根石柱望去如一棵变形的瘦长蘑菇,又如古人崇拜的生殖图腾。圆盆下部刻有“彩盘云妙”四字。石柱朝南的一面刻有石柱历史的序跋,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现已难以辨认,留下一段疑案,发人遐思。

漫步行过花岗岩九曲桥,回眸见以整座山体雕成的露天弥勒大佛(如图)。佛像高数十米,笑口常开,和蔼可亲,被誉为“华东第一大佛”。像两边的山体上凿有数百级台阶,既可供游人近距离观瞻佛像,又可作为雨天的排水沟,避免山上的污泥浊水对佛像的侵蚀,可谓匠心独具。无独有偶,大佛前上方有座“天佛峰”,其形态俨然天然弥勒大佛,形神兼备,直教人拍掌称绝。

稀世石碑 观音隐身

大佛前为湖滨广场,左边的山坡上建有财神殿,映照出世人对致富的渴望。广场前缘竖着“乾隆御碑”和“观自在菩萨”碑。这两块石碑原本为禅林寺遗物,各自记载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清代乾隆年间,浙江学政上奏朝廷,言浙江各寺庙有监生主持,利用檀越之名侵牟寺产,造成僧俗矛盾,请求皇上下旨。清高宗遂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二月初六下旨,准礼部决议,革除一切檀越名色,严禁嗜利纷争,侵牟寺产之恶习。乾隆三十四年圣旨到达禅林寺,嘉庆元年(1796)刻下此碑竖于禅林寺大雄宝殿前。令人深思的是,自乾隆下旨到御碑的竖立,竟历经30 年。然此碑仍旧未能遏止侵掠寺院财产的行为,逮至清朝后季,吏治日益腐败,僧俗纷争愈加严重,冤结难解,达到势不两立的地步。到了光绪年间,禅林寺遭遇火焚,寺产也被抢掠一空。僧人无法立足,四散而去。

观自在菩萨碑原为禅林寺的照壁,宽10.54米,高4.60米,厚0.63米。上书“观自在菩萨”5个大字,清乾隆四十七年题。字大2米见方,笔力遒劲,气势恢宏,乃稀世珍宝。禅林寺位于龙山西北麓,为智者大师在天台山所建的十二刹之一。经历代兴建,规模宏大,兴盛时有房屋200多间,寺僧300余人,号称“千山千田,储粮十年”。清代后季,寺毁人散,仅存遗址,此碑石也惨遭毁坏,散落民间,农户改作猪舍、谷仓、地窖及铺路用石。1995年,经当地老人协会多方奔走,走家访户,经1年多的努力,才将碎成23块的碑石赎回拼凑成原样。凝视菩萨碑,对这些老人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自广场循着财神殿旁的游步道上行,可拜访“观音隐身岩”;沿着湖畔的游步道直行,可欣赏“猿啸岩”。

观音隐身岩位于湖东岸的山崖上,高约20余米,传说乃观音援救从悬崖坠落的小孩后隐身之所在。但从山门直至如来古洞,在峡谷中的任何位置均无法观察到此岩;即使见之,若无人指点,也会失之交臂,真有隐身不欲人见之韵味。又传,能见到此岩者,必能增福添寿。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苦心求索,欲求一见以增福分,均毫无收获,无功而返,引为毕生憾事。更增添十分神秘。

观音隐身岩为观音普渡众生的三十二化身之一——“居士化身”的侧面头像。头像面向左侧,戴居士帽,头巾披在脑后,其眼睛、鼻子、嘴巴的轮廓十分清楚,依稀还能见到眉毛胡子。最为神奇的是其眼睛竟然黑白分明,炯炯有神。原来所谓隐身岩者,乃寓“只现头面,隐去身子”之义也。如此形象逼真且纯属天然的岩石头像确属罕见,何况见之能增福寿者。

灵猿长啸 书院遗风

“猿啸岩”位于蛟龙飞瀑前的崖壁上,高逾30米,是一块华夏罕见、稀世仅有的奇岩。若从不同地点或同一地点的不同角度观察,能看到栩栩如生的千姿百态,令人叹为观止。

“猿啸岩”之得名,缘于最传神态势“灵猿长啸”(如图)。观看此景的位置在摩崖“鲤跃”前。在此观察,可见一只灵猿伸着脖子,张开大口,正在仰天长啸。其朝天的鼻子、铜铃般的眼睛无不惟妙惟肖,十分神似。传说此猿乃智者大师所豢养,十分通灵。当时后山王村有个名叫王百万的恶霸,无恶不作、横行乡里。灵猿见此愤愤不平,仰天长啸,声震天庭。玉帝闻之大怒,即下令何仙姑下凡,摘下巨石,将王百万镇压在始丰溪底。

站在湖畔眺望,里面高处现“金猴戏神龟”的壮观画面。此“金猴”即猿啸岩。“神龟”为横卧在正前方,上刻有“如来古洞”字样的巨岩,传观音曾在此岩上晒被以济穷人,又称“观音晒被岩”。行到猿啸岩下方抬头仰望,可见“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有趣画面:一只凸睛昂首的癞蛤蟆蹲在岩上,张开大嘴想吃天鹅肉,因为等得太久,身上已经长满柴草,其垂涎欲滴的憨态十分传神。若站在如来古洞门口,回眸猿啸岩,则又可欣赏一岩两景:上部是“神猴献瑞”,下部为“石羊拜佛”,妙趣横生。而当绕过鸭岩,在峭壁下弯腰观察猿啸岩及鸭岩,可见“二老亲吻”。左边为一个留着山羊胡子的老翁侧面像,正笑眯了眼,张开嘴,欲与右边的老妪亲吻。而老妪呢,则微闭双目,静等这幸福时刻的到来,看得出其心已陶醉。二老亲昵之状跃然而出,令人捧腹。

猿啸岩右下角有块山岩,酷似一个伏地跪拜的老僧背影,低头、弓背、翘臀,正在虔诚礼拜,称“老僧拜佛”。又有人戏语,这分明是一只蟾蜍,正入神地观看变幻无穷的云海,突然被灵猿长啸所惊呆,变为此石。所以又称“蟾蜍观海”。蟾蜍岩身后即“智者大师宴坐处”,因位于狮子岩口中,俗称“狮口洞”。

自猿啸岩上行十数米,便至龙山武书院遗址。周围高崖耸峙,竹木滴翠,环境清静宜人。在此小憩,草香、花香、佛香、松脂香,馨香扑鼻,瀑声、鸟声、松涛声、梵呗声,声声入耳,令人心旷神怡。武书院创建于清同治年间,书院创始人洪士勇,玉湖洪人,曾是太平军虎贲将军,太平天国失败后隐于此。开设的科目有:举石礅、骑射、拳术、刀枪剑棍及武经、策论等,办学时间近50年,培养出大批武术精英,其中陈桂芬勇夺同治七年武状元,业绩骄人。直至今日,当地习武之风仍盛,不仅用以强身健体,而且每当元宵,舞龙、舞狮、拳击、剑术等表演异彩纷呈,为节日增添欢乐气氛。

武书院遗址上,卓立着一块三角形巨石,名叫“鸭岩”。鸭岩高约3米,仿若一只憨态可掬的野鸭,栩栩如生。岩下部至今仍有两个正方形凹孔,系当年武书院立房柱的地方。站在鸭岩前,可见西面崖壁上有明代镌刻的观音像,像上方的巨岩名叫“观音救世岩”。岩下的游步道旁有“试刀石”,中间一分为二,两壁光滑平整,传为洪士勇磨刀后为试试其是否锋利,一刀劈开的。

如来古洞 天湖休闲

自武书院拾级而上,来到如来古洞。洞深12.3米、高2.7米、宽5.65米,幽深古朴、冬暖夏凉。早在1400多年前,佛教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隐居松隐居时,便常来此打坐练功。明万历年间创师姑庵,后改名为“如来洞”。明代工部侍郎张文郁的师父孙道人亦曾隐居于此修炼,张文郁诗 “古洞名如来,宁心邈幽城……”记录了这段历史 。殿宇依岩而建,上下一体,飞檐翘角,气势巍峨。古今不知有多少文人来此游览,写下不朽诗文。大旅行家齐周华对此洞亦倍加称赞,其诗云:“行行又有小明岩,灵峭幽奇屋数间。后户傍梯升碧汉,前村隔水对青山。迂回曲径芝田秀,洒落飞泉夕照间。愿乞如来分半座,隐居终老闲柴关。”

自如来古洞,步上建在观音救世岩上的“驻云亭”。驻云亭为六角重檐仿古石亭,亭角翼然,壮丽可观。此亭及亭畔的巨岩是登高望远的绝妙佳处。站在这里,龙山胜景尽收眼底,四时八节,阴晴雨雪,景色各异。亭下有天然生就的“仙人躺椅”奇岩,椅中并排躺卧两人,尚宽敞有余。于此观赏对面崖壁硕大的“观音脚迹”和“睁只眼闭只眼小和尚”岩景,乐而忘返。

近旁就是中天湖,湖水绿得发蓝,深不可测,下溢形成蛟龙飞瀑。湖西侧的山坡上,躺卧着与普陀山“心字石”有异曲同工之妙、且比“心字石”大三四倍的“智雨石”。“智雨”二字有160平方米大,含意深远,寓智者大师法雨润泽万物。在此石上坐坐,沐浴智慧之雨,旅途疲惫全消,耳聪目明,睿智顿生。

智雨石不远处就是“上天湖”,蓄水量14.3万立方米。湖面浩瀚,清澈如镜;青山倒映,苍翠如染。每当清晨,晨曦斜照湖面,波光闪烁,似无数锦鳞跃动,美不胜收;若在月夜,驾船游湖赏月,船在天上,月在水中,似乎乘着飞船来到月宫,真有“又疑瑶台镜,飞行青云端”的意境。

湖西南角的两山坳分别规划为休闲度假区和购物一条街。现在,横跨湖面连接两地的长长铁索桥已然架好,公路也已修通,只待动工建设。等度假区建好后,天湖景区将成为我县第一个以休闲为主的景区,以崭新面貌迎接八方游客的到来,从而一改我县旅游以观光为主的格局,步上魅力醉游人的新台阶。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7 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秀美无比柴岭坑作者: 陆树栋 苍莽天台山真乃无奇不有,不想在其纵深腹地——石梁镇慈圣村附近的群山绝壑中,竟隐藏着一条秀美无比的柴岭坑。我们一行四人,带着相机,一直在山上转悠了四五个小时,因柴草茂密、山崖陡峭,仅见其几百米的一段;但就这几百米的一段,已给我们的心灵带来莫大的震撼,既有得赏秀美景色之惊喜,也有目睹怪石被毁之愤慨。

车过慈圣村,来到张板溪电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柴岭坑口经采石后的满目疮痍,山体已被挖了个大窟窿,与周围的青山绿树形成鲜明的反差,碎石填塞了山坑,一条淡黄色的专门为采石而修的简易土公路就从碎石上跨过坑直通向对面的窟窿(见图一)。回首眺望,电站前方不远处的山上,又有一采石点,另一条同样是淡黄色的专门为采石而修的简易土公路已逼近几十块巨石簇拥的石笋群。据当地村民说,坑口窟窿处原先耸立着几十支好几十米高的大石笋,在苍松翠竹的掩映下,景色非常美丽;电站前方山上已采的石笋群较之留下的也更大、更漂亮……我们的心不由在滴血了,不知采石者的心肠缘何会如此之硬,面对如此美丽的石笋怎会下得了手?

不可再生的天然瑰宝惨遭湮没的厄运如五雷轰顶,使我们的心情坏到了极点。然而事已至此,嗟叹和愤慨又有何用?我们只得强忍着,打点精神继续向柴岭坑纵深处进发。

沿着电站通往山顶的导水管旁的山岭拾级而上,蹬上800级台阶后再往左拐,便进入柴岭坑纵深处。这里根本没有路,我们披荆斩棘,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辟出一条小径,顺利到达中游的坑底。

柴岭坑百折千回,在群山绝壑中蜿蜒盘绕,其山体构造与百丈坑上游的玉珠潭景区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样的潭似翡翠岩如玉,一样的“山藏水曲、一往幽深”。因张板溪水库拦蓄了上游的涧水,仅有从山体中渗出的涓涓细流,使其灵秀之气大减,但两旁山崖之峻峭和林木之葱茏却较玉珠潭更美。

涧底岩体裸露,圆润光滑、纤尘不染、可坐可卧,在此小憩,烦恼尽消。这岩体,或被流水镌成一条条较“龙游枧”更长、更宽、也更深的岩槽,或被飞瀑凿成一个个澄清凝碧、如翡翠玉镜般的深潭,岩在水中躺,水在岩中流,分不清岩在水中还是水在岩中。潭与潭之间,瀑布悬空而架、飞珠溅玉、仪态万方。潭、瀑不下数十个,珠连成串,其形态之秀美、奇丽,令人流连忘返。

山涧旁秀色可餐,群山逶迤、绵延不绝,孤峰拔起、峻峭异常。山上林木葱郁,百鸟欢歌,生机盎然。灌木丛中,不时窜出一群硕大石笋,巍然挺立、耸入苍穹,其气势之磅礴、嵯峨,教人叹为观止。

蓦然,一尊高数十米、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的天然石佛透过灌木丛映入眼帘(见图二)。石佛所在乃是一座拔地而起的孤峰,峰顶怪石嶙峋,周围层峦叠翠,秀美异常(见图三)。石佛端坐在陡峭的崖顶上,面临脚下深不可测的绝壑,神态自若、临危不惧,然其忧郁的眼神却仿佛透露出是否会被人为毁坏的担心,令人思绪万千。

攀爬到石佛旁崖顶,只见如轻纱瀑布从正对面双龙潭中喷洒而出,倾入深不可测的绝壑之中,激起迷蒙水烟,似仙似幻。远处漫山竹林,一望无际,倘若从中辟条小径,定比杭州的“云栖竹径”美逾十分。

当地村民说,再上去二三百米就是张板溪水库大坝,坝下那一段山涧的景致也很美:一块比普陀山“心字石”大许多倍的巨石横卧在坝下,石中有一个数十平方米的山洞。石下又有构造与“铜壶滴漏”一般无二的巨岩和大瀑布,可惜现在水被大坝所拦蓄,成为“旱铜壶”了。我不由心想,倘若今后张板溪水库能作为旅游观光湖而向柴岭坑供水,则“旱铜壶”将重新恢复“铜壶滴漏”般的壮观,山涧也将集百丈坑上游与铜壶溪风光之荟萃,其美不言而喻。

回家以后,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假如坑口的数十支大石笋不被采伐,假如仅400千瓦的小水电不复存在,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那该有多美!尽管坑口的石笋已遭人为毁坏,然柴岭坑山水的精华仍在,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柴岭坑与石梁、铜壶滴漏近在咫尺,若将它们整合一起,则峰、瀑、潭、涧、洞、湖以及奇岩怪石一应俱全,可否成为天台山水的国际旅游精品,从而使天台旅游“只有星星,没有月亮”的历史一去而不复返?

采石、小水电与秀美的石笋、瀑布,废气、污水的排放与明净的天空、河流,眼前的利益与可持续发展……这一切孰轻孰重,谁都明白;但聪明的人类为何要舍“重”而取“轻”呢?等到一旦醒悟,大错铸成,有的尚可劳民伤财下大力气治理,有的却因资源的不可再生而徒唤奈何!这是为什么?不知因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给我们地球带来最大的负面效应——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在我们天台山AAAA级旅游区还要衍生多久?

柴岭坑,我为你深担忧。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7 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游紫凝千丈岩坑作者: 孙淡月 太阳迟迟不肯露脸。灰蒙蒙的天色中,中巴车在颠簸了一阵子后,把喜盈盈的我们吐了出来,抛在了一个叫张家井的地方。

此村居半山腰,而“紫凝千丈岩坑”还要往下走5里左右。也就是从东边半山下去再往上走到西边半山。此时雾很大,人在雾间移,雾在人中飘,自觉沾了几分仙气。而雾中只能看清几米内的路,说是路其实只不过是有人多踩了几脚而已,且又窄又滑。我们只能顺着脚印往下小心地移动。粘粘稠稠的黄泥土,一踏下去就起劲地同我的鞋面、裤脚亲吻。我踮起脚尖,不停地往路边的草丛中选择落脚的地方。行了一半路,天却忽然下起了雨,匆忙间顾不得形象,只管跌跌撞撞地跟着往前赶。

“看!紫凝千丈岩坑”有人指着前方喊。在哪里?在哪里?大家不约而同的抬头探究。突然,“吱溜”一声,有人滑倒了。也许到达目的地的喜悦,使她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一不设防,全身挂了泥彩。“噢哟,真不错,轻松捡了个大元宝。”一句玩笑话,惹得大伙哈哈大笑。“哎,前面是金鑫洞,进洞再说,进洞再说”。后头的用手挡着头,催停下脚步的我们。

匆匆躲进岩坑左侧天然洞穴的我们,纷纷伸出头,看雨中的“紫凝千丈岩坑”。

从左侧看过去,“紫凝千丈岩坑”并不显得怎样,或许是我们站在半山腰而人又无法走到沿边看的缘故吧。雨雾中它静静地伫立着,虽然没感受到岩石的俊奇,山的雄伟,但朦朦胧胧的灵秀扑面而来,缥缈遐想……它象什么?骆驼?马?或者……我们猜测了十几种动物,自觉它象可又什么也不象。这时,雨适时地停了。我们舒了一口气,象小孩似的雀跃着,各自捡起木棒,往山下探去。

站在山下抬头仰视着“紫凝千丈岩坑”,此时它才充分释放出魅力,也在此时,才会领略到“千丈”的气势。岩石不怎么嶙峋,没有诡秘气氛,它光洁的身上不追慕虚浮的层面,是一道天然的屏障,把层峦起伏的群山藏在身后,把碧绿葱茏的草木护在脚下。柔柔的云雾绕着它似隐似现,整个岩坑仿佛涂上了一层淡淡的色彩……。清秀,对,它这副清秀的模样定然熬过无数的春夏秋冬,抗争过无数次风雨雷电的侵蚀。可是,它并不孤独,它的左侧还相依相偎着几个小岩坑。遗憾的是,不能近前触摸岩壁,触摸上面那一道道如老人干瘪粗糙肌肤上深浅不一的皱折,我肯定每道皱折都深藏着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娓娓道来的是数不清的“一千零一夜”。

走走停停,停停望望。移步换形,尽情欣赏千奇百怪山的形状,抬头看天,云层越来越厚,摸不透变幻莫测天的心情,我们还是跟“紫凝千丈岩坑”作个无声的道别吧。

雨还是绵绵密密地落下,我摇摇头,雨珠纷纷从发际洒出,可挥洒不去的是脑海中晃动着的那片巨大的岩壁,我深信在梦中又要与它相遇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7 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石梁山水醉游人作者: 鲁飞舟

  10月1日,秋高气爽,丹桂飘香。我和朋友相约驾车去石梁景区游玩,车行在大兴坑岭头至石梁景区崭新的柏油公路上,风过耳边,绿入眼底,群峰耸峙,漫山松林,说不尽的悠闲惬意。   车到小铜壶景点公路入口,“瑰丽天台山欢迎您、神山秀水等着您”的横幅映入眼帘。三辆崭新的中巴整齐地停放着,专门为游览小铜壶——石梁上下入口的游客提供免费接送服务。此时,一辆苏州大客嘎然而至,看到这几辆中巴,38位苏州游客纷纷称赞:“天台旅游局把我们所想的都想到了,回去一定向家人朋友宣传一番。”   上午9时30分左右,石梁景区公路上已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石梁风光车队驾驶员王来好告诉笔者,今年国庆节特别忙,他在城关北站等了10分钟,一下子挤上16位散客。说话间,十多辆满载游客的各式旅游车,又缓缓地驶向下入口。   景区内,许多欢迎游客的横幅随风飘扬,洋溢着节庆的气氛;在景区内迎接四方客人的工作人员,个个脸上笑意盈盈。今天,售票口比往日多了一位售票员,窗口前,来自各地的游客自动排起了长队。   接着,我们又来到中方广寺,“神龙掉尾”溪滩前,这里早已人山人海,巨石横空的石梁桥雄姿尽现,“前度又来”、“万山关键”的大蓝摩崖石刻格外耀眼。飘在高空的观赏气球时升时降,不断掠过石梁桥,在蔚蓝的天空下,又多了一道七色彩虹。   据了解,当天石梁景区游客不少于3500人,从如此多的游客身上,我们看到了金色十月,一个天台山旅游收获的季节。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7 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龙穿峡:神秘面纱初掀起作者: 庞敏婉

  也许有人会问,龙穿峡景区在哪里?如果说她就在离城区18公里的桐坑溪电站境内,也许有人会认为小题大做,将一处小风景冠上一个大名称。的确,10月4日那天,当笔者来到景区门口,特别是看到60元一张的收费标准时,心里也纳闷。然而,在整个游玩过程中,我们不时地惊叹着,感慨着,而且深深感受到物有所值。   龙穿峡景区融山水、峡谷、飞瀑、洞泉为一体,以峰险、壁绝、洞奇、雾幻为特色,以八瀑一湖自然景观为构架,道教文化为精髓,霞客文化为指引。开发商显然很注重将自然景观与天台山文化融合在一起,在给每一个景点命名时,都根据景观特色和历史文化冠上了独特的名字,使游客感觉到是踏着古人的足迹在追山逐水。比如霞客坪,就以《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作描写的一段文章为出处;还有司马瀑、紫阳瀑、灵宝瀑、太白瀑等,分别是为了纪念司马承祯、张伯端、葛玄道长和大诗仙李白而命名的。山因有了水而富有灵气,景因有了文化的依托而显得富有内涵。   龙穿峡景区共分为十大区块,分别为台岳春秋、秀溪观瀑、五泄流泉、太白临风、游龙戏凤、龙穿破壁、石门叩关、天池浴翠、山峡探险、空谷鸟鸣等景区,每一个景区都由四五个景点构成。在那里,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五泄流泉区,分别由缭绫瀑、紫阳瀑、灵宝瀑、白鹤瀑、潇湘瀑等五折瀑连缀而下。缭绫瀑就像天女撒下的丝织品,光洁如玉,柔滑胜锦,婀娜多姿。就在你惊叹自然美景时,蓦然回首间,只见刚刚从80米高的峭壁上飞泻而下的司马瀑,因有了青山绿树作画框,突然变得妩媚起来,就像一个帅气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妙龄女子。沿着一级级栈道而上,紫阳瀑潇洒飘逸,超凡脱俗,就像一个道骨仙风的长者,牵引着你的视线。这里的每一处风景,都是值得细细观赏,慢慢品味的。比如灵宝瀑旁的那座山,为纪念开创我们中国国教的创始人葛玄,就将那座险山称之为“玄山”,同时也是旨用《道德经》中名句“玄之又玄”。身在玄山,除了体会玄在何处,还可以回望第四折瀑布——白鹤瀑。可惜的是,我们看不到第五折瀑布潇湘瀑,据导游小姐介绍,这折让人梦想着如何漂亮的瀑布被冠上一个诗一样的名字“梦锁潇湘”。   在龙穿峡景区行走,一路溪水丁冬,如歌如诉,两岸林木阴翳,水影斑驳,在泉边小憩,飞泻而下的水雾,不经意间便溅湿了你的衣衫。同行的孩子惊呼,我们像是到了热带雨林。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7 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游天台山赋(并序)作者: 孙绰(晋)

  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情之壮丽矣。所以不列于五岳、阙载于常典者,岂不以所立冥奥,其路幽迥。或倒景于溟,或匿峰于干千岭;始经魑魅之涂,卒践无人之境;举世罕能登陟,王者莫由堙祀,故事绝于常篇,名标于奇纪。然图像之兴,岂虚也哉!夫遗世玩道、绝粒茹芝者,乌能轻举而宅之?非夫远寄冥搜、笃信通神者,何肯遥想而存之?余所以驰神运思,昼咏宵兴,俯仰之间,若已再升者也。方解缨络,永托兹岭,不任呤想之至,聊奋藻以散怀。   太虚辽阔而无阂,运自然之妙有,融而为川渎,结而为山阜。嗟台岳之所奇挺,实神明之所扶持,荫牛宿以曜峰,托灵越以正基。结要弥于华岳,直指高于九嶷。应配天以唐典,齐峻极于周诗。   邈彼绝域,幽邃窈窕。近智以守见而不知,仁者以路绝而莫晓。哂夏虫之疑冰,整轻翮而思矫。理无隐而不彰,启二奇以示兆:赤城霞起而见标,瀑飞流以界道。   睹灵验而遂阻,忽乎吾之将行。仍羽人于丹丘,寻不死之福庭。苟台岭之可攀,亦何羡于层城?释域中之常恋,畅超然之高情。被毛褐之森森,振金策之铃铃。披荒棒之蒙笼,陟峭崿之峥嵘。济栖溪而直进,落五界而迅征。跨穹窿之悬磴,临万丈之绝冥。践莓苔之滑石,搏壁立之翠屏。揽桕木之长萝,援葛 之飞茎。虽一冒于垂堂,乃永存乎长生。必契诚于幽昧,履重险而逾平。   既克济于九折,路威夷而修通。恣心目之寥朗,任缓步之从容。苏萋萋之纤草,荫落落这长松。 窥翔鸾这裔裔,听鸣凤之邑邑。过灵溪而一濯,疏烦不想于心胸。荡遗尘于旋流,发五盖之游蒙,追羲农之绝轨,蹑二老之玄踪。   陟降信宿,迄于仙都。双阙云辣以夹路,琼台中天而悬居。朱阁玲珑于林间,玉堂阴映于高隅。彤云斐 玉以翼棂,皎日炯晃于绮疏。八桂森挺以凌霜,五芝含秀而晨敷。惠风亻宁芳于阳林,醴泉涌溜于阴渠。建木灭景于千寻,琪树璀璨而垂珠。王乔控鹤以冲天,应真飞锡以蹑虚。驰神辔之挥霍,忽出有而入无。   于是游览既周,体静心闲。害马既去,世事多捐。投刃皆虚,目牛无全。凝思幽岩,朗咏长川。尔乃羲和亭午,游气高褰,法鼓琅以振响,众香馥以杨烟。肆觐天宗,爰集通仙。挹以玄玉之膏,漱以华池之泉;散以象外之说,畅以无生之篇。悟遗有之不尽,觉涉无之有间;泯色空以合迹,忽即有而得玄;释二名之同出,消一无于三幡。恣语乐以终日,竺寂默于不言。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7 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游天台山日记后作者: [明] 徐弘祖

  壬申三月十四日 自宁海发骑,四十五里,宿岔路口。其东南十五里为桑洲驿,乃台郡道也;西南十里松门岭,为入天台道。   十五日 渡水母溪,登松门岭,过玉爱山,共三十里,饭于筋竹岭庵,其地为宁海、天台界。陟山冈三十余里,寂无人烟,昔弥陀庵亦废。下一岭,丛山杳冥中,得村家,瀹茗饮石上。又十余里,逾岭而入天封寺。寺在华顶峰下,为天台幽绝处。却骑,同僧无馀上华顶寺,宿净因房,月色明莹。其地去顶尚三里,余乘月独上,误登东峰之望海尖,西转,始得路至华顶,归寺已更余矣。   十六日 五鼓,乘月上华顶,观日出。衣履尽湿,还,炙衣寺中。从寺右逾一岭,南下十里,至分水岭。岭西之水出石梁,岭东之水出天封。循溪北转,水石渐幽。又十里,过上`方广寺,抵昙花亭,观石梁奇丽,若初识者。   十七日 仍出分水岭,南十里,登察岭。岭甚高,与华顶分南北界。西下至龙王堂,其地为诸道交会处。南十里,至寒风阙。又南下十里,至银地岭,有智者塔已废。左转得大悲寺,寺旁有石,为智者拜经台。寺僧恒如为炊饭,乃分行囊从国清下至县,余与仲昭兄以轻装东下高明寺。寺为无量讲师复建,右有幽溪,溪侧诸胜曰园通洞、松风阁、灵响岩。   十八日 仲昭坐圆通洞。寺僧导余探石笋之奇。循溪东下,抵螺溪。溯溪北上,两崖峭石夹立,树巅飞瀑纷纷。践石蹑流,七里,山回溪坠,已至石笋峰底,仰面峰莫辨,以右崖掩之也。人崖侧逾隙而下,反出石笋之上,始见一石矗立涧中,涧水下捣其根,悬而为瀑,亦水石奇胜处也。循溪北转,两崖愈峭,下汇为潭,是为螺蛳潭,上壁立而下渊深。攀崖侧悬藤,踞石遥睇其内。潭上石壁,中劈为四岐,若交衢然。潭水下薄,不能窥其涯氵矣 。最内两崖之上,一石横嵌,俨若飞梁,梁内飞瀑自上坠潭中,高与石梁等。四旁重崖回映,可望而不可即,非石梁所能齐也。闻其上有“仙人鞋”,在寒风阙之左,可逾岭而至。雨聚,不成行,还憩松风阁。   二十日,抵天台县。   至四月十六日自雁宕返,乃尽天台以西之胜。北七里,至赤城麓,仰视丹霞层亘,浮屠标其巅,兀立于重岚攒翠间。上一里,至中岩,岩中佛庐新整,不复似昔时凋敝。时急于琼台、双阙,不暇再蹑上岩,遂西越一岭,由小路七里,出落马桥。又十五里,西北至瀑布山左登岭。五里,上桐柏山,越岭而北,得平畴一围,群峰环绕,若另辟一天。桐柏宫正当其中,惟中殿仅存,夷、齐二石像尚在右室,雕琢甚古,唐以前物也。黄冠久无住此者,群农见游客至,俱停耕来讯,遂挟一人为导。西三里,越二小岭,下层崖中,登琼台焉。一峰突瞰重坑,三面俱危崖回绕。崖右之溪,从西北万山中直捣峰下,是为百丈崖。崖根涧水至琼台脚下,一泓深碧如黛,是名百丈龙潭。峰前复起一峰,卓立如柱,高与四围之崖等,即琼台也。台后倚百丈崖,前即双阙对峙,层崖外绕,旁绝附丽。登台者从北峰悬坠而下,度坳脊处咫尺,复攀枝仰陟而上,俱在削石流沙间,趾无所着也。从台端再攀历南下,有石突起,窟其中为龛,如琢削而就者,曰仙人坐。琼台之奇,在中悬绝壑,积翠四绕。双阙亦其外绕中对峙之崖,非由涧底再上,不能登也。忆余二十年前,同云峰自桃源来,溯其外涧入,未深穷其窟奥。今始俯瞰于崖端,高深俱无遗胜矣。饭桐柏宫,仍下山麓,南从小径渡溪,十里,出天台、关岭之官道。复南入小径,隙行十里,路左一峰兀立若天柱,问知为青山茁。又溯南来之溪十里,宿于坪头潭之旅舍。   十七日 由坪头潭西南八里,至江司陈氏。渡溪左行,又八里,南折入山。陟小岭二重,又六里,重溪回合中,忽石岩高峙,其南即寒岩,东即明岩也。令僮先驰,炊于明岩寺,余辈遂南向寒岩。路左俱悬崖盘列。中有一洞岈然。洞前石兔蹲伏,口耳俱备。路右即大溪萦回,中一石突出如擎盖,心颇异之。即入寺,向僧索龙须洞灵芝石,即此也。寒岩在寺后,宏敞有余,玲珑未足。由洞右一上,视鹊桥而出。由旧路一里,右入龙须洞。路为莽棘所翳,上跻里许。如历九霄。其洞圆耸明豁,洞口斜倚一石,颇似雁宕之石梁,而梁顶有泉中洒,与宝冠这芭蕉洞如出一冶。下山,仍至旧路口,东溯小溪,南转入明岩寺。寺在岩中,石崖四面环之,止东面八寸关通路一线。寺后洞窈窕非一,洞右有石笋突起,虽不及灵芝之雄伟,亦具体而微矣。饭后,由故道骑而驰三十里,返坪头潭。又北五里,越小涧二重,直抵北山下,入护国寺宿焉。   十八日 晨,急诣桃源。桃源在护国东二里,西去桐柏仅八里。昨游桐柏时,留为还登万年之道,故先寒、明。及抵护国,知其西有秀溪,由此入万年,更可收九里坑之胜,于是又特趋桃源。初由涧口入里许,得金桥潭。由此而上,两山愈束,翠壁穹崖,层累曲折,一溪介其中。溯之,三折而溪穷,瀑布数丈,由左崖泻溪中。余昔来瀑下,路穷莫可上,仰视穹崖北峙,溪左右双鬟诸峰娟娟攒立,岚翠交流,几不能去。今忽从右崖丛莽中,寻得石径层叠,遂不及呼仲昭,冒雨拨棘而上。磴级既尽,复叠石横栈,度崖之左,已出瀑上。更溯之入,直抵北岩下,蹊磴俱绝,两瀑自岩左右分道下,遥睇岩左犹有遗磴,从之,则向有累石为桥于左瀑上者,桥已中断,不能度。睇瀑之上流,从东北夹壁中来,止容一线,可践流而入。计其胜不若右岩之瀑,乃还,从大石间向西北上跻,抵峡窟下,得重潭甚厉,四面俱直薄峡底,无可缘陟。第从潭中西望,见石峡之内复有石峡,瀑布之上更悬瀑布,皆从西北杳冥中来,至此缤纷乱坠于回崖削壁之上,岚光掩是非曲直,石色欲飞。久之,还出层瀑下。促昭以觅路未得,方独坐观瀑,遂同返护国。闻桃源溪口,亦有路登慈云、通元二寺,入万年,路较近;特以秀溪胜,故饭后仍取秀溪道。西行四里,北折入溪,溯流三里,渐转而东向,是为九里坑。坑既穷,一瀑破东崖下坠,其上乱峰森立,路无可上。由西岭攀跻,绕出其北,回瞰瀑背,石门双插,内有龙潭在焉。又东北上数里,逾岭,山坪忽开,五峰围拱,中得万年寺,去护国三十里矣。万年为天台西境,正与天封相对,石梁当其中。寺中古杉甚多。饭于寺,又西北三里,逾寺后高岭。又向西升陟岭角者十里,乃至腾空山。下牛牯岭,三里抵麓。又西逾小岭三重,共十五里,出会墅。大道自南来,望天姥山在内,已越而过之,以为会墅乃平地耳。复西北下三里,渐成溪,循之行五里,宿班竹旅舍。   天台之溪,余所见者:正东为水母溪;察岭东北,华顶之南,有分水岭,不甚高;西流为石梁,东流过天封,绕摘星岭而东,出松门岭,由宁海而注于海。正南为寒风阙之溪,下至国清寺,会寺东佛陇之水,由城西而入大溪者也。国清之东为螺溪,发源于仙人鞋,下坠为螺蛳潭,出与幽溪会,由城东而入大溪者也;又东有木酋 溪诸水,余屐示经。国清之西,其大者为瀑布水,水从龙王堂西流,过桐柏为女梭溪,前经三潭,坠为瀑布,则清溪之源也;又西为琼台、双阙之水,其源当发于万年寺东南,东过罗汉岭,下深坑而汇为百丈崖之龙潭,绕琼台而出,会于青溪者也;又西为桃源之水,其上流有重瀑,东西交注,其源当出通元左右,未能穷也;又西为秀溪之水,其源出万年寺之岭,西下为龙潭瀑布,西流为九里坑,出秀溪东南而去。诸溪自青溪以西,俱东南流入大溪。又正西有关岭、王渡诸溪,余屐亦未经;从此再北有会墅岭诸流,亦正西之水,西北注于新昌;再北有福溪、罗木溪,皆出天台阴,而西为新昌大溪,亦余屐未经者矣。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7 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阮洞记作者: [宋] 郑至道

  刘阮洞其传久矣。余窃邑于此,访于故老,往往不知其所在。彼按图得之,以询护国寺僧介丰。乃曰:“洞居寺云东北二里,斜行山谷,隐于榛莽间,人迹罕及。景祐中,先师照明大师尝采药,见金桥跨水,光彩眩目,二女未笄,戏于水上,如刘阮所见,此水仙之洞府也。元礻右 二 年 春,乃凿山开道,立亭于其上。环亭夹道,植桃数百本,所以追遗迹续故事也。”   越明年,三月十日丁丑。寺僧报:“桃花盛开,并以其景物之盛求名焉”。余率县尉缙云郭仪彦、文监征开封曹峤得之来游,而黄岩县主簿西安王沔之彦楚与其弟宣德郎知金华县事汉之彦昭继至,乃相与。幅巾杖藜,徜徉行歌,沿涧而上。观绿波之连漪,听寒音之潺湲,微风过之,余音清远飘飘然,犹锵佩环而朝玉阙也,遂名之曰:鸣玉涧。涧之东有坞,植桃数畦,花光射日,落英缤纷,点缀芳草,流红缥缈,随水而下。此昔人食桃轻举之地也,遂名之曰:桃花坞。自坞以北行数百步,攒峰叠翠,左右回拥。中有涧流,随山曲折,而游人之道从之。及水穷而道尽,则有潭。清沏渊澄,可鉴毛发,群山倒影,浮碧摇青。中有洞门,潜通山底,其深不测,虽滛霖暴注而不盈,大早焦山而不涸,此寺僧见金桥之地也,遂名之曰:金桥潭。潭之南浒,水浅见沙。中有盘石三,不没水者数寸可坐以饮。自上流杯盘随流荡漾,必经三石之间,俯而掇之,如在几案,此群仙会饮之地也,遂名之曰:会仙石。据石之端,仰而视之,三峰鼎峙,峻极云汉,寒光袭人,虚碧相映,危崖荡花,红雨散乱。其东峰则孤危峭拔,仪状奇伟,上有双石如绾鬟髻,遂名之曰:双女峰;其西峰则壁立千寻,上连巨岳,朝阳方升,先得清照,遂名之曰:迎阳峰;其中峰则居中处焉,以双女迎阳为之辅翼,群山之翠合而有之,遂名之曰:合翠峰。三峰之间,林麓疏广,草石瑰异,左连琼台双阙之山,右接石桥合涧之水,采芝茹术,撷翠佩芳,枚履轻而白云随,笑语高而山谷应。倏然而往,直欲跨两凫御清风,逍遥乎不死之乡!而活尘境之卑蹙,涉世之有累也,遂名曰:迷仙坞。自坞以出至于迎阳峰之下,有石偃于山腹,广袤数丈,寺僧因石址结亭于其上。画桷雕楹,‘翠飞鸟萃,前临清氵此 ,瓦影浮动,鱼跃园波,光弄樽俎,浮杯之迹,顾指在目,遂名之曰:浮杯亭。   是日也,天气清明,东风和畅,岩端过雨,疏云留日。余与诸君携茵蓆,挈壶觞,上登崔嵬,下弄清浅,流觞籍草,惟兴所适,山肴野菽俱于临时,烩灵溪之鳞,茹金庭之蕨,无备具之劳也。挂衣长松,落帽幽石,带慵则披衣履,倦则跣足解衣,漉洒玉山,自颓无衣冠之束也。意所欲饮,命樽注之,一引而尽,量穷则止,无钟鼓之节也。酒酣浩歌,声振林木,音无宫商,唯意所发。樵夫牧厮为之扪高崖,履危石,荷柯倚策而视之。彼乌知其非刘氏之子、阮氏之孙,厌洞府之未广,而复为山闾之游乎?   既是,夕阳西倾,暮烟四塞,洞天之景,恍若失之。于是,寻云路,骋归骖,松月照人,金影破碎,遥闻鸡犬,乃悟人间。诸君皆瞿然而惊,相顾而语,疑夫陵谷之更变,而子孙之迁易也。时郭仪彦立马谓余言曰:“数千百年湮没之迹,自公发之,今日胜游之乐,可无文以纪之乎?”余病,夫山水清而文词俗,景物富而才思穷,不能尽洞中之幽趣,固辞而不获免,乃书其所见之实,以塞来命。若夫写难名之景,发不尽之意,则诸君之新词雅咏在焉,非余所能道也。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7 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台山赋作者: [宋] 白玉蟾

  天台之山,神仙景象,周回八百余里,高耸万八千丈,实金庭之洞天,乃玉京之福壤。霓裳羽节之隐显有无,天箫云璈之清虚嘹亮。赤乌吴王之修崇,景云睿宗之兴创;琳宫蕊殿而壮丽千载,烟峤松崖而瑰丽万壮。云随羽客,在琼台双阙之间;鹤唳芝田,正桐柏灵墟之上。丹元真人之身居赤城,左极仙翁而坐断翠屏。从妙台空而旷古陈迹,法轮院在而何年授经!藤萝茑茑而夜月照白,蒿莽荆榛而晓烟锁青,势吞吴越而峻极紫宵,见彼柳使君之什;地接蓬莱而濒临沧海,形于韩择木之铭。千丈瀑布而上跨石桥,万顷云华而横书佛陇。三井龙蟠而水激石吼,九峰虎啸而生树壅。紫桧封丹兮老干不死,碧泉漱玉兮飞流自涌。玄屿苍武之怪石天成,黄精白术之灵苗仙种。刳苔剔莓而寻访真迹,斩竹缚茅而逃其俗冗。昭庆院、法轮院、云间之鸡犬相闻;元明宫、洞天宫,烟深之楼台争耸。知天开地闢之久矣,信神刓鬼划之奇哉!万顷碧琉璃之水,千层光翡翠之崖。风响笙响,而子晋何在?花香水香,而刘郎不回。月洞风林之野鹤夜唳,云溪月陇之山猿晓哀。幽鸟一声兮,花落青涧;飞萤数点兮,露沾苍台。丹霞飞华顶之峰,援天峻极;此雾锁方瀛之路,峭壁崔嵬。椿庭桧殿之金磬鼓风,竹院松斋之玉琴弄月。翠槛丹楹兮山粢藻棁,碧眼含髯兮星冠羽褐。丹炉灰冷而久已不火,仙蜕坛高而知谁换骨?金浆玉醴兮泉冽石髓,琼树琪林兮花开春雪。灵峰古寺之或显灵异,古德圣僧之相传衣钵。寒山、拾得兴国清之伽蓝,智岂页、普明起定光之法窟。释子耘药,仙翁种茶。春纫素兰而秋摘黄菊,晓吸元露而暮餐赤霞;倚松长啸而落月悲鹤,採芝归来而斜阳噪鸦。唐有甘泉而坐此翠石,汉有高察而隐于白沙。冯云翼于岭头,种玉莲而结子;徐默希于岩顶,载铁树以开花。文章不疗山水癖,身心每被溪山缚。蹑芒屫而杖苍柯,被麻蓑而戴青箬。携黄庭而归冲墙之庵,吟洞章而登凌虚之阁。野鸟鸣嘤嘤,山花开灼灼。玉宵峰上水呜咽,华琳峰前云寂寞。烟驾浮空天渺渺,空翠舞箫韶云輧。入洞风冷冷,洞门无锁钥。登翠微而望香琳。陟紫宵而顾玉泉。仙花灵草而苍翠无边,千岩万壑而森罗目前。吟李白天台之诗,赓张籍天台之篇。尘襟俗垢俱洗尽,两袂飘飘身欲仙。我欲驾青龙而呼白鹤,乘风飞去灜州之外、方丈之巅。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7 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游天台山记(节选)作者: [清] 潘耒

  又南十余里,得桐柏宫遗址,是道家金庭洞天也。紫宵、华琳诸峰耸跃环抱。石髓、金浆、琪花、瑶草诸药物多产其中。自葛仙公、司马子微之微居之,人主加以隆礼。而宸翰天章,照耀山谷;璇题霞栋,填溢涧阿,今皆鞠为茂草。唯存三清殿一间,雨淋天尊面,泪下苏苏。   有宦家子,葬其旁。人言宫观之废,半由此。自人之惑于堪舆,贪得吉地也。而可以势力攘夺者,无所不为。乃至佛刹仙宫,亦公然掩取而埋其骨。罪之不?图福于何有?吾恶其贪,亦怜其愚耳。   此地有唐宋碑十余,通遍求之不可得。夷齐二石像俨然并坐,孤竹子何得在此?然像甚高古,有脱屐万乘之慨度,非二君不能当。有疑为刘阮像者,妄也。   从桐柏西行,上小岭,山势一变,皆凌山曾 骨立,拔地干宵。缘崖数转,樵苏路尽。忽见危峰四插,绝壑中开,则琼台、双阙在焉。琼台如一茎灵芝,单抽独立,唯蜂腰有悬磴可度,但上下绝壁,一失足即坠九渊。   余贾勇而下,方山、人瞻继之。顶踵相摩石,攀石自缒。既度危磴,复牵挽上琼台之巅。罡风蓬蓬,白云在下,恍偕化人而升中天之台矣。   台旁有马鞍石、仙人座,俯临绝壑。望双阙在对面,两峰对耸,灵溪在中,如龙门凿而伊阙开也。欲遂下谷底,循溪而出,而琼台上丰下削,非悬絙千寻不能到地。复寻故道,还岭头,由阙东山巅穿石罅以下。杖底有天,足前无地,直下万丈,得平坡而休。回望来途,但见青壁一片,宛从九天飞下矣!   时已薄暮,亟就舆抵护国寺,宿焉。寺近桃源,村坞联缀,平田浅渚,落落清疏。院主梦帆,洞宗人也,天怀坦率,不作世俗应酬。   清晨,斗笠草履导客游桃源。过凤凰山,秀峰数叠,是钱武肃后人族葬处。经桃花坞,清流弯环,欲去复止,所谓惆怅溪者也。溯溪而上,削壁嶙峋;劈斧横皴,别一画笔;苍黄相间,层层古锦。溪有九折,愈折愈高;山塞源穷,望若无路;飞梯一转,灵境豁开。溪流时作悬瀑,时为平潭,数折之后,瀑如晶帘,潭如玉镜,双女诸峰,纤纤倒影,是名金桥潭。游人至此而止,余更扪萝上数百步。见双崖逼仄,一洞深杳,飞瀑复之,道尽乃返。恨不得更上一层,然正以幽深无际为佳耳。下山路每愁易尽,独此山以曲折故。如重门深锁,步步留人;又如十幅画屏,段段幽异。山水信自佳绝,而文人词客因刘阮故事辄作情悟了之,胸有仙姝,不见山水也。   出溪,与梦公别。即拟游寒明二岩,念双阙之胜未穷,意殊耿耿。乃复道瀑水岭,至百丈岙。循崖而行,杳无蹊径,崖断走溪涧中,蹑石绝流以进。石或如剑棱、如菱角,平进万无著足理,兹乃腾跃过之。石穷取崖;崖穷取石,左穷取右,右穷取左,凿空辟路者五六里。疲极忘疲,险极忘险。则以奇峰纷来,应接不暇。或如金茎独耸。或如旆节对排,或仙掌招而佛臂舒,或横帆展而危樯立,愈入愈奇,必欲造琼台之趾而后已。无如溪路既绝,崖腹雍剖,飞瀑下注为龙湫,其深不可测。一巨石斜压其上,欲落不落,则途穷于是矣。   遥望琼台,玲珑缥缈,迥在层宵。使非曾陟其巅,必谓仙都常居,非控鹤骖鸾不可至也。昨日之游,仙乎?人乎?世必有疑之者矣!双阙丽矣,自琼台俯观之尤佳;琼台奇矣,自双阙仰视之龙尤妙。益必再至而后其胜始尽,信游之不可以草草也。   ……。   明日,从东岭再过国清,访祖宪和尚,纵谈世外事,徜徉于溪声塔影之间,竟日乃返。盖凡一月,而台山之游略遍,虽十得五六,颇多前贤所未到,余于此山缘亦不浅矣!   潘子曰:吾今而后,知台山之大也。吾足亦半天下,所见名山岳镇多矣。大率山自为格,不能变换。掩众美,罗诸长,出奇无穷,探索不尽者,其唯天台乎!   华顶高旷,罗浮子飞云峰也;东苍秀润,泰山之御帐坪也;幽溪苍寒,五台之清凉石也;螺溪刻削,西山之秘魔崖也。寒岩峭特,其霍山之柱乎!明岩诡异,其劳山之华楼乎!珠帘娟秀,不减匡庐之三叠泉;龙潭幽险,岂逊九华之鱼龙洞;桃源隽永,有武夷九曲之势;赤城绮拢,有丹霞万仞之规。国清之静深,可以敌曹溪;桐柏之萧远,可以俪句曲。至若石梁飞瀑之雄奇巧妙,琼台双阙之灵异清华,吾遍拟之而不得也,则台山之独绝乎!台山能有诸山之美,诸山不能尽台山之奇。故游台山不游诸山可也;游诸山,不游台山不可也。   余邀庇于山灵,风日晴和,云物开朗,小雨轻阴,不碍游屐。方山瞿铄胜少年,人瞻嗜奇过我,山僧野老,一见皆如旧识。天缘人助,兼而有之,得以冥搜幽讨,粗酬宿愿`。若夫三十六峰,二十七溪,四百八十寺之胜,不可胜穷。大地铺云,鸡鸣出日,骤雨灌谷,积雪封山之奇,不可胜览。金松、卷柏、云芝、风藤、千岁之苓、九节之蒲,不可胜采。乃昙猷、定光、丰干、代病之流,许迈、羊忄音 、张 百 端、白玉蟾之辈,今岂尽无其人。而龙蛇混杂,隐显不常,必非一宿一餐所能叩访。   异日尽拔尘累,斋心炼神,荷衣箬笠,倏然而来。逢道便登,遇庵即住,不计归期,不作去想。庶几尽游之道,而无为猿鹤所笑也。   夫姑记以俟之。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7 0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台月色奇作者: 陆树栋

  中秋赏月,自古皆然,相沿成俗。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秋之夜,明月辉映天台山水,亦幻亦奇恍若仙境。   琼台夜月,灵异清华,千古垂名。昔时因路险难行,除少数文人雅士外,真正登上琼台赏月的人不多。元曹文晦有诗云:“万仞台端接绛霄,秋风吹梦渡金桥。素娥独倚红云阙,羽客双吹白玉箫。清气逼人凡骨换,山光入酒醉魂消。绣襦甲帐今何在?谁与文生见一招。”中秋之夜,邀挚友上琼台赏明月,饮酒品茗、吟诗放歌,见众峰淡远、清潭生辉,“秋风入梦”、“山光入酒”,其惬意无以言表。   据说九遮山某峰顶有半月形凹处的“月亮岩”。中秋之夜在合适地方,观月亮从岩顶升起,可依次见到娥眉月、半月和满月如玉镜镶嵌妆台,堪称奇观。无独有偶,褚定济先生所描述的“白水异月”亦有异曲同工之妙。从白水村眺望南双阙山岢,初见“闪亮一点”,继见“一条不长的亮线”,再见“上宽下窄的亮面”。阙旁松荫“网住月亮”,“仿佛月里有树,又仿佛树下有人垂钓。”其景之美令人向往。   月夜的寒山湖,远山蒙纱、近树笼烟,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特别平静秀丽,虽不及范仲淹所描的“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的洞庭湖壮观,但却更多几分妩媚,给人以自然、舒适的享受。中秋之夜泛舟湖上,观一轮明月万顷碧波,仿佛船在天上行,月在水中游,飘然欲仙。   赤城山上中秋月别有韵味,明月与万家灯火交相辉映,气象万千。刹那间山岚涌起,梁妃塔若隐若现,缥缥缈缈,云雾中不时传来玉京洞道家仙乐、紫云洞佛家梵呗,如置身仙境。山腰的悟空洞乃少年济公对月顿悟之所,这一悟,一位不耐坐禅诵经、却好饮酒啖肉浮沉市井,而在戏谑谈笑间惩腐恶,解民于倒悬的活佛应运而生。其落拓佯狂的外表、诙谐幽默的谈吐、济世救人的事迹,伴随着那“鞋儿破、帽儿破……”的嘹亮歌声传遍神州大地。   中秋之夜憩坐石梁桥下,看瀑布裹着月光飞泻而下,腾起迷蒙水烟;水和月、光与影完全厮缠,风声、瀑声、梵呗声相互交织;其意境真如文征明词所描:“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观阙嵯峨,缥缈金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   诗仙李白笔下的“天台绿萝月”和华顶峰上的“万里云海悬玉盘”令人神往。前者之名就极美,不带丝毫烟火气,但究竟何所指,至今仍众说纷纭。有人提出“绿萝月就是从琼台鸟瞰龙潭,看到四面翠壁藤蔓同映于深潭的圆月。”此说颇有创意,但从琼台能否看到龙潭的月影却存疑,有待实地求证。后者实乃可遇而不可求,倘若机缘凑巧,得赏明月从汹涌澎湃的云海中探身而出,先踏波踩浪再一跃而起成“万里云海悬玉盘”的稀世奇观,那才叫美呢!   若要体味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还可去国清。这里虽无“月上柳梢头”,但年轻朋友大可“人约黄昏后”,在朦胧夜色中畅叙心曲,成就千古佳话。   中秋之夜,天台赏月,心旷神怡!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7 0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夜中听瀑作者: 孙淡月

  今晚没有月亮。本想看月色在树梢荡漾,本想见月光从瀑上闪烁,而今夜却没有月光。失望、懊恼从心头袭过,忍不住就要躲进听瀑山庄中小憩。文友叫我:“走吧,走吧,去听听瀑布吧。”   于是,我们小心地走着、走着……。   我们选了几处位置坐了下来。我的耳朵开始极力捕捉瀑布声。一分钟、二分钟……我并没听到想象中“飞瀑”震撼人心的轰鸣声,只有不知名的虫儿在此起彼伏地欢唱。渐渐地人就有点焦躁了。我问同伴:“有没有听到飞瀑声?”有人答:“没有”,有人答:“淙淙的。”马上又有人解释道:“那是大兴坑送来的流水声。”可是,“飞瀑”是金溪和大兴坑相融后产生的,就在前方那一折之下,怎么听不到它的声音呢?这时,我突发奇想:默默流淌的金溪就如“飞瀑”慈祥的母亲,而“淙淙”不止的大兴坑当然就是“飞瀑”的严父了。会不会是强悍的儿子在其父母面前显得乖巧温顺,使我们听不到它在唱什么?   于是,我们移步下山 ,双耳间或传来几声凄厉的鸟叫 ,心里就有几分惴惴地,于是,不自觉地提高了说话音量,以驱除心里头的那份恐惧。突然,“哗哗 ”的暴雨来了,手急忙去遮挡却感觉不到一点雨滴,才讶然,自己已在“飞瀑”脚下。   水丝一阵一阵,纷纷朝席地而坐的我们飘过来,凉丝丝的,是那种沁骨的凉。有人用电筒射向“飞瀑”,只见晃白的布幔从天而降,不怎么鼓,低垂着,或许它已疲倦,于是电筒赶紧熄灭,纷纷闭口,大家静坐不动,仿如一群正在修炼的苦行僧,这样听瀑,感觉真有点奇妙。   盯着看不清的“飞瀑”,听着它那暴雨声、中雨声、小雨声地转换不停,心里头一片空白。   其实瀑声并没有改变,变化的只不过是听瀑者的情绪。   夜色沉沉,眼盯着那长长的微亮的飞瀑,望久了,忽尔把它看成雄踞山顶的狮子,于是就有了暴雨似的傲然的狮啸。忽尔又把它想成青蛙王子等待白雪公主的降临,于是就有了中雨似的那种令人烦闷的不停地鼓噪。忽尔把它望成孤独的少女,那么就有了哀怨的小雨样地呜咽了。   瀑声并没有改变,变化的只不过是听瀑者的心灵。心灵张开翅膀,围绕“飞瀑”而转 ,远远地飘去,以至脑子里成了一片空白,最终与瀑布浑然一体,倒觉得自己也成了瀑布的了。于是,感觉满满的,那样的充实,那样的喜悦。在白天,我曾多次观过飞瀑,脑子里联想起李白那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句名句。可是,由于年年看“飞瀑”,已使人变得漠然了。而今晚,我却对这朦胧的近似灰暗的“飞瀑”感觉十分神奇,近似虔诚,以至我好长时间不能开口怕惊碎了那种感觉。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7 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夜宿天台山方广寺作者:

  天台山位于浙江中部,以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而闻名于世,有“佛宗道源,山水神秀”的美称。当我们踏上天台山之旅时,没想到这里也没逃脱假日旅游的人潮。国清寺游人摩肩接踵,人声鼎沸,一如集市模样。我们游兴全无,晴蜒点水般一游,匆匆地离开。   到达石梁飞瀑己是黄昏时分,游人己去,鸦雀归巢,只有那瀑布坠落的轰鸣声,山静致远,与山下的嘈杂声形成对比,恍如进入了仙境。   登上昙花亭俯瞰,造化凿就的石桥如苍龙耸脊,高架于两崖绝壁之间。长约7米,厚1米余,梁面狭不盈尺。梁底空洞高逾2米,溪水穿洞而出,从30多米的峭壁上直捣惠泽潭。曲曲流水、深壑伽蓝、茂林修竹,静呵轰然落潭的瀑水,一种分外幽美、静谧的气氛就会袭上心头,全身顿生出一种如痴如醉之感。   我们被山中那份大自然所独有的静谧深深地吸引,瀑声、风声、林声正是都市人所向往的——我们决定当晚就住在飞瀑旁的下方广寺,可是尘心未了,寺院是否会接待我们住宿?   下方广寺真是清绝、幽绝的好地方。我们求见方丈,没想到方丈竟是一位30多岁的年轻人,头带黑帽,身穿黑衫,面容白皙清秀,举止文雅,温和之极。我们说明来意,方丈说:“今晚不要走了,晚饭和我们一块吃。”小和尚为我们安排了房间,准备了晚餐。   入夜,我久久难眠。推开窗,溶溶的月色,稀疏的树影,大雄宝殿的飞檐和钟楼的拱顶交融,没有鸟啼,也没有钟鸣,惟有寺外轰鸣的瀑声,我感觉,整个寺院沉在月色中,静极了。   来到寺外,仰看石梁飞瀑,在月光下像是涂上了一层银灰色,石梁、山谷隐藏进雾一样的朦胧中,显得辽远、迷茫甚至神秘。坐在石边听那流淌的溪流和飞瀑,犹如丝竹合奏,却又没有哪一支乐曲可以与它相比。魏源曾赞道:“月瀑更较雨瀑谧,千山万山唯一音”,我也被眼前的景色醉倒了。   回到寺内,唤起了同伴,共同分享这大自然的奇妙。坐在大雄宝殿的石阶上,有些冰凉,头顶上高悬着一盏花明灯。闭上眼睛,用心灵去聆听自然的声音。过了一会儿,我问听到什么,答曰:听到钟声,在瀑声中有虚无飘渺的钟声,这钟声仿佛来自天际,又来自内心,仿佛一种述说,那样的有节奏,有韵味……听着这些话我有些恍惚,定定神,没有什么动静。仰望夜空,我突然有些感悟,这夜空不就是一口深邃的钟,无边无际的钟,罩住了芸芸众生,那样的无奈,那样的了无结果……   天地悠悠,明月朗空,回到房内过了好久才入睡。我做了梦,梦中的月色如水,瀑水之边,旅伴在旁把酒咏月……也许,什么都没有,连梦也没有。惟有月色溶溶。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7 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台山“四大怪”作者: 许尚枢

  天台山有“四大怪”:溪水西流,天工造桥,山里生墙,河里淌石……每一个神奇的景观的诞生,都有着悠远动人的传说,与今天的科考结论各异其趣。   浙东天台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AAAA级景区,自古就有“山岳之神秀者也”之誉。在187平方公里之内分布着多处神奇的景观,是大自然和历史留下来的一个谜团,其中“四大怪”,尤其考察和探索的价值。   “天生桥”   九百年前,大书画家米芾初到南距天台城23公里的石桥山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一座天然石桥如苍龙耸脊横架天际,两条溪水汇合三折穿梁洞而出,从40米高的峭壁直冲湛蓝的龙潭,真有“银汉倒垂双涧合,惊涛 怒起万山空”的气势,难怪米芾要写下“第一奇观”四个擘窠(1)大字以抒怀。到明代,徐霞客三游天台、六观石梁,到了“几不欲卧”、“不暇晨餐”的地步。   石梁飞瀑是怎么形成的?郁达夫在《南游日记》中曾写道:两溪会合,汇成了一条纵横有数十丈宽广的大河;河自西南流,冲上了一块天然直立的大石。不知经过了几千万年,终被冲成了弓形的大窟窿……水经此孔,沿石直捣下去,就成为一条数十丈高的飞瀑,民间则有“罗汉把两条争着喝潭水的龙的舌头,拉在一起,捺成一条桥”的传说。   2000年6月,中国工程院王思敬院士等4位专家考察后认为,这座跨度达20余米世所罕见的花岗岩天生桥,是因独特的地质和岩石力学的6个条件“巧合”在一起才得以形成,与郁达夫的解释大有不同。   “倒流水”   全国重点寺院隋代古刹国清寺,是中韩日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寺前桥边,竖着一块“一行到此水西流”的石碑。游客怎么也看不懂其中的意思,心想莫非我们一行人来此水就掉头向西流了吗?   一问,才知道是唐代密宗高僧一行这位天文学家,当年为了解决玄宗皇帝交给他编订《大衍历》中的算术难题,不远千里寻师至此。据《旧唐书》卷191记载,当时寺院方丈正在庭院里布算,突然对侍者说:“今日当有弟子有自远求吾算法。”即除一算筹,又说:“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不料,一行果然应声而进,稽首请法,终于尽受其术。门前东涧之水真的一反“双涧回澜”向南流的常态,向西流去。   对于这种异常现象,稍后诗人孙讠甫 写了一首题为《一行算法》的绝句:“一行寻师触处游,到天台后始应休。因知算法通天地,溪水寻常尽逆流。”把它归因于天人感应。更多的人则认为,当时大雨连朝,山洪滚滚,东涧之水来不及宣泄,向西涧倒灌造成的。   可惜这种“倒流水”的景象,平时不容易碰到。但天台还有苍山倒溪和三茅(倒)溪在日夜向西流淌,人们却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   “山生墙”   距天台县西20公里的大吴村之后,有一道呈东西走向的红色山丘,山脊上和山腹上时断时续地出露一堵石墙,绵延三五里,很像一般人家砌的乱石墙,宽度多在75~80cm之间,每块大石高约45cm,空缺的地方还紧嵌着一些小石块,下部紧紧插插入山林之中。颇似城墙。颜色则一律是青黑色,与山色形成鲜明对比。关于它的来历,民间传说:东海神牛从象山上岸,直奔天台,糟蹋了地里庄稼,遭到天谴,化为嵩山,那长长的牛绳则变成城墙,人称“石牛绳”。据说这绳一直拖到象山县。   历代史志管这“墙”叫“土墙山”。《新唐书》卷41《地理志》在台州各县所列山峰中,仅唐兴(天台)“有土墙山、鼻山、天台山”,地位十分显赫。宋明《赤城志》《方外志》也都有“形如缭墙”、“屹若墙立”的记载,从外形来看,很难否定它是人工所筑。但它既不像防海水的堤坝,也不似保卫村寨的围墙,岩质更与周围的红色沉积岩大相径庭。于是又有人提出,是火山爆发的熔岩沿着带状裂隙流动,在冷却过程中经风化作用而形成为“岩墙”或“岩脉”。   “万马渡”   天台县城西北约30公里,有两支山溪交汇处几成直角,溪床拓宽至百余米,2公里之间,数以千万计的花岗岩巨石堆叠谷底,遥望如滚滚浪涛,气势磅礴,俗称“石浪山”。尤其是大水期间。巨石半淹半露,真似群马涉渡。其中一块特大岩石上镌刻着“万马渡”三个大字。   “万马渡”何以形成?民间有“神仙赶石”的说法。明末王季思说:“以理察之,是山所融结俱圆块,水涌土搜,则累累滚积下。”现代,有人认为是由于特大泥石流造成山峦崩摧而成,也有人从巨石上的擦痕,提出冰河遗迹的假说。   天台山属华夏古陆,境内多火山熔岩、次火山岩和侵入岩,断裂构造发达,恐龙蛋、龙骨化石广有分布,古树名木众多,野生动物和中日联合保护的候鸟就有106种。此外,一些地质学者还说,张家界、百慕大等神奇的景观和现象都处在北纬30°前后的地方,而天台山古称“当牛女之分,上应三台星宿”,其位置在北纬28°57ˊ02〞~29°20ˊ39〞之间,有那么多的神奇景观和现象,应不是偶然的。   如果您想解开这些谜的话,就请来一趟天台山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天台领先的地方门户服务平台
  • 客服电话:13968580055
  • 客服QQ:808508
门户服务
    

浙公网安备 33102302000043号


浙ICP备11032801号-2
 
天台之窗订阅号
天台之窗服务号
Copyright  ©1998-2024  天台之窗  Powered by  Discuz! X3.5    ( 浙ICP备11032801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