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新闻
商业信息
旅游
网友爆料
畅所欲言
爱心
摄影
戏曲
体育
诗词文学
情感世界
二手房源
家在天台
美容健康
二手市场
网友相约
亲子
电脑
招聘求职
休闲灌水
投资理财
打工生活
户外运动
帮忙
站务
精彩图文

中国名楼专题

[复制链接]
查看: 4434|回复: 35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9-21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几年参与做的电视记录片应该说不少,除了干干苦力当摄像以外,撰稿应该说是主要工作。《中国名楼》就是我去年参与做的一个电视记录片。在发老街的同时,也发发名楼的解说词。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9-21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名楼》目录

1、序篇·1

2、序篇·2

观景赏景楼阁

3、黄鹤楼(上)

4、黄鹤楼(下)

5、鹳雀楼(上)

6、鹳雀楼(下)

7、岳阳楼(上)

8、岳阳楼(下)

9、烟雨楼(上)

10、 烟雨楼(下)

11、 踏歌岸阁

12、 谢眺楼

13、 滕王阁(上)

14、 滕王阁(中)

15、 滕王阁(下)

16、 大观楼(上)

17、 大观楼(下)

18、 八咏楼

19、 阅江楼(上)

20、 阅江楼(下)

21、 太白楼(上)

22、 太白楼(下)

23、 多景楼(上)

24、 多景楼(下)

25、 吸江楼

26、 二分明月楼

27、 粉竹楼

28、 芙蓉楼(上)

29、 芙蓉楼(下)

30、 望海楼

31、 峨眉山清音阁

32、 浔阳楼

33、 蓬莱阁

34、 胜棋楼(上)

35、 胜棋楼(下)

报时性楼阁

36、 西安鼓楼

37、 西安钟楼

38、 侗寨鼓楼

39、 南京鼓楼

40、 歙县谯楼

41、 北京钟楼

42、 北京鼓楼

城门楼和其他防御性楼阁

43、 北京正阳门城楼

44、 北京正阳门箭楼

45、 天安门城楼

46、 西安南城门楼

47、 朝阳楼

48、 澄海楼

49、 嘉峪关城楼

50、 山海关东门城楼

51、 荆州城门楼

52、 大理城门楼

53、 拱辰楼

藏书楼

54、 大理文献楼

55、 天一阁(上)

56、 天一阁(下)

57、 嘉业藏书楼(上)

58、 嘉业藏书楼(下)

59、 文澜阁(上)

60、 文澜阁(下)

61、 戴震藏书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9-21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戏楼

62、 德和园戏楼

63、 亳州花戏楼(上)

64、 亳州花戏楼(下)

65、 泾县花戏楼

66、 水上戏楼

供神祭神楼阁

67、 北京佛香阁

68、 杭州城隍阁

69、 广西容县真武阁(上)

70、 广西容县真武阁(下)

71、 大乘之阁(上)

72、 大乘之阁(下)

73、 玄鉴楼

倡导文教思想之风楼阁

74、 甲秀楼

75、 扬州文昌阁

76、 三台阁

77、 泾县文昌阁

78、 崇丽阁

79、 星拱楼

80、 状元楼

其它

81、 扫叶楼

82、 万粹楼

83、 宝纶阁

84、 鉴楼

85、 泾县骑马楼

86、 楼外楼(上)

87、 楼外楼(下)

88、 三层楼

89、 冰凌阁、小洋楼

90、 异龙湖三阁

91、 玉绣楼

92、 福建土楼(上)

93、 福建土楼(下)

94、 雕花大楼·1

95、 雕花大楼·2

96、 雕花大楼·3

97、 大理五华楼

98、 布依吊脚楼

99、 百间楼(上)

100、百间楼(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9-21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名楼序言(上)

我国杰出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经说过:“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最古老、最长寿的。我们的建筑同样也是最古老、最长寿的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伴随着古老的中华文明,有着近五千年延绵不断的历史。在这些建筑中,中国的楼阁更是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丰富的建筑造型、优美的艺术装饰闻名于世,在世界建筑文化中独树一帜,为世界建筑史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楼阁是我们的传统建筑,但二者相近也有一定的区别。我们通常称两层以上的房屋为楼;阁一般也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多层建筑,但也可以只有一层的,北京颐和园中的宝云阁就是一例。一般来说,城门、城墙上的建筑物为楼,如城楼、箭楼、阙楼、闸楼、角楼、敌楼等;报时性的建筑物为楼,如钟楼、鼓楼;观景、瞭望的建筑为楼,如望海楼、望江楼、烟雨楼、大观楼等。而存书的、供佛的、倡导文教的建筑物,大都称为阁,如天一阁、文渊阁、文津阁、观音阁、大乘阁、文昌阁、魁星阁等。

与其他中国古建筑一样,楼阁也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古人崇尚自然、效法自然,视人与自然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强调“天人合一”。这种人与自然水乳交融的文化精神,在楼阁建筑艺术特色中体现得一览无余。天无极,地无垠,在广漠无尽的大自然中,人们渴望与天地交流,从中获得一种精神升华的体验,人们借助楼阁而近天,所以就有了楼台观榭的存在。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自然是历朝历代文人雅士们对楼阁的钟情和偏爱。望海楼、浔阳楼、清音阁、烟雨楼、清风楼、吸江阁、凌云阁、迎妲阁、夕照阁……纵然不临其境,只凭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称谓,我们也可想见它们那份仪态万方的风姿。

楼阁是浪漫的。但楼阁又是现实的,不仅可登高,可望远,可观赏风景,还有着许许多多的实用价值:

楼阁可住人。城楼可以住人,箭楼、藏书楼可以住人,就是修建在长城城墙上的敌楼,一样地也可住人。我国民居中,有一种二层建筑的走马楼,就是专门用来住人的。专门让妇女居住的地方,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秀阁”,扬州和园的玉秀楼,就是这样的建筑。

楼阁可存物。长城的敌楼,可以存粮、藏武器;城楼、箭楼、角楼、闸楼,也可以存粮、藏武器。天一阁、文渊阁、文津阁等,就是专门收藏、保存图书档案的。许多佛教寺庙中都建有藏经楼或藏经阁,这也是专门用以收藏、保存佛教经书的。

楼阁可用于军事防御。城楼、角楼、箭楼闸楼、阙楼、角楼、敌楼、碉楼都可用来瞭望和监视敌情,抵御外来入侵者。这些楼阁都修建得特别高大、结实,有的还增添了许多防御设施。

钟和鼓,是古代人们常用的报时器。搁置钟和鼓的建筑,就是钟楼和鼓楼。在古代,钟楼和鼓楼的建筑非常普遍。北京、西安的钟楼、鼓楼,南京的鼓楼等,都是古代留下来的报时性建筑。

求神拜佛是古人祈祷风调雨顺保平安的一项传统活动。承德普宁寺大乘阁、广西容县真武阁、浙江杭州的城隍阁等,就是用来供奉祭祀神像的。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贵阳甲秀楼、成都崇丽阁、扬州文昌阁,还有不少地方修建的魁星阁、文昌阁等,都是一些倡导文教、鼓励学风的建筑物。

戏楼的用场不言而喻。北京故宫畅音阁、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是清代修建的皇家戏楼,三个层面的戏台,可同时演出天上、人间和地狱的场面。

  楼阁是古人馈赠后世的丰厚文化遗产,造型优美,结构精巧,工艺精湛。楼阁同时也是文人学士雅集之所,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饰以留下了许多不杇的华章,诗作联匾、画卷墨宝,常常是文因景成,景借文传。

如果说中国的古建筑是百花争妍的大花园,那么,楼阁就是这个大花园的一束奇皅,绚丽多彩,百态千姿,无声地展示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9-21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名楼序言(下)

  有人把建筑称为大地的艺术,也有人说建筑是诗,是凝固的音乐,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悠久的历史、众多的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造就了古代建筑的多姿多彩:汉之古拙、唐之雄大、宋之规范、元之自由、明清之华美,无不铭刻着时代的深深烙印。北国之雄浑、江南之绮丽、蜀中之朴雅,又无不映照着广袤的地域文明。

楼阁的建筑艺术与其他类型的传统建筑一样,在设计和建造上,都遵循着坚固、实用、美观的原则,体现着它们不同的风格和气势。北京天安门城楼同其他所有城楼一样,建造在一座高大的城台上,雄伟庄严。但是,它却用了红墙、红柱、黄瓦,楼前、楼后增加了石狮、华表等设施。这样的颜色、这样的辅助性建筑,进一步增添了天安门城楼的雄伟气势。作为昔日皇宫的正门,这一种博大,这一种威严,这一种气势,彰显出皇家的威严和皇权尊贵。

河北承德普宁寺中的大乘之阁雄踞于青石须弥座台基之上。灰色的石雕作品粗犷有力,展示着艺术史诗般的恢弘场面。阁依山形地势而建,建筑格局变化自然。其正面为六层檐,东西两侧为五层檐,北面按地势高度出四层檐,人称“三样楼”,呈现着一种别样的美。天花顶内部的顶层外观用四角攒尖大方亭压顶,以保护阁内主尊佛像。整体建筑为金字塔型,属五顶攒尖聚合式楼阁,既增强了阁顶的纵向感,又使强度加大,即稳固又美观。这种风格建筑在国内楼阁中绝无仅有,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堪称我国建筑史上的杰作。

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岳阳楼和黄鹤楼,更是楼阁中的佼佼者。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因为有巍峨壮丽的滕王阁,才会有旷世才子王勃的千古绝唱《滕王阁序》。因为有王勃的《滕王阁序》,滕王阁才会有28次的废弃和第29次的重建。千百年来,阁因序传名,序以阁流芳,平添了多少风流。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坐落在湖南岳阳市西门上的岳阳楼,纯木结构、建筑精美、气势宏伟,而武士盔式的楼顶造型,更别具风采,世所罕见。而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题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让无数仁人智士勾起忧国忧民的情结。

位于武汉蛇山的黄鹤楼,也是一座千古名楼,历史之悠久、楼姿之雄伟,居“江南三大名楼”之首。1985年重建的黄鹤楼,仿木结构,整个屋面覆以黄色琉璃构件,内外遍布彩画,典雅富丽、金碧辉煌,享有“天下绝景”的美誉。

无独有偶。容县经略台真武阁,全阁用近3000个大小的硬木构件,不用一件铁活,以杠杆结构原理串联成相互制约的优美稳固的统一体,象天平一样维持着一座建筑物的平衡,历经400多年的风暴袭击和地震摇撼而安然无恙,其建筑布局之精巧、技术之高超、风格之特异,为建筑史上罕见。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宁波城区芙蓉洲上的天一阁,是明嘉靖年间兵部侍郞范钦的藏书楼,有藏书30万卷。清乾隆皇帝在修《四库全书》后,命人按照天一阁书楼、书橱的营制尺寸,建造了文渊、文源、文溯、文津等北方四阁和文汇、文宗、文澜等南方三阁,天一阁因此而名闻天下。

山东渤海岸边的蓬来阁,因为海市蜃楼的出现平添了几许仙气。每年的春夏、夏秋之季,这里时常出现大气光学奇观:飘渺的云雾之中,亭台楼阁、城市街巷,若隐若现。时而是战旗飘飘、万马奔腾的战争场面,时而又是行人车马,一派和平祥和景象。蓬莱仙阁以“海市蜃楼”的景观吸引着多少旅人的目光。

在中华民族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楼阁犹如洒落在九州大地上一颗颗光彩夺目的夜明珠,穿越悠远的时空隧道,在我们面前熠熠生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9-21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花了眼 要知道这么多楼干嘛

造好自己的小洋楼最实在了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9-21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名楼:

中国名楼专题

中国名楼专题
贵州贵阳甲秀楼

中国名楼专题

中国名楼专题
湖北武昌黄鹤楼

中国名楼专题

中国名楼专题
湖南岳阳岳阳楼

中国名楼专题

中国名楼专题
江苏南京阅江楼

中国名楼专题

中国名楼专题
江西九江浔阳楼

中国名楼专题

中国名楼专题
江西南昌滕王阁

V1ieXwu6.jpg
江西南昌滕王阁

中国名楼专题

中国名楼专题
南京鼓楼

中国名楼专题

中国名楼专题
山东聊城光岳楼

中国名楼专题

中国名楼专题
山西永济鹳雀楼

中国名楼专题

中国名楼专题
西安鼓楼

zDDjGnJZ.jpg
成都望江楼

i8AgzdSf.jpg
贵阳甲秀楼

fM92yUcU.jpg
嘉兴烟雨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9-22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名楼我也发我写的部分

鹳雀楼(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随着王之涣这首诗歌的流传,鹳雀楼也得以扬名天下。

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名楼,每一座楼,都有一个承载它的文化基础。黄鹤楼以崔

灏的《黄鹤楼》而闻名;岳阳楼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闻名;滕王阁以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而闻名;鹳雀楼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而闻名。

四大历史名楼遥相呼应,各有千秋。其它三楼都在长江流域,只有鹳雀楼在黄河流域,它成为黄河文化的标志和象征。

鹳雀楼所在之地为山西永济,它是五千年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永济古称蒲坂,尧和舜都在这里建都,这里的文明史源远流长,距鹳雀楼20公里的西候度古人类文化遗址,展示了18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开始用火,并且使用打造石器,把中国用火的历史由北京猿人的60万年向前推移了120万年。传说中华民族的先祖优羲、女娲、黄帝,都在这一带留下了斧着刀凿的历史。

鹳雀楼大约建于公元557年到571年,西魏时期,宇文护从叔父、大将军宇文泰手中继承了军队和指挥权,拥立宇文泰之子为皇,是为北周,为镇守蒲州这一军事重镇和要塞,宇文护在城外建起这座高楼用以了望军情,鹳雀楼最初主要用于军事目的,是一座戌楼。鹳雀楼高约十丈,即30米左右,这在古代高楼奇缺的情况下,是一座宏伟建筑,它一举使蒲州成为一个游览胜境。

鹳雀楼得名于黄河上的鹳雀常常栖息其上,它独立于中州,前瞻中条山秀,下瞻大河奔流,紫气度关而西入,黄河触华而东汇,龙踞虎视,下临入州,宏伟壮阔的山川景象,吸引了无数名流登临作赋,一时间,鹳雀楼几乎成了文人们的赛诗楼。王之涣就是其中之一。

王之涣,字季陵,今山西太原附近人,少年时以豪放任侠著称,好使酒击剑,天宝中,与高适、王昌龄、崔国辅相唱和,又经常与乐工制曲歌唱,诗名动一时,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而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约公元704年前后,王之涣游览蒲州,写下了《登鹳雀楼》的不朽诗篇。

诗因楼而生,楼因诗而名,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虽然只有短短二十个字,却以千均巨椽,描绘下了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了平易而又深刻的哲理,能够推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习,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更加美好的崭新境界。

《登鹳雀楼》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一开口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得出人意表,把哲理与景物、情势融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成为浩翰唐诗精华中的精华。

千百年来,这首诗不仅揭示着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学真理,还激励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直到今天,当人们初学唐诗或者教孩子背诗词的时候,总是先学这首易于上口的《登鹳雀楼》,在全世界的华人当中,对《登鹳雀楼》这首诗,可以说是妇儒成诵,1992年还被选为香港十大最受欢迎的唐诗之一,日本汉语课本精选五首唐诗,《登鹳雀楼》列为首篇,可见它已不再是中国人心中的千古绝唱,早已跨越国家之界,民族之分,在世界人民的心中激起层层波澜。

随着王之涣这首诗歌的广泛流传,鹳雀楼也早已越过国界之分、民族之别,成为世界人民心目中登高望远的象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9-22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鹳雀楼(下)

在描写鹳雀楼的诗歌中,除了脍炙人口的王之涣《登鹳省楼》外,也不乏佳作佳句,保留在全唐诗中的就不少于30首,这其中以李益的《登鹳雀楼》和畅当的《登鹳雀楼》为代表之作。

“鹳誉楼西百尺樯,汀州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树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李益的《登鹳雀楼》由山河壮丽的景观联想到了人生苦短的愁怅。

畅当的诗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迥临飞鸟上,高出尘世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这首诗为描写鹳雀楼风光的上乘之作,意境也很壮阔。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奇观”。有趣的是,王之涣当年登临鹳雀楼作诗后,被朝廷重用踏上仕途,畅当、李益登临之后,也踏上仕途,成为后世佳话。这大概与唐朝重用文人有关吧。

据史料记载,鹳雀楼原址在古代蒲州城西南百多米的黄河岸边高阜处。该楼为三层四檐,平面呈正方形,面宽三间,进深三间,重檐十字歇山顶,矗立在一个高大的石砌台基上,四周设有宽敞的月台,为木结构楼阁,各层四周为围廊,明间格窗,层层斗拱翻飞,翼角伸挑,第二、三层外高竖木栏杆,开成绕楼回廊,供游人登楼远眺。

鹳雀楼建成后,经唐历宋,直到金章宗明昌年间,楼还屹立如故,唐河中府录事李逵所写的“鹳雀楼”匾额还在。鹳雀楼在黄河岸边屹立700年。

元朝初年,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进攻中原,迫使金主完颜氏迁都蒲州死守、蒙古兵马攻占了平阳、绛州和陕西渭南,多次派兵攻打蒲州,元光元年即公元1222年,金与元兵展开城池争夺,金将侯小叔“夜半攻城以登,焚楼、橹”。鹳雀楼和蒲州桥同时被烧毁,当时火光将半个府城照得通红。

千古名楼一火焚,空留无限遗憾。元朝王恽在一篇《鹳雀楼记》中说,小时候就听说蒲州鹳雀楼观雄天下,读了畅当、王之涣的诗歌后,更令人飘飘然,有整翮凌云之想,1272年,王恽来到太原做官,经常“西南河关胜概固形于梦寐中”。十月他来到蒲州办差,登上鹳雀楼空留的台基上,方尽登临之美。

明初鹳雀楼遗址犹存,后来由于黄河泛滥,河道摆动频繁,台基也淹没在河里。到了后来,人们干脆把蒲州西城楼当作鹳雀楼,登临作赋者络绎不绝。清初诗人尚登岸写道:“河山偏只爱人游,长挽羲轮泛夕流。千里穷目诗句好,至今日影到西楼。”假的总归是假的,西城楼也实在是“盛名难却,其实难符”。

鹳雀楼是黄河文明的标志和象征,它凝聚着北方劳动人民的智慧,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重建这一中华名楼的呼声日益强烈,受到全国各地学者专家重视。

1997年12月,鹳雀楼重建工程正式开工。新建鹳雀楼是用现代建筑施工的目前中国最大的仿唐楼阁建筑,外观四檐三层,总高73.9米,是全国最高的楼阁建筑。总建筑面积33206平方米,总重量5700吨,在建筑形制中充分体现了唐代风格,外表经过磨平处理后,进行了油漆彩绘,使该楼变得古典风雅,达到了“修旧如旧”的艺术效果。

山河萦此地,哲理蕴斯楼。千年古楼终于重放昔日光彩,并将吸引更多的人“更上一层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9-22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烟雨楼(上)

烟雨楼位于浙江嘉兴南湖湖心岛上,因杜牧诗歌得名,是江南著名楼阁。

嘉兴南湖是浙江三大名湖之一,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古称陆渭池。南湖又分东西两湖,形似鸳鸯交颈,再加上古代湖中经常有鸳鸯栖息,因此又名鸳鸯湖。隋朝开凿南北大运河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业也兴盛起来。宋代以后南湖与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合称为浙江三大名湖,成为浙北的旅游热点。

南湖地处太湖流域水网地带,气候润湿,自然条件决定了南湖一年当中阴雨天居多,因而常常是晨烟暮雨,云气缭绕,尤其是清明时节,细雨霏霏,南湖更显得苍茫迷蒙,湖波浩渺,所以南湖和烟雨结下了不解之缘,“烟雨迷蒙”成为南湖景观最突出的特征。

南湖现有面积800多亩,湖中有两岛,其中一个是湖心岛,虽然面积不足18亩,却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南湖之中。湖心岛上有以烟雨楼为主体的古园林建筑群,亭台阁榭、假山回廓、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岛的南端还辟有荷花池,可谓湖中有池,岛中有堤。

烟雨楼始建于公元940年前后。据当地名胜志记载,五代中吴节度使钱元璙在南湖之滨筑台作为“登眺之所”,以便游览。相传楼因唐朝诗人杜牧诗得名:“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以后的年代中,湖滨的烟雨楼几经拓治,风花雪月数百年。

宋建焱时期,烟雨楼被毁,嘉定年间,吏部尚书王希吕在旧址上建楼。元朝末年,又毁于战火。

明嘉靖二十七年即公元1548,嘉兴知府赵瀛疏浚城河,把挖出来的河泥填于南湖之中,垒成人工小岛,“积五十尺,广袤二百尺”,并“旁植苇蒹榆柳桃杏”。第二年,又仿照五代烟雨楼旧制,新建楼于岛上,同时在烟雨楼前栽种银杏树两棵。四百多年来,烟雨楼几经兴废,两棵银杏树也饱经沧桑,但仍然生机勃发,苍劲挺拨,成为南湖景物变迁的历史见证。

烟雨楼位于湖心岛中心地势最高处,坐北朝南,重檐歇山,飞檐翘角,外观雄伟壮丽,古朴典雅,是整个南湖景区的核心和象征。目前的烟雨楼建于1918年,由嘉兴知事张昌庆“会绅募款重建”。楼前横匾额“烟雨楼”是董必武手迹,写于1965年。

烟雨楼从明嘉靖年间在湖心建起后,经过多年的扩建、重建,又在楼周围陆续增筑亭台阁榭,配置假山回廊,终于形成布局精巧、花木扶疏、具有典型江南特色的完整园林建筑。这其中,龚勉和许瑗光贡献最为突出。

明万历年间,龚勉就任嘉兴知府,在烟雨楼周围增筑亭榭,共十二景观,取名为“瀛州胜景”。其中在烟雨楼南面临水处拓台为垂钓之所,并题书“钓鳌矶”三字刻于石上,敦厚端庄,雄健有力。钓鳌原意是多出人才,独占鳌头。钓鳌矶建成第二年,嘉兴果然中了一名状元,清朝又出了两名状元。从此,石名大振,文人名士争相顶礼膜拜。

1583年,龚勉还在烟雨楼东北处建起大士阁,供奉观音菩萨,也被列入瀛州胜景之一。

许瑶光在清同治、光绪年间担任嘉兴知府,先后共十七年,连任六届,1865年,许瑶光在湖心岛大石埠台阶上建造了一座门厅,取名清晖堂,表示皇帝曾在此驻跸。后来,又在清晖堂左右各建厢房,这两间厢房都建在湖边景区,在此依栏远眺,只见接见菱叶无穷碧,湖上轻烟漠漠,菱花送香,真如置身水晶宫殿之中。

1873年,许瑶光第三任嘉兴知府任期已满,将进京觐见皇帝,嘉兴士绅在烟雨楼西北建一亭子,为许瑶光饯行,并将亭子取名为来许亭,希望许再来嘉兴。后来,许瑶光又当了三任嘉兴知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9-22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烟雨楼(下)

烟雨楼始建到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历代文人学士接踵而至,观名楼,赏美景,吟诗作画,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画卷和诗篇。

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在《烟雨楼》一诗中写道:“轻烟漠漠雨疏疏,碧瓦朱薨照水隅。幸有园林依燕第,不妨蓑笠钓鸳湖。渔歌矣欠乃声高下,远树溟蒙色有无。徒倚阑干衫袖冷,令人归兴忆莼鲈。”

明朝嘉兴知府龚勉在烟雨楼周围增葺亭榭,为十二咏,名叫瀛洲胜境。其《烟雨楼》诗写道:“湖景 苍茫,非烟亦非雨。登楼披素襟,悠然渺尘宇”。悠然自得之情溢于言表。

到了清代,歌咏烟雨楼的诗作更多,其中乾隆皇帝就赋诗十五首。

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曾六次巡视江南。据他的《御制南巡记》所载:“予临御五十载,凡举两大事,一曰西师,一曰南巡”。乾隆是把南巡作为他一生中的重要活动来看的。

乾隆六次南巡都到嘉兴,曾经八次登临南湖烟雨楼,每次到来都赋诗留迹,以记其游,先后赋诗十五首。

乾隆对南湖烟雨楼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把烟雨楼比作水晶宫、蓬莱仙岛,方壶仙境,特别是对富有江南水乡诗韵的烟雨风光赞叹不已。“欲倩李牟携铁笛,月明度曲水晶宫”;“不蓬莱岛即方壶,弱柳新荑清目都”;“更上高楼聊极目,水村近远望分明”;“试看浅烟方淡荡,便教不雨也迷离”。

乾隆对南湖烟雨楼的特殊感情还反映在他第五次南巡时,带去了《烟雨楼图》,在热河行宫避暑山庄青莲岛上仿建了一座烟雨楼,历时一年,耗银三万五千多两。

1784年,乾隆第六次南巡,也是最后一次南巡到南湖,留下了这样的诗名:“承德奚妨摹画貌,嘉兴毕竟启诗材”;“不拟南巡更临此,鸣榔欲专重 徊”。对烟雨楼流连之至,久久不忍离去。

现在湖心岛上还有“御碑亭”二处,碑石上镌刻着乾隆题咏南湖烟雨楼的诗篇。

湖心岛上还保留着一批珍贵的刻石,其中有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朱芾的书法刻石,元代名画家吴镇的风竹图石刻,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的鱼乐国碑,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手书的“蒲君墓志铭”等等,以及历代多次修葺烟雨楼后留下的碑记。

“龙楼光曙景,鲁馆启朝扉。艳日浓妆影,低星降婺晖。玉庭浮瑞色,银榜漆祥徽。云转花萦盖,霞飘叶缀旗”。米芾的真迹刻于烟雨楼西北 亭墙外侧碑上。这是许瑶光在建 亭之年所得真迹,视为真宝,清人摹刻在 亭,供人欣赏。

许瑶光留给烟雨楼的珍宝还有宝梅亭。

清光绪元年即公元1875年农历三月,彭玉麟来到嘉兴,知府许瑶光隔同游南湖,于南湖中得石头一块,便“横直梅花乞两株”。

彭玉麟,字雨岑,是湘军重要将领,官至兵部尚书,善诗、书、画,下笔立就,尤其喜爱梅花,应许知府索梅要求,当即画横、直梅花各一幅,并赋诗其上。

许瑶光得画后,请人镌刻石上,并于当年在烟雨楼北面建亭,壁嵌彭玉麟梅花石刻,将亭命名为宝梅亭。彭玉麟所画梅花,老干繁枝,鳞鳞万玉,其横梅原来石头中间有破损裂缝,画家因势走笔,以树干顺其裂缝而画之,妙不可言。

宝梅亭西面内壁还嵌有元代吴镇的“风竹图石刻”,这也是许瑶光偶得真迹后请人摹刻石上,并题上诗。风竹图笔墨潇洒,用笔劲爽,似乎可以听到竹叶枝间的婆娑之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0-5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宣州作为历史文化深厚的城市,几千年来,一大批文人骚客在此吟诗作词。这其中,谢朓无疑是骄骄者之一。为缅怀谢朓,唐初宣州人建立一座北楼,后来又称谢公楼、谢朓楼。诗因景生、楼以诗传,谢朓北楼从此扬名天下。

谢朓,字玄晖,南朝齐诗人,今河南太康附近人。他出身贵族,最初做过南齐诸王幕下的参军、功曹、文学等官职,得到随王萧子隆、竟陵王萧子良的赏识。公元495年,31岁的谢朓出任宣城太守,后来回朝任吏部郎,因事受到牵连,下狱而死。

谢朓现存的诗歌,有将近四分之一的作品是在任宣城太守的两年中写成的。他的名作《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就写于赴任途中。其中“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两句,写天边疏淡的归帆远树,表现了诗人平静和谐的心境。

谢朓任太守时候的宣城是江南大郡,经济发达,又有敬亭、双溪等名胜。因此,他在宣城所写的山水诗,脍炙人口的佳句也特别多。如“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苍翠望寒山,峥嵘瞰平陆”;“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日出众鸟散,山暝孤猿吟”;“馀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暧暧江村见,离离海树出。”这些诗句,很象一幅幅萧疏淡远的水墨画,平淡而又富有思致。

谢朓任宣城太守期间,醉心宛陵山水,筑室陵阳,称作高斋。而且吟啸自若,清正廉明,深受百姓爱戴。当时,人们称他为谢宣城。唐初宣州人为缅怀谢朓,在高斋旧址新建此楼,这就是今天的谢朓楼。

北楼建好后,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吟咏之作数不胜数。这其中,尤其以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最为著名。

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了安徽宣城。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然而他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在宣城期间,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他写了大量这类诗歌。更重要的是李白特别推崇谢朓清新秀逸的文风,将谢朓引为千古知己。清人王渔洋曾说,李白一生只佩服谢朓。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在这首《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中,李白借送别以赞对方,叹惜自己一生不称世。开首两句,不写叙别,不写楼,却直抒郁结,道出心中烦忧。三四句突作转折,从苦闷中转到爽朗壮阔的境界,展开了一幅秋风送雁图。一送一酣,点出了饯别的主题。接下来四句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谢朓清发自喻,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文艺观。末四句描写感慨,理想和现实不可调和,不免烦忧苦闷,只好在“散发弄扁舟”中去寻求依托。此诗思想感情瞬息万变,艺术结构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矛盾的心情,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雨水夹有镜,双桥墩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这首《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描写风光大气而又清新,也表达了李白对谢朓深深地敬仰和怀念之情。

谢朓楼建好后,几经修葺重建。1937年,此楼惨遭日本飞机炸毁,千年古迹夷为瓦砾。1997年,宣州市人民政府重建谢朓楼,再现古楼风采。

登上雄踞陵阳山巅的谢朓楼,凭栏远眺,青山绿水尽收眼底,古诗意境,历历在目。把酒临风,敬亭烟云心头起,谢李诗魂入梦来。览如画江山,抒怀古幽情,闲愁似水,壮思如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0-5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宣州作为历史文化深厚的城市,几千年来,一大批文人骚客在此吟诗作词。这其中,谢朓无疑是骄骄者之一。为缅怀谢朓,唐初宣州人建立一座北楼,后来又称谢公楼、谢朓楼。诗因景生、楼以诗传,谢朓北楼从此扬名天下。

谢朓,字玄晖,南朝齐诗人,今河南太康附近人。他出身贵族,最初做过南齐诸王幕下的参军、功曹、文学等官职,得到随王萧子隆、竟陵王萧子良的赏识。公元495年,31岁的谢朓出任宣城太守,后来回朝任吏部郎,因事受到牵连,下狱而死。

谢朓现存的诗歌,有将近四分之一的作品是在任宣城太守的两年中写成的。他的名作《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就写于赴任途中。其中“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两句,写天边疏淡的归帆远树,表现了诗人平静和谐的心境。

谢朓任太守时候的宣城是江南大郡,经济发达,又有敬亭、双溪等名胜。因此,他在宣城所写的山水诗,脍炙人口的佳句也特别多。如“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苍翠望寒山,峥嵘瞰平陆”;“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日出众鸟散,山暝孤猿吟”;“馀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暧暧江村见,离离海树出。”这些诗句,很象一幅幅萧疏淡远的水墨画,平淡而又富有思致。

谢朓任宣城太守期间,醉心宛陵山水,筑室陵阳,称作高斋。而且吟啸自若,清正廉明,深受百姓爱戴。当时,人们称他为谢宣城。唐初宣州人为缅怀谢朓,在高斋旧址新建此楼,这就是今天的谢朓楼。

北楼建好后,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吟咏之作数不胜数。这其中,尤其以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最为著名。

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了安徽宣城。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然而他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在宣城期间,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他写了大量这类诗歌。更重要的是李白特别推崇谢朓清新秀逸的文风,将谢朓引为千古知己。清人王渔洋曾说,李白一生只佩服谢朓。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在这首《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中,李白借送别以赞对方,叹惜自己一生不称世。开首两句,不写叙别,不写楼,却直抒郁结,道出心中烦忧。三四句突作转折,从苦闷中转到爽朗壮阔的境界,展开了一幅秋风送雁图。一送一酣,点出了饯别的主题。接下来四句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谢朓清发自喻,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文艺观。末四句描写感慨,理想和现实不可调和,不免烦忧苦闷,只好在“散发弄扁舟”中去寻求依托。此诗思想感情瞬息万变,艺术结构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矛盾的心情,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雨水夹有镜,双桥墩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这首《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描写风光大气而又清新,也表达了李白对谢朓深深地敬仰和怀念之情。

谢朓楼建好后,几经修葺重建。1937年,此楼惨遭日本飞机炸毁,千年古迹夷为瓦砾。1997年,宣州市人民政府重建谢朓楼,再现古楼风采。

登上雄踞陵阳山巅的谢朓楼,凭栏远眺,青山绿水尽收眼底,古诗意境,历历在目。把酒临风,敬亭烟云心头起,谢李诗魂入梦来。览如画江山,抒怀古幽情,闲愁似水,壮思如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0-5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滕王阁(一)

黄鹤盘鄂渚,岳阳据巴丘,吾乡滕王阁,鼎足成千秋。

千百年来,巍然耸峙于赣江之滨的滕王阁,是一座声贯古今、誉满海外的千古名阁。它与湖北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滕王阁以九重之姿,凌驾于江面之上,其势巍峨雄伟,风格独异。由于它建筑于赣江东岸的冈峦之上,诚如王勃所云“上出重霄,下临无地”。但见碧瓦丹柱,画栋雕梁,飞檐翘角,高接云天,十分壮观。登阁远眺,可见迤逦横翠的西山,风起云飞的南浦和迎风翱翔的鸥鹭。凭栏俯视,江水浩浩,渔帆点点,洲渚片片,城郭万家,尽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观景象。难怪唐代大文豪韩愈撰文云:“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而唐人韦悫在《重建滕王阁记》中,则对滕王阁四季之“临观之美”作了更详细的描绘。他称滕王阁“冠八郡风俗之最,色四时物候之异。春之日,则花景斗新,香风袭人,凭高送归,极目荡神;夏之日,则鹦舌变弄,叶阴如栋,纨扇罢摇,绮窗堪梦;秋之日,则露白山青,当轩展屏,凉风远来,沉醉易醒;冬之日,则檐外雪满,幄中香暖,耐举尊 ,好听歌管。则斯阁之盛,纵游之美,赏心乐事,庸可既乎!”

如此看来,登滕王阁而揽胜,可谓四时皆宜。春夏秋冬,互有特色;风晴雨雪,各有情趣;贵贱贤愚,独有感受。故千百年来,登阁观赏的人士不计其数,上至旁王将相,下至三教九流,无不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自唐以来,滕王阁屡毁屡建,新旧频繁交替。如今的滕王阁已是第9次重建。重建的滕王阁位于南昌城西的沿江大道中段,赣江与抚河故道之交会口。为建新阁,填江面积达4。3公顷。新阁高峙在一块原是河床的人造洲陆之上。此处距东侧唐代阁址仅百余米,离南端清代阁址约300米。高阁面城临江,濒临南浦,面对西山,西南水天相接处,南昌大桥依稀可见,而西北则与八一大桥遥遥相望,与南昌港紧相毗连。新阁位置之佳,颇能体现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意境。

新建的滕王阁,仿古而不泥古,新阁巍峨,层楼耸碧,其辉煌壮观之雄伟英姿,远胜前朝。无论从西面江上远观,或由东街近瞻,巍巍滕王阁有如一个倚天而立的“山”字。若从空中俯瞰,滕王阁宛如一只平展双翅,意欲凌波翱翔的大鹏。那西首正脊上高大的龙形吻头,正像是它的巨喙;那碧琉灿烂的屋顶,正像是它庞然的巨背;那舒展于南北延伸的一层台座,正像是它的巨翼;那一层台座上对称的碧瓦长廊,南北端双亭,正像是它闪光的灵翮及翅尖;而东面两路合一的大台阶则恰似大鹏的巨尾。这种绝妙的平面和立面效果,正体现了建筑大师们的独具匠心。

新建的滕王阁外部建筑金碧辉煌,内部陈设丰富多彩,凭登斯阁,纵览则江山如画,尽收眼底;回首则人文荟萃,美不胜收。人云“江南三楼,斯阁居首,上出重霄,下临无地,令人目骇魂惊,叹观止矣。”此言不虚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0-5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滕王阁(二)

重新滕阁枕碧流,王勃序文在上头,南浦云飞今古变,遗篇不朽话春秋。

一提起古城南昌,人们就会想起滕王阁;来到古城南昌,必然登临滕王阁。人云:南昌有滕王阁,乃一省之徽,犹如北京有天安门,为一国之徽。

国有盛衰,世有治乱。千载古阁,兴废沧桑。滕王阁是一座记载华夏文明的高雅的文化圣殿。

滕王阁始建于盛唐,最初的主人是滕王李元婴。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小儿子。他工书画,懂音律,善歌舞,是个风流王爷。有一天,他带着人马来到章江门外的冈峦之上,踞高临江,远眺西山层峦迭翠,近俯赣江波涛汹涌,顿觉心潮澎湃。怎奈乱石之上,无法歌舞,于是命人兴建了这座名扬千古的滕王阁。

江山之好,亦赖文章为助。滕王阁创建以来,名噪天下,海宇内外,有口皆碑。这一方面是因其景观之美,但更多的因素却是借助了书生王勃的千古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滕王阁因滕王而有阁,又赖王勃一序而名世。王勃写《滕王阁序》时年仅14岁,由于这位神童才子的生花妙笔,使这座帝子阁一鸣而为天下尽知。

王勃一序,脍炙千古。后世文人为滕王阁所写作的诗文连篇累牍,难以胜计,但“言必称王序”,亦无一篇能与之相媲美。清顺治年间,巡抚蔡士英重建滕王阁,并广征诗文,曰“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为著。”此言不虚,可谓“王勃一序,滕阁千秋”,这座屡毁屡建的江南名楼,乃是一部“文以阁名,阁以文传”的历史佳话。

自王勃重九登阁作序后,滕王阁一时名声鹊起,一如一花催得百花开,从此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慕名登临者络绎不绝,题诗作赋相袭成风,可谓“神童一诗序,惊起千秋风雨;杰阁频兴废,引来百代才人。”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文学艺术的繁荣景象是空前的。自王勃之后,又有王绪、王仲舒分别作了《滕王阁赋》、《滕王阁记》,无和十五年,大文学家韩愈撰写了《新修滕王阁记》,正是有了这三王一韩的鸿篇巨制才使得滕王阁名闻海内外而盛传不衰。

在整个唐代,登临过滕王阁的名人非常多,张九龄、孟浩然、白居易、杜牧等有名文人都到过滕王阁并留下了不朽诗文。宋时王安石、黄庭坚、辛弃疾、文天祥、陆游、岳飞、朱熹等也到过滕王阁。元、明、清三代,光是为滕王阁重修或重修作赋记的名人巨卿就有二十多人。为古阁作赋题诗、作画书碑的名家更是成百上千,据不完全统计,唐宋元明清五朝共有记述滕王阁的诗文共1970篇,此外还有大量的散曲、杂剧、楹联、匾额及话本等不计其数。

滕王阁的自然美与人文美,堪称珠联璧合。自王勃作序后,历代官绅文士皆以此阁为雅集之地。初建时,滕王李元婴在阁中与群僚游观宴集,极尽歌舞之乐。自此,滕王阁上的歌舞兴兴衰衰、连绵不绝。明代时,滕王阁更是兴盛,朱元璋在滕王阁大宴文武群臣,上元节在阁中观灯。

五云窗户瞰沧浪,犹带唐人翰墨香。滕王阁借助王勃、韩愈等人的诗文,开创了“诗文传阁”的传统,使滕王阁这一江南名楼成为培养不同时代文学大家的摇篮,为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文学艺术家提供了互相切磋,以文会友的机会和场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0-5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滕王阁(三)

幽怀念烟水,长恨隔龙沙。今日滕王阁,分明见落霞。

一千多年来,滕王阁饱经人世沧桑,屡兴屡废,其沧桑兴废之频率恐非天下任何楼阁可比拟。它既经历了歌舞升平的昌盛年代,也饱尝了满目疮痍的烽火岁月。正是由于千年兴废,枯木逢者,才使得滕王阁这朵中国古建筑之花历尽春夏屡更、沧桑代变,至今仍灿烂辉煌,光照人间。

滕王阁不仅是一座文化艺术的宝库,也是中国古建筑艺术之集大成者。滕王当年所建的高阁,现已无法获得具体的图样,但从王勃《滕王阁序》中具体描述中可看出其规模之雄伟、装饰之豪华。

据史料记载,滕王阁在以后的历次重修重建,其规模均有所扩大,建筑风格亦也所创新,而尤以明嘉靖六年所修最为宏大。至明末,阁侧增建“环漪楼”。使整个滕王阁范围形成一座雅致的江南古典园林,对当时的胜景,明代解石帆在《滕王阁记》中有如下的描绘:

或散霞成绮而宜晴,或山色空蒙而宜雨,或千岩竞秀而宜春,或江清木落而宜秋,或一碧万顷而宜月,或孤舟独钓而宜雪,或西山爽气而宜朝,或翠屏晚对而宜暮。则可谓极景之奇,擅丽瞩之致者矣。

明代时所形成的以滕王阁为中心的一系列附属建筑,到了二址世纪九十年代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1989年重建的滕王阁不但主体巍峨耸碧,远胜前朝,而且还兴建了一系列附属建筑,使滕王阁不再是一座孤立无伴的临江高楼,而是绿叶配红花,形成一处以主阁为中心的园林建筑群,这些配套工程对滕王阁起到了烘云拱月的作用。

当游人一进入滕王阁名胜区,就会被浓郁的文化氛围所感染。由东面榕门路进入园区,首先迎接游人的是一座高大的二柱七檐彩绘仿古大牌坊。牌坊正中是青石贴金横匾二方,东为苏东坡墨迹“滕阁秋风”,西为文征明手书“胜友如云”。穿过牌坊,正门上方悬挂贴金巨匾“雄州雾列”,其背面则有篆书横匾“地接衡庐”。大门南北两侧为高低错落的碧瓦丹柱仿古街。

仿古街分东南两街,位于东园与南园之边缘。总面积6780平方米,由一至三层高低错落的25栋屋宇店铺组成,经营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古玩字画,特色食品等,与市区的商业街相融合。

滕王阁仿古街,既是商业服务网区,又是景观建筑。其仿古的建筑风格与形式和巍峨的主阁浑然一体,相得益彰,有裙衣襟带之效。既古朴又华丽,既点缀了街景,又丰富了园景,创造了一种购物与观赏兼得的优雅环境。

滕王阁北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较为幽静的休憩区,堪称“园中园”。园内茂林修竹,绿草如茵,百花争艳,环境优雅。宽阔的阁前广场将主阁衬托得分外庄严雄伟,充分展现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的恢宏气势。广场与主阁之间,有一条南北贯通的干道。整个北园的建筑,也是碧瓦丹柱、飞檐斗拱,与主阁和谐统一,是游人娱乐休闲的理想之地。

千百年来,滕王阁一直是达官贵人,文人雅士设宴聚首、歌舞升平的地方,而现在的滕王阁已不再是帝王将相声色犬马的场所,它将以崭新的英姿,笑迎八方宾朋,成为中外游客的首选之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0-6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观楼(一)

在景色绮丽的昆明滇池北岸,屹立着一座金壁辉煌的三层楼阁,它建于清朝初期的1690年,是观赏滇池风光的绝妙佳处,这就是昆明大观楼。

据记载,明代以前,现大观楼所在的大观楼公园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湖滩,风景并不美丽。明朝洪武十六年即公元1383年。朱元璋义子沐英留镇云南,被封为“黔国公”。沐英在滇池草海北滨辟黔国水云乡莲池,建造苑圃。

清康熙初年,平西王吴三桂镇守云贵,疏挖了篆塘至草海的运粮河,即现在的大观河。后湖北僧人乾印来此结茅经,修建了一座观音寺。人们也开始在这里叠山元插柳,养花种草,使这里成为一处风光秀丽的园林游览区。由于这里面临滇池,与太华山隔水相望,故又称“近华浦”。康熙二十九年即公元(1690年,巡抚王继文督建大观楼,因登楼视野大开,景致壮观,故名大观。并在其旁相继建了涌月亭、观稼堂、澄碧堂等建筑,近华浦自然成了“远浦遥岑,风帆烟树,擅湖山之胜”的游览胜地。

清道光八年即公元1828年,云南按察使瞿觐光主持重修了大观楼,并把它从二层增加为三层。咸丰七年即公元1857年,大观楼在战火中被毁。到了同治八年即公元1869年,大观楼又得以重修。以后人们虽然对大观楼进行过维修、加固和重新油漆彩绘,但它仍然保持着当年的风貌。

大观楼耸立在一个椭圆形小岛的南端。楼高三层,全楼结构精巧,布局和谐美观,是昆明市区的一座著名的古代亭阁式建筑物。在大观楼内外悬挂着许多匾联、诗刻,其中最为有名的当推清代孙髯写的长联。

孙髯翁,本名孙髯,字髯翁,号颐庵。自幼随父从陕西移居云南。他少年早慧,曾去应童子试,目睹考生要被考官搜身后才能放入应试,孙愤愤不平,认为他们这是把读书人当作小偷、盗贼,自己可以不应试,但决不能遭受侮辱,便掉头而去,从此他再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

孙髯喜欢奇石梅花,自称“万树梅花一布衣”,他一生著作甚多,除大观楼长联外,还著有《金沙诗草》、《永言堂诗文集》,辑录过《国朝诗集》、《滇诗》等,曾修《云南县志》。

孙髯一生贫寒,自得其乐,晚年曾在圆通寺后咒蛟台以卖卦为生,病故葬于弥勒城西,坟墓至今尚在。

他为大观楼书写的那副长联,不但是他创作的一件精品,而且也使大观楼扬名四海。被后人称为“海内长联第一佳者”。广东名士宋湘题联一副:“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他将长联作了高度概括,联语虽短,却写得景象旷远,情怀慷慨,韵味悠长。

长联因大观楼而生,大观楼因长联而更显得蔚为壮观。近代名人由云龙曾写过“与黄鹤、岳阳相衡一样雄奇”的联语。

现在,大观楼公园,除著名的大观楼外,园内碧水涟漪,荷塘鱼跃,亭榭,长廊倒映水中;前临青草湖,遥对西山,青翠如黛,风帆沙鸥,出入烟云碧浪间。正是朝云暮霭,可添画意;风帆堤柳,尽是诗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0-6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观楼(二)

昆明大观楼之所以出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大门两侧悬挂着一副著名的180字的长联。这副长联写景寓情,情景交融,气势奔放,被誉“古今第一联”。

长联的作者孙髯热爱山水、喜交朋友、性格豪放。大观楼落成后,他多次去那里登楼观景。有一次,他见一群文人在那里附庸风雅,写一些半通不通的诗句。孙驻足观之,脸露微笑,这些人见他一介布衣,心中不服,道:“你笑什么,有本事也写啊!”起初孙不想搭理,但这些人你一言他一语,话说得越来越难听,一气之下,便讨来纸笔道:“列位大人,在下班门弄斧了。”说完,一挥而就,写出了一副长联。众人一看,此联对仗工整,意境深远,一时引起轰动,争相传抄。

(画面出文言文长联全文)

长联的上联是:五百里浩瀚的滇池,在我眼前奔涌,敞开衣襟,推开冠戴,这茫茫无边的碧波,多么令人欣喜啊!看吧:东方的金马山似神马奔驰,西边的碧鸡山像凤凰飞舞,北面的蛇山如灵蛇蜿蜒,南端的鹤山如白鹤翱翔。诗人们!何不选此良辰登上高楼,观赏那螃蟹似的小岛,螺蛳般的沙洲;薄雾中的浓树垂柳象少女梳理秀发一般摇曳;还有那漫天的水草,遍地的芦苇,以及点缀其间的翠绿的小鸟和几抹灿烂的红霞,尽情观赏吧!切莫辜负了滇池四周飘香的金色稻谷,明媚阳光下的万顷沙滩,夏日婀娜的莲荷,春天依依的杨柳。

下联是:数千年的往事,涌上我的心头,举起酒杯,仰对长空感叹,那些历史长河中诸多的英雄,而今还有谁在呢?试想:汉武帝为了开辟西南到印度的通道,在长安挖凿昆明湖操练水军;唐中宗派兵收复洱海地区,立铁柱以记功;宋太祖手挥玉斧,面对版图,将西南划在界外;元世祖率大军跨革囊皮筏渡过金沙江,统一了云南。这些伟业丰功,真是费尽了移山的心力啊!但是朝代更替之快,有如傍晚的雨,早晨的云一样的短暂,连幕帘都来不及卷起就很快消失了;就连那纪功的残碑断碣,也都倾颓在夕阳暮霭之中。到头来,只留下几声稀疏的钟声,半江暗淡的渔火,两行孤寂的秋雁,一枕清冷的寒霜。

长联犹如二篇辞赋散文,相互呼应对仗工整,平仄节奏鲜明,读来朗朗上口,实为罕见。上联以浓墨重彩,描绘了波澜壮阔而又妩媚瑰丽的滇池美景,写得生机勃勃,诗意盎然,引人思往神驰,油然而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豪情。下联历数云南史事,把几千年的正统皇朝看作是“断碣残碑”。作者对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提出大胆的怀疑,发出滚滚英雄谁在的质问,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由于态度鲜明强烈,感情沉郁真实,因此有如洪钟长鸣,振聋发聩,开启人心。长联既出,人们击掌赞赏,传抄殆遍,并歌之咏之。嘉兴年间谢琼的《大观楼题壁》诗中,诗人面对壮观景象,想到历史兴亡,思绪万千,却只能尽兴饮酒,不能落笔写诗,原因是“上头题句有髯翁,千年历史已被髯翁的长联写尽了。”

长联不胫而走,引起了统治者的惊恐。

道光年间,云南总督阮云曾篡改长联,把长联所指的历代帝王,偷换成地方官员以及少数民族首领,使长联的中心思想由否定封建统治而变为维护封建统治。入文艺术上因作者思想顽固,显得十分拙劣。因此“滇中人士,颇多烦言。”社会上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软(阮)烟袋(芸台——阮云的字)不通,萝卜韭菜葱,擅改古人诗,笑煞孙髯翁。”

长联经受了历史的检验,至今依然焕发着光采。毛泽东同志生前对长联极为赞赏,能吟咏背诵,曾高度评价它是“从古未有,别创一格。”

现在孙髯翁的这副由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赵藩以工笔楷书刻的长联,仍然完好地悬挂在昆明大观楼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0-6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

很久以来,南京的阅江楼只现身在文人墨客的遐想中,它的美,它的别具一格,都是用文字构建的空中楼阁。

在狮子山上,在古都人的心中,却一直矗立着这座叫做阅江楼的浪漫主义的精神建筑。

虽说在600年前,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已为它量身定做了“碧瓦朱楹、檐牙摩空而入雾,朱帘风飞而霞卷,彤扉开而彩盈”的瑰丽景观,也言之凿凿地渲染了一番自己登楼观景的所见所思,并煞有介事的写了《阅江楼记》,《又阅江楼记》,但终究无法掩饰阅江楼有记无楼的现实,这是朱元璋的遗憾,也是世人共同的遗憾。

公元1368年正月,在这个花朵们还在路上络绎起来的初春,朱元璋终结了元朝的统治,正式君临天下,定都南京,开创了延续200余年的大明王朝。

出身寒门的朱元璋,是个“始为僧,后为王,终为帝”的传奇人物。他曾于1360年在南京的产龙山,以8万人马击败了政敌陈友谅的40万人马。为建立大明王朝奠定了基础。卢龙山成了朱元璋心中的福地,当他一统天下后,不仅为卢龙山赐名狮子山,还打算在山上建一座高耸入云的楼阁,他先是郑重其事的撰写了《阅江楼记》,陈述了建楼可以起到增光添彩,威震四方,登高望远,察奸料敌,布置军事,安抚民心,壮大京师,远慑敌人,观赏风景,一目盈情的作用。其实,建一个楼,哪里需要这么多的理由,以他的帝皇之尊,就算是什么堂皇的理由也不出示,这楼照样可以应令而起,他这么煞费苦心的,倒是让人从他民主的专相下看出了他内心的一些忐忑,因为依当时的国情,建这么一座楼肯定是勉为其难的,那一丝忐忑,最终使阅江楼的兴建在刚打好地基时就划上了句号,所谓君王无戏言,朱元璋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于是又写了《又阅江楼记》,说是不建楼是顺应天意民意,又说臣本就是想通过发动群臣写《阅江楼》发现人才。理由虽牵强,一看就是托辞,倒也难为了皇帝努力自圆其说的认真和用心良苦。

虽说朱元璋建阅江楼未遂是件憾事,但无疑是明智的,他将精力、财力投入了修建城墙、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巩固统治的大业中,只是可怜了差一点就功成名就的狮子山,未及拜谢明大祖的皇恩浩荡,就被打入了冷宫。在阅江楼的地基上,长不成高楼只好长成了荒草野树,这一长,就从1374年长到了1999年的2月。

1999年2月,南京市决定由下关区投资400余万元,在狮子山原址建阅江楼,2001年9月,阅江楼终于出世。

阳光下的阅江楼光彩照人,楼型呈“L”型。主翼面北,次翼面西,在两翼上凭栏都可远眺长江浩荡,江帆离离。阅江楼主楼在两翼的犄角处,外四内三,共计七层,总高度为51米,总建筑面积为5000多平方米,两翼各以歇山顶层次递减,错落有致如琴键伫立,似乎在等待忽然而来的风的手指,层面覆盖黄色琉璃瓦,远看若沉睡的黄金,而绿色琉璃瓦缘边,又如云翠初醒,尽显人间瑰丽。檐下斗拱彩绘,艳丽纷呈,一如盛妆的传奇。

夜色中的阅江楼,美仑美奂,宛若天上宫阙散步人间。

它的璀灿华美让所有的赞美文字都黯淡、苍白。

它的通透轻灵,让所有掌灯的街市都不敢重施脂粉。

如果它是一个美梦,相信没有眼睛愿意醒来。

如果它是一曲天籁,相信没有耳朵舍得离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0-6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下)

阅江楼如一方形制古老的玉玺,轻轻地落在了南京山水画的纸面上。

它是古都人对逝去时光的追忆。

它是历史午夜梦回时小憩的驿站。

它是被春风拍醒的在史册中沉睡已久的袅娜典故。

虽然阅江楼和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比肩而立时,多了一份妆容的亮丽,少了一份久经风霜的沧桑,虽然它不是古董,但它是一件艺术珍品,虽然它不是沉默的文物,但它是鲜活的杰作。

但是,这并不影响它泰然自若的跻身四大名楼。

阅江楼站得高,狮子山高70米,阅江楼高50米,120米的高度,使它能比别的楼收获更多的仰望。

阅江楼精美绝伦,身逢盛世的阅江楼可以享受足够的经济和现代建筑工艺的关怀,从整体造型到细节的安排,无处不匠心独具,几至完美。

阅江楼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朱元璋的《阅江楼记》,宋鎏的《阅江楼记》,出神入化的笔墨让后人凭空对根本没有在过的一座楼耳熟能详,就如昨日刚刚见过,这虽无却胜有的阅江楼的传奇历史,一直如编钟之乐。清澈、悠远地散掷在狮子山的眉间、胸口、掌上,它让阅江楼的建成不但是出世,更是回来。

一位宫廷画家根据朱元璋文章中的描述,画了一幅阅江楼的画,画面很美,可惜无法建造,今天原阅江楼比那宫廷画家梦想中的阅江楼更恢宏、更瑰丽。

阅江楼中,有一幅中国最大的景德镇瓷画。说的是明朝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事,郑和曾在狮子山的南面建了造船厂,并亲率几百只大船,2万7千万人的船队七下西洋,开创了古代中国乃至世界的航海之先河,让这段辉煌的历史和阅江楼相伴相守,的确是相得益彰,相映生辉。

百狮台是阅江楼的镇楼之宝,它是国内独一无二的红木珍品,上面共刻有100只狮子,雕工精湛,惟妙惟肖,这100只木狮子将和外面的石狮子一起,玉成千狮之山狮子山的美名。

阅江楼的底层,有一张九龙椅,虽说是明代皇帝宝座的复制品,但因原件已损坏,它现在其实是唯一完好的明代形制的龙椅,在这张龙椅上小座,也算是感受一下皇帝当年的心情,同时也不免暗生联想,只要国家兴盛,天下太平,哪怕是坐小板凳,也是一样可以有一坐龙椅的成就感的。

“得水载舟”,是明代皇帝的座佑铭,将它留置阅江楼中,是想让它惠及更多人,并不是只有皇帝才用得上这几个字,每个置身社会的群体中人都可以从中受益。

阅江楼有绝无仅有的皇家气派,因为南京出过十姓二十六位帝王,所以这里的建筑可以按照皇家的风格建造,在阅江楼上推开间窗,抚摸廊柱,或是走过转角,随时都有可能邂逅皇家宫殿的情节。

阅江楼的装饰共用了11公斤24K纯金,它们营造了四个字:“金碧辉煌”。

遥想当年,身为皇帝的朱元璋只能在纸面上、笔墨间登临阅江楼,凭栏远眺想象中的如画山川。而今天,每一个普通的百姓都可以袖着手闲闲地拾阶而上,在真实的阅江楼中走走看看,在楼顶层的金龙藻井下煞有介事的咳嗽两声,再绝绝然的下楼离开,像一阵风从容地经过春天的花树。

今日阅江楼,以古典的形式,定格了历史的告白。

今日阅江楼,以时尚的内心,接受着来来去去的问候和告别。

天空因阅江楼而异常高远、含蓄。

风景因阅江楼而异常丰盛、深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天台领先的地方门户服务平台
  • 客服电话:13968580055
  • 客服QQ:808508
门户服务
    

浙公网安备 33102302000043号


浙ICP备11032801号-2
 
天台之窗订阅号
天台之窗服务号
Copyright  ©1998-2024  天台之窗  Powered by  Discuz! X3.5    ( 浙ICP备11032801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