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新闻
商业信息
旅游
网友爆料
畅所欲言
爱心
摄影
戏曲
体育
诗词文学
情感世界
二手房源
家在天台
美容健康
二手市场
网友相约
亲子
电脑
招聘求职
休闲灌水
投资理财
打工生活
户外运动
帮忙
站务
精彩图文

徐霞客游记·天台山

[复制链接]
查看: 1081|回复: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0-18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徐霞客游天台山(上)

(片头)

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徐霞客28岁,农历三月,江南大地春意正浓,徐霞客东渡大海游览了普陀落迦山之后,从宁海县起程,前往天台山。

[画面化作一幅《徐霞客浙游路线图》,随着画外音,地图上与之相应的一段游历路线红线流动,沿途地名依次闪亮。流动的红线指向浙东沿海的一座名山,“天台山”的地名闪亮,并迅速放大推出本集片名:徐霞客游天台山(上)]

[一组天台山的综合镜头]

天台山位于浙东台州地区,东邻大海,南连雁荡,西衔括苍,北接四明,主峰华顶山,海拔1318米。古时按星纪分野,天台华顶正对天上的“三台”星座,故以“天台”名山。天台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约187平方公里,景区内山峦蜿蜒起伏,洞壑幽深奇瑰,流泉飞瀑遍布。天台山不仅以奇丽的山水取胜,同时亦以“佛国仙乡”名重海内外。天台山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天台山的“桐柏宫”是道教南宗的祖庭。

[通往华顶的一条登山道上,两双穿着山袜、芒鞋的大脚在移动]

四月初三日一大早,徐霞客带着僧人莲舟攀登天台山的最高峰华顶。此时正值清明时节,江南大地乍雨还晴,春意萌发。他在《游天台山日记》中写道——(字幕):“雨后新霁,泉色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

[字幕隐去,天台主峰华顶,由远及近,渐渐进入画面……]

华顶是天台山的最高峰,登其巅,近可俯瞰脚下群峦叠翠,远可眺望东海万顷波涛,故又称为望海尖。霞客经华顶庵、太白堂、循着一条登山小道,直达峰顶。对于华顶的景色,他在《游记》中作了这样的描绘:(字幕):“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

[字幕隐去,画面出现山腰山花烂漫,山顶花不绽蕾,草结浓霜的特写镜头]

徐霞客敏锐的观察力,使他发现了高山植物分布中,因海拔高度不同、气候冷暖变化而造成的景观差异。

[石梁飞瀑]

从华顶下来,山景更加奇丽,徐霞客来到了天台著名的胜景——石梁飞瀑。这是一块山间谷地,青山四合,如列画屏,一座天然石桥飞架于两崖之间,其状宛若一硕大无比的屋梁,故称之为“石梁”。两股清澈见底的山涧在此汇合从石梁下坠入深潭,水练飞舞,声震如雷,形成了落差30余米的石梁飞瀑。徐霞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石梁飞瀑,第一天他驻足瀑底仰观,记下了:(字幕)“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的赞语。

第二天,他又从石梁上方的山坡上俯瞰飞瀑,左测、右顾,观察得十分细致。继尔,他又大着胆子,从石梁上面走了一回。(字幕):“梁阔尺余,长三丈,架两山坳间。两飞瀑从亭右来,至桥乃合流下坠,雷轰河 ,百丈不止。余从梁上行,下瞰深潭,毛骨俱悚。”

徐霞客在《游记》中四次写到石梁飞瀑的景色,他不仅对石梁飞瀑远眺、近察、俯瞰、仰视,对它作了全方位的考察;而且还翻山越岭,溯涧而上,去寻找飞瀑的源头。一种务真求实、顽强执着的探索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断桥·珠帘·铜壶滴漏]

四月初四,徐霞客在石梁飞瀑近旁的中方广寺用午膳,听一寺僧说,断桥、珠帘的景色尤胜,于是先不吃饭便直奔珠帘而去。这是一个曲折回旋的三折瀑,上层两石斜接,拼而不合,故称断桥。水从两石缝中流过,直泻深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流急瀑涌,玉碎珠飞;下层潭口宽阔,溪底却横有一道石坎,瀑泉流过,颇有声势。徐霞客对此优美的景色,像个“老顽童”似的(字幕):“赤足跳草莽,揉木缘崖”,玩得十分开心,他在《日记》中写道(字幕):“各极神奇”!

[古杉围绕的万年寺]

午后,徐霞客从石梁飞瀑前行十五里抵达万年寺。该寺创建于唐,寺内的藏经阁珍藏着南北两部大藏经,那是佛教最著名的典籍之一。足见该寺的地位。常言道“深山藏古寺”,万年寺古树掩映,环境清幽,真是个“天个名山僧占多”!徐霞客也对此发出了赞叹(字幕):“寺前后多巨杉,悉三人围,鹤巢于上,传声嘹呖,亦山中一清响也。”

[字幕隐去,画面化作寺前一株古杉的特写。]

《徐霞客游记》中的这段之字,向人们传递出一个生态信息,300多年之前天台山曾经是鹤的家园,可如今却已难觅它的踪影了。

[明岩·寒岩]

初五这一天下起了淅淅沥沥的细雨,可徐霞客游兴未减,他冒雨骑马西行50余里,去寻访人们传说中的寒山、拾得两位诗仙的隐居之地。明岩与寒岩其实是同一座山上两个相邻的洞穴山崖。明岩地处两山回合处,四周峭壁如城,洞深数丈,广可容纳百人。岩中有一口井,久旱不竭,颇为奇绝。岩外还有一石峰,峰顶分为两石,远望恰如两个僧人,人们说这便是寒山、拾得的化身,真是造化的杰作!

寒岩石壁如劈,其上洞穴甚多,半山腰有一洞,宽80余米,深百米许,平展广敞,如厅堂华屋。循岩壁右行,岩坳处有两石对峙,下分上连,当地称之为“鹊桥”,其姿可与石梁争奇!

[片尾]

徐霞客游天台山(下)

[片头]

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徐霞客47岁,这是他一生中第14次出游。离他第一次游天台山已过去了19年。这一年他先后两次游历天台,在《徐霞客游记》中均有详细的记述。

[画面化作一幅《徐霞客浙游路线图》,随着画外音,地图上与之相应的一段游历路线红线流动,沿途地名依次闪亮。流动的红线指向浙东沿海的一座名山,“天台山”地名闪亮,并由远及近迅速放大,推出本期片名:徐霞客游天台山(下)]

[一组天台山风光的综合镜头]

天台山位于浙江省天台县北,系仙霞岭的支脉。天台山素以“幽、奇、清、古”为主要特色,有“大八景”和“小八景”之分。大八景为:赤城栖霞、双涧回澜、华顶归云、螺溪钓艇、石梁飞瀑、琼台夜月、桃源春晓、寒岩夕照;小八景为:清溪落雁、断桥残雪、桐柏飞瀑、经台观日、幽溪古寺、洞壶滴漏,南山秋色。这大小八景以奇岩异洞、险水怪瀑、古楼雕轩、道阙梵宫、珍树奇花,称著于世。

[夜色朦胧中的华顶寺]

三月十四日徐霞客由宁海骑马向天台进发,十五日抵达天台山,投宿于天台峰顶的华顶寺。入夜,寺院幽寂无声,月华晶莹朗润,霞客独自一人信步登山,不经意间,登上了华顶东峰的望海尖,直到半夜子时,才返回寺院宿息。

[华顶日出的壮丽景色]

次日凌晨,霞客又披着晨雾,直上华顶。这一次终于如愿以偿地看到了天台山壮丽的日出,尽管衣裳和鞋袜全被露水打湿了,可他游兴甚浓,回到寺中将衣服烤干之后又兴匆匆地赶往分水岭,再一次去与“石梁飞瀑”相会。

[隋代古刹国清寺]

此后两天霞客游了龙王堂、寒风阙、大悲寺后,来到隋代古刹国清寺。该寺始建于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为高僧智者大师所开创。寺院建筑主体有四殿、五楼、六堂,共计屋宇600多间,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之一。国清寺大雄宝殿中的如来佛像为青铜浇铸,重达10吨,殿两侧的“二十诸天”全用金丝楠木雕成。寺内珍藏着丰富的宗教文物,如贝叶经、古钵、古碑、御赐佛经等,寺院中还保存着一棵有1200多年树龄的隋代古梅,老树繁花,堪称奇绝!国清寺是我国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这一宗教流派远播海内外。

[赤城山]

二十日,徐霞客自雁荡山折返,重游天台以西的赤城山。这座山的四面,绝壁如削,宛若城堡,又加岩石为紫红色,故称赤城。相传怪僧道济,人称“济癫”,原系天台山下一个大户人家的公子,少年时因信佛在赤城山寺院出家为僧,后来周游四方,成了一名济世救贫的“济公活佛”,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济公的奇妙故事。至今,赤城山仍以“济公故里”名扬四海。

赤城山洞穴遍布,最著名的有香云、瑞霞、华阳三洞。如今洞内大多陈列着与济公有关的摩崖石刻与佛教塑像。徐霞客在考察赤城山时首先发现了“丹霞地貌”这一地貌特征,他在《游记》中写道(字幕):“至赤城麓,仰视丹霞层亘,浮屠标其巅,兀立于重岚攒翠间”

[字幕隐去,重现赤城山麓的紫色崖壁]

从地质史上讲,天台山脉的岩层形成于白垩纪,因岩石中富含铁质,经水流冲刷与氧化后,颜色逐渐变为红色,当今地质学上称它为“丹霞地貌”。而这“丹霞”两字,就来源于徐霞客对这一类地貌的准确描述。

[琼台·桐柏宫]

琼台、双阙在赤城山北麓。一峰突起,卓立如柱,山顶平旷如台,故称琼台。台后悬崖绝壁前,两石对峙如门,人称“双阙”。琼台底下的山谷中,有一座非常著名的道观——桐柏宫,相传道教南宗的泰斗张伯端,曾在此撰写《桐柏道藏》,因而天台山的桐柏宫也就成了道教南宗的祖庭。

[桃源春晓]

“桃源春晓”为天台八景之一,因有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仙的传说,而名声在外。桃源位于天台山西北的桃源坑中,是一处涧随山转,峰如屏列,碧潭雪瀑,映照其间的峡谷景观。主要景点有桃花坞、鸣玉涧、双女峰、桃源洞、合翠峰、金潭桥、会仙岩等,仅凭这些美丽的景名,你就可以想见其景观的优美了。徐霞客曾几次寻访天台桃源,都因走错了路面未能一睹其真容,直到明崇祯五年他第三次游天台时,才终于见到了桃源的风采,他在《游记》中写道(字幕):“由涧口入里许,得金潭桥,由此而入,两山愈束,翠壁穹崖,层累曲折,岚翠交流,几不能行……”

[字幕隐去,画面化作一条流淌的溪涧]

徐霞客寻访桃源除了凭吊前人传说中的古迹之外,更主要的是为了探明天台山脉众多山涧溪瀑的源头与走向,经过多年的实地踏勘,徐霞客终于弄清了天台山脉水系的分布与走向,并在《日记》中作了具体而又准确的记录。这一份珍贵的科学考察资料,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天台山脉水文地质及自然环境的变迁,仍有着重要的价值!

(片尾)

(不是老黑写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天台领先的地方门户服务平台
  • 客服电话:13968580055
  • 客服QQ:808508
门户服务
    

浙公网安备 33102302000043号


浙ICP备11032801号-2
 
天台之窗订阅号
天台之窗服务号
Copyright  ©1998-2024  天台之窗  Powered by  Discuz! X3.5    ( 浙ICP备11032801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