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新闻
商业信息
旅游
网友爆料
畅所欲言
爱心
摄影
戏曲
体育
诗词文学
情感世界
二手房源
家在天台
美容健康
二手市场
网友相约
亲子
电脑
招聘求职
休闲灌水
投资理财
打工生活
户外运动
帮忙
站务
精彩图文

[文学] 再读《十八春》

[复制链接]
查看: 2687|回复: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0-8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淡定。 从容。 除了这两个词语,我想不出更好的词语来修饰我再读《十八春》的感觉。 第一次听到张爱玲的名字,居然是在大学时候。可见,大学前的自己对于作品作家真是知之甚少。恨自己的浅薄。也怨没一个好语文老师。 初次听到这名字,根本无法将她跟作家联系起来。印象中的作家名字总是那么的诗意与别致。张爱铃这个名字无疑太过逊色与俗化。可看到些许同学的推崇样。我选择了阅读。阅读之后,也就喜欢上了她。知道了她苍凉的身世,知道了她戏剧般的人生,也知道了她个色的思想。至于大学时候的具体阅读,也就记不清了。但《半生缘》记住一定是阅读过的。 近日,有朋友叫代带一本书。却是《张爱玲》选集。本是无意翻翻。最终却是近日来,利用工作琐碎时间再读了一遍《十八春》。我所糊涂的是,这明明是《半生缘》却又怎成了《十八春》。想来大概是有两个名儿。所写内容完全一样。除了最后两页的结尾。想来,按照张爱玲的性格,《半生缘》的结尾确凿。《十八春》的结尾,固然有一种凄清之后的圆满,却也带上了积极的政治色彩。这在张爱玲来说,是曲解本意的。也许是当时外部的压力使然。谁说得准呢。这里且不追究这个。近日所看乃《十八春》版本,且论《十八春》,不提《半生缘》。 《十八春》写尽了书中人物十八年的悲欢离合。书中,没有激动人心,没有荡气回肠。有的,只是一种处变不惊的淡定与从容。似乎,生活也就如此。爱也罢,恨也罢。在生活面前却是同样的轻飘。我总觉得,张爱玲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生活对情感的透彻近乎不可能。她似乎永远游离在生活之外,用第三只眼睛斜视着生命中的纷纷扰扰与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她是一个看客。绝对的纯粹与理性。似乎,不知何为痛,何为哀。 顾曼桢的形象,多少带有点张爱玲的影子,却比张爱玲多了份温情,少了点自恋。独立有思想又不乏温柔贤惠与善良。就是这样的人,依然免不了成为生活的奴隶。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女人对女人的刻薄尤显深刻。《十八春》亦不免。对蔓桢的刻薄来自曼璐——曼桢的亲姐姐。姐姐为了全家生计告别美好的恋情,沦为了风尘女子。本是一善良的苦命女子。却最终还是为一己之私欲牺牲妹妹的整个人生。曼桢的悲剧是曼璐一手蹙就。曼桢的麻木与行尸走肉,并不是在被姐姐陷害囚禁之时。而是,在跑出来后,得之了沈世均的结婚,之后又为了孩子,委曲求全下嫁祝鸿才之后。用曼桢自己的话说是,这辈子唯一做错的一件事,唯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嫁了祝鸿才。这是,她对自己心灵的真正背叛。于是,便也如同行尸走肉。 一段误会,竟要在十几年后的再碰面才解释得清楚。然而,一切都已变。清楚不清楚,对生活,倒也已不重要。而,于他们自己,却也还是有必要。就如书上所说:至少她知道那个时候的他是一心一意的爱着她的,而他也知道她是一直爱着自己的。 心死,依然可以生活。似乎,这就是预示。一种张爱玲对生活的态度,对生命的注释。幸好,有了个明朗的结尾,让顾曼桢重新活了过来。尽管,这结尾未遂爱玲原意。于我,却也希望如此。这就是俗人为什么会是俗人的原因。而我却未有丝毫遗恨。因为,张爱玲,永远只有一个。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天台领先的地方门户服务平台
  • 客服电话:13968580055
  • 客服QQ:808508
门户服务
    

浙公网安备 33102302000043号


浙ICP备11032801号-2
 
天台之窗订阅号
天台之窗服务号
Copyright  ©1998-2024  天台之窗  Powered by  Discuz! X3.5    ( 浙ICP备11032801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