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高兴 2025-3-7 20:32 |
---|
签到天数: 4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

楼主 |
发表于 2020-9-27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3)法军在镇南关战役时,以真法兵居前,黑兵次之,越南兵再次之的顺序排列。所谓真法兵,就是从法国本土调来的正规法国陆军,由训练有素的职业军人组成,战斗力最强。所谓黑兵,就是北非阿尔及利亚,法国殖民地调来的士兵,通称朱阿夫雇佣兵,其实军服配色与正规法军大致相同,但款式很特别,宽袍大袖充满异域风情,成为当时北非法国殖民地雇佣军的统一制服。他们来自北非沙漠的黑人士兵,能够经受严酷的训练,战斗意志强悍,擅长白刃战是法国对外战争中雇佣军的主力。所谓越南兵,就是招募越南本地信奉天主教的越南雇佣兵,往往训练不足,战斗力低下,没有战斗意志,但因为本地人的缘故,许多人能听会讲中国话。特别熟悉逃跑路线,虽然常打败战,但总能逃掉不少,他们当中还有不少人,是华人后裔,扛枪吃饷,得过且过。在这些人当中,就有王乃斌安插的“座探”。
接到“座探”密报后,王乃宾马上呈报冯子材,冯子材立即抓住战机,除了固守东西两座山峰和正面长墙外,立即派出一支精兵,趁着夜色掩护前去包围,早已疲倦不堪,因没有后勤补给而发生兵变的法军左翼部队。第二天上午,法军遭到三面围攻,腹背受敌,而且弹尽粮绝,不得不后撤退往文渊、凉山方向,此次战役法军伤亡近300人。士气低落,冯子材率领大军乘胜追击法军,3月26日一举攻克文渊,3月29日攻克战略重镇凉山。共歼敌近千人,伤亡一千六百多人,取得了近代史上,中国对列强作战难得的一场大胜利。此后,在英国的调停下,李鸿章和法国公使在天津签署“中法天津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中国放弃对于越南的宗主权,越南彻底脱离中国藩属国的地位,归法国管理,中国军队撤出越南,法军则从台湾撤军。
在这场战争中,冯子材精忠报国,雄才大略,身先士卒,近70岁的高龄为保家卫国率军出战,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带领两个儿子驰赴沙场,展现出了民族气节与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令王乃斌十分钦佩;而王乃斌也在此战争中,作为冯子材随军幕僚,主管情报收发与后勤;工作一丝不苟,处事精心谋划,总能未雨绸缪。多次在关键时刻展现出超人谋略。在重大决策时,与主帅不谋而合,深得冯子材赞赏。王乃宾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冯子材的心腹爱将,和难得的生死知己,战斗的赤胆忠诚,加上推心置腹地难求知音,冯子材与王乃宾之间从此结下不解之缘。
战后冯子材把长女,许配给王乃宾的长子,但不幸的是,冯长女未婚先逝,王家仍迎其灵柩,并接回廉州安葬。冯子材继续把小女儿许配王乃宾次子,两家结为秦晋之好,一度成为廉州府地的民间佳话,流传至今。现在合浦县廉州镇的槐园(花楼)的主人王崇周就是王乃宾的亲孙。王崇周书名传冕,字崇周,号玉华、觉非。出生于1907年11月29日,王崇周父亲,王师浚(光绪乙酉年--民国乙丑年)字少寅,号均治,晚清资政大夫,任过民国初年合浦县长。
王乃宾,从这场中法战争中,揭示和暴露出当时中国清政府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和存在的诸多问题。诸如清军,虽然此战清军装备了,部分洋枪洋炮,但严格来说仍然是一支古代军队,从清军的结构组织、训练水平、战术思想、以及军官的战术素养都还停留在古代封建军队的水平上。而法军已经是标准的近代军队,并正在向现代化军队的方向发展,军队的组织结构、训练战术、军官战术素养都不是清军所能比拟的,双方军队甚至不止是有一代的差距。虽然此战清军艰难获胜,但却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令人惨痛。经过无数次反思他终于找出了答案。觉得,光学习运用西方的器物,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相应的思想信仰与制度变革的根本性质,最终还是造成落后挨打的局面。
出于对国家民族振兴的考虑,要想从根本上改变,首先就要从读书文化,思想育人开始变革,就要先从小娃娃学习开始改革。于是,他向冯子材提出了“全面实施普及读书强人,文化兴邦御侮的建议”,并得到已敕封为飞虎将军,太子太保冯子材的欣然赞同和鼎力支持,此建议上报两广总督张之洞后也得到同意和批复:“普及教育,民之所望,国之所倚”同时指定王乃宾全权负责执行。
相传,从道光二十三年(1897年),王乃宾下令停办旧私塾,征召教师和读书人到农村基层,在宗族祠堂或晒谷场开办农民、平民识字班和小学讲授读书强人,兴邦强国的道理,并组织书院教师编写现代的教材,派人前往广州,学习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现代课程。开办师范班,在廉州府所属四县合浦、钦州、灵山、防城兴办小学,招收农民、平民子弟读书,兴学运动发展迅速得到当地广泛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起,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仅八年的时间里,单是合浦一个县就开办小学二十二间,其中高小,学校就有八间。还把海门书院改为廉中府中学堂,即今天廉州中。将龙门书院改为合浦县官立高等小学堂,即今天廉州中心校。改革后的小学除了国文(语文)、经史(历史)之外,还增加算学(数学)、体操(体育)、歌乐(音乐)、图画(美术)等课程。与此同时,冯子材在钦州、防城自办的讲武堂,改为少年军校并向广大农民、平民招生,绝大部分穷苦农民的孩子得到免费入学学习的待遇。据说当时王乃斌为了办学,捐献自己毕生的俸禄,作为专款用于改制廉州府海门书院,为新制示范中学、开办示范新制小学,以带动廉州府所属防城、钦州、合浦、灵山四县,普及新制小学教育,不断提升改制力度和成效。王乃宾还鼓励其子,王少寅、王筱秋两位晚清的资政大夫,遵照其父嘱,参照广州顶级学校标准,把海门书院扩大并切底改制成廉州中学堂,作为县办重点示范中学。
据说当年廉州府中学堂,首任校长刘润纲举人。在校门两侧,照壁分别题写“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八个字。在学校校务处一楼横额提书,“纪念王少寅,王筱秋先生”。在廉州府学堂操场旁建,“三总学会”楼,由三区四乡父老乡亲捐款建造,专供边远地区穷困学生住宿。当时学校还专门聘请一批廉州府籍的大学毕业生任教,不出几年廉州府中学堂就进入省市名校之列,升格为省立第十一中学,校长专由省府直接任命。成为广东省钦廉四县最高学府。
王乃宾去世之后,其孙王崇周、王广轩兄弟遵照其遗嘱建成,以王乃宾之名号为校名的雁秋小学,即现在合浦县廉州镇第二小学的前身。该校当时的校园设施、师资、免费教育等均具有示范作用。至此,廉州府四县,初步实现由封建教育体制,向现代中小学体制的变革。由王乃宾首创的“普及读书强人,文化兴邦御侮”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大力推行改革教育。改制旧制的启蒙教育运动,获得朝野上下与民众的一致支持,最终获得朝廷嘉奖,并御赐牌坊表彰。宣统继位后,清廷早已摇摇欲坠.欲以文化兴邦来扭转危局,于是旧案重议。宣统三年,(1911年)诰封王乃宾为正一品光禄大夫,当时合浦县属广东省管辖,是有史以来,廉州府地唯一获得最高文官职位之人。朝廷还赐建,“急公兴学”牌坊,于宣统三年,(1911年)建成。“急公兴学”牌坊位于今合浦县廉州镇廉南路,此地原是廉州乾江大道的出口,廉乾大道是廉州府城通往乾体水师营的专用大道,相当于今天的国防公路,“急公兴学”牌坊能够选择此地兴建,可见非一般人物,能够获得如此之荣耀。
“急公兴学”牌坊为精雕城门式样,但又不同以往的石柱、石板的简架结构。牌坊顶和牌坊面均雕刻有半立体的祥云纹雕饰,四个大立柱由四个葫芦墙加固,三个拱门形状如城门巍峨高大、浑厚庄严。牌坊建成后成为合浦的历史地标之一。建成之日,廉州府及所属四县官员齐聚晋谒,其后廉州府籍民国时期将领二十多人,及海外归侨也都慕名而来纷纷上前参拜。但极为可惜的是,“急公兴学”牌坊在抗日战争期间被兵燹损毁……
王乃宾首创的“急公兴学”运动,初步实现了由封建教育旧制度,向现代中小学新体制改革转变,唤醒民众“普及读书强人,文化兴邦御侮”使当时,钦廉地区迈进了进步社会的发展轨道。他改革教育旧制,停办封建旧私塾改制成新制小学,还令平民子弟,能破天荒的进入学堂,学习读书,接受新教育,新思想,彻底唤醒了广大民众。
觉醒起来的新民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们,后来纷纷投身爱国救亡运动,积极参加由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先后参加钦廉起义和后来的镇南关(友谊关)革命起义。惨遭失败后,他们仍然没有放弃,继续投身革命,驰骋沙场,前赴后继,终于推翻了满清王朝。民国开国元勋陈济棠就是其中的一位。通过“急公兴学”运动,孵化培育了一批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人才,如清华大学毕业的王通远、石伟;北京大学毕业的赖振声,中山大学毕业的岑麟祥、岑麒祥、岑酵祥,其中岑麒祥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教授,还有:王普远、罗慷烈、陈瑞征、庞家瑰、孙佰余、王宗炎、李英敏、邹瑜等等一大批国家栋梁。
据说 2015年新中国原司法部部长,邹瑜,在参加廉州中学百年校庆时说:“廉州中学办学先人一步,历史悠久、素质高,我是慕名而来的外省的学生之一,就读廉州中学改变了我的一生。”又如著名法学家,合浦籍龙大均,其出生贫寒受惠于“急公兴学”运动,获得入读小学后,考入廉州中学,后又得到了王崇周的资助,考读大学和出国留学,成为合浦第一位留洋博士,被选为民国第一届国家立法院立法委员,当时广东南路仅有他一个名额。还有,陈济棠,出身贫寒的亦耕亦读家庭,因“急公兴学”运动能免费入读冯子材的少年军校,后来受教官的赏识,介绍其加入同盟会;陈铭枢原是广东水师提督陈均义的警卫员,因其是唯一入读小学的缘故,后被选送保定陆军学校深造加入同盟会,他曾参加辛亥革命武昌保卫战,北伐中亲率“铁军”攻坚克难,抗日战争期间又支持十九路军淞沪“一二八”抗击日寇侵略。其二人后来都自称受“急公兴学”之恩泽。民国初年,合浦籍将领纷纷参拜“急公兴学”牌坊,因为“急公兴学”运动唤醒了他们投身革命,推翻满清王朝为民国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也是革新除弊的开始,正是他们引领廉州府地区,由封建旧制时代走向进步社会的开端。
“急公兴学”运动是一场爱国主义的启蒙教育运动,兴学提出之时正值国难当头,中华民族危机四伏,国家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境地。兴学运动宗旨就是:文化教育兴邦。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清廷御赐“急公兴学”牌坊首个字“急”字,就可以看出当时挽救国家危难,已到了迫在眉睫;因此,唤醒民众,兴邦御侮,刻不容缓;而兴学运动,对象是广大平民阶级,因此深得广大民众的欢迎,一经推出就犹如,星火燎原,通过近十年的努力,仅仅是合浦一县就开办小学二十多间,其中中学八间,并已覆盖到乡镇一级。广大青少年学生们,在“读书自强,兴邦御侮”的爱国主义精神熏陶下,更加刻苦自励,人人奋发图强,社会生活风清气正。在这种环境影响下,廉州府地区:防城、钦州、合浦、灵山先后发生辛亥革命暴动,其中涌现出一大批推翻满清王朝的民国将领。其中师团长以上就有二十多名,人数之多在当时两广地区绝无仅有,乃至于全国也是罕见。
“急公兴学”运动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开始培养新型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在某些方面解放了思想,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土崩瓦解,加快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在晚清时期掀起了一股革新潮流,打破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思想,为以后的新思想革命奠定了充实的基础。所以说“急公兴学”运动意义非常重大。而故事中,冯子材、王乃宾等无数先贤,舍身取义、精忠报国、奋发图强、志愿担当、崇高卫国为民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其展现出的民族气节与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必将世代铭记千古弘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