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新闻
商业信息
旅游
网友爆料
畅所欲言
爱心
摄影
戏曲
体育
诗词文学
情感世界
二手房源
家在天台
美容健康
二手市场
网友相约
亲子
电脑
招聘求职
休闲灌水
投资理财
打工生活
户外运动
帮忙
站务
精彩图文

[推荐]天台名人志士

[复制链接]
查看: 4703|回复: 8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2-17 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赤城山

  赤城山是佛道圣地。道家以玉京洞为天下第六洞天。汉茅真君隐居于此,三国吴时葛玄曾来修炼。到东晋,佛教在这里也兴盛起来了。   敦煌高僧昙猷,戒行精严,佛法高超。初来浙东,住在新昌县石城山大佛寺,哀帝兴宁年间来天台。当时赤城山玉京观有个“升仙会”。每年要从玉京观里挑选一位仪表姣好的道士,戴黄冠,佩宝剑,在傍晚时分送至山顶,说是天上有仙车来迎接。天黑时,果然远远地看到天空有两盏亮晶晶的巨灯,还伴着笙箫鼓乐,煞是动听。不久,乐止灯灭,大家都以为那道士真的升天做神仙去了。昙猷来到赤城山正是一年一度的升仙会前夕,一切准备工作都就绪了。   那天夜里,昙猷在紫云洞坐禅,忽然一阵狂风,几十只吊睛白额的斑烂猛虎咆哮而至,张牙舞爪,象要把人撕个粉碎的样子。谁知昙猷心静人定,竟若无其事,处之泰然,猛虎也就逐渐静下来了,待到昙猷做课诵,钟磬丁丁,经声阵阵,听着这悦耳的声腔,一只只猛虎蹲伏竖耳,似在谛听佛经,后来一只老虎睡去了,昙猷就拿玉如意叩叩虎头,说:“你怎么不听经啊?”做完课诵,老虎纷纷退出。   不久,又一阵大风,带着一股腥气,一条白花花的巨蟒张开血盆大口,吐出火焰般的信子,直窜进洞,向昙猷扑来,好险哪!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得“铃”的一声,一支金光闪闪的禅杖飞进蟒口,撑住上下腭,叫它吞,吞不下,闭,闭不回。昙猷一声喝:“孽畜!姑且借给我作蒲团,坐它三年。”白花蛇就自动盘成一只蒲团。   这一来,第二天晚上的“升仙会”就取消了。原来以前天空那两盏亮晶晶的巨灯就是白蟒的一双眼睛。昙猷带玉京观里的道士上山顶看,有个洞里白骨成堆,都是白蟒精吃掉观里的那些“升仙”道士留下的。到了南朝梁时,岳阳王、东扬州刺使萧 为他的妃子在这个“白蟒洞”上建立了一座镇压之塔,后人就称之为“梁妃塔”。   至于那成群的猛虎,则是“五百大神”们——秦末不愿归汉称臣的田横部下,集体自杀,后来成了神,由于怨气大盛,人们惹他不得,会动辄得咎厂—化的。他们见昙猷心慈法高,于是心悦诚服,一齐向昙猷请罪,表示愿意推室相奉,从此他徒不返,再不作崇于人。昙猷也就在晋安帝义熙年间在紫云洞建立了“中岩寺”。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7 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赤城山

  赤城山是佛道圣地。道家以玉京洞为天下第六洞天。汉茅真君隐居于此,三国吴时葛玄曾来修炼。到东晋,佛教在这里也兴盛起来了。   敦煌高僧昙猷,戒行精严,佛法高超。初来浙东,住在新昌县石城山大佛寺,哀帝兴宁年间来天台。当时赤城山玉京观有个“升仙会”。每年要从玉京观里挑选一位仪表姣好的道士,戴黄冠,佩宝剑,在傍晚时分送至山顶,说是天上有仙车来迎接。天黑时,果然远远地看到天空有两盏亮晶晶的巨灯,还伴着笙箫鼓乐,煞是动听。不久,乐止灯灭,大家都以为那道士真的升天做神仙去了。昙猷来到赤城山正是一年一度的升仙会前夕,一切准备工作都就绪了。   那天夜里,昙猷在紫云洞坐禅,忽然一阵狂风,几十只吊睛白额的斑烂猛虎咆哮而至,张牙舞爪,象要把人撕个粉碎的样子。谁知昙猷心静人定,竟若无其事,处之泰然,猛虎也就逐渐静下来了,待到昙猷做课诵,钟磬丁丁,经声阵阵,听着这悦耳的声腔,一只只猛虎蹲伏竖耳,似在谛听佛经,后来一只老虎睡去了,昙猷就拿玉如意叩叩虎头,说:“你怎么不听经啊?”做完课诵,老虎纷纷退出。   不久,又一阵大风,带着一股腥气,一条白花花的巨蟒张开血盆大口,吐出火焰般的信子,直窜进洞,向昙猷扑来,好险哪!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得“铃”的一声,一支金光闪闪的禅杖飞进蟒口,撑住上下腭,叫它吞,吞不下,闭,闭不回。昙猷一声喝:“孽畜!姑且借给我作蒲团,坐它三年。”白花蛇就自动盘成一只蒲团。   这一来,第二天晚上的“升仙会”就取消了。原来以前天空那两盏亮晶晶的巨灯就是白蟒的一双眼睛。昙猷带玉京观里的道士上山顶看,有个洞里白骨成堆,都是白蟒精吃掉观里的那些“升仙”道士留下的。到了南朝梁时,岳阳王、东扬州刺使萧 为他的妃子在这个“白蟒洞”上建立了一座镇压之塔,后人就称之为“梁妃塔”。   至于那成群的猛虎,则是“五百大神”们——秦末不愿归汉称臣的田横部下,集体自杀,后来成了神,由于怨气大盛,人们惹他不得,会动辄得咎厂—化的。他们见昙猷心慈法高,于是心悦诚服,一齐向昙猷请罪,表示愿意推室相奉,从此他徒不返,再不作崇于人。昙猷也就在晋安帝义熙年间在紫云洞建立了“中岩寺”。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7 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赤城山

  赤城山是佛道圣地。道家以玉京洞为天下第六洞天。汉茅真君隐居于此,三国吴时葛玄曾来修炼。到东晋,佛教在这里也兴盛起来了。   敦煌高僧昙猷,戒行精严,佛法高超。初来浙东,住在新昌县石城山大佛寺,哀帝兴宁年间来天台。当时赤城山玉京观有个“升仙会”。每年要从玉京观里挑选一位仪表姣好的道士,戴黄冠,佩宝剑,在傍晚时分送至山顶,说是天上有仙车来迎接。天黑时,果然远远地看到天空有两盏亮晶晶的巨灯,还伴着笙箫鼓乐,煞是动听。不久,乐止灯灭,大家都以为那道士真的升天做神仙去了。昙猷来到赤城山正是一年一度的升仙会前夕,一切准备工作都就绪了。   那天夜里,昙猷在紫云洞坐禅,忽然一阵狂风,几十只吊睛白额的斑烂猛虎咆哮而至,张牙舞爪,象要把人撕个粉碎的样子。谁知昙猷心静人定,竟若无其事,处之泰然,猛虎也就逐渐静下来了,待到昙猷做课诵,钟磬丁丁,经声阵阵,听着这悦耳的声腔,一只只猛虎蹲伏竖耳,似在谛听佛经,后来一只老虎睡去了,昙猷就拿玉如意叩叩虎头,说:“你怎么不听经啊?”做完课诵,老虎纷纷退出。   不久,又一阵大风,带着一股腥气,一条白花花的巨蟒张开血盆大口,吐出火焰般的信子,直窜进洞,向昙猷扑来,好险哪!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得“铃”的一声,一支金光闪闪的禅杖飞进蟒口,撑住上下腭,叫它吞,吞不下,闭,闭不回。昙猷一声喝:“孽畜!姑且借给我作蒲团,坐它三年。”白花蛇就自动盘成一只蒲团。   这一来,第二天晚上的“升仙会”就取消了。原来以前天空那两盏亮晶晶的巨灯就是白蟒的一双眼睛。昙猷带玉京观里的道士上山顶看,有个洞里白骨成堆,都是白蟒精吃掉观里的那些“升仙”道士留下的。到了南朝梁时,岳阳王、东扬州刺使萧 为他的妃子在这个“白蟒洞”上建立了一座镇压之塔,后人就称之为“梁妃塔”。   至于那成群的猛虎,则是“五百大神”们——秦末不愿归汉称臣的田横部下,集体自杀,后来成了神,由于怨气大盛,人们惹他不得,会动辄得咎厂—化的。他们见昙猷心慈法高,于是心悦诚服,一齐向昙猷请罪,表示愿意推室相奉,从此他徒不返,再不作崇于人。昙猷也就在晋安帝义熙年间在紫云洞建立了“中岩寺”。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7 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尊称“活佛”的禅僧济公

   鞋儿破,帽儿破    身上的袈裟破……    哪有不平哪有我    这轻快幽默的歌儿,随着电视剧《济公》的演播而风靡城乡,走向世界。剧中的“活佛”形象也因此深入民心,脍炙人口。这位“活佛”,原名李修缘,是临海附马都尉李文和远孙。父亲李茂春和母亲王氏居住在天台县城北永宁村,就是现在的石墙头,那一带的田地,称为“李家洋”。关于他的生卒有几种说法(1148-1209或1129-1202),活了六七十岁。    李修缘出身宦家,却没有染上纨KU恶习,而喜欢读书。赤城山就是他当年隐读之处。也许如同他的名字所预兆的,他与佛教缘分特深。在父母双亡、家道中落以后,十八岁去杭州灵隐寺就瞎堂长老落发,被赐予道济的法名。济公则是民众对他的尊称。    在灵隐寺,济公嗜好酒肉,特别喜欢狗肉蘸大蒜。有时与小孩子呼洞猿,翻筋斗,尽情游戏。寺僧告他不守法规。瞎堂说:“佛门如此广大,难道容不得一个颠僧吗?”从此人们称他颠僧。瞎堂圆寂后,他去净慈寺投德辉长老,老是替人念经,间或做火化工,后来做了书记。可还是老脾气,依然出入歌楼酒肆,乃至“尼姑寺里讲禅机”,“娼妓家中说因果”。同时也与官府打交道,与冯太尉过从颇密,有诗相赠:     削发披缁已有年,惟同诗酒是因缘。     坐看弥勒空中戏,日向昆卢顶上眠。     撒手须能欺十圣,低头端不让三贤。     茫茫宇宙无人识,只道颠僧绕市廛。    活脱脱一幅自画像。   济公确实是与诗酒结下难分难解之缘。他以酒催诗,以诗写酒,《饮酒》可说是两者巧妙结合的产儿:“何须林景胜潇湘,只愿西湖化为酒,和身卧倒西湖边,一浪来时吞一口”。   确实,别看济公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看上去似丐似氓,非僧非道,实际上却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他懂医术,给老病者治愈了疑难杂症,他爱说一些捉摸不定的话;嘉泰四年(1204)净慈寺毁于火,他带着自己撰写的募缘榜文,去严陵山(今桐庐一带)募化,使之收复旧观。于是人们从他的法名中拈出一个“济”字,加在“颠”的前面,称为“济颠”。这“济”字也包含着扶危济困的意思。   “颠”只是现象,粗野的外观掩不住内秀。这位后来被提拔为“书记僧”的和尚会走围棋,更写得一手好诗文。他每写一篇疏状,临安满城争着哄传。再如“几度西湖独上船,篙师识我不论钱。一声啼鸟破幽寂,正是山横落照前。”这首七绝造境清幽、语带诙谐,不仅反映他良好的人缘,画出他经常往来湖滨的潇洒身影,而且显示出他的不可多得的文学才华。他就是这样徜徉山水,自得其乐,游履所至,挥毫题墨,文词隽永。他游览道家第三十四洞天大涤洞,欣赏“奇峰耸天柱,九岩锁谷幽。云根立仙馆,胜处非人谋”,还点起火炬,进入寒飕飕的古洞,品评千奇百怪、五光十色的钟乳石,留恋忘返。等到樵夫指路,他想再穿东洞,探龙潭时,“红日惊西极”,只好怏怏而回。这种独往独来寻幽访胜的行动颇有点冒险家的气概。   我们说济公确有其人,而且是一位不同凡响的高僧。还有它同时代的一位诗僧居简及其诗文选集《北涧集》作证。居简,字敬叟,是济公的高徒,曾在天台万年寺挂锡。济公圆寂后,居简写了一篇《湖隐方圆叟舍利塔铭》,这“湖隐”、“方圆叟”都是济公的别号。值得注意的是文题还注着“济颠”二个字。这就有力地说明法号道济的济公,的确是一位隐居西湖,被人们称为济颠的得道高僧。   济颠出现在南宋,并不是偶然的,它与佛教禅宗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唐以后,南宗成为禅宗的主流,“顿悟”说战胜了“渐修”说,禅宗信徒不必参禅打坐,念经礼佛,只要衷心信教,就能成佛。济颠就是禅宗的一位高僧。撰写有《镌峰语录》十卷、《志丹语灵》二卷和《法丹和尚剩语》一卷,还有很多诗作,被列为禅宗第四十祖。但是他的思想远非神宗所能范围。他跟唐代隐士寒山、丰干、拾得(即“三贤”)一样,既受到佛教禅宗的熏染,也受了道家隐逸之风的影响,不同的是,他还具有民间游侠的色彩,从而在众多的佛门子弟中独树一帜。这也许与他从小就在佛道双修的赤城山攻读,受到天台的民风陶冶有关。   济公的一生是富有传奇色彩的。由于他在人们心目中独特而美好的印象,人们怀念他,神化他。神化就从他的出世开始。相传中国的五百罗汉最早出现在东晋时的天台石梁。而济公诞生时正好碰上国清寺罗汉堂里的第十七位罗汉(即降龙罗汉)突然倾倒,于是人们便把济公说成是罗汉投胎,从此,高僧成了活佛,凡人道济成了历代供奉祭祀的神佛。   有关济公的传说,有两个中心:天台及附近新昌、嵊县一带流传的是他的出世、戏佞、扶危济贫的故事;杭州以及嘉兴、平湖一带流传的故事,内容更为广泛,涉及相府、衙门、山川、里巷、寺庙。这是因杭嘉湖是他主要生活和活动的场所,其中以“运木古井”、“戏弄秦桧”的故事最为脍炙人口。   据考证,有关济公灵验事迹,南宋时代即开始流传。先是真人道济的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片断故事口耳相传,通过说书人的话本说唱,内容逐渐丰富。经过筛选、渲染、创造,济公的个性更趋鲜明、完整,以后进入小说、登上舞台,出现在屏幕上,终于成了俗文学中一个不朽的有世界影响的艺术形象。   济公形象广受欢迎,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在旧社会,呻吟在封建枷锁中的平民百姓,反抗失败之余,往往企图借助侠客豪杰、神仙鬼怪的超人力量改变现状,求得精神上的慰籍。于是民间和专业的作家艺术家们,就抓住济公既“颠”且“济”这两个方面,把侠士剑客、绿林英豪,神仙道化、滑稽俳优等特点,汇集到一个疯和尚身上,并赋予他扶危济困、除暴安良、拯溺救死、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成为一个以破蕉扇为武器的中国式“佐罗”。   现在,济公的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了,济公形象仍以其永恒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观众和读者。让人们从他的身上看到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受到有益的启迪。正因为这样,在风靡一时的“济公热”中,济公的故乡,在他幼年读书的赤城山上新修了济公院,重塑了金身;济公的主要活动场所杭州净慈寺重修了济佛殿祭祀,济公的坐化处杭州虎路寺兴修了济公亭纪念。在海峡彼岸台湾还修建了一千三百多座“济公堂”,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虔诚地顶礼膜拜这位“活佛”。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7 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隐逸白话诗人寒山子

  举世闻名的寒山子,其人其诗在美国、日本和东南亚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形成了研究特点。他以独特的形貌和诗风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读者。著名学者齐召南在《天台五仙歌》中写道:    寒山子,居寒山,题诗多在溪石间。    国清白日往复还,竹筒饭渖欣加餐。    拍掌大笑对拾得,狂歌骑虎随丰干。    丰干饶舌竟何益,作礼文殊太相逼。    闾丘策马马骄嘶,嘶入寒山万寻壁。   画出一个玩世不恭、道高莫测的高士形象。   其实寒山子少年时代曾经“联袂骑白马,喝兔放苍鹰”,威风、清狂过一阵子。他文武兼备,二遇圣君却无缘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在“东守文不赏,西征武不勋”之后,弃家(故乡在咸阳一带)出走,沿江淮,过越中,最后来到天台山下,被这古奇幽清的山水所深深吸引,决定隐居终生:    一往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    闲居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余舟。   从此他就以寒山为号,原名反而不为世人所知。   关于寒山子的原籍和生卒,道还在考证之中。有的认为他是贞观时人,有的则认为生活在七世纪末至八世纪末。从《寒山子诗集》看,他是一位儒释道思想兼收并蓄的隐者,则是可以肯定的。早期曾想“致君尧舜上,为使风俗淳”,迭受挫折以后,经世济民理想破灭,转而遁迹山林,愤世疾俗。他的那些讥讽时态、警励流俗的诗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而他自己戴桦皮冠,拖大木屐,布襦零落,望空漫骂的形象,就是对那个贤愚倒置、炎凉不公、扼杀正直的社会的否定和讽剌。   据考证,寒山子活了一百多岁,其中七十年是在天台度过的。因此,他熟悉天台山的山山水水,挚爱寒石山的一草一木。清幽奇峭的环境和恬淡自乐的心态,不时在他的诗里反映出来: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面,岁岁不知春。   但他并不孤芳自赏,除了国清寺的丰干和拾得这两位知音外,他还结交另外几位志趣相投的高僧:    闲时访高僧,烟山万万重。    师亲指归路,月挂一轮灯。   二、四两句对比,写出受到高人指点后的收益和感受。   根据唐五代时期的《仙传拾遗》的记载,寒山子“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松间石上,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余首”,“桐柏征君徐灵府序而录之,分为三卷,行于人间”。这是道家的著述。后来,有人托名唐台州刺史闾丘胤,把寒山子的诗集重新改编作序,说什么丰干、拾得和寒山子是弥陀、文殊、普贤三位菩萨的化身。于是寒山子的诗与佛家联系起来。他本人也被说成和尚。到了北宋,《新唐书·艺文志》中著录《寒山子》七卷干脆编入释家类。而儒门学士对寒诗亦渐渐欣赏起来,仿诗竟出。又有理学大师朱熹,写信给国清住持,劝他重刻寒山诗版,有“寒山诗刻成,幸早见寄”等话。评论者说,“得非以其辞理淳正,有合于儒道耶?”一位生前寂寞、无人过问的白话诗人,身后儒释家三家争着要记到自己名下,不正说明寒山子诗歌内容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它的独到之处吗?而到了清朝,寒山子受到雍正皇帝的青睐,封之为“妙觉普度和圣”,还亲笔为其诗集作序,最后写道:“寒山子云:‘有子期,辨此音’,是为序。”俨然以寒诗知音自居。   寒山子就是寒山子,应该抹去加在这位隐逸诗人身上的一切油彩圣光。寒诗是众生百态的实录,是人民生活的反映,写景清丽逼真,抒情自然洒脱,语言明白晓畅,生动形象中蕴含着深邃的哲理,是祖国古典诗歌中值得深入研究的宝贵遗产。可惜的是“墙里开花墙外红”,不仅当时本地人不解寒诗的真意,“唤作闲言语”,就是国内的学人对他的研究也很不系统。倒是苏州的妙利普明塔院因为他去过一下便改名为寒山寺,那传到客船的“夜半钟声”响了千载,响到东瀛乃至大洋彼岸。《寒山子诗集》也早已传到朝鲜、日本,并被译成为多种文字。   寒山子的诗歌属于华夏文化的一部分,又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他的别具一格的诗歌在东海之滨赢得了愈来愈多的知音。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及寒山文学社发挥地理优势,对寒山其人其诗作了广泛的探讨。研究成果发表于《东南文化·天台山文化专刊》等刊物。          寒山家世难编修,洞壑寻求旧迹留。    名士名诗传海国,诗僧诗集播神州。    神奇绝作飘瀛海,独特平生隐山丘。    我颂高士高格调,和吟三圣献同俦。     (释默庄《题寒山大士》)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7 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飞腾直欲天台去”的诗仙李白

  李白(701-762)是一位“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旅行家、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名震东南的佛国仙源天台山是他日夜怀想的登临目标。早在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时,就已把“东涉溟海”列入预定的计划。特别是开元十三年前后,他和受到皇帝礼遇的著名道士司马承祯相遇于江陵,结为方外友。司马道士说他“有仙风道骨,可以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写了《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祝,称道士为希有鸟。司马道士长年隐居在天台桐柏山,神奇的天台山是非去不可的。于是在《秋下荆门》中,他就高唱道:“此行不为鲈鱼脍,为爱名山入剡中。”剡中即现在的嵊县、新昌一带。那里有青山绿水,是进天台山的必经之路。开元十五年(727),李白经会稽,入剡中,登上了天台山主峰华顶,得偿其俯眺溟勃的夙愿,写下了千古名篇《天台晓望》:    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    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    凭高远登览,直下见溟勃。    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    风涛争汹涌,神怪何翕忽。    观奇亦天倪,好道心不歇。    攀条摘珠实,服药炼真骨。    安得生羽翰,千秋卧蓬阙。   境界何等开阔,形象何等瑰奇!而作鲲鹏、期羽化的理想即寄寓其中。   李白爱华顶之高旷与烟云出没,颇有一种飘然欲仙之感。故而驻足其间,游葛玄茶圃,寻王羲之与白云先生裂帛挥毫的黄经洞,筑室读书。并以为此落脚点,游石梁、逛国清,写下了“石梁如可渡,携手弄云烟”、“五峰转月色,万里行松声”等佳句。对于赤城山更是留连忘返,因为它的奇光异色,令人想起炼丹修道。且看他的《早望海霞边》:    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    日出红光散,分辉照雪崖。    一餐咽琼液,五内发金沙。    举手何所待,青龙白虎车。   而琼台之下,那“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开,龙潭中喷射,昼夜生风雷”的壮观更叫人难以忘怀,后请崔山人画了一幅《百丈崖瀑布图》带在身边,朝夕挲摩。   后为了纪念这位大诗人的天台之旅,在华顶立碑筑堂,为“太白读书堂”。沧桑屡更,至今遣迹犹存。   天宝初年,李白因友人所荐,在长安做了三年翰林供奉,报国襟怀无法施展,思绪拂郁,不觉又神往起三千里之外的天台琼台双阙了:“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天宝六年(747),他重游吴越,与好友元丹丘约好在会稽相会,再次来到天台。旧地重游,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写下了《同友人舟行游台越所作》:    楚臣伤江枫,谢客拾海月。    怀沙去潇湘,挂席泛溟勃。    蹇予访前迹,独往造穷分。    古人不可攀,去若浮云没。    愿言弄倒景,从此炼真骨。    华顶窥绝溟,蓬壶望超忽。    不知青春变,但怪绿芳歇。    空持钓鳌心,从此谢魏阙。   再见不到《天台晓望》中的大鹏形象了。这二首诗基调迥异:从高歌理想、明快乐观到理想幻灭、厌世悲叹。李白被放逐归山,不仅是政治上的挫折,更重要的是他的“奋其智能,愿其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化为泡影。于是寄情山水,遨游“碧玉连环八面山”的琼台,“笑把烟霞俱抖擞”(《琼台》)。   一千二百五十年以后,海内外许多知名学者亲临天台山作实地考察,其中安旗、郁贤皓教授率领的越中文化考察团还得出了当年李白是沿着水路上天台山的结论,即沿剡中的新昌江、沃洲上溯到源头至石梁飞瀑所在的慈圣溪。这是一条令人神往的唐诗之路。1990年11月,参加唐代文学国际讨论会的更多专家游览了石梁、华顶,考察遗址,缅怀诗仙李白。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7 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文学家释一行

  国清寺山门外丰干桥畔,有一座题为“一行到此水西流”的石碑。这是为纪念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学家一行僧而建的。   一行(673-727),魏州昌乐(今河南省南乐县)人。本名张遂,是唐初或臣张公谨的曾孙,自幼刻苦学习历象和阴阳五行之学。当时长安城外玄都观里住着一位博览经史、精通阴阳五行之学的道士尹崇,张遂经常登门请教,学习天文知识。到武则天掌权时,他以学识渊博闻名全国,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为抬高自己身价,多次拉拢他,遭到拒绝。为了专心求学,摆脱纠缠,他更名敬贤,跑到嵩山当了和尚,拜普寂为师,法号一行。后来睿宗即位,请他出山,他也没有同意。开元五年(717)玄宗礼部郎中持重礼和敕令,硬是把他拉到京城来当皇帝的顾问。   开元九年,鉴于《麟德历》推步渐疏,日蚀不准,需要修订。玄宗令一行研究诸家历法,改撰新历。一行比较各家历法的长处和短处。根据《周易·系辞》的有关理论,提出新的见解。经过七年的刻苦钻研,终于完成了五十二卷《大衍历》。   在主持修编新历的过程中,一行碰到了天文数学上的难题。当他听到天台山国清寺有一位达真高僧精通数学,就不远万里,历尽千辛万苦来天台求贤访师。到国清寺的那一天,正值大雨过后,来自北山的东涧,雨过流涨,褐黄色的山洪如深山猛虎,咆哮而来。而源于灵芝峰的西涧,则如文静倩女姗姗相迎。当两涧相会于桥下时,由于下游一时难以宣泄,致使东涧向西涧涌去,于是一黄一碧,激荡回环,形成“双涧回澜”的奇观。一行见状,赞叹不已。这时寺内达真正在当众布算,对徒弟说:“今天合当有一位弟子远道前来求算。”接着又说:“门前水西流,弟子该到了。”接着,一行应声撩衣而入,叩头拜师。达真连忙起立,合掌回礼,慨然应允接纳。“一行到此水西流”从此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一行主持修编的《大衍历》,共有历术七篇,略例一篇,历议十篇。不但有年月日的安排,而且有各个节气的昼夜时刻长度,还有日食月食的预报,又指出了正确的太阳运行快慢规律。在计算中使用了不等间距的二次差内插法,则为数学史上的创举,为后人准确地推算太阳位置和推算定气方法打了基础。《太衍历》于开元廿一年(733)传入日本,行用近百年。   一行在天文学上的贡献是很多的。他用铜铁铸造黄道游仪,以此观赏日月五星的运动,测量一些恒星的赤道坐标和对黄道的相对位置。他又和梁令瓒等设计制造水运浑象,附有报时装置,可以自动报时,称为水运浑天或开元水运浑天俯视图。他还主持全国天文大测量,在实际上求出了地球子午线一度之长。   一行博学多才,著述甚丰。在《大衍历》外,还有《摄调伏藏》十卷,《天一太一经》、《太一局遁甲经》《释氏系录》各一卷。又补《魏书·天文志》一卷。在佛学方面,当印度名僧奉善无畏三藏东来时,他曾跟着学习密法,参预翻译《大日经》。在国清学算的同时,与僧众研究用天台宗教理解释密教,建成了密宗教理的完整体系,为中国佛教密宗之祖。804年日僧空海入宋,密宗教理东传日本。后来,日僧为一行建寺纪念。   《大衍历》初稿完成不久,一行园寂于新丰。玄宗哀痛不已,赐谥“大慧禅师”,葬于铜人之原。而于国清寺立衣冠冢,题曰“唐一行禅师塔”。《高僧传》将他列为唐代第八位高僧。   建国以后,邮电部发行过一套纪念邮票,将一行与张衡、李时珍、黄道婆列为我国古代四大科学家。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7 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岂页

  智岂页 (538-597),俗姓陈,字德安,祖籍颖川(今河南许昌),出生于郑州华容(今湖北省监利县)。从小亲近释教,七岁就能背诵佛经。父亲为梁朝显宦,554年,西魏兵逼江陵,梁元帝兵败被杀,他目睹“家国殄丧,亲属流徒”,叹惜荣会难久,凋离易及,就在荆州长沙寺佛像前发愿为僧。次年,依湘沙(今湖南长沙市)果愿寺法绪出家,受十戒,并遵师命去慧旷律师处学律,其后又到衡州大贤山隐居,潜心诵读佛经。廿岁受具足戒,成为一名正式僧人。   天嘉元年(560),智岂页 前往光州(今河南光山县)大苏山拜慧思为师。慧思(515-577)以北齐慧文禅师口授的“一心三观”之理相传授。智岂页 在他门下多年,日夜诵读《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研习安乐行,并代师讲经。由于智岂页 深析经理,辩才无碍,“闻者折服”,受到老师“说法人中,最为第一”的美誉,从而奠定了天台禅智兼重、定慧双开的理论基础。   光大元年(567),智岂页 遵照慧思去南岳前的嘱咐,与法喜等27人前往陈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市)讲禅。过了二年,受请居瓦官寺。在前后八年中,他战胜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折服“世称义虎,辩号悬流”的慧荣的问难,既开讲经论,如《法华经》、《大智度论》和《次第禅门》,写出了《六妙法门》,更创弘禅法,弥补南方佛教偏重义理探讨之不足,因而四方学者摩肩接踵而至,甚至有不远万里跋涉只求“一句益者”。朝延大臣以“德优名重”的仆射徐陵对他更是资敬尽节,极尊崇之礼。陈朝王室先后给他的敕书共十三件(细数则为三十六件)可谓结下不解之缘。   太建七年(575),鉴于京城喧闹嘈杂,不利坐禅行道,智岂页 不顾僧俗多方挽留和陈宣帝降敕留连,率领三十人入天台山。开始时常宿于石桥,后来在银地岭遇定光禅师,建草庵于佛陇。陈宣帝赐予修禅寺名。翌年,荒歉,僧众随缘,智岂页 与慧倬种苣拾橡充饥,安贫乐道。太建九年二月,陈宣帝下诏:“禅师佛法雄杰,时匠所宗,训兼道俗,国之望也。宜割始丰县(今天台县)调(赋税)以充众费; 蠲两户民,用供薪水”。皇室的见重和经济的大力支持,成为佛教宗派得以创立的重要前提。   至德三年(585)三月,由于永阳王陈伯智的苦谏和陈后主的再三邀请,智岂页 再次赴京,在太极殿东堂开讲《大智度论》和《仁王般若经》,很多名僧受命参加讲座,后亲临法筵听经,百官尽敬。又为后皇太子受菩萨戒,宫内储后均受戒范。智岂页先后居灵耀寺、光宝寺,讲《法华经》。后主还效法梁武帝,入寺舍身为奴,表达对佛教的崇信。隋开皇九年(589),陈亡,智岂页上庐山留居。   翌年,隋文帝下诏问候智岂页 ,表示愿意护持佛教,希望他“宜相劝勉,以同朕心。”接着,晋王、扬州总管杨广又多次迎请。开皇十一年(591),智岂页至扬州,为杨广授菩萨戒,并命名为“总持”,而杨广奉智岂页为“智者”称号。开皇十三年,为报答故乡抚育之恩,赴荆州造玉泉寺、十住寺。此后两年在玉泉寺讲《法华经玄义》和《摩诃止观》。   开皇十五年(595)春,智岂页受杨广之请,再到扬州,撰《净名经疏》。九月,回到阔别多年的天台山。在讲经说法和著述经疏的同时,主持建造寺院。在以后两年(596-597)中完成经文三十一卷,病榻口授《观心论》。十月,杨广遣使入山迎请,智岂页将什物施舍给贫困无靠者,构画了国清寺的样图后,勉强于十一月十一日出山,走到石城(今浙江新昌大佛寺)病危,乃于弥勒佛像前端坐寂灭,时为十一月廿四日未时。后归葬佛陇(今智者塔院),世寿六十岁。   佛教传自印度,而能融合印度之学说,自立宗门,并有创造,蔚为中国化佛教的宗派,则自天台宗始。智岂页适应中国政治大一统的历史需要和佛教的发展趋势,在统一南北佛教的基础上,结合传统思想建立起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它对佛教的各类经典和不同学说作出了折衷,对南北各地形成的重义理和重禅修的不同学风进行了调和,并对中印两种不同的思想学说加以融通,建立起以《妙法莲华经》为根本经典和止观并重、定慧双修为最高修行原则,以“会三归一”、“五时八教”为判教理论的完整宗派体系。该宗因智岂页久居天台山,被称为“天台大师”,以人----地名宗而称为“天台宗”,又以所信奉的主要经典而称“法华宗”。作为中国佛教史上的第一个宗派,它具有开创性、灵活性和兼容性三个特总。智岂页虽奉龙树、慧文、慧思为祖师,实为真正的天台宗创始人。由于他第一个完成了佛教的中国化过程,是开创中国化佛教的第一人,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亦有着深远的影响。   智岂页学行精深,著述丰富,有“东方黑格尔”之誉。主要著作有《法华经玄义》《法华经文句》《摩诃止观》各廿卷,统称“天台三大部”。尤其是后者,代表其成熟思想。《普门品别行疏》《普门品别行玄义》《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疏》《观无量寿佛经疏》各若干卷,称为“天台五小部”。连同其他著作,共180卷,除小部分亲自撰写外,多系门徒灌顶据笔录整理而成。   智岂页又是菩萨戒律的提倡者。授菩萨戒成为天台宗的一项重要活动,施及帝王大臣,这也是他被“陈、隋两帝,师为国宝”的原因之一。同时他又注意与民间神灵崇拜结合,制“观音忏法”,《法华经》特奉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顺应了历经战乱、祈求平安幸福的民众心理,赢得众多的信徒。   智岂页生平建寺三十六所(在天台创十二刹),度僧一万四千人,造像八十万躯。寂灭后,晋王据其遗愿而建立国清寺,成为佛教天台宗的祖庭。传法弟子有灌顶、法喜、法彦、波若(朝鲜人)、智越、智日希、智 等32人,以灌顶最为杰出。其后宗风远播,传至日本、朝鲜。其中日本天台宗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远孙二百五十三代。追本溯源,肇始于智岂页。正如日本天台宗座主山田惠谛长老所说:“没有天台宗开山祖智者大师,就没有日本的天台宗,也就没有日本佛教各宗派的兴起。”(按:日本拥有国内会员1680万人、国外会员30余万人的“创价学会”,信奉“日莲宗”,其宗祖日莲曾在日本佛教天台宗本总山学习天台宗教义十余年,以《法华经》为救世圣典)“日本天台宗尊奉智者大师为高祖,世世代代不忘祖师大恩。”智岂页及其开创的天台宗,在中外文化史上的地位与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7 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孙绰及其掷地金声的《天台山赋》

  天台山,以其雄奇秀丽的自然景观和璀灿瑰丽的历史文化,使古往今来的多少文人墨客和名士显宦神往倾倒,如痴如醉游憩其中。然而,一样的山水、风物,在东晋以前却因为“所立冥奥、其路幽迥”而“举世罕能登陟,王者莫由禋祀”,以致于“事绝于常篇、名标于奇纪”,那么,是谁最早向世人举荐了天台山,使它名振广宇呢?那便是孙绰的《天台山赋》。   孙绰,字兴公,生活在公元314年至371年之间,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人,是东晋著名的诗赋大家。据《晋书》记载,他“博学善属文”,永和年间,被王羲之推荐为右军长史,转永嘉太守,后任著作郎,迁散骑常侍。是一位志节高尚、不肯趋炎附势的官吏。由于他的匡世主张得不到采纳,只得将高情远致寄寓于名山大川和诗文之中。他出任章安(治所在今椒江市章安镇)令。从章安到天台,只有数百里之遥,不难朝发夕至。可是,那时的天台山区是草昧未开、人迹罕见的穷乡僻壤,如果没有一股寻幽问险的激情,没有一种勇于攀登的毅力,是不能先人饱赏这钟灵毓秀的山川风光的,当然也没有这千古绝唱的《天台山赋》了。   而偏偏这“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迹罕至焉”。于是孙绰“披荒榛之蒙茏、陟 峭之峥嵘……跨穹窿之悬蹬,临万丈之绝冥……揽 木之藤萝,援葛 之飞茎。”历尽艰险,终至坦途,得睹灵境。他饱含着对名山胜景的向往、赞美的激情,写出这言真辞切、文情并茂的辞赋。读着读着,就象在观看一卷素雅的风景画,赏尽悦目;又似在吟咏一首优美的山水诗,脍炙人口。   赋一开头就气势不凡:“嗟台岳之所奇挺,实神明之所扶持。”是大自然特别偏爱她的骄子—--天台山,把宇宙的神秀都集中这里,使得她分外壮观奇挺。再看“赤城霞起以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真不知作者化了多少心血、费过何等匠心,才锤炼出这铮铮作响的十四个字,形象而简洁地勾勒出了“台岳”(作者以为天台山与五岳相比毫不逊色)的两大奇景:赤城如红霞,高耸入云,在青山树起一座标柱;瀑布如银河,飞流直下,在群峦中划出了一道鲜明的界限。天台山这深隐云雾中的神龙已崭露头角,不由得心往神驰,迫不及待地欲随作者一睹其全貌。   孙绰展开想象的翅膀,以生花妙笔,让台岳山川风物的神奇瑰丽、光怪陆离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天台山地理优越,山脉横亘于灵秀的越国,峰峦掩映于斗牛的分野;天台山气势雄伟,有的似双阙,夹道耸峙;有的象琼台,高悬空中;天台山物产丰美,这里有萋萋芳草、落落长松,这里有翔鸾、鸣凤,还有灵芝、琪树……令人应接不暇。   天台山不仅风光优美,而且是佛道圣地。孙赋里,我们可以看到寺观殿宇建筑的华美:“朱阁玲珑于林间,五堂阴映于门隅;彤台斐 以翼棂,日炯晃于绮疏。”这里可以看到讲经说法的肃穆场面:法鼓琅琅,香烟袅袅,一派“仙教佛国”氛围,增添了神奇色彩。   总之,在这篇赋里,景色描写和感情抒发浑然一体,辞句真妙,胜景迭出,令人仿佛置身于声色俱佳的神话世界里,感到心旷神怡。难怪孙绰完篇以后,给友人范荣期看时,自豪地说:“您不妨把这篇赋掷到地上,它一定会发出铿锵的金石之声。”荣期每读到佳句,也情不自禁地击节赞赏:“这该是我辈说的话啊!”于是这堪称字字如金句句有力的赋不迳而走,传诵千古。   孙绰的《天台山赋》高度评赞了天台山:“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由于孙赋的传杨,古老的天台山名声大振,也由此从舆论上奠定了天台山风景名胜的特色:“佛窟仙源,山水神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天台领先的地方门户服务平台
  • 客服电话:13968580055
  • 客服QQ:808508
门户服务
    

浙公网安备 33102302000043号


浙ICP备11032801号-2
 
天台之窗订阅号
天台之窗服务号
Copyright  ©1998-2024  天台之窗  Powered by  Discuz! X3.5    ( 浙ICP备11032801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