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新闻
商业信息
旅游
网友爆料
畅所欲言
爱心
摄影
戏曲
体育
诗词文学
情感世界
二手房源
家在天台
美容健康
二手市场
网友相约
亲子
电脑
招聘求职
休闲灌水
投资理财
打工生活
户外运动
帮忙
站务
精彩图文

[诗词] 诗词入门-------诗词格律十讲(作者:王力)

  [复制链接]
楼主: 裴采娟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0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词的平仄
  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全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最明显的律句是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有些词,一读就知道这是从七绝或七律脱胎出来的。例如《浣溪沙》四十二字,就是六个律句组成的,很像一首不粘的七律,减去第三、第七两句。这词的後阕开头用对仗,就像律诗颈联用对仗一样。《菩萨蛮》前後阕末句本来用拗句(仄平平仄平),但是後代词人许多人都用了律句,以致万树《词律》不能不在第三字注云“可仄”。如果前後阕末句都用了律句,那麽,整首《菩萨蛮》都是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组成的了。不过要注意一点:词句常常是不粘不对的。像《菩萨蛮》开头两句虽然都是律句,但它们的平仄不是对立的。
  
  不但五字句、七字句多数是律句,连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八字句、九字句、十一字句等,也多数是律句。现在分别加以叙述。
  
  
  
  三字句。——三字句是用七言律句或五言律句的三字尾。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如“须晴日”,平仄仄如“俱往矣”,仄平平如“照无眠”。两个三字律句用在一起如“青箬笠,绿蓑衣”。
  
  四字句。——四字句是用七言律句的上四字。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如“天高云淡”,仄仄平平如“怒发冲冠”。两个四字律句用在一起如“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如果先平脚,後仄脚,则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六字句。——六字句是四字句的扩展,我们把平起变为仄起,仄起变为平起,就扩展成为六字句。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如“我欲乘风归去”;平平仄仄平平如“红旗漫卷西风”。两个六字律句用在一起如“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八字句。——八字句往往是上三下五。如果第三字用仄声,则第五字往往用平声;如果第三字用平声,则第五字往往用仄声。下五字一般都用律句。第三字用仄声的如“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第三字用平声的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九字句。——九字句往往是上三下六,或上六下三,或上四下五。一般都用两个律句组合而成,至少下六字或下五字是律句。如“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十一字句[30]。——十一字句往往是上四下七,或上六下五。下五字往往是律句。如“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又如“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词中还有二字句、一字句、一字豆[31]。现在再分别加以叙述。
  
  
  
  二字句。——二字句一般是平仄(第一字平声,第二字仄声),而且往往是叠句。如“山下,山下”。又如王建《调笑令》,“团扇,团扇。……弦管,弦管”。个别词牌也用平仄,如辛弃疾《南乡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一字句。——一字句很少见。只有十六字令的第一句是一字句。
  
  一字豆。——一字豆是词的特点之一。懂得一字豆,纔不至於误解词句的平仄。有些五字句,实际上是上一下四。例如“望长城内外”,望字是一字豆,“长城内外”是四字律句。这样,“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和“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就成为整齐的对仗。
  
  特种律。——特种律句主要指的是比较特别的仄脚四字句和六字句。仄脚四字律句是“平平仄仄”,但是特种律句则是“仄平平仄”(第三字必平);仄脚六字律句是“仄仄平平仄仄”,但是特种律句则是“仄仄仄平平仄”(第五字必平)。《忆秦娥》前後阕末句,依《词律》就该是特种律句。其实,前後阕倒数第二句也常常用特种律句。如“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如梦令》的六字句也常用特种律句。如“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直指武夷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又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却道海棠依旧”,“应是绿肥红瘦”。
  
  拗句。——大多数的词牌都是没有拗句的。但是,也有少数词牌用一些拗句。例如《念奴娇》前後阕末句(如“一时多少豪杰”,“一樽还酹江月”),《水调歌头》前阕第三句上六字(如“不知天上宫阙”),後阕第四句上六字(如“一桥飞架南北”),都是“平平平仄平仄”,就都是拗句。
  
  总之,从律句去了解词的平仄,十分之九的问题都解决了[32]。

(三)词的对仗
  词的对仗,有固定的,有一般用对仗的,有自由的。
  
  固定的对仗,例如西江月前後阕头两句。此类固定的对仗的很少见的。
  
  一般用对仗的(但也可以不用),例如《沁园春》前阕第二三两句、第四五句和第六七句,第八九两句;後阕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第七八两句。又如《念奴娇》前後阕第五六两句。又如《浣溪沙》後阕头两句。
  
  《沁园春》前阕第四五六七两联,如“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後阕第三四五六两联,如“惜秦皇汉武,略轮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是以两句对两句,跟一般对仗不同。像这样以两句对两句的对仗,称为扇面对[33]。

凡前後两句字数相同的,都有用对仗的可能。例如《忆秦娥》前後阕末两句,《水调歌头》前阕第五六两句,後阕第六七两句,等等。但是这些地方用不用对仗完全是自由的。
  
  词的对仗,有两点和律诗不同。第一,词的对仗不一定要以平对仄,以仄对平。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又如“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城对河,是平对平;外对下,是仄对仄)。第二,词的对仗可以允许同字相对。如“千里冰封”对“残阳如血”。
  
  除了这两点之外,词的对仗跟诗的对仗的一样的。
  
  词韵、词的平仄和对仗都是从律诗的基础上加以变化的。因此,要研究词,最好是先研究律诗。律诗研究好了,词就容易懂了。

[1] 这是根据《类编草堂诗馀》所分小令、中调、长调而得出来的结论。
  
  [2] 万树《词律》共收一千一百八十多个“体”。徐本立《词律拾遗》增加四百九十五个“体”。清代的《钦定词谱》共有二千三百零六个“体”。
  
  [3] 大中,是唐宣宗年号。
  
  [4] 这是依照一般的说法。
  
  [5] 原名《渔父》。
  
  [6] 曲终叫做阕(que)。一阕,表示曲子到此已告终了。下面再来一阕,那是表示依照原曲再唱一首歌。当然前後阕的意思还是连贯的。
  
  [7] 字数不同如《菩萨蛮》,平仄不同如《浣溪沙》,详下节。
  
  [8] 旧法,前後阕中间空一格。现在分行写,中间空一行。
  
  [9] 但是改为横排。
  
  [10] 其所以不止举一首,是要显示词人依谱填词的严格。
  
  [11] 字下加小圆点的都是入声字。不要按现代普通话的声调去了解。下同。
  
  [12] 这很像一首不粘的七律减去第三、第七两句。
  
  [13] “兴”,去声。
  
  [14] 这句第一字可平,第三字可仄,但是不能犯孤平。这就是说,如果第三字用仄,则第一字必须用平。後阕末句同。
  
  [15] “看”,平声。
  
  [16] “漫”,平声。
  
  [17] “昨”字未拘平仄。
  
  [18] 双调用‖号表示前後阕同。下同。
  
  [19] 依语法结构,应该标点为:“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这裏是按词谱断句。
  
  [20] 这个词调的平仄相当灵活。前阕第三句、後阕第四句为一个十一字句,中间稍有停顿,上六下五或上四下七均可。但是近代词人常常把它分成两句,并且是上六下五(参看张惠言《词选》所录他自己的五首《水调歌头》)。毛主席的词也是按上六下五填写的。这调常用一些拗句,如毛主席词中的“子在川上曰”,“一桥飞南北”,苏轼词中的“不知天上宫阙”,“起舞弄清影”等。
  
  [21] 跟《水调歌头》一样,这个词调的平仄相当灵活,而且用拗句。
  
  [22] 依语法结构,应该标点为:“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裏是按词谱断句。
  
  [23] 依语法结构,应该标点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裏是按词谱断句。
  
  [24] 第一句可以用韵。
  
  [25] 调中有四句“仄平平仄仄”,都应该了解为上一下四,即仄+平平仄仄。
  
  [26] 这一句,依《词律》应分两句,即平平,仄仄平平。但是,一般都作六字句。
  
  [27] 成吉思汗是蒙古人名,不拘平仄。
  
  [28] 戈载《词林正韵》的韵目依照《集韵》,现在改为“平水韵”(即第二章第二、六两节所讲的诗韵),以归一律。
  
  [29] 具体的字见於附录《诗韵举要》。下同。
  
  [30] 十字句罕见,不讨论。
  
  [31] 豆,就是读(dòu)。句稍有停顿叫豆。一字豆不须点断,只须把五字句看成“上一下四”就是了。
  
  [32] 关於词的平仄,还有许多讲究。如有些地方该用去声,有的地方该用上声,又有人以为入声、上声可以代替平声。这只是技巧的事或变通的办法,不必认为格律,所以略而不讲。
  
  [33] 诗也有扇面对,但不如词的扇面对那样常见。

第四章 诗词的节奏及其语法特点
  第一节 诗词的节奏
  诗词的节奏和语句的结构是有密切关系的。换句话说,也就是和语法有密切关系的。因此,我们把节奏问题放在这裏来讲。
  
  (一)诗词的一般节奏
  这裏所讲的诗词的一般节奏,也就是律句的节奏。律句的节奏,是以每两个音节(即两个字)作为一个节奏单位的。如果是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则最後一个字单独成为一个节奏单位。具体说来,如下表:
  
  
  
  三字句:
  
  平平——仄 仄仄——平
  
  平仄——仄 仄平——平
  
  
  
  四字句: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五字句: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六字句: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七字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从这一个角度上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两句口诀是基本上正确的:第一、第三、第五字不在节奏点上,所以可以不论;第二、第四、第六字在节奏点上,所以需要分明[1]。
  
  意义单位常常是和声律单位结合得很好的。所谓意义单位,一般地说就是一个词(包括复音词)、一个词组一个介词结构(介词及其宾语)、或一个句子形式、所谓声律单位,就是节奏。就多数情况来说,二者在诗句中是一致的。因此,我们试把诗句按节奏来分开,每一个双音节奏常常是和一个双音词、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形式相当的。
  
  例如: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毛泽东)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毛泽东)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毛泽东)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李益)
  
  应当指出,三字句,特别是五言、七言的三字尾,三个音节的结合是比较密切的,同时,节奏点也是可以移动的。移动以後,就成为下面的另一种情况:
  
  
  
  三字句:
  
  平——平仄 仄——仄平
  
  平——仄仄 仄——平平
  
  
  
  五字句: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七字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0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试看,另一种诗句则是和上述这种节奏相适应的:
  
  
  
  须——晴日。(毛泽东)
  
  起——宏图。(毛泽东)
  
  雨後——复——斜阳。(毛泽东)
  
  六亿——神州——尽——舜尧。(毛泽东)
  
  海月——低——云旆,江霞——入——锦车。(钱起)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纔能——没——马蹄。(白居易)
  
  
  
  实际上,五字句和七字句都可以分为两个较大的节奏单位:五字句分为二三,七字句为四三,这是符合大多数情况的。但是,节奏单位和语法结构的一致性也不能绝对化,有些特殊情况是不能用这个方式来概括的。例如有所谓折腰句,按语法结构是三一三。陆游《秋晚登城北门》:“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如果分为两半,那就只能分成三四,而不能分成四三。又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个七字句如果要采用两分法,就只能分成二五(“粪土——当年万户侯”),而不能分成四三;又如毛主席的《七律·赠柳亚子先生》“风物长宜放眼量”,这个七字句也只能分成二五(“风物——长宜放眼量”),而不能分成四三。还有更特殊的情况。例如王维《送严秀才入蜀》“山临青塞断,江向白云平”;杜甫《春宿左省》“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李白《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临青塞”、“临万户”、“随平野”、“向白云”、“傍九霄”、“入大荒”,都是动宾结构作状语用,它们的作用等於一个介词结构,按二三分开是不合於语法结构的。又如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按节奏单位应该分为二三或二二一,但按语法结构则应分为一四(“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二者之间是有矛盾的

杜甫《宿府》“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按语法结构应该分成五二(“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王维《山居》“鹤巢松树徧,人访荜门稀”,按语法结构应该分成四一(“鹤巢松树——徧,人访荜门——稀”)。元稹《遣行》“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按语法结构也应该分成四一(“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这种结构是违反诗词节奏三字尾的情况的。
  
  在节奏单位和语法结构发生矛盾的时候,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语法结构。事实上,诗人们也是这样解决了矛盾的。
  
  当诗人们吟哦的时候,仍旧按照三字尾的节奏来吟哦,但并不改变语法结构来迁就三字尾。
  
  节奏单位和语法结构的一致是常例,不一致是变例。我们把常例和变例区别开来,节奏的问题也就看清楚了。
  
  (二)词的特殊节奏
  词谱中有著大量的律句,这些律句的节奏自然是和诗的节奏一样的。但是,词在节奏上有它的特点,那就是那些非律句的节奏。
  
  在词谱中,有些五字句无论按语法结构说或按平仄说,都应该认为一字豆加四字句(参看上文第三章第二节)。特别的後面跟著对仗,四字句的性质更为明显。试看毛主席《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徧,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又试看毛主席《沁园春·雪》:“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按四字句,应该是一三不论,第一字和第三字可平可仄,所以“万”字仄而“长”字平,“红”字平而“内”字仄。这裏不能按律诗的五字句来分析,因为这是词的节奏特点。所以当我们分析节奏的时候,对这一种句子应该分析成为“仄——平平——仄仄”,而於具体的词句则分析成为“看——万山——红徧”,“望——长城——内外。”这样,节奏单位和语法结构还是完全一致的。
  
  毛主席《沁园春·长沙》後阕:“恰同学少年,风化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也有类似的情况。按词谱,“同学少年”应是平平仄仄,现在用了仄仄平平是变通。从“恰同学少年”这个五字句来说,并不犯孤平,因为这是一字豆,加四字句,不能看成是五字律句。
  
  不用对仗的地方也可以有这种五字句。仍以《沁园春》为例。毛主席《沁园春·长沙》前阕:“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後阕:“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雪》前阕:“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後阕:“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其中的五字句,无论按语法结构或者是按平仄,都是一字豆加四字句。“大”、“击”、“素”、“人”都落在四字句的第三字上,所以不拘平仄。
  
  五字句也可以是上三下二,平仄也按三字句加二字句。例如张元干《石州慢》前阕末句“倚危樯清绝”,後阕末句“泣孤臣吴越”,它的节奏是“仄平平——平仄”。
  
  四字句也可以是一字豆加三字句,例如张孝祥《六州歌头》:“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其中的“念腰间箭”就是这种情况。
  
  七字句也可以是上三下四,例如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又如辛弃疾《太常引》:“人道是清光更多[2]。”
  
  八字句往往是上三下五,九字句往往是上三下六,或上四下五,十一字句往往是上五下六,或上四下七,这些都在上文谈过了。值得注意的是语法结构和节奏单位的一致性。
  
  在这一类的情况下,词谱是先有句型,後有平仄规则的。例如《沁园春》末两句,在陆游词中是“有渔翁共醉,溪友为邻”,这个句型就是一个一字豆加两个四字句,然後规定这两句的节奏是“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又如《沁园春》後阕第二句,在陆游词中是“又岂料而今馀此身”,这个句型是上三下五,然後规定它的节奏是“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在这裏,语法结构对词的节奏是起决定作用的。

第二节 诗词的语法特点
  由於文体的不同,诗词的语法和散文的语法不是完全一样的。律诗为字数及平仄规则所制约,要求在语法上比较自由;词既以律句为主,它的语法也和律诗差不多。这种语法上的自由,不但不妨碍读者的了解,而且有时候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艺术效果。
  
  关於诗词的语法特点,这裏也不必详细讨论,只拣重要的几点谈一谈。
  
  (一)不完全句
  本来,散文中也有一些不完全的句子,但那是个别情况。在诗词中,不完全句则是经常出现的。诗词是最精炼的语言,要在短短的几十个字中,表现出尺幅千里的画面,所以有许多句子的结构就非压缩不可。所谓不完全句,一般指没有谓语,或谓语不全的句子。最明显的不完全句是所谓名词句。一个名词性的词组,就算一句话。例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两联: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若依散文的语法看,这四句话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的意思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李白的诗,清新得像庾信的诗一样,俊逸得像鲍照的诗一样。当时杜甫在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看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就引起了甜蜜的友谊的回忆来,这个意思不是很清楚吗?假如增加一些字,反而令人感到是多馀的了。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裏有四层意思:“晴川历历”是一个句子,“芳草萋萋”是一个句子,“汉阳树”与“鹦鹉洲”则不成为句子。但是,汉阳树和晴川的关系,芳草和鹦鹉洲的关系,却是表达出来了。因为晴川历历,所以汉阳树更看得清楚了;因为芳草萋萋,所以鹦鹉洲更加美丽了。
  
  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裏也有四层意思:“云鬟湿”是一个句子形式,“玉臂寒”是一个句子形式,“香雾”和“清辉”则不成为句子形式。但是,香雾和云鬟的关系,清辉和玉臂的关系,却是很清楚了。杜甫怀念妻子,想象她在鄜州独自一个人观看中秋的明月,在乱离中怀念丈夫,深夜还不睡觉,云鬟为露水所侵,已经湿了,有似香雾;玉臂为明月的清辉所照,越来越感到寒冷了。
  
  有时候,表面上好像有主语,有动词,有宾语,其实仍是不完全句。如苏轼《新城道中》:“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这不是两个意思,而是四个意思。“云”并不是“披”的主语,“日”也不是“挂”的主语。岭上积聚了晴云,好像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像挂上了铜钲。毛主席所写的《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月”并不是“叫”的宾语。西风、雁、霜晨月,这是三层意思,这三件事形成了浓重的气氛。长空雁叫,是在霜晨月的景况下叫的。
  
  有时候,副词不一定要像在散文中那样修饰动词。例如毛主席《沁园春·长沙》裏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恰”字是副词,後面没有紧跟著动词。又如《菩萨蛮》(大柏地)裏说:“雨後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复”字是副词,也没有修饰动词。
  
  应当指出,所谓不完全句,只是从语法上去分析的。我们不能认为诗人们有意识地造成不完全句。诗的语言本来就像一幅幅的画面,很难机械地从语法结构上去理解它。这裏只想强调一点,就是诗的语言要比散文的语言精炼得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0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语序的变换
  在诗词中,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在不损害原意的原则下,诗人们可以对语序作适当的变换。现在举出毛主席诗词中的几个例子来讨论。
  
  七律《送瘟神》第二首:“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第二句的意思是中国(神州)六亿人民都是尧舜。依平仄规则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所以“六亿”放在第一二两字,“神州”放在第三四两字,“尧舜”说成“舜尧”。“尧”字放在句末,还有押韵的原因。
  
  《浣溪沙·1950年国庆观剧》後阕第一句“一唱雄鸡天下白”,是“雄鸡一唱天下白”的意思。依平仄规则是“仄仄平平平仄仄”,所以“一唱”放在第一二两字,“雄鸡”放在第三四两字。
  
  《西江月·井冈山》後阕第一二两句:“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壁垒森严”和“众志成城”都是成语,但是,由於第一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所以“森严”放在第三四两字,“壁垒”放在第五六两字。

《浪淘沙·北戴河》最後两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曹操《观沧海》原诗的句子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依《浪淘沙》的规则,这两句的平仄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所以“萧瑟”放在第一二两字,“秋风”放在第三四两字。
  
  语序的变换,有时也不能单纯了解为适应声律的要求。它还有积极的意义,那就是增加诗味,使句子成为诗的语言。杜甫《秋兴》(第八首)“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皇枝”,有人认为就是“鹦鹉啄馀香稻粒,凤皇栖老碧梧枝”。那是不对的。“香稻”、“碧梧”放在前面,表示诗人所咏的是香稻和碧梧,如果把“鹦鹉”“凤皇”挪到前面去,诗人所咏的对象就变为鹦鹉与凤皇,不合秋兴的题目了。又如杜甫《曲江》(第一首)“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脣”,上句“经眼”二字好像是多馀的,下句“伤多”(感伤很多)似应放在“莫厌”的前面,如果真按这样去修改,即使平仄不失调,也是诗味索然的。这些地方,如果按照散文的语法来要求,那就是不懂诗词的艺术了。

(三)对仗上的语法问题
  诗词的对仗,出句和对句常常的同一句型的。例如:
  
  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主语是名词前面加上动词定语,动词是单音词,宾语是名词前面加上专名定语。
  
  毛主席《送瘟神》:“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为桥。”主语是颜色修饰的名词,“随心”、“著意”这两个动宾结构用作状语,用它们来修饰动词“翻”和“化”,动词後面有补语“作浪”和“为桥”。
  
  语法结构相同的句子(即同句型的句子)相为对仗,这是正格。但是我们同时应该注意到:诗词的对仗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只要求字面相对,而不要求句型相同。例如:
  
  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三分国”是“盖”的直接宾语,“八阵图”却不是“成”的直接宾语。
  
  韩愈《精卫填海》:“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细”字是修饰语後置,“山石细”等於“细山石”;对句则是一个递系句:“心裏希望海波变为平静。”我们可以倒过来说“口衔细的山石”,但不能说“心望平的海波”。
  
  毛主席的七律《赠柳亚子先生》:“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太盛”是连上读的,它是“牢骚”的谓语;“长宜”是连下读的,它是“放眼量”的状语。“肠断”连念,是“防”的宾语;“放眼”连念,是“量”的状语,二者的语法结构也不相同。
  
  由上面一些例子看来,可见对仗是不能太拘泥於句型相同的。一切形式要服从於思想内容,对仗的句型也不能例外。

(四)炼句
  炼句是修辞问题,同时也常常是语法问题。诗人们最讲究炼句;把一个句子炼好了,全诗为之生色不少。
  
  炼句,常常也就是炼字。就一般说,诗句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谓语的中心词(称为“谓词”)。把这个中心词炼好了,这是所谓一字千金,诗句就变为生动的、形象的了。著名的“推敲”的故事正是说明这个道理的。相传贾岛在驴背上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他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犹豫不决,用手作推敲的样子,不知不觉地冲撞了京兆尹韩愈的前导,韩愈问明白了,就替他决定了用“敲”字。这个“敲”字,也正是谓语的中心词。
  
  谓语中心词,一般是用动词充当的。因此,炼字往往也就是炼动词。现在试举一些例子来证明。
  
  李白《塞下曲》第一首:“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随”和“抱”这两个字都炼得很好。鼓是进军的信号,所以只有“随”字最合适。“宵眠抱玉鞍”要比“伴玉鞍”、“傍玉鞍”等等说法好得多,因为只有“抱”字纔能显示出枕戈待旦的紧张情况。
  
  杜甫《春望》第三四两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和“惊”都是炼字。它们都是使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春来了,鸟语花香,本来应该欢笑愉快;现在由於国家遭逢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心罢了。

毛主席《菩萨蛮·黄鹤楼》第三四两句:“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锁”字是炼字。一个“锁”字,把龟蛇二山在形势上的重要地位充分地显示出来了,而且非常形象。假使换成“夹大江”之类,那就味同嚼蜡了。
  
  毛主席《清平乐·六盘山》後阕第一二两句:“六盘山上高峯,红旗漫卷西风。”“卷”字是炼字。用“卷”字来形容红旗迎风飘扬,就显示了红旗是革命战斗力量的象徵。
  
  毛主席《沁园春·雪》第八九两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舞”和“驰”是炼字。本来是以银蛇形容雪後的山,蜡象形容雪後的高原,现在说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静态变为动态,就变成了诗的语言。“舞”和“驰”放到蛇和象的前面去,就使生动的形象更加突出。
  
  毛主席的七律《长征》第三四两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腾”和“走”是炼字。从语法上说,这两句也是倒装句,本来说的是细浪翻腾、泥丸滚动,说成“腾细浪”、“走泥丸”就更加苍劲有力。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革命气概被毛主席用恰当的比喻描画得十分传神。
  
  形容词和名词,当它们被用作动词的时候,也往往是炼字。杜甫《恨别》第三四两句:“草木变衰行剑外,干戈阻绝老江边。”“老”字是形容词当动词用。诗人从爱国主义的情感出发,慨叹国乱未平,家人分散,自己垂老滞留锦江边上。这裏只用一个“老”字就充分表达了这种浓厚的情感。
  
  毛主席《沁园春·长沙》後阕第七、八、九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二字是名词当动词用。毛主席把当年的万户侯看成粪土不如,这是蔑视阶级敌人的革命气概。“粪土”二字不但用得恰当,而且用得简炼。
  
  形容词即使不用作动词,有时也有炼字的作用。王维《观腊》第三四两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这两句话共有四个句子形式,“枯”、“疾”、“尽”、“轻”,都是谓语。但是,“枯”与“尽”是平常的谓语,而“疾”与“轻”是炼字。草枯以後,鹰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诗人不说看得清楚,而说“快”(疾),“快”比“清楚”更形象。雪尽以後,马蹄走得更快了,诗人不说快,而说“轻”,“轻”比“快”又更形象。
  
  以上所述,凡涉及省略(不完全句),涉及语序(包括倒装句),涉及词性的变化,涉及句型的比较等等,也都关系到语法问题。古代虽没有明确地规定语法这个学科,但是诗人们在创作实践中经常接触到许多语法问题,而且实际上处理得很好。我们今天也应该从语法角度去了解旧体诗词,然後我们的了解纔是全面的。
  
  
  
  [1] 这两句口诀之所以不完全正确,是由於其他声律的原因,已见上文。
  
  [2] 这是一个拗句,这裏不详细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高兴
    2013-8-29 11:01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8-12-31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12-31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班竹”真是才女。王力大师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汉语韵学家,诗人。学识渊博是学术界一致公认。“班竹”介绍如此好文章,对于提高广大网友的文化素质,普及文学知识,繁荣天台文化大有裨益。
    “班竹”你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高兴
    2024-5-1 13:03
  • 签到天数: 2131 天

    连续签到: 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09-1-6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意学些皮毛,但心静不下来,托词也不太响亮。

    看着才女的美句,只有流口水的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2-16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多?实在没时间看啊 支持一下 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火毛
    2013-8-4 16:24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9-3-28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火毛
    2013-8-4 16:24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9-6-28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7-16 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啊!不错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2-3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要顶一下!

    格律诗词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艺术宝库中,宛若两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一代代炎黄子孙孜孜不倦地研习传承。所谓诗和词,既不等于白话诗,更不是“打油诗”,而是字数有限,要押韵,讲究平仄声调和对仗的一种特定文体。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能够把诗词曲发扬光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2-3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要顶一下!

    格律诗词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艺术宝库中,宛若两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一代代炎黄子孙孜孜不倦地研习传承。所谓诗和词,既不等于白话诗,更不是“打油诗”,而是字数有限,要押韵,讲究平仄声调和对仗的一种特定文体。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能够把诗词曲发扬光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6-7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这个王力就是汉学家的那个王力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5-16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返回列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天台领先的地方门户服务平台
    • 客服电话:13968580055
    • 客服QQ:808508
    门户服务
        

    浙公网安备 33102302000043号


    浙ICP备11032801号-2
     
    天台之窗订阅号
    天台之窗服务号
    Copyright  ©1998-2024  天台之窗  Powered by  Discuz! X3.5    ( 浙ICP备11032801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