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新闻
商业信息
旅游
网友爆料
畅所欲言
爱心
摄影
戏曲
体育
诗词文学
情感世界
二手房源
家在天台
美容健康
二手市场
网友相约
亲子
电脑
招聘求职
休闲灌水
投资理财
打工生活
户外运动
帮忙
站务
精彩图文

中国名楼专题

[复制链接]
楼主: 黑马兔子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0-6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白楼(上)

李白作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在其死后,许多地方都建起太白楼,以缅怀诗仙遗迹,这其中,当推安徽马鞍山市采石矶上的太白楼最为著名,因为这里是李白捉月骑鲸上天的地方。

[同期声:马鞍山旅游局局长

采石矶在中国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总体地位,应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采石矶是万里长江的结穴处,也就是说在中国历史文化中,采石矶应该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万里长江石矶型风景区中独树一帜的自然风景区,它是长江三矶中规模最大的石矶型风景区。采石矶这块石头有多大呢?从矶头到矶尾总共有1200米,突兀江陵。象这样规模的石矶型风景区,万里长江仅此一处。另外采石矶所处的文化地位,中国历史文化从渊源上看,采石矶在这里作了深厚的积淀。因为历史中中国最著名的诗人李白因酷爱采石矶山水,终老在这一带。]

采石矶与南京燕子矶、岳阳成陵矶齐名,因为这里出产五色彩石而得名。它濒临长江,江涛汹涌、山势挺拔、松竹茂盛。它不但是一处交通要道,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而且风景奇秀,四时宜人,吸引着大量文人墨客在此游玩,李白就是其中之一。

李白晚年寓居在采石矶附近的当涂县,因为酷爱采石矶的山水,多次来此游玩,留连忘返。明朝有人说他“长安市上眠不足,长来采石江边眠。”在采石矶游玩期间,李白写下了不少名篇。

[同期声:采石矶管理处 朱霞

李白晚年经常在采石矶头纵酒狂歌。有一天晚上,他在醉眼朦胧之间,看到采石矶头江中有一轮皎洁的明月,他就奋不顾身地跳身江中,想捉住那轮皎洁的明月。这时候,突然心中升起一头巨鲸,就驮着李白到月宫里去了。]

李白投江捉月的地方叫联壁台,为一块巨石翘首展翅,突兀江下,下临绝壁,十分险要,后人为纪念李白,又把它称作捉月台。

关于李白之死,到现在还有争议,有人认为他病死当涂,但在采石矶醉酒捉月而死,更加符合诗仙浪漫主义色彩。在李白死后不久,关于诗人骑鲸上天的传说就流行开了。中唐诗人贾岛在《牛渚》一诗中说:“不见燃犀人,空忆骑鲸客”,诗中的骑鲸客就指李白。

到了宋代,诗人梅尧臣把李白骑鲸上天的传说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他在一首诗中写道:“采石月下闻谪仙,夜报锦袍坐钓船。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不应暴落饥蛟涎,便当骑琼上青天。”这使李白身着锦袍,采石泛舟,醉中捉月落水,骑鲸上天的故事进一步完整化,并使悲剧染上了喜剧的色彩。

为纪念大诗人李白,在死后不久的唐元和年间,人们便在采石矶为他修建了祠堂,那时,它就被称为谪仙楼。宋代天圣年间重修。其后屡毁屡建。到明正统年间,广济寺僧人重建谪仙楼,祀李白像于楼上,自此,采石谪仙楼便与黄鹤楼和岳阳楼并称为长江三楼,成为文人墨客凭吊诗仙、寻觅诗魂的极好处所。万历年间有人把游人登临谪仙楼题咏的诗文340篇,编辑成《谪仙楼集》刊行。

与诗仙命运坎坷不平一样,谪仙楼也多劫难。清顺治十四年即公元1657年,谪仙楼因为游人吸烟不慎起火,荡然无存。

康熙元年即公元1662年,管辖采石矶的太平州知府从灰烬瓦砾中寻得谪仙楼故迹,重建并更名为太白楼,还合建了太白祠,整个建筑栋宇轩翔,规制壮丽。其后于雍正和嘉兴期间重修两次。

太平天国期间,太白楼又毁于战火。1887年,湘军水师主将彭玉麟捐资重建太白楼,祠仍建三间,楼却改为一堂二庑间。其后又三次对太白楼进行修葺。1978年大修期间,将以前的杂色玻璃瓦全部改为黄色玻璃和鸱吻走兽春饰,终于使太白楼重放光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0-6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白楼(下)

太白楼又名青莲祠,位于安徽省马鞍市西南七公里处,在翠螺峰采石矶的南坡下,这是一座历史悠久、构筑富丽堂皇、布局严谨而又多变的古建筑群。

太白楼由于是和李白祠合壁而建,从外表上看,整个建筑近似一个道观,这是鉴于李白崇尚道教而苦心设计的,它采用中国传统的设计方式,飞檐重阁、歇山屋面、造型美观、挺拔壮丽,由于是湘军水师主帅彭玉麟所建,也就有典型的湖南建筑风格。

太白楼顺山就势而建,由一楼两院组成,所谓两院,就是指前后两个相隔又互相连接的院落,一楼就是前后院之间的主楼。由于地势高低不同的原因,后院的正房地面略低于主楼的二楼,它通过游廊和洞门,与主楼二层的回廊相连,构成了一个封闭式的院落。

[同期声:太白楼纪念馆馆长

太白楼建筑风格和其他楼不一样,它一楼到二楼没有借助于楼梯,而借助坡势,依山就势。从这个坡度上去以后到了太白祠,到太白祠后通过两面的廊,自己上太白楼二楼。]

太白楼的游廊又通过门洞,与两侧的耳房相连。这样,整个太白楼的布局高低错落,层次丰富、严谨而又富于变化。

太白楼大门是一座单檐歇山式的建筑物,设拱门三座,在中拱门的上方悬有一匾,上书“唐李公青莲祠”六个大字。门前两旁,各置石狮一只,在两侧的墙壁上镶嵌着碑刻,其中有《重修太白楼记》,以及有关李白生平的碑刻。

主楼是一座构筑精巧,装饰绚丽的古代木结构楼阁,高三层,为重檐歇山式屋顶。在第三层的屋檐下悬有一块大匾,上书“太白楼”三字。

在主楼一层,摆放着一面大屏风。屏风上绘制着李白畅游采石矶的图画。在楼内,有李白立式和卧式黄杨木雕各一尊。李白的卧像一手撑地,一手举着酒杯。李白的立像以闲适自然的姿势,昂首仰望天空,头部后仰,左脚向前跨出,全身重心落在右脚的后踵。双手反背在身后,胸脯稍稍向上挺拔,颈项的筋脉,象两股绷紧的弦,给人以气宇轩昂、才气超然之感。尤其是那双凝思而深邃的眼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人的傲岸性格,天生我才必有用。

在太白楼和李白祠相连的东庑廊壁上,嵌着一块石刻梅花碑,为重修太白楼的彭玉麟所作,梅花朵朵,枝干挺拔,画面笔势淋漓,虽历经百余年风采依旧。

太白楼挹翠螺、枕长江。登楼远眺,日照长江如血,云拥青山茫茫,绿树出粉墙之嵌,国色集花园一隅;天门远景,依稀可见;孤帆隐隐,碧空悠悠。再加上李白在此捉月骑鲸,千百年来引得许多文人墨客来此凭吊,寻幽探胜,文才风流,至今不绝。明朝诗人张一儒在《谪仙楼》一诗中写道:“谪仙楼阁枕江湄,杨柳青青匝岸垂。万里云帆来劝酒,千秋风雅独遗诗。沙边白鸟翻春浪,雨后繁花映古祠。莫向天门穷远目,人间容易妒红颜。”

清代著名诗人黄仲也在楼上高吟:“骑鲸客去今有楼,酒魂诗魂楼上头,栏杆平落一江水,尽可与君消古愁。”他登上谪仙楼观览胜景,心旷神怡,任何胸中的愁绪,倏然而净。

“此处莫题诗,谁个敢为学士敌、江心曾捉月,我来甘释酒仙狂”。沧海桑田,千年历史很快过去了,采石矶旁的长江滚滚,淘尽了多少往事,只有李白冠于古今的诗才,狂放不羁的浪漫个性。伴随着捉月骑鲸的传说,在太白楼的角角落落弥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0-6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多景楼(上)

多景楼位于江苏镇江北固山后峰,这是一座始建于唐代的中华名楼,而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金戈铁马的三国时期。

北固山位于镇江市区东侧长江边,在长江风光带占据核心位置,形势险要,风景秀丽,与金山、焦山成犄角之势。远眺北固山,横枕大江,石壁嵯峨,山势险固,因此得名北固山。一千四百年前,梁武帝登临北固山,赞美它的胜景,改坚固的固为照顾的顾字,更名为北顾山,后人又改回原来名字。

北固山由前峰、中峰、后峰三部分组成。后峰是北固山主峰,背临长江,枕于水上,峭壁如削,是风景最佳的地方。甘露寺、多景楼、凌云亭都建在后峰顶上,层层推进,十分壮观,形成了北固山“寺冠山”的景观特色。

登上北固山顶,东望焦山、西望金山,使人顿生“金焦两山水,吴楚一江分”的意境。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有诗描绘了北固山山川景色的旖旎风光和北固山形势之险要: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甘露寺座落在北固山后峰顶多景楼旁,传说该寺创建于三国时期,寺额为张飞所书。刘备招亲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在多景楼东侧有个凌云亭,晋朝荀羡曾写道:“登北固望海云,虽未睹三山,自使人有凌云意。”相传三国时孙尚香被哥哥孙权扣留在东吴,不能随刘备去四川,当她听说刘备兵败心死,心中更痛苦,曾在凌云亭设奠遥祭,后来投江自杀。由于凌云亭在北固山后峰最高处。登临远眺江山景色一览无余,使人顿生“此身出飞鸟”、“荡胸生层云”之感。

多景楼相传是三国时期孙夫人的梳妆楼,孙刘联姻的故事在这里留下浓墨重彩。

赤壁大战后,刘备一举攻占了荆州。孙权气红了脸,一心一意想夺回荆州,可是她手下的兵没有刘备的多,将也没有刘备的精。后来,孙权打听到刘备丧妻失偶,就采用周瑜计策,想以妹妹孙尚香为诱饵,约刘备来镇江成亲,借此机会扣留刘备,逼他交出荆州。

刘备按照军师诸葛亮的计谋,来到镇江后,让士兵到处宣传孙刘联姻的事情,大造声势,又用厚礼贿赂东吴权势人物。

第二天,刘备到多景楼拜访孙权母亲吴国太。吴国太一见刘备两耳垂肩、双臂过膝,一副天子相,极为满意。就把独生女儿孙尚香嫁给刘备,联姻的事情便弄假成真,孙周的美人计失败,落下了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场,多景楼在民间也成为相婿楼。

孙刘联姻的千古美谈,使多景楼蜚声中外,享誉古今。不但是多景楼,北固山几乎所有的胜迹都与孙刘联姻牵上了线。甘露寺是吴国太、孙权等人设宴招待刘备的地方;这头似羊而无角的怪兽叫做狠石,相传刘备曾挥剑斩去兽头;北固山中峰下面有两块巨石,中间都有劈开状,相传是刘备、孙权所为之;山上的西北角有条倒悬的小路,挂在荆棘和野草之间,相传是孙刘赛马的溜马涧。

传说是遥远的,多景楼却是实实在在的,据《北固山志》记载,多景楼创建于唐,原来构筑在后峰临江亭旧址,因为唐朝李德裕有“多景悬窗牖”之句而得名。

多景楼自唐代创建后屡次被毁,又屡次重建,宋、明、清都曾进行重建。现在的多景楼是解放后一年修建的,共二层。

登上多景楼,面对长江,金山焦山在望,江山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古代诗人苏东坡、曾巩、辛弃疾、陆游等都曾登楼赋诗,留下了不少壮丽的诗篇,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曾为多景楼写下“天下江山第一楼”七个大字,现在就悬挂在底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0-6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多景楼(下)

多景楼因孙刘联姻而成名,因风光秀丽而留名,从而倾倒无数骚人墨客。

宋代苏东坡先后十多次来到镇江,几乎每次都要登临北固山。有一次,苏东坡和好友提壶携酒,兴致盎然地登上北固山。

两人在多景楼上,凭栏远眺,滔滔长江滚滚东流,金焦在望,自帆点点,对岸青翠隐约,万千气象使苏东坡深感此楼无愧多景之称。他不由得诗兴大发,作诗赞道:

古郡山为城,层梯转朱栏;

楼台断崖上,地窄天水宽;

一览吞数州,长江浩漫漫。

随后两人把盏畅饮,欢叙友情。席前一位乐伎怀抱琵琶,十指纤纤弹奏,捻、拢、抹、挑、拨,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非常优雅动听,更助二人酒兴。苏东坡放下酒杯,闭目凝耳细赏,全身心陶醉在美妙乐声之中。

一曲终了,他睁开醉眼望去,只见夕阳好似一个斜挂着的大红盘,金焦两山耸峙在夕阳下,粼粼波光,尽染成桔红色,苏东坡不禁吟诵出《采桑子》一词:“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在南宋词人中,辛弃疾成就最大,他是一个词人,更是一个战士,他的词始终贯穿着爱国主义的精神,展现着战斗的场面。辛弃疾在任镇江知府期间,多次登临北固山多景楼,面对浩瀚长江,凭栏四顾,抚今追昔,指点江山,抒发爱国激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永遇乐》和《南乡子》两首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这样写道:“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流”。这时的辛弃疾已是66岁高龄,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是辛弃疾最优秀的代表作,登高怀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中原沦陷区人民的怀念和挥师北伐的愿望,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激情。

同一年,辛弃疾还写下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辉煌词章: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两首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还使镇江的北固山、多景楼增色,山因词名、楼因词名。

宋代陆游也曾写下了《水调歌头·多景楼》一词,“连山如画,佳处,缥渺著危楼”。短短十一个字,把多景楼的景色、所处的位置描绘得淋漓尽致,堪称大手笔。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对多景楼也是情有独钟:“欲收佳景此楼中,徙倚栏干四望通。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人青红。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墙海外风。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此诗描绘多景楼的景色可谓是入木三分,与陆放翁寥寥十一字的描绘可谓是各有千秋,难分伯仲。

米芾更是把多景楼提升到“天下江山第一楼”的高度:“华严兜率梵天游,天下江山第一楼,坐想明庭万灵授,莫谈仙峤六鳌愁。版开猛气吞狂象,石记雄心触不周。谢客平生追壮观,岂知席上极沧洲。”

自宋代以来,描绘多景楼的诗人还有许多许多,一些优美句子至今仍为人们所

津津乐道:

“云捧楼台出天上,风飘钟馨落人间。”(宋·杨 蟠)

“一楼望断天中央,收拾淮南数千里。”(宋·刘 过)

“极目心情独倚楼,荻花枫叶满江秋。”(元·杨维祯)

“不识红尘飞世界,尽收多景在江南。”(明·林 鹗)

“天风欲摇岚岭动,山势凝逐波涛奔。”(清·沈德潜)

……这些诗作描绘着多景楼四时不同的景色,为多景楼增光添色。

到了清末民国时期,南海圣人康有为曾登临多景楼,题联“江淘日夜东流水,地耸英雄北固楼”。上下气势相通,一泻千里,语言雄强突兀。

“一带青山欲尽头,精蓝深处着危楼;下无余地容车马,上有重栏接斗牛。”多景楼优美的景色,传奇的故事和精美的诗词相得益彰,在中华名楼中占据着自己一席之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0-6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城隍阁

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灯火尽归此处楼台。城隍阁斗拱飞檐,如仙山琼阁耸立在吴山之巅,成为杭州一大新的标志性景观。

吴山是个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地方。早在北宋时期,柳永在《望海潮》中,极尽杭州的繁华风貌。传说金主完颜亮读了该词后,不由得起了渡江南侵的念头,公元1161年,他派人潜入杭州画了一张西湖图,带回金国后制成一扇屏风,仍然觉得不过瘾,就在画中添上自己的画像,策马立在吴山山顶,并题词其上,有“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之句,于是高不过百米的吴山就有了“第一峰”之称。

西湖三面环山,一面为城区,南北两山如双手环抱,款款插入市区,北为宝石山,南即吴山。山脚下河坊街一带的市井炊烟,年复一年,将吴山熏染成了一座民俗大观之山。

在历史中,吴山是座俗山,山上除了寺庙道观寄托百姓的一些现世杂愿外,更是步步楼台、店铺杂糅、求神问卜、算命测字、演戏卖艺、吟诗作画、零食小吃,比比皆是,吴山就象一个杭州演示民风民俗的大舞台,那时杭州人没有不去吴山赶庙会的。清人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就有一段马二先生游吴山的描写:马二先生游罢西湖,就去游吴山……只见有“卖酒的,也有卖杂货的,也有卖饺儿的,也有卖面的,也有卖茶的,也有测字算命的……十分热闹”。

吴山上还有最大的城隍庙。城隍乃守护城池之神,杭州的城隍很有来历,是明代一位按察史周新。此人断案明察秋毫,铁面无私。他的故事长期在民间流传,据说过去杭城若有小孩啼哭不止,只需吓一声“冷面寒铁周新来了”就搞定。周新后来被奸臣诬告冤死,杭州百姓对此愤愤不平。当时皇帝只得假称周新托梦,已经被封为杭州城隍,于是立庙吴山,吴山也因此被称为城隍山。

有意思的是,在吴山上,根本就不讲什么教派门派,佛寺、道观、祠庙杂陈。民国时,这里就有东岳庙、药王庙、关帝庙、城隍庙、伍公祠、火德庙等大小庙宇44座,其中有两个鲁班殿,三个财神庙。

旧时的吴山情景,就如拔刀相助,风花雪月的市井故事,一出出地上演着。不过,那些作为背景的楼台寺观大多没有了,现在还留存的老建筑只有石雕盘龙柱和东岳庙里的戏台。

为了恢复吴山景观,近年当地政府新修了城隍阁,这是一座七层建筑,高41.6米,面积3789平方米,整体造型具有南宋和元代的建筑风格。它的洞门用蘑菇石砌造而成,底部呈块石状垒筑的坚实基础,象征着古老的杭州城墙所蕴涵的悠久历史。它的斗拱、栏杆和排门的雕刻,采用香樟、椴木和美国洋松制作。

城隍阁的一楼展示着一幅大型“硬木彩塑画”,这是曾荣获中国美术百花一等奖的《南宋杭城风情画》,作品长30多米,高3.6米,它运用雕、刻、塑、编、扎等多种传统工艺表现手法,以建都临安的南京为时代背景,集中表现“一色楼台三十里,不知何处觅孤山”的繁华景象。全图以南宋杭城天街为轴线,表现春天里杭州市民的名种民俗活动,塑造了3500名男女老少市民人物。他们个个穿戴有致,行当不同,并且按照一个个场面,聚成一组组人物。

一楼的北面是高10米,宽8米的巨型青石线刻组图,描绘了在杭州流传广泛的十个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包括断桥相会、梁祝共读、济公背妇等等。这些石刻图为城隍阁建筑增添了文化色彩和情趣。

登上城隍阁顶的观风台凭栏远眺,北望西子湖,波平如镜,轻舟荡漾;东眺市区,高楼广厦,鳞次栉比;南观南塘江,波涛滚滚,片片帆影;西览群山,松声竹韵,烟云雾霭。真是山河壮丽,风光无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0-6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布依吊脚楼

在素有花海王国之称的云南省罗平县,生活着一个美丽勤劳智慧的民族,这就是布依族。吊脚楼是他们勤劳智慧的集中体现。

罗平地处云南、广西、贵州三省区结合部,自古就有“滇黔锁钥”和“鸡鸣三省”的美誉,这里的九龙瀑布群、鲁布革三峡、王带湖、鸳鸯岛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都是游览胜地,这里还有一条富有诗情画意的小河多依河。

布依族生活在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的多依河畔,数十眼清泉,汇成这条全长12公里的碧绿涓秀的溪流,在滇、桂、黔结合部的三江口与黄泥河、南盘江汇流。多依河在当地布依族语言中为多情的河的意思。河道上分布着大小50多个钙化瀑布浅滩、十弯九跌,花滩秀水相连,热带植物荟萃,珍禽轻啼曼舞,田园风光绮丽。两岸农田美竹、村舍连绵,薄薄的云雾和袅袅的炊烟在布依吊脚楼上空飘荡,多依河就这样在幢幢的布依吊脚楼边蜿蜒,在竹林里榕树下穿行,流过古老的水车。

多依河流域雨量充沛,空气潮湿,长夏无冬,在这样的气候环境下,布依族的祖先便选择了吊脚楼,作为他们世世代代的栖身之所。

布依吊脚楼高于地面,房屋正面是木梯,这是大门入口,大门左侧有露天阳台、阳台是用当地盛产的毛竹剖成竹片铺成的,距离地面有三米左右,与楼面齐平。因为上空没有遮挡物,阳台经常被雨打日晒,每二到三年就需要更换一次,阳台是布依人晒物、做事、休息的地方。

整座吊脚楼很少设有窗户,即使有面积也不大,室内采光主要靠大门和四周竹木空隙透进的一些光亮,正堂的左边和右边为住房,这很有讲究,左边住的是长辈,右边住的是晚辈。

火塘设在屋门左边或者右侧,它安于木板之上,然后填上一层厚厚的泥土,以便隔火隔热,防止楼板着火。在有窗户的人家,火塘的另一侧就在靠窗户的地方安放织布机和纺车之类的物作,门口的右侧放上一盘小磨用来研磨食物。

布依吊脚楼的建筑特性是由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的,多依河畔海拔只有720米左右,是罗平县海拔最低处。由于一年四季雨量充沛,空气潮湿,而且布依族又生活在多依河边,依山傍水。在这种情况下,布依族的祖先选择吊脚楼是最适宜不过的了。

吊脚楼高于地面,潮气上升后会随风吹走,不易进入楼室,加上楼层的四壁都用竹木修建,利于空气流通。尽管室外娇阳如火、闷热难当,而室内那份清凉使人酷暑顿俏,神清气爽。

门外青山布依居,依山傍水吊脚楼,这是布依族的生活写照、环境写真,走进多依河,远眺掩映在大榕树、巴蕉林和翠竹之中的布依吊脚楼,色彩更是鲜明,显得古朴而又生动,牛铃响处,更显出一种宁静之美,使人有误入桃源之感。

楼外清冽泛绿的河面,悠悠转动的古老水车,不时传来人们的欢唱,布依族风情醇朴醉人,尤其是每年农历三月三,布依族青年男女盛装云集,赛竹筏、送荷包,对歌求偶,用特殊的方式和客人泼水祝福,玩乐嬉戏,令人流连忘返。

翠竹林间,老榕树下,布依吊脚楼风格别致、精巧美观,颇具情趣,这是布依族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成果,它凝聚着布依族人们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更凝聚着他们的审美追求和智慧。

由绿树、小河和布依吊脚楼组成的布依山寨,充满着田园风光和情趣,给人一种宁静、神秘而又生机勃发的美的享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0-8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峨眉山清音阁

“双桥流水弄弦断,谷底激湍响雷声。砥柱中流飞碎雪,清音缭绕醉人心。”这首诗描绘的是位列峨眉十景的清音阁景色。

峨眉山“高出五岳”,秀甲天下,历史悠久,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它是高峻秀美的自然景观与丰富瑰丽的人文景观的荟萃。山峦叠嶂,翠峰峥嵘,古木参天,险道盘旋,飞瀑如练,仙洞迷人,风云雨雪,变幻莫测,晨辉暮雾,气象万千,更有奇花吐艳,瑞草铺径,仙雀啁啾,琴蛙谱韵。

峨眉山集秀丽、雄伟、奇妙、险绝、幽静于一体,一千多年以前就被佛道两教所注目。千百年来,由于佛道两教的苦心经营,建造了两百多处琳宫梵宇、亭阁桥廊。它们分布在密林深处,翠峰之巅,幽壑之上,危崖之畔,依山取势,构筑精巧,琉璃伟殿,飞阁重檐,或藏或露,或聚或散,巧夺天工。这些建筑构成了峨眉山宏大的人文景观,它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宛如一幅幅国画山水。

峨眉山蕴藏的魅力是丰富而又神秘的,所以历代文人墨客接踵而来,为之题咏,为之讴歌,为之赋文,为之书画,诗仙李白有“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的绝唱。清光绪年间,谭钟岳奉旨来峨眉山撰述山史,选择了十处景色优美之处,配以七绝诗,其中双桥清音为十景之一。

清音阁位于峨眉山牛心岭黑白二水汇流处,海拔为710米,唐僖宗四年即公元877年,慧通禅师主持创建,取名集云寺。北宋高僧继业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宋太宗以“自举名山修持”搞赏他。继业盛赞这一地方的幽雅,就在此大兴土木、扩建寺宇,定居下来。经过高僧们的精心设计和苦心经营,中国山水诗、山水画的艺术神韵,被巧妙地融入到佛寺建筑中,使亭台楼阁和青山绿水浑然一体,它的幽深静美逐渐声名远播。

到了公元1368年,曾与朱元璋一齐削发的安徽龙兴寺和尚广济,谢绝已经登上皇位的老朋友的召见和封赏,遁迹峨眉山。到了这里,静听流泉淙淙,声出古峡,犹如樵歌梵唱,陶然若醉,就遁迹于此,并将它改名为清音阁,取晋朝诗人左思《招隐诗》中“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之意。

清音阁建在二江之间的山梁上,凌空高耸,形势险峻,阁后阁侧,林木密郁,翠色参天,特别是阁后一大片杉林,色如翡翠,把这座古老的楼阁衬托得更见古雅。

清音阁周边景色优美,清澈见底的黑龙江和白龙江汇合在阁前,江上的拱桥如飞鸿跨涧,它与邻近的寺院和四周的秀峰连袂,与万木葱茏水色如黛的白云峡珠联壁合,构成一组秀丽幽静的山野寺庙园林建筑体系,既有别于其它寺庙的肃穆,又无皇家宫殿楼阁的豪华,更无城市园林的喧嚣,溶于自然,胜于自然。

在黑龙江白龙江汇合处,有一块黑色的巨石,样子很象一个牛心。它是一块玄武岩极其坚硬,千万年来挺立江心,任随二水对直冲击巍然不动,这便是著名的“黑白二水洗牛心”之景。

在清音阁右侧俯视全峡,但见碧瓦红檐,绿树清溪,黄桥灰路,有如一幅彩色山水画卷,南宋文学家范成大盛赞此景赛过庐山。

“一画晴空,二水潆回分黑白;三山春色,十方妙谛点牛心”。这幅现在不知道作者的对联仅仅22字,就将清音阁周围的景色概括殆尽。清音阁作为峨眉十景之一,景阁、小桥、流水、山峦、峡谷,处处皆风景,令人流连忘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0-8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广西容县真武阁

在中国的南方,有一座古老而神奇的楼阁,它是一座三层建筑在二层有四柱悬空不着地、全阁不用一根铁钉而依靠杠杆结构原理建造的真武阁,这座楼阁距今已有430年历史,它被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我国古建筑史中罕见的例子”,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结构类型。

真武阁位于广西容县城东里许文化公园内,旁临绣江,面朝都峤山,建于1573年,但台基经略台却是建于唐代乾元——大历年间。经略台是诗人元结到容县任容管经略使时作为风景游览和操练士兵之用,所以称经略台。后来在台上建阁,故称为经略台真武阁。

为什么在南方这个边远小城镇有这样一座神奇而独特的古建筑呢,这还得从当地的历史说起。

据说容城当时的老百姓居住的房子经常发生火灾,而对面的都峤山则认为是火神“朱鹑”,人们为了降服火神就得请水神“玄武大帝”来居住,于是就在台上建造楼阁,安放玄武大帝神像。相传,明朝万历年间,容城的人把材料聚集于台上准备建阁时,却迟迟不见动工,忽有一日,只见一位匠师带着槟榔,到处请客,约定帮助造阁。第二天醒来,全城人都感到十分疲劳,却发现一座神奇的楼阁耸立在经略台上了。人们推算,那位匠师就是鲁班。由于“玄武大帝”的名犯了唐玄宗的讳,人们只能称“玄武”的别名“真武”。真武阁由此而得名。

真武阁全阁用近三千条铁力木构件,以杠杆结构原理,串联吻合,彼此扶持,互相制约,合理协调组成一个优美稳固的统一体,二楼的四根内柱承受上层楼板、梁架、配柱和屋瓦、脊饰的沉重荷载,柱脚悬空不落地,是全阁结构中最精巧、最奇特的部分。但是过去由于无人知晓它是利用杠杆原理,三百多年来无法解开这个谜。一直到1962年梁思成来容县考察后,在清华大学发表“广西容县真武阁的‘杠杆结构’”文章,才使这座楼阁名传四海,从而揭开真武阁不用铁钉、四柱悬空不落地之谜。

真武阁还有另一处独特地方,就是它的台基是夯土结构,内部为沙土,沙土上再堆沙一米高,但却坚实稳固,它经历了一千二百多年却没有维修过,建在上面的真武阁也经历了四百多年的五次地震,数十次大风仍安然无恙,这就是利用以动中有静、动静结合、以柔克刚的原理。

真武阁用的木料全为当地的特产——格木建造。格木是一种高级木材。质地坚硬、色泽幽黑,原产东南亚。《容县志·卷五·物产》说“手镜蛮地多产铁栗木,故人家治屋,咸以铁栗木为之,广州人多采之制几案等器”。用来建造真武阁柱子的格木大如水桶,木与木之间的连接没有铁钉固定,完全依靠杠杆平衡原理来维持整座楼阁稳固,衔接点大多采用樵卯结构与横梁接,上安楞木,以承受上层楼板重量。上到二层,当你看到中间有四条桶口大的金柱悬空不着楼板,距板面有2~3厘米时,你也许为它捏一把汗,因为柱头上托着大梁,还有来自其它柱子加上的重量。

真武建筑艺术特征也是独具一格的,可以说达到了真善美的境界,首先从它的总体轮廓看,耸立在江边高台上,三层,歇山顶;阁身不大,但每层檐却都那么深远,整体上各层檐都显得特别突出。这就首先给人以一种豪放不羁的印象。柱、梁、枋、檩都一清二楚地暴露在外面,功能很分明,一个个很有生气。在底层明间缝阁身部位的二排隔架科,比例匀称,做工精美,隔架科拱大斗放在驼峰上。这个驼峰饱满有力,上面雕刻着刚劲的花纹,简直是一个很好的艺术品。真武阁的建筑艺术不单反映在整体上,在各层也各有特色,从斗拱、柱子、梁架到雕刻装饰均体现建筑设计者独具匠心。三层建筑每层楼的高度不一,斗拱各异,让人看了总有一种玄妙之感。

真武阁正前方,有一大小相宜,风格相似的门亭,它也是采用格木为柱,上书“古经略台”。这个门亭无论是从哪个角度看,都恰到好处,为真武阁增添一个恰如其分的小“序曲”。人们通过门亭,经过经略台,登真武阁。环顾四周,经略台真武阁下有多个凉亭,有面面亭、有望江亭、有景子铜钟亭,特别是真武阁后方那个景子铜钟亭,内悬挂着一口重达3500斤、高1.83米,身围3.25米,口径1.09米的大铜钟,它是广西目前最大的铜钟,铸造时间为唐贞元十二年,比北京永乐大钟早三个朝代。

登经略台真武阁远眺,二十洞天都峤山的巍峨雄姿清晰可见;俯瞰绣江,波光粼粼,美妙景色尽收眼底,台阁四周为公园,花木葱茏,翠竹婀娜,景色优美。专家们考察时说:经略台真武阁居高临下,面对波涛,水天一色,与古代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颇为相似,所以称它们为江南四大名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0-8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容县真武阁(上)

在中国南方,有一座古老而神奇的楼阁,它是一座三层建筑,在二楼有四根柱子悬空不着地,全阁不用一根铁钉,而利用杠杆结构原理建造。这就是广西容县真武阁。

真武阁位于广西容县县城外的北灵山上,旁临绣江,面朝都峤山,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十年即公元1337年。明神宗万历元年,即公元1573年,万历皇帝诏令重修真武阁,这就是人们今天看到的真武阁,它距今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真武阁始建于明朝,但其台基经略台历史却远远比阁悠久,它修建于唐代乾元到大历年间。当时容县是岭南五管之一的容管治所,统领十四州六十多县,不少有名望的人都曾被朝廷派到这里持节统制,如戴叔伦、杜佑、李复等。公元八世纪中晚期,唐代著名诗人元结出任容管经略使,他调集工匠修建了经略台,目的是为了操练士兵,演习礼仪,同时也用来观赏风景。

经略台是一座用黄土夯打而成的长方形高台,四周用砖石包砌。据测量,经略台长50米,宽15米,高4米,沙土内部上还铺有厚一米的沙土。

广西容县是个南方边远小城镇,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座神奇而独特的古建筑呢?这要从当地的历史说起。

据说当时容县老百姓居住的房子经常发生火灾,而对面的都峤山则被认为是火神朱鹑之山,人们为了降服火神就得请水神玄武大帝来居住,于是就在台上建造楼阁,安放玄武大帝神像。

由于真武阁建筑艺术的超群,当地人就把它与鲁班联系上了。相传明朝万历年间,容县工匠把材料聚集在台上准备建阁时,突然有一天,只见一位匠师带着槟榔,到处请客,约定帮助造阁。第二天清晨醒来,当地人都感到十分疲劳,却发现一座神奇的楼阁耸立在经略台上。当地人才明白那位匠师是鲁班。于是一首诗就流传开了:“容城有座真武阁,柱脚悬空永不落,相传圣手鲁班修,一夜工夫众人作。”

真武阁用的木料全为当地特产铁梨木。铁梨木俗称格木,质地坚硬,色泽幽黑,为高级木材,用它来建造房屋,不但美观,而且坚固持久,还不怕虫蛀。《容县志》中说:“手镜蛮地多产铁栗木,故人家治屋,咸以铁栗木为之,广州人多采之制几案等器。”

真武阁三层三檐,各檐之间距离较短,斗拱特大,出檐深远,外表十分壮观。它面宽三间为13.8米,进深三间为11.2米,通高13.2米,平面近似正方形。

真武阁开始时供奉道教神像,以适应“仙人好楼居”的要求。到了清代,这座道教的真武阁成为佛寺,有史料记载:“心斋禅师,北流人,咸丰二年住持古经略台,清修梵行。”

真武阁正前方,有一大小相宜、风格相似的门亭,它也是采用铁梨木为柱,上书“古经略台”,这个门亭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恰到好处,为真武阁增添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小序曲。

人们通过门亭,经过经略台,登真武阁环顾四周,经略台真武阁下有多个凉亭,有面面亭,有望江亭,特别是真武阁后方的景子铜钟亭,里面悬挂着一口大铜钟,高1.83米,身围3.25米,口径1.09米,重达3500斤,它是广西目前最大的铜钟,铸造时间为唐贞元十二年,比北京永乐大铜还早三个朝代。

经略台经历了一千二百多年没有维修过,而建在上面的真武阁也经历了四百多年,其中有五次地震,数十次大风,仍然安然无恙,这与真武阁的建筑特色密切相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0-8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容县真武阁(下)

容县真武阁的建筑特点在于它的檐柱和金柱上。

真武阁的下层有大木柱两层。在外层有木柱12根,这12根粗大的木柱叫廊檐柱。这组廊檐柱支撑着围廊的屋顶,扩大了下层大厅的面积。在内层也有粗大的木柱8根,这8根木柱不插入地下,而是直接矗立在石础上,同时它们又直通屋顶,成为整座真武阁的顶梁大柱。

更具特色的是,真武阁下层里面的8根顶梁柱,到了第二层和第三层后就变成了外檐柱而在二层和三层之内,另外增添了四根金柱。这四根金柱承托着梁枋和顶部的大梁、二梁、脊爪柱、脊檩,以及屋顶、瓦檐和脊饰的全部重量。

令人称奇的是,这四根金柱并未直接搁置在楼板上,而是悬空的,柱子和楼面之间的距离约为2到3厘米。四百多年来,容县真武阁经历了许多次自然灾害的强烈袭击,却依旧巍然屹立,令人不得不佩服古人建筑艺术的高超。

1962年,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来到容县考察后,发表了《广西容县真下阁的“杠杆结构”》文章,揭开了真武阁四柱悬空不落地的秘密。

原来四根悬空的金柱分为上下两层,它们通过18根木枋穿过顶梁檐柱,组成了巨大而又严密的杠杆式的斗拱,拱头托起深出的屋檐、屋瓦和檐上的装饰物,拱尾则托起悬空的金柱,和金柱上承托的所有构件的全部重量。这样,二层和三层的檐柱就成了杠杆的支撑点,而悬空金柱和楼阁的屋檐则成为天平两端的负重物。

由于悬空金柱和它的负载构件的重量大于楼阁屋檐的重量,为了保持平衡,悬空金柱和屋檐间的距离应该大大小于檐柱和檐头间的距离。这样的建筑需要严密的设计和计算,在四百多年之前,工匠们就能造出这样的建筑物,可见他们数学、力学造诣之深,设计、施工技术之精妙。

用来建造真武阁的铁梨木大如水桶,木与木之间的连接没有用一根铁钉固定,而是大多采用樵卯结构与梁连接,上安楞木,以承受上层楼板重量。

真武阁建筑艺术别具一格,可以说达到了真善美的境界。从它的整体轮廓看,真武阁耸立在江边高台上。三层歇山顶,阁身虽然不大,但每层檐都那么深远,整体上各层檐都显得特别突出,给人以豪放不羁的印象。柱、梁、枋、檩都一清二楚地暴露在外面,功能很分明,一个个都很有生气。

在底层明间缝阁身部位的二排隔架科,比例匀称,做工精美,隔架科拱大斗放在驼峰上,这个驼峰饱满有力,上面雕刻着刚劲的花纹,就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真武阁的建筑艺术不仅仅体现在整体上,各层各有特色。从斗拱、柱子、梁架到雕刻装饰,都体现出建筑者的独具匠心。另外,真武阁每层楼的高度不一,斗拱各异,让人看了顿生玄妙之感。

登经略台真武阁远眺,二十四洞天都峤山的巍峨雄姿清晰可见;俯瞰绣江,水天一色,波光粼粼,美妙景色尽收眼底,台阁四周为公园,花木葱茏,翠竹婀娜。但是由于真武阁地处古代偏僻之地,远离中原文化,没有名人前来吟诗作赋,它也不一直默默无名的屹立着。

真武阁结构之奇巧为世间所罕见,而且自万历年间建阁以来,没有经过重建,更显得它高超的建筑艺术和历史价值。梁思成的文章揭开了真武阁的神秘面纱,隐藏了四百多年的真武阁引起海内外关注,并于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容县真武阁无疑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一件珍品,不愧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罕见的一颗明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0-8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百间楼(上)

百间楼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古镇中,这是一座独具风情的沿河民居建筑,犹如一幅江南水上人家的绮丽画卷。

南浔是江南闻名遐尔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古运河象一条碧玉绵带萦绕在古镇腰际,曲折绵长的浔溪水如一支彩笔,浓装淡抹地描绘出古镇跌宕起伏的音乐节律和韵味。这里有诗意纤纤画意浓浓的江南园林小莲庄,有书香不绝的嘉业藏书楼,有记录南浔辉煌的丝业会馆。其中,百间楼犹如一幅风情画,为南浔古镇增光添彩。

百间楼相传为明代礼部尚书董份为女眷家仆而建。因在一河两岸有楼房百间左右,所以得名。

据史料记载,董份的祖先明朝初期迁居南浔,明嘉靖41年即公元1562年,董份任吏部侍郎加工部尚书,接着又升任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后来被罢官回家,明穆宗即位后想召回董份,但董份不愿意再去当官。

在董份罢官退归故里时,他的第五个孙子与当地白华楼主茅坤结成姻亲,正当准备迎亲时,茅家却嫌董家的房屋不够宽敞,派媒人过来对董家说,茅家有一百个陪嫁婢女,你家住不下。董家就说,不怕,他马上造一百间楼房,因为是婢女所住房屋,所以采用东西朝向。

百间楼河道是条运河,通往湖州、苏州等地,原来叫百间楼港,也称百间楼河,清代乾隆年间方熊的《竹枝词》写道:“参差闤闠压溪流,长板桥连洗粉兜,夹岸珠帘风宕漾,春波影泛百间楼”。方熊词中的洗粉兜还有一个凄情很浓的传说。

洗粉兜位于百间楼边,长板桥东侧,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越王勾践,西施被进献给吴国,范蠡大夫带着西施等人渡过钱塘江后,沿水路向姑苏进发。路过南浔时,投宿在百间楼东边的一个小村。

当时南浔距离吴国很近,当晚西施想到明天就要进入敌国王宫里去,即使能活着回到故乡,也没有脸面去见忍辱负重的父老乡亲,想着想着,她便悄悄出门来到百间楼河边。当晚寒风萧萧,西施不愿在敌国忍辱偷生,决心以一个村姑面目从容死去,于是她便在河边蹲下来,双手捧起河水,洗掉脸上的脂粉,又把头上的插戴卸下抛了一地。

当时正好侍女醒来不见西施,就告诉了范蠡大夫。他们慌忙来到河边,见西施正在悲哭。范蠡就让侍女走开,自己和西施在河边说了很久很久,终于使西施放弃了轻生的念头。天亮后,西施又在河边洗了脸,然后才进入姑苏城门,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小村取名洗粉兜,直到今天仍是沿用这一地名。

百间楼如同一部戏剧,演绎着一幕幕故事:喜剧,悲剧。这其中,杀庄桥的故事最为悲惨。杀庄桥位于百间楼西北端,原来是一座小木桥,名叫栅椿桥,因为南浔历史上曾经筑过城,所以有着护城建筑物。清初最大的庄氏明史文字狱冤案发生后,庄氏的亲属因为受到牵连被杀在这小木桥边,其含冤死去的惨景令人目不忍睹,后人就把栅椿桥改名为杀庄桥。

百间楼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当初建在西南岸,在此后约200年时间中,东北岸也陆续建造起幢幢民宅,后来历经战乱,百间楼变化很大。到清咸丰末年,百间楼已经所存无已。清末民初,百间楼成为当地丝商、中产阶级的住所,得以恢复。抗日战争时期,百间楼的建筑被日本侵略军烧毁大半。

目前,因为沿河两侧具有浓郁的水乡特色和房屋的传统建筑风貌,百间楼已经成为南浔的一处旅游景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0-8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百间楼(下)

在南浔,百间楼犹如一幅江南水乡民俗风情画,依山而筑的乌瓦粉墙,与卷洞门、排柱廊檐、封火山墙组合成骑楼式长街,沿河道蜿蜒逶迤,与石桥相连,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风韵。

同期声:民俗学者 沈嘉允 2′15″

百间楼建筑形式很不同,它主要以骑楼为主。它的建筑是两层楼,街道在楼的下面,人从楼下面走过去,楼跨着这条路。)

作为江南至今保存最完整的沿河民居之一,百间楼给人以遐想的同时,也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这其中借天让地的建筑特色尤为突出。

同期声:封火墙功能是防风防火,它把楼房包在里面,墙基跳出来后,边上的路要修出来,怎么办呢?因此就在封火墙延伸部分开了个拱形的门,我们叫卷门,人就从卷门走过去,路就打通了。骑楼实际上是江南这个地方非常好的一种建筑,这就叫借天让地,上面天我借了,下面的地我让了,让给人家走路,经过这样以后,老百姓之间产生很亲切的感觉,因为骑楼夏天的太阳照下来,人在里面感觉很阴凉,下雨天人在这里走淋不到雨,这样照顾行人在下面走。而作为主人,天我借去了,所以这是一个很人性的建筑。)

在百间楼,每户人家门前都是一个石阶河埠,女人在埠头浣洗,几尺远的水面可以看到小船悠哉地摇来摇去,洒落了橹声笑语,摇碎了水中云天,摇出了江南水乡浓浓的韵味。

沿百间楼河道而行,那一道道高耸的封火山墙,有的形似云头,有的如观音兜式,有的是三叠式马头样式,那一道道拱形的过街卷沿门,一道道水注廊檐,一道道河岸石阶、水埠与映在河水中的倒影,连同矣乃的桨声,隐约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很有水乡特色的水墨画卷。两岸民居群落临水而筑,隔河相对。沿河是条长街,沿街房屋一色黑瓦覆盖,底屋都有披檐,檐下的柱廊河沿,轻巧而通透。

百间楼大宅三到四进,但大多数为只有一个天井的两进屋。小巧的天井,雕花的木窗,别致的砖雕,古朴的厢房,无不洋溢着江南水乡独特的神韵和灵气。石灰剥落的老墙上垂下几丝青藤,平添几分情趣,廊屋顶上摆着几盆花卉、盆果,与晒衣竿上晾着的衣服和谐地消融在氤氲而又古香古色的小楼氛围里。

百间楼河廊如诗如画,既充分利用空间,又富于想象,显得很有层次,尽管没有浮雕,也没有壁画,但从任何一个角度看去,都是一幅精巧绝妙之杰作。河岸上,庭院旁,浓墨如泼,绿树拔地凌空,衬着一叶剪影般空灵的廊屋,其远近、浓淡、恰到好处,那是水墨画的韵味,半扇雕窗,窗棂子里,花影扶疏,暗香浮动,听不尽喃喃细语,那意境,那情致宛如红楼梦之潇湘。

百间楼一带现在仍然是居民集中的住宅区,这里静得出奇,每天只有一些南浔人,在圆形的门洞下来来往往,偶尔有一辆摩托车从百间楼的廊下驶过。也将油门调得小小的,声音轻轻的,似乎怕打破小镇的宁静。百间楼的旁边没有工厂,没有机器的轰鸣声和令人心烦的喇叭声,就连脚步也是轻轻的。

百间楼是江南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沿河民居之一,经过不断修缮,与闻名遐尔的嘉业藏书楼、小莲庄、张石铭旧居等名胜古迹相媲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

现在百间楼已经被列为重点保护地段,南浔区政府明确思路,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已经邀请有关专家设计改造方案。目前,百间楼已经恢复为条石青砖铺就路面的步行街,河水也更为清澈,更具有江南古镇“小桥、流水、人家”的风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0-9 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扬州文昌阁

扬州文昌阁位于汶河路上,这是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建筑物,初建于明,重修于清代。在明清时期,这座建筑物的功能是提倡文风、倡导学习。

扬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素有江左名都之誉,在上古时代就为全国九大州之一。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有将近2500年的历史。

扬州地处江淮要冲,在六朝时期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隋唐以来,扬州更是成为人文荟萃之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孤篇压倒全唐。扬州的繁华让风流倜傥的杜牧流连忘返,十年才做醒一场扬州梦。

到了宋代,扬州又成为中国东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欧阳修、苏东坡、秦观、 等在扬州留下了大量名作。元明两代,扬州经济发展更是迅速,盐商成为扬州经济的重头戏。在文化上,一些盐商广结文士,爱好藏书,修建学府,恢复名胜古迹。这期中,建造于汶河边的府学对扬州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后世出土的一块碑验证了府学的设立。

(同期声:这个碑说明当年这块地方是扬州府学。这两株银杏是见证。这个府学跟那个文昌楼是有联系的,过去府学是生员读书的地方,在差不多一两百米外桥上建一个楼,象征着将来我们这里科举功名兴旺发达、文化昌盛)。

扬州文昌阁初建于明代万历十三年,即公元1585年。当时这座高大的木结构楼阁修建在市河的文津桥上。当时的市河以后改名为汶河,市河上的拱形文津桥和桥上的文昌阁,是那个时候扬州府学前面的两座著名建筑物。文津桥是通往府学的重要干道,文昌阁是倡导文风、鼓励学习的重要建筑。因此,它们成为了文人学子们通往光明前程的象征,备受人们的重视。

文昌阁建好仅仅十年,就在一场大火中被烧毁。公元1596年,又重新修建了文昌阁。由于自然的剥蚀、人为的损伤,文昌阁曾多次被毁,又多次修建。现在的文昌阁,便是清朝末年重修后的遗物。

文昌阁高三层共24.25米,平面为八角形。阁的下面修有台基。阁的下层四面砌有砖墙,辟有拱形门。阁的中层和上层都修有窗格,可以远眺。文昌阁的三层屋檐均为圆形,有点像北京天坛的祈年殿,但其规模却比祈年殿小得多。文昌阁的屋面上铺着筒瓦,顶部屋面为圆锥形,由三节组成,最上部是葫芦形的宝顶。纵观全阁,造型美观,结构和谐,玲珑精致,给人以既稳重又轻盈的感觉。

在明清时期,扬州的市河水面宽阔,人们可以在河中荡舟,穿过文津桥到风景美丽的瘦西湖一带游览。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扬州的市河已经变成了一条臭水沟。解放后,当地政府更是填平了市河,把它变成了一条宽阔的大马路,文津桥也被埋下地下。同时,人们又把文津桥及其所在的周边地区变成了一个广场。这样,原先耸立在拱桥上的文昌阁,就巍然屹立在广场上了,更加突出,也更为醒目了。

落日的余辉里,文昌阁与周围的仿古建筑浑然一体,在车来人往的喧嚣里,呈现出一份宁静,一份古香古色的温馨。在这人参宁静与温馨中,人们依稀看到文昌阁建起不久,就崛起在中国画坛的扬州八怪:金农、汪士慎、郑燮、罗聘等,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以及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人们还看到了以阮元、焦循、汪中等为代表的扬州学派。这是因为沾染文昌阁的灵气,或是沾染扬州的灵气,后人已经不愿意去分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0-10 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分明月楼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是唐代诗人徐凝咏扬州的名句,后人便将“二分明月”作为扬州的代称,并将徐凝居住地附近的南城门命名为徐凝门。

元初富商赵氏因诗建楼,取名“明月”,富贵华丽,蜚声海内。落成之后,四方墨客题咏很多。最被人称道的,当属诗人、书法家赵子昂为该楼所题的楹联:春秋阆宛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

清代乾隆年间,商人员氏在徐凝门内重建第一楼,并垒石筑园。整幢建筑围绕月字大做文章,这里的月既指天上之月,也指园中以月为造型的各式景观。道光间,学者钱咏题“二分明月楼”楠木匾。

现在公园内的主楼,即“二分明月楼”仍存原貌,坐北朝南,七间长楼。楼面翘角飞檐,取势空灵。楼栏临虚,设美人靠,供人赏月。

在北楼、南墙、东山、西廊之间,形成自然院落。院落开阔,地面放低,黄石顺势垒成平冈,平冈略高于地面而高下不等,如同汀屿浮出水面,跨于其间,犹恐湿鞋。因而,院中虽无崇山之险,却有峰峦余脉;虽无池喷泉涌,而水意涵蓄其间,真可谓心裁别出,达到了眼无神有的境界,此乃“旱园水作”,在大江南北的城市园林中,极为罕见。

一进园门,只见一平廊的廊壁上有六块古朴的砖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张乔的“寄维扬故人”、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徐凝的“忆扬州”等等,使人顿感到一股维扬诗情扑面而来,与园内的画意相得益彰。

平廊中的亭子,集金农墨迹“伴月”,悬横匾;亭柱挂有一联“留云笼竹叶,邀月伴梅花”。沿平廊登迎月楼,又见楼前有一联:朗抱开晓月,高文激颓波;此楼迎东而立,是原财神楼改建,这一改倒为园子抹去了一缕铜臭、增添了几丝月香。

明月楼东面垒有黄石假山,可以抬级登阁。阁宽三间,门为弯月洞形,与主楼相呼应。设计者匠心别运,阁上东墙以雕花隔扇贴之令人深幽莫测。阁底层开敝,内置黄石贴壁假山、“曲水流觞”水池。旁边有一口古井,圆形青石井阑上绳痕深刻,上刻有道光七年吉月员置字样。据说曾被当作废物长年废弃一边,后被一农夫偷运回家,砌了猪圈,几经周折,方才完璧归赵。

园的南墙,与楼相对,折而东延,并设有漏窗数面。漏窗形状,或作满月、或作半月、或作弯月、墙外花木屋宇,正好作为借景。

梅溪吟榭在园之角,造型新颖,呈扇面状,上挂一联“荷风送香气,松月生夜凉”。至于园中新设的水池是否有悖于“旱园水做”的风格,使涵蓄变得直露,已无关紧要。因为“水”与“月”最有亲缘,在以赏月为特色的二分明月楼前加座水池,对游人来说倒也趣味凭添。至于池上建起的月牙桥,则在色彩斑澜的扬州各式桥中别具一格,其娇小秀媚让人怜爱之至,特别是两片新月形的桥栏,倒映水中,宛若一轮满月。

二分明月楼公园,占地虽仅1031平方米,但通过月光、山色、水意、树影、亭阁、漏窗交织互映,极富内涵。同其它园林相比,它亭阁不华、垒石不繁,但构思奇巧,取名更佳,良多韵味,故特能吸引骚客留咏。清道光间,谈恬曾在《明月楼》诗中说:“丝履三千客,飞云正满轩。此真仙色府,中有信陵恩。珠玉新楣贴,科名小状元。花开分阆苑,镜里对芳尊……”

人们观光之余,入园小憩,品赏山石,或听一支清曲,或吹一段管箫,其乐无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0-10 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浔阳楼

江南名楼皆傍水,岳阳楼依洞庭,滕王阁临赣江,黄鹤楼、浔阳楼都倚附于扬子江上。

浔阳楼,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年的历史,由于九江自古就是长江南岸的经济重镇,雄踞江畔的浔阳楼历来是名人云集之地,白居易、韦应物、苏东坡等等,都曾登楼题咏,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

苏东坡醉题“浔阳楼”的故事在九江民间广为流传。相传宋元丰年间,苏东坡游庐山时路过九江,来到浔阳楼喝酒。他有个习惯,喝了酒就要乘兴作诗题词,酒家知道后,借机索请题写招牌,苏东坡欣然命笔,题写了《浔阳酒楼》四个大字,写成后有人不慎将酒蛊碰翻,其中的“酒”字被湿掉,只剩下“浔阳楼”三个字留世。

在浔阳楼的历史事件中,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有宋江题写反诗的故事。

当时九江被称为江州,宋江被发配江州后,有一天来到浔阳楼喝酒,想起自己空有抱负,名不成,功又不就,反被文了双颊,感恨伤怀,醉酒之中,在墙壁上题写了一首西江月词: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后来宋江又题了一首诗: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题写反诗后的宋江饱经磨难,最后被逼上梁山,谱写了一曲轰轰烈烈的水浒传,浔阳楼也应此蜚声中外。

浔阳楼重建于1986年,占地2000平方米,楼高21米,外三层、内四层,是一座具有典型宋代建筑风格的楼宇,九脊层顶,龙檐飞翘,黛瓦朱栏,四面回廊,古朴凝重。

重建的浔阳楼参照明代《水浒传》刻本的浔阳楼插图和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酒肆建筑设计而成。主楼一楼正厅东西墙上各有一幅4.5×3.2米的彩绘瓷板拼凑成的大型瓷板壁画,东幅为“浔阳楼宋江吟反诗”等六个故事的片断。西幅为“梁山好汉劫法场”等四个故事片断。壁画构图精巧大方,色彩淡雅古朴,人物生动逼真,画面流光溢彩。二楼展厅里陈列着《水浒传》中梁山108好汉的瓷塑像。柱上挂抱式楹联书有古今名人有关浔阳楼的诗词。三楼仿古的酒肆茶座,古色古香,一派江南风格。每当人们登楼品茗庐山云雾,丝丝缕缕,沁人馨香,耳听炉火纯青的评弹老人从容说唱,游人触景生情,追思梁山好汉,挥笔题诗作画,仿佛身临水浒真境。凭栏远眺,浩浩长江尽收眼底,巍巍匡庐一览无余,令人心旷神怡,趣味无穷。四楼重檐之下,回廊伸出层楼之外,俯瞰古城,眺望烟水,快意顿生还可达将桌椅移到这里,把酒临风,叹大江之浩渺,匡庐之秀丽,历史之遥远……任凭思绪自由驰骋。

纵观历史,浔阳楼与酒紧密相联,韦应物诗中有“徒有盈樽酒”之句,民间流传有苏东坡醉题“浔阳楼”之说,大文学家施耐庵、罗贯中笔下的浔阳楼,也处处可见到一个“酒”字。《水浒传》还写到当年的浔阳楼,“只见门边朱红华表柱上,两面白粉牌,各有五个大字……,世间无比酒,天下有名楼。”可见当时的浔阳楼,已是天下有名的了。而浔阳楼中所饮之酒,也是世间无可比拟的。现在的浔阳楼还继承发扬了酒店传统沿用的专用标志——酒帘,即现代人称之为幌子的显目商业广告。在其楼前望杆上,悬挂着青布酒帘。

浔阳楼不仅雄伟壮丽,更有悠久的历史,早已蕴含有酒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的光辉,浔阳楼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一体,名人、名著、名楼、名酒珠联璧合,交相辉映,成为中国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灿的明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08-11-2 01:17
怎么没有黄鹤楼
12
返回列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天台领先的地方门户服务平台
  • 客服电话:13968580055
  • 客服QQ:808508
门户服务
    

浙公网安备 33102302000043号


浙ICP备11032801号-2
 
天台之窗订阅号
天台之窗服务号
Copyright  ©1998-2024  天台之窗  Powered by  Discuz! X3.5    ( 浙ICP备11032801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