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新闻
商业信息
旅游
网友爆料
畅所欲言
爱心
摄影
戏曲
体育
诗词文学
情感世界
二手房源
家在天台
美容健康
二手市场
网友相约
亲子
电脑
招聘求职
休闲灌水
投资理财
打工生活
户外运动
帮忙
站务
精彩图文

[推荐]天台旅游

[复制链接]
查看: 2991|回复: 15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2-16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琼台-百丈景区   

  百丈琼台景区 一坑两山脊,全长十华里,一共84个景点,其中最具游览价值的是五个景群。 从百丈坑口到百丈崖瀑布,坑底五华里,通称下游坑底线,为第一景群。它以百丈潭、仙浴潭、金庭洞、百丈崖、百丈崖瀑布、玉兔山等景点为核心,是整个风景区较具代表性的精华之一,兼有雄、奇、险、幽的特点。其中的百丈崖瀑布李白有《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佥》诗倍加称赞。全庭洞是桐柏金庭洞天的象征,传说是神仙王乔居住的地方。仙谷潭呈长方形,上口小,下底大。这是因为:流速高、流量大的洪水,以射流形式从瀑布落下,产生强烈的紊动,进入河床岩层的缝隙,产生水力的劈裂作用,逐步剥蚀岩层,水形成上口下、下底大的深潭。前几年有个台湾同胞,从好奇心出发,带潜水衣潜入水中,想探清潭下底细,下潜只五、六分钟、从黝黑到害怕,无果而收场。   第二个景群叫琼台景群,它是整个景区出名时间最早,名声也最显赫的景群,也是李白诗"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出题之地。主要景点有题字岩,金炉峰、仙人座、马鞍石,及附近的柏树岭、吕祖剑、仙人脚迹、琼台观遗址。金炉峰如灵芝,单抽独立,峭拔峥嵘。它和仙人座一起,是高道葛玄、张无梦打坐炼丹的地方。仙人座有康有为"琼台双阙"摩崖石刻。从坑底仰望马鞍石,马鞍石如金雕展翅,惟妙惟肖,雄、险、奇的特点非常突出。琼台景群目前道路较差,沙化也比较严重,游览时要特别注意安全。   第三个景群是百丈坑西边的南、北双阙景群。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如秦汉时皇宫前的两根石柱,南双阙扼整个百丈仙境的入口,北双阙在琼台前面,都如羽林军禁拱卫着百丈仙境和琼台。整个百丈有三个俊秀挺拔的孤峰,金炉峰是其中之一,南双阙的千丈岩、北双阙的花蕊峰也都是其中之一。千丈岩峰顶峰回路转,天庭开阔,登高望坑里危岩争耸,岚光破绿,别有一番风味。花蕊峰的峰顶有月光岩,也是百丈最好的景点之一。许多人议论,用两座铁索桥把南北双阙和琼台架通,把琼台、仙台、瑶台三处的高山台地都开发成旅游憩息的地方,若如此,则百丈琼台的吸引力就更大了。   第四个景群叫铁仙潭景群,在仙浴潭上面约两里的地方。包括铁仙潭、美女献心潭及其进潭的两支瀑布。还有水剑门、玉屏风、卧云庵遗址。这个景群的主要特征是险、幽,目前因无路通达,鲜为人知。水剑门是整条百丈坑坑门最狭的地方,仅一、两米宽。洪水时,汹涌湍急的水流,沿弯弯曲曲的龙秋跌落,正当它要奔腾直泻的时候,对面石龛挡路,只好来个九十度的大转弯,直冲崖壁,在崖壁上冲出一个美女潭。这个潭的平面如心形,也叫美女献心潭。   第五个景群叫玉珠潭景群。与其它所有景群不同,它以秀为主要特征。景点包括附近的双龙戏水潭、玉珠潭、四龙挪珠、雌雄山、禹王铲。它一反下游都是山高、岩险、两旁逼仄的环境,以玉珠潭为中心,四周都是矮山,愈向外愈高,如花瓣瓣,围绕玉珠潭这个花芯。玉珠潭中石头块块都非常圆,无一例外。仿佛它们都如玉石,圆润光滑,宜 坐宜 卧,令人乐而忘归。   以上五个景群,游客比较熟知的是下游坑底景群。有力气的可攀登南双阙、花蕊峰、金炉峰,特别是金秋季节,很有韵味。但是路险,一定要注意安全。通铁仙潭完全没有路,且太险,目前不宜游览。如果探险美女献心潭,一定要多人同往,要带齐刀、绳等工具。游玉珠潭最佳路线从桐柏水库西岸走,危险性较小,稍加注意就行了。

   民间传说 八仙之一的铁拐李曾住在琼台对面的万年山上,每当十五、十六明月之夜,他就一脚迈过深涧,来到琼台,邀来众仙,围着仙人座而坐,饮酒赋诗,共度良宵。他的徒弟吕洞宾对此非常羡慕。吕洞宾学道即将师,师傅未曾授与什么法术,虽说心中有些焦急,但仍勤劳虔诚。铁拐李一一看在眼中,决定在满师的最后一天再试他一试。这天早晨,师傅突然生了急病,腹中剧痛,额流冷汗,脸色铁青,在床上打滚。吕洞宾急得搓手顿脚,赶忙问师傅何药可医?师傅说"只有吃了琼台上那株桃树所生的桃子才能医好,你快去摘3个来,否则我性命难保了!"吕洞宾听了师傅的话,立即飞奔出门。万年山与琼吧虽然相距不远,但中间隔着不少山涧溪壑,绕道前去,往返一次至少要半天,吕洞宾为了救师傅性命,决定从万年山纵身过去。到了山头,望望下面,不觉目眩心跳,他心一横,眼一闭,右脚在崖沿上使劲一蹬,身子就象箭一样射了过去,及到左脚触到山崖,睁开眼睛一看,已经到了琼台。吕洞宾连忙上树摘了3年红艳艳的仙桃,回来时胆子大了,只轻身一纵,便到了万年山。铁拐李便笑呵呵地对吕洞宾说:"徒弟,你从琼台回来,感到身体如何?"吕洞宾回答说:"徒弟感到身轻如燕,力大无比,两山岩都被我踏出了脚印。"铁拐李接着说:"为师已度你为仙了,你能急人之急,故力大无穷;求道心诚,有志竟成!"从此,吕洞宾成了八仙之一。他的足迹永远留在天台山上。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6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石梁飞瀑

昙华亭外便是名震中外的石梁飞瀑。这座天然石梁桥,横跨两侧势极雄奇险峻。历代游人墨极力描绘。有说“梁如卧虹,是凸端垂,苔藓满缀,斑似龙纹”;有说“形如卧牛”;有说“形如大鱼鲤,屈身巅尾”,有说“似大鹅之颈,自北伸颈向南啄食”;也有说是“两龙接舌”。石梁全长6米,梁下有洞高2.3米,桥背宽仅0.2-0.3米。 石桥上下摩崖琳琅满目。桥下一挂飞瀑,落差达35米,中跌入湛蓝深涤的碧潭里,飞珠四溅。四周山雾迷漫,如遇阳光斜照,虹霓时现时灭,五光十色,斑谰多姿。

人在石梁桥下翘首仰望,只见长空雷鸣,水从天落,真有“沧海平翻龙背上,银河倒泻雀桥东”之势。瀑布冲入潭中,飞波若舞,散沫似珠。平静时“丽日下碧潭,长光透疏竹”,又是另一番景象。桥下游有一座古老石拱桥,名叫“仙筏桥”。立在桥上,石梁飞瀑全景尽收眼中。

石梁桥西南端,一条幽岭,铺在万绿丛中。岭下“古下方广寺”是佛教五百罗汉道场,始建于北宋末年。寺院小茂,非常静谧,画廊、花窗,浮雕工艺精致。寺内的五百罗汉像,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形象生动,雕刻技艺高超。站在石梁桥畔的“昙华亭”上远眺殿宇,轩昂端庄。古人有诗:“到此迥然尘世隔,却疑身在蕊珠宫。”写出置身古刹的感受。

石梁附近景点林立。东北角有“铗剑泉”。东南角三里处,有一架雄瀑终年咆哮在潭水之上,似渔翁垂钩,故称“钓水潭”。再过去有通玄寺,千年柳杉、新建经幢交相辉映,为五代德韶十三道场之一。西南一里处有一泓如壶水喷洒,长年不竭,故名“小铜壶”;离“小铜壶”一里的“太监洞”,花木掩映,一片山乡秀色。

昙 华 亭

方广寺前昙华亭,系南宋理宗时天台籍宰相贾似道初建。据说,亭子落成后,寺僧在供荣时,茶杯中出现昙花倏然即逝,于是就命名为“昙华亭”。1972年毁于火,1980年重修。游人可在此休息、品茶、观瀑,从昙华亭看瀑底游人如蚁。

方 广 寺

《西域记》中写的居住着五百大罗汉的方广圣寺,据说是隐匿在石梁里面,凡人是看不到的,只有修行得道达到第二品果位像昙猷这样的人才能进入。

石桥山谷有三座寺,上方广寺最高,殿宇宏丽。1977年毁于火。

中方广在石梁右侧,由昙华亭改建而成。宋景定二年(1162),天台籍宰相贾似道耗银五万两,命万年寺妙弘法师为他的父亲、抗金名将贾涉修昙华亭。历经光废。1981年重修了佛殿和昙华亭,雕塑了观音、地藏等84尊佛像,成为一处轩昂高敝、亦亭亦寺的建筑。

华顶、石梁一带盛产去雾茶。早在北宋初,寺僧就擅长“分茶”艺术:“下汤运匕,别施妙决,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是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就散灭。”国清寺僧人处谦还把这种“茶百戏”带到杭州表演,苏轼作诗赞叹“天台乳花世不风”,称之为“点茶三昧手”。昙华亭落成之日,茶杯中现出奇葩和“大士应茶”四字。这就是著名的“罗汉供茶”。遗风所及,至今民间犹以茶谷米供佛。

石梁右下方为下方广寺,建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即石桥圣寺故址。现在寿治法师等人的赞助下重建了五百罗汉堂,增修了佛殿。游客“数罗汉”成为赏心悦目的胜事。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6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明寺 高明寺是智者大师开创的十二古刹之一。寺始建于唐天佑七年,因寺庙后依高明山,故名高明寺。八十年代初寺庙又经全面整修,焕然一新。 高明寺右,原有钟楼,创建于明祟祯九年。现今重修,楼中挂有一口大钟,重达五千斤,为浙江省内之最。前人曾以国清的松、塔头的风、华顶的雾、万年的柱、高明的钟,为山中古刹各有特色。 钟楼四周,翠竹成荫,流水潺潺,风景清幽。下行百步有圆通洞,高丈余,宽二丈。洞庭湖的南端,开豁如窗,在此俯瞰,削壁千寻,溪流若带。相传明代幽溪大师曾在此写过《天台山方外志》,并注《圆通疏》。北首山侧有一大“佛”字,直径二丈余,为清僧兴慈书。洞对面有幽溪亭一座,亭内岩壁上刻有“幽溪”两字,字大尺余,相传为智者大师手迹。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6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智者塔院    原名真觉寺,后称塔头寺,是日本佛教天台宗信徒必来朝拜之地。
    寺内有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的肉身塔。塔高二丈,镂刻精细。
    寺外有唐碑,称“修禅道场碑”,高约丈余,宽三尺,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另外,还有隋、唐、明三代的天台宗祖师章安、荆溪、传灯墓三座。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6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赤城山    赤城山距县城2公里,又名烧山,因为形如雉堞,岩色赤赭,每当晨曦当照,满山紫气氤氲,霞光笼罩,故名"赤城栖霞",是天台山八大景之一。,
  赤城山高三百四十余米,在近郊四面青山中独树一帜,历来被看作天台山的南门和标志。山的东南面向阳和煦分面着18个岩洞,其中玉京、紫云、华阳、瑞霞诸洞天,自唐末以来就有建筑。
  紫云洞 位于赤城山近腰部,俗称下岩。洞口深广约30米,高10余米,顶嵌"赤城霞"楷书,为明代万历年间题刻。洞内依岩构筑楼层数间,可盘梯而上。上层已筑新楼,可凭窗远眺。底层系佛殿,洞前竖"建文帝度岁处"碑。洞檐岩唇时有水下坠阶前,称"净尘水"。午日初临,银鳞闪烁,别有情趣。
  从紫云洞上行,曲径盘旋,旧称"十八盘",登上半山,即为中岩诸洞。古时有香云洞和瑞霞洞,两洞毗连,香云洞供观音,瑞霞洞供济公。现已扩建成济公院,整个建筑是僧衣、僧帽、袈裟、僧鞋的象征,饶有情趣。
  院东白云洞,是外荒之所。现已建成济公殿,殿外曲廊小轩,自成一体。济公院之上为司空洞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6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清景区     据僧传载,南朝陈太建七年(575)秋,高僧智者进山不久,宿在石桥旁,见有三人皂帻绛衣,由一老僧绅进,说:“禅师欲造寺,山下有皇太子寺基。待三国统一后,自有大贵人来建造。”并预言“寺若成,国必清。”相传他们就是罗汉和定光禅师。
    智者经过实地考察,果然是一块建造丛林的风水宝地,不禁魂牵梦萦。但直到临终,才画图立桩,致书杨广:“仰为立一伽蓝。”翌年(598),杨广派司马王弘督造,灌顶主持修建。隋文帝仁寿元年(601),殿宇初成,称“天台寺”,智越(543-616)任住持。大来元年(605),赐额“国清寺”。义宁元年(617)竣工。翌年就是唐高祖武德元年了,故李邕《国清寺碑记》有“事属皇运,言符圣僧”之句。
    这座建置崇丽、气势恢宏的梵宇,经过唐代两百年的经营,“宝势雄侈于古今,奇表严净于江汉”。故宰相李吉甫在《十道图》中把它和山东长清灵岩寺、南京栖霞寺、荆州玉泉寺并为“域中四绝”。外国名僧不远万里慕名求法,掀起了一股朝拜热。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灭佛,国清寺被强行拆毁。五年后重建,柳公权题额。景德二年(1005),宋真宗赐黄金万两大修,建御书阁。此后虽经元至正年间和明代几度重修,却已远非昔比。
    但是对于天台宗的传人来说,最痛心的是事莫过于由于禅宗的长期渗透,到了十二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6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打造省文明城市做点贡献!!!!大家有人的出人有力的出力总之要齐心合力!!!!!!!加油!!加油!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6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美丽天台!!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6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济公故居位于天台城北古永宁村,劳动路与赤城路交汇处。占地16亩,建筑面积6310平方米,景区由永宁村口双牌楼与观霞阁、济公李氏祖居和陇西园三大部分组成,宅第街坊与楼台亭阁水榭园林荟萃一体,内聚佛国之灵气,外撷仙山之精华。中国话剧院著名演员“活济公”游本昌先生在专程回天台“老家”探望故居时说:“济公故居修复得好!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让民众看看当年济公是怎样毅然舍弃如此富丽堂皇的百万家财,走上了一条云游四海、扶危济困、彰善罚恶、救民于水火的济世之路,从中体会济公从人到神、从李修元成为济公‘活佛’的变化历程”。浙江省人民政府领导在视察济公故居时说:“济公故居完全可以成为对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人生价值观和道德教育的良好基地。”   观霞阁 走进永宁村,两座巍峨壮丽的雕龙巨柱牌楼耸立村口,前座牌楼匾额上,由中国书协常务理事朱守道先生题写的“永宁村”三字点明了其所在。后座由全青石造就的“石墙头”牌楼,由原《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先生挥毫题匾。永宁村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宋史》载:李遵勖被招为东床驸马后,真宗皇帝“授左龙武将军,驸马都尉。赐第永宁里。”李府南迁天台后,其后裔为延承皇恩眷顾下的荣耀,将所居之地称之为“永宁村”。作为这块神奇土地上突出的文化景观,傲然屹立在永宁村口的二座牌楼是为了表宅里,树风声,它象征着威严、荣誉、显彰……是对济公“活佛”诞生地的一种标扬与宣示,向世人展示着永宁村李府往日的辉煌。   永宁村牌楼为木石结构,石墙头牌楼为全石结构。二座牌楼均为四柱三间式,高耸飞檐,雕刻精美,彩绘华丽。八根立柱以立体雕塑的手法雕刻盘龙,夹杆石雕刻狮子,精湛的工艺令人叹为观止;额枋上的麒麟、人物故事组图雕刻栩栩如生;牌楼结构严密,线条明快,简洁大方而不失华美,石作的精雕细刻达到了完美的程度。石料全部采用福建青石,每根柱石经过精雕细刻后也有十九吨重。木石结构制作工艺、雕刻工艺、彩绘工艺荟萃一体,堪称一绝。   牌楼的西面为观霞阁,它与济公祖居抵肩而立,是一座高32米的木结构宋式高大石建筑,也是济公故居建筑群体之一。它矗立在赭溪岸边,与济公少年读书悟禅之地赤城山遥遥相对。观霞阁以挺拔峻峙的风姿装点古城,成为一地胜景,在楼阁里人们可以获得丰富的景观信息。游人登阁北眺,赤城山白云出岫,蓝天映塔,待红日高照,紫气氤氲,状似天际垂锦,灿若红霞罩地,蔚为奇观;再看东北佛陇山下,国清寺隋塔清晰可见,侧耳细听,随风飘过隐隐梵钟之声。登观霞阁,观赤城霞,听佛国钟,济公李府祖居和天台古城历历在目,使人遥想当年生于斯、长于斯的济公,顿生缅怀之情,倍感意境无穷;在此阁中,人们尽可荡涤胸怀,浴乎天地之间,从中获得一种精神升华的体验,领会天台山文化的深厚底蕴。   观霞阁作为观赏性楼阁,它既可观赏风景同时又自成其景。阁分台座一层,木结构四层,朱柱素瓦,格窗游廊,斗拱回环,交低错落,习檐高耸,屋脊起伏,彩绘装饰,艺术效果特出。阁台座周边精雕“九龙”和“天台十景”,寓“九龙造台山”之意;楼阁四面开敞,内外空间流通渗透,凹曲的屋面,翘弯的屋角,优美地镶嵌在大自然中,寄寓了人们对自然与生活的无限留恋。游人步其间,登其楼,既可发思古之幽情,又可享受悦目清心之乐趣。   永宁村牌楼左首是济公商苑,为宋式街建筑,店铺毗连,是游人购物之所。商苑紧临牌楼边上的一幅“赭溪古韵”石板线刻画,仿佛又把人们的情思带回了千年前之天台。   济公李氏祖居 走近李府宅第,迎面一座门楼居中临道,气势不凡,装饰华贵;门楼两侧各有一方照壁,西侧照壁上“济公故居”四个镏金行书大字,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的墨宝;东侧照壁上镌刻着周恩来总理评论济公的书法手迹:“人民很喜欢济公,他关心人,为不公平的事打抱不平,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济公的美丽传说。”这是1957年4月27日周总理陪同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元帅参观西湖虎跑济公舍利佛塔时说过的一段话(原载于1957年4月28日<浙江日报>)。   走入门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镌刻在对面影壁上的“慈悲仁慧”四个篆体大字,给予众生一切安乐幸福名曰“慈”,拯救众生一切忧苦烦恼名曰“悲”;“仁”者“爱人”,是儒学“四德”之道;“菩萨者”为智慧的化身,获得智慧从而大觉大悟。这是对济公精神实质的集中概括。   李府的大门分为二道,首先是与照壁相连一线的门楼,进入门楼后左拐弯才至正门。   正门前的照壁,面对大门,起到一个屏障的作用,它分为壁顶、壁身和壁座三个部分,壁顶采用砖仿照木结构的形式制作出檐、斗拱、梁架等构件;壁座为须弥座形,采用石浮雕饰以“八宝”、“暗八仙”和花草图案;壁身面积较大,又正当人的视线高低,成为照壁装饰的中心,整体构图采用中央为盒子、四角用岔角的规整布局,图案简洁明快,形象十分突出,具有明显的装饰效果。   济公李府宅第气势恢宏,它采用是南宋天台的“三透九明堂”的建筑形式,形制规正,十分可观。在建筑上采取以中轴线为对称轴,左右对称布局,沿国轴线形成多进院落,在这样的布局形式下,整个建筑群左右对称,方方正正。由大门,经前厅至中堂,再至后堂分别形成一进、二进、三进院落,每一个堂相联。从建筑史来看,这样的建筑形式,自宋以来,在浙东地区的大户人家比较常见,建造时间愈后愈华丽、高大、恢宏。李府宅第的厅、堂、房、廊等建筑围绕中轴线,严紧组合。中堂是核心,处于中轴线上,其地位最重要,它是家族议事、接待、庆典等重要活动的场所;后堂是家族祭祀供奉祖先灵位之所;厢房分布在东西两侧,为家族成员日常起居之处。廊在建筑群中起着连接各类主体建筑的作用,南方多雨,它既可以为人们行走遮风蔽雨,又使整个建筑多姿多彩。李府宅第三进院落采用的是“四水归堂”式,其天井与清代建筑相比,相对显得狭小。李府宅第在整体上显得深沉而有序,严紧而不失偏颇,简练而不失高贵,既显示世家望族的气派,又突出了皇恩眷顾下的荣耀。   正门是建筑群组的出入口,它既要显示地位,必须加以装饰,惹人注目,又要坚固安全,不能太直露,这种建筑形式是古时天台豪宅民居的一大特色。李府正门为三开间,座落在台基上,门前设照壁,置石狮,门额上安门籫,以其整体气势显示出大门与其主人的地位;门脸两侧以东阳木雕装饰,分别以“竹林七贤”、“五老看图”和“九狮”、“八骏”组成图案,寄寓李府家族从仕宦将门走向归隐之意。正门两边的木木鬲 扇门是镂空雕刻的“百鸟”图案,与宅院之内明堂石鸾凤图案呼应,寓“百鸟朝凤”之意(据<宋史>)载,李遵勖娶公主后‘所居堂 或瓦多为鸾凤状’)。                陇西园 位于济公祖居的东面,是济公李氏的私家花园,园因李氏追溯先祖为陇西郡,又因其园地处佛陇山之西而名之。进入济公故居正门楼后往西是祖居入口,往东是一库门,门上横额上书“清境”,步入库门是一小院,它是进入陇西园的过渡性建筑空间,园的入口大门是南方风格传统建筑,门上蝠形“陇西园”鎏金匾额古色古香,一对雌雄麒麟置于大门左右,寓意象征,点景命题。园门对面是碑记照壁,两者互为映照。透过园墙的石漏窗,即隐约可见园内景象的一鳞半爪。打开园门一幅秀美的景框呈现面前。   阮西园的面积不大,但“相配合宜,园构得体”,园因景胜,景因园异。在布局上采取水池、“钓月亭”居中,白玉石曲桥巧妙沟通,建筑、游步道、绿化绕其布置,使有限的空间能够开阔而不拥塞。院门分东、南二座,出入口却有三个,极有利于人流从各方位进入与疏散。   全园划分成8个景区空间:济佛殿为朝拜区;水榭为接待品茗休憩区;醉仙楼为饮食文化区;假山为观景摄影留念区;东、北游廊为艺术欣赏兼休息区;药铺为象征特色经营区;钓月亭为全园中心观景点。各区都有其风景的主题和特色,相互穿插,有开有合,疏密相间,主次分明。陇西园的布局与建筑形式、内容,极富济公文化内涵。如果说李府宅第是对济公身世寻根悟源的翔实史篇的话,那么陇西园则是一曲为济公精神热情讴歌的浪漫词章。   跨园门入园内,中只见一水池形似济公永不离身的葫芦,绿水荡漾,波光粼粼,池岸自然曲折,叠石驳岸,曲桥卧波,动静有致。周围景物的倒影和天光云影与池中灼灼荷莲、悠游红鲤,不论是晨曦或月夜都可构成动人的景色。   钓月亭 转过曲桥,到了池中的“钓月亭”,这是园中休息与观景之处,也是陇西园的构图中心,亭口有“玲珑池亭神童故地曾钓月,浩瀚宇宙洗佛普天任耕云”和“亭中人钓池中月,月上水摇园里亭”两副楹联,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亭何谓“钓月”?试想在皎皎月夜,天上一轮明月,水中一轮月明,一阵夜风吹过,水中之月招摇引诱着亭中的主人,主人由水中月勾想起世尘往事,功名利禄,如云烟水月,能不使人顿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禅意么?   与“钓月亭”形成对景的是水榭,是一幢歇山式单檐起翘的临水建筑。水榭匾额上标曰“荷香风善”,一语点明了济公李氏家庭世代积善信佛、扶人困厄的家世家风和陇西园的主题。水榭一面临水,前后空透,东面视野开阔,池光亭景,令人心旷神怡,与园东门和池中“钓月亭”遥相呼应,互成对景。榭台悬挂水面,玉石雕栏,做工精细,典雅大方。花影、树影、云影、水影、亭影、风声、水声、人声、鸟声、市声、梵贝声,交汇成曲,妙趣横生,皆跃榭台。榭内是接待贵宾、品茗赏景之佳处。设有古曲八仙桌凳,落翼侧墙上各有名贵字画,四角花几托艳承芳,前后格子花窗,细砖坐嵌,装修简练,构图巧妙,别具特色,景观富有层次,是主人接待高朋雅客的绝佳之所。   济佛殿 坐北朝南,面阔五间,为歇山式重檐翘角式殿宇,它是全园的主体建筑,座于整个陇西园的最佳位置,起到统领全园的效果。济佛殿结构精巧,秀丽多姿,屋角如翼如飞,轻灵雅逸,与周围的建筑、山石、花木揉合一起,构成独特的韵味和风格。整个殿宇内外采用了具有宋代特点、等级较高的五彩遍装宋景彩画,更令整座建筑五彩缤纷,鲜艳华丽。济佛殿前后采用中国古建筑的木鬲 扇门窗,裙板均以济公故事为主题的木浮雕装饰,每扇木鬲 心各镶嵌一个金光闪闪的“佛”字。济佛殿两侧山墙顶部以六组济公故事为题材的砖雕加以装饰。   迈入济佛殿正门,迎面一尊济公纯白玉立像,庄严神圣。济公玉像项挂佛珠,右手捏把破蕉扇,左手提双破僧鞋,一个不离身的酒葫芦佳于胸前,济公神态倍感亲切。这尊制作成本高达300余万元人民币的纯白玉佛像是泰国第一国际贸易公司董事长、慈善家蔡卓明夫妇专为济公故居济佛殿定制敬赠的,表达了蔡先生夫妇对济公的一片虔诚之心。济公玉佛像后面是一方用进口楠木制作的高4.5米,宽4.2米的五百罗汉木雕群像背屏,构图巧妙,制作精良,形象千秋各异,栩栩如生。它是由天台明丰汽车用品有限公司沈中明夫妇敬赠,天台县佛教艺术研究所承制,是目前国内不可多得的一件木雕艺术精品。   陇西园的东、北两面的游廊,既是相互沟通的一条游览路线,又是供游人休息处所。从故居东北角出口至济公药铺,它将整个陇西园回环相接,连成一个统一整体。漫步游廊,曲折起伏,变化灵活,曲中寓直,直中寓曲,信步其间,步移景异。二段游廊均采用苏式彩画装饰,包袱心内所绘山水、花鸟、禽兽维妙维俏,藻头檐枋束草、迥回纹构图精巧,颇富有一种皇家气派,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东侧游廊隔墙上有图案各异的空透漏窗,窥看景致,外景和内景相互渗透,相互因借,恍如一幅又一幅不同构图的画景,意境倍增。   济佛殿后的北侧游廊又作为碑廊,将济公所作的诗文,镌刻成碑,嵌立廊壁,让游人在游廊既可休憩又能欣赏。碑廊西头,一变成为敞开式,眼界豁然开朗,伫立此廊,赭溪、村舍、桥、亭皆在目中,将本来有限的空间化为宽阔而优美的景框。   陇西园叠石造山,挖池理水,效法自然,位于陇西园北角的假山,既可成为园之屏衬,又可隔绝东北部园外车路的尘杂。假山将两段游廊连成一体,并以山洞沟通,游人既可登山而上,经降龙亭,过飞泉石磴、下缓坡,到游廊,也可出游廊经山洞,再入游廊。   假山以天台山山际线作大背景,脉源贯通,气势连锦,浑然一体;“降龙亭”枕山而立,欲停欲飞,玲珑雅致,是观景与赏玩的佳处,在此,峭壁临溪,观瀑听涛,怡成天趣,全园生动。因陇西园的面积和空间所限,山体不大,但其外形轮廊仍富于变化,形态自然,虚实相同,明暗相衬,疏密得体,有起有伏。山石形态有意境,势若天成,具有自然山林的野趣。   令人回味的是假山三块巨石上镌刻的“源”、“缘”、“圆”三字,音同,意不同,既可分又可合,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理解与领悟。有人理解为:“天台山为佛宗仙源”,是佛缘造就了济公,最后“圆通”成了活佛;有人理解为:这里是济公的出身之“源”,我们到此是为了与“活佛”结善“缘”,最后求得一生的圆满;也有人哲理地理解:人从出生之“源”,经历人生过程中的种种“缘”份,最后走向圆满的归宿……如此等等,意味无穷。   园林之水,首在寻源。陇西园的源头之水从假山顶上溢出,跌入“源”字巨石之后,又一分为二化为蜿蜒清流注入半山潭中,再形成一帘瀑布汇入“葫芦池”。源头、泉潭、曲涧、瀑布、水池,这种多层次的水系结构处理,使得水景异常丰富绚丽。既有蓄聚一泓的泉潭和迂回轻泻的山涧,又有悬空挂注的飞瀑和飞溅涟漪的水花,观意各异,变化多趣。   陇西园临水有二处石桥,一处是沟通“钓月亭”的曲桥,人临其境,宛如凌波;另一桥位于“葫芦”之颈,宛如“项链”,名曰“耕云桥”,是沟通“桥佛殿”与园东区块的主通道,也是游人在此摄影留念的佳处。此桥与“钓月亭”相映成趣,“耕云”“钓月”,寄寓济公看破红尘,得道成佛,普天耕云,为民造福之意。              位于园东南一隅的醉仙楼是陇西园中的最高建筑,为典型的楼阁之例,与观霞阁相对而立。楼西、两面与药铺及附房相连,形成犄角之势,平面正方形,高四层,重檐翘角十字顶,四面设窗,三楼外周有回廊环绕,可登临凭眺,是园内借景的最佳观赏点。此楼非李府陇西园之原有,而是复建时着意对济公“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和他那首“醉傲风颠卒未休,杖头明月冠南州,转身移步谁能解,雪履芦花十二楼”酒诗作出的注解与诠释。醉仙楼除了它的景观功能外,主要还在于体现济公酒文化与天台山美食文化,楼顶那闪闪发光的金葫芦点明了其主题,让游人能“游济公故居,品济公家酒,尝济公故乡美食”,尽兴而归。   紧依醉仙楼面临大道的济公药铺,既是李府归隐从商、积善济世之举的重现,也充满了人们对济公救人苦难之德,更具高明而奇异医术再世的希翼之情。   济公故居的园林绿化以配合建筑、山水组景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并有着丰富的人文意蕴。故居门前种植罗汉松,隐含济公为罗汉之身;两侧于井种植玉兰、海棠、金木瓜、桂花等树木,寓意:“玉堂金贵”;陇西园内种植梅、兰、竹、菊与松柏,寓意:“清傲高洁”;池墉的莲荷充满着佛家意蕴。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6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湖景区

  天湖风景区是天台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之一,集山水聚人文于一体的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景区距天台县城2公里。   岩奇、峰异、水秀、谷幽,诠释着天湖之自然奇趣。一条幽谷,奇岩耸峙,三湖层叠,瀑布成群,青山倒映,苍翠如染,天台山山水精华尽集于此。   智者大师隐修说法,首创天台宗;苏东坡、米芾等历代名人题赋形成的摩崖石刻群;如来古洞、龙山武书院、古禅林寺、乾隆御碑、华东第一石刻弥勒大佛、财神殿等演绎着天湖之历史人文。   攀岩、垂钓、滑索、水上乐园、游戏场和三星级度假酒店,打造起“休闲天堂”。   天台山文化之精华,自然之奇趣,休闲之天堂----在天湖交汇。

天湖之山

  天湖之山以奇岩多、幽谷深、绝壁险、石洞古、植被资源丰富而闻名。狮子岩、猿啸岩、观音隐身、白羊献财等自然奇观,令人叹为观止。而“观音绝壁救男童”的传说,应证了天湖峰峦之险峻。“如来古洞”凌架峰顶寺庙于幽谷悬居飘渺处已入圣地佳境。而天湖“龙山之脊”,绝顶瞰览,其天台之广袤,群峰之绰约皆尽收眼底。“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而天湖则容纳了天台山岳之大千。

天湖之水

  “碧湖幽潭、飞瀑流泉”是天湖之水最好的写照。上天湖之浩瀚、开阔,中天湖之别致清澈,下天湖之玲珑、妩媚,使三湖各具风姿,耐人寻味;而贯穿三湖之间的“一衣带水”,分别形成富有动感与旋律的多重瀑布;天湖景区自上而下,或湖、或瀑、或潭、或泉,凑响了天湖别致、细腻、妩媚和充满动感的水之乐章,真有“又疑瑶台境,飞行青云端”之意境。 天湖之人文

  1400年前因为天湖的独特地理环境,成为智者大师初来天台之首选,在天湖他历经了数年的隐居修身和思考后,终于创立了第一个汉化佛教----天台宗。后来,李白、苏东坡、米芾等一批文人相继前来,寻访智者足迹,并题赋留墨,从而为天湖景区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景区内的如来古洞、禅林寺照壁、乾隆御碑、龙山武书院、石刻隐没勒大佛等历史遗迹,更是讲述着天湖辉煌的过去。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6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峡和始丰溪画廊 大宁河下游巫山县境内,有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被誉为“小三峡”,全长60公里。 大宁河的第一峡,是号称”峭壁之廊“的龙门峡。船进峡口,抬头仰望,两岸悬崖紧逼,宛如门户;低首俯视,满江激流飞泻,雄胜“夔门”。龙门峡仅长3公里,是小三峡中最短,却又是最雄奇的峡谷。两岸奇峰异峦,有的如狮如马,有的像禽若兽,景观迭现,峰回路转。“龙门桥”、“龙门泉”、“青狮守门”、“九龙柱”、“灵芝峰”等胜景,雄壮巍峨,峥嵘险峻,尤以“灵芝峰”最奇秀。传说此峰因当年峰顶长过灵芝草而得名。峰的周围有9个石柱,是玉皇大帝派来守护灵芝的九条龙所变,故名九龙柱。 船出龙门峡,就进入大宁河的第一滩──银窝滩。这是“一里见湾,湾湾见滩。”洲船不智转过多少个湾之后,前面出现了水深仅四五十公分的浅滩。船搁滩了。老大要求乘客下船沿山步行,到达前方“码头”再上船。

我们步行了半个小时,来到“码头”,大约等候了半个小时,重上游船。再过枇杷洲,就进入10里长的巴雾峡。这里山高谷深,重峦叠嶂,悬于岩上的钟乳石,姿态万千,媲美竞奇。左岸峭壁上,悬挂着的四根钟乳石,每两根中间夹着一根小的,犹如两匹骏马使劲地朝里钻时露出的后腿和尾巴,称“马归山”,西岸峭壁上,有一条黄色纹路,活象抓牙舞爪的巨龙,从崖顶盘旋而下,直扑河边的龙泉洞,称“龙进”;东岸有一块悬岩,形如老虎,向着游人虎视眈眈,称“虎出”;还有“孔雀开屏”、“乐手吹箫”、“仙女抛绣球”、“观音坐莲台”、“八戒拜观音”,以及“仙桃峰”、“狮子峰”等等,形象毕真,妙趣横生。在右岸绝壁的夹岩中,端放着一口铁灰色的棺木,称“铁棺”。此棺系战国时期古巴人的悬棺,距今已有2000余年,却完好无损。

过了巴雾峡,便是幽深秀丽的滴翠峡。此峡从观龙镇到涂家坝,全长20公里,是小三峡中最长、最幽深、最秀丽的峡谷。我浴着秋阳站在船头观景:绿树常青,竹笪耸翠,山花吐艳,云雾缭绕,清泉飞瀑,幽洁可人。两岸滴翠的群山与峡中碧流相掩映,胜景如画,美不胜收,令人爽心悦目,心旷情怡。

游罢小三峡,我联想到始丰溪,这条源于大磐山的天台母亲河,境内流长68公里,有着弯弯曲曲的河道,清彻娟秀的碧流和绮丽多姿的风光,它酷似小三峡,又胜似小三峡。

小三峡原来是一条普普通通的溪流,几年前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疏通疏通河道,置上几条船,就开始面向全国、面向全世界。小三峡两岸以山峰、峭壁形象命名的“景点”不上三十处;而始丰溪两岸的胜影逾百处。且始丰胜景极富内涵,多是大景套小景,无景含不,或雄奇俊秀,或柔媚娇娆,千姿百态,如诗如画。仅上游的国家级寒山风景区内,就有“龙胤湖府”、“寒山湖秀色”、“方山斗峰”、“寒岩夕照”、“明岩怪石”、“九遮秀谷”、“白衣公园”等六个景区。两岸古迹遍布,胜景荟萃,重峦叠翠,奇石嶙峋,林木葱茏、百花争艳。尤其是九遮秀谷,集古、幽、清、奇于一溪,峰回路转,云掩雾障,景观迭现,神秘莫测,比小三峡更雄,比雁荡更奇,比桂林更美。我曾乘竹伐从始丰溪上游漂流下行,举目环顾,景象万千:有十里铁甲龙、天峰山、斗峰山、西张?、青山?、龙山、龟山等秀峰,还有许多未曾命名的叠峰和奇岩;或如藏龙、卧虎,或似醒狮、飞马,或像仙人、僧佛,或如鹰似鹤,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在溪边,有寒山、陆蠡、许杰、济公等名人故居;有何胤府、亚父高、寒山寺、胡公殿、白衣殿、东岳宫、龙山寺等寺观;有寒岩夕照、霞山秋色、茅狗洞峡谷、清溪落雁等胜景,以及十几条支流与始丰溪交会合流的天然形胜。它像小三峡一样,一步一重天、步步皆美景,构成了绝妙的“始丰溪画廊”。那去蒸霞蔚的清奇景象和瑰丽绝伦的山光水色,只有乘坐船伐在水中游览才能领略得到。

“始丰溪画廊”,有名山、名景、名寺、名僧,是蕴含着绵密的天台山文化的瑰宝。它像不久前的“小山峡”一样,“养在深闺人未识”。开发“始丰溪画廊”,投资省、见效快,且参与性强。“问渠那有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有关部门领导重视,沿溪群众齐心协力,做足做法有始丰特色的文章,“始丰画廊水上游”的新景观必将璀璨夺目,天台旅游事业可以“水陆齐驱,迈开更大的步伐,去迎接新的辉煌。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6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解开神奇的“石墙山”之谜 天台县城西20公里上大吴村之后,有一列红色的山丘,呈东西带状走向。山脊上时断时续地出露出黑色的石坎,迤逦三五里。人们称之为“石牛绳”。这是缘于村西2公里处,有一座似“红牛”的嵩山,带状的石坎就是绵长的牛绳。 关于“石牛绳”的得名,民间流传着一个神奇的故事;至于它的原因,更是众说纷纭。现在该是解开谜底的时候了。 相传很早以前,嵩山那头“红牛”跑到田里吃麦,却来去无踪,不留丝毫痕迹。吃的次数多了,人们经不起损失,又无法抓到手,只得上奏天庭。终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霹雳响处,电火照得整座嵩山通明。第二天一看,山体裂开了一条长口。人们称之为“天打岩”。从此,麦子不再遭受损失,可是这些小山丘的脊梁上一夜之间,竟隆起了一条黑都都的卵石墙。当地父老说,这是因为电闪雷劈那一刻红牛向东狂奔,一直到象山县地方窜入东海,留下了这条又粗又长的牛绳。在天台鹤楼乡后洋山那里也有一截,据说象山那边拿这墙石当厨房的天然灶凳来使。甚至还有人看见牧童也跟着牛入海,化作海中的礁石。 传说在人们的心里筑起了神圣的殿堂,农民世世代代都对石牛绳敬若神明。尽管牛绳隆起,给劳动和行走带来不便,农民们说啥也不敢动它。他们垫上石级过路,教诫孩子不可触摸,以免肚痛或遭灾。还煞有介事地把附近村庄的失火、闹病同这里联系起来,说某人扛走墙石造猪栏,结果死了猪,只得把石块抬回原处。吓得人们在阴天向晚时分不敢前往。有位农民因插蕃莳迟了,听到夜鸟悲啼,竟恐惧而亡。直到“文革破四旧”以后,人们才挖掉一些石块,以便行走。 传说归传说,心造的幻影不能代替科学的阐析。这“牛绳”其实是一条断断续续狭长的墙状石坎。问题在于,这堵长坎究竟是天然生成的,还是人工建造的,便是个谜 从出露得最多的那段看,长数十米,高3.3米以上,再往下挖,仍然是石坎。宽度一般在75到80公分,最宽的地方有好几米。看那形状,十个人总有九个人说:这无疑是砌得非常精巧的一堵乱石墙。再从挖断的横剖面看,略呈椭圆形的三块叠在一起,每块高约45公分,中间空缺处紧密地嵌着一块小石头。论工艺,同样是无可挑剔的。 如果说,这是人工筑的墙,那就有个用途的问题。有的说,这是古代的防海堤坎。因为远古年代平桥镇一带是海,早年开岩的谷仓岩上还见过锈蚀的吊船环呢。然而,疑问也有,这么窄的石墙能挡住海浪的不断冲击吗?有的说,这是古代作战的城墙,或者是宗族械斗的防御物。然而,且不说古代史志未见在这里发生大战的记录,作为防御的石墙绝不会是直线式的。 持天然说的人,则从地质角度看问题。这里原来是一片红色沉积岩低丘,火山爆发的熔岩沿着带状裂隙流动,部分突出地表。在冷却的过程中,经风化作用而形成现在的样子。这种呈直立的板状岩浆侵入体,地质学上称为“岩墙”,又叫“岩脉”。现在,我们站在山丘上骋目而望,那屡遭风化的粉红岩土,饱经沧桑的黛黑色墙石,分外鲜艳耀眼。不由得叹服古人称之为“土墙山”的形象和贴切。 “土墙山”的命名,当早于唐代。《新唐书》第41卷《地理志》所列台州五县(临海、唐兴、黄岩、乐安、宁海),或写“有铁”,或写“有铁有盐”,唯有唐兴(即天台)条的末尾,写上:“有土墙山、鼻山、天台山。”可见当时此山在台州和天台的地位之高,堪称“台州第一山”。当然,严格的说,土墙山也好,鼻山(即如来古洞西的狮子鼻下)也好,都只是天台山的一部分。但前者形态特别,像宋嘉定《赤城志》所说的“形如缭墙”,像明释传灯《天台山方外志》所说的“屹若墙立”,所以在古代典籍中说被放在突也的位置上。 这种地貌奇观也早已受到土著人士的注意。在唐代入迁的天台吴氏的宗谱中,就收有多首描绘“石牛”的诗篇。聊举其一: 乍见村童蓦地惊,竹鞭叱叱欲驱行。 牛星河代坠为石,田叟无人得用耕。 明月半山谁见喘,黄钟满 未闻鸣。 绿芜剪剪长眠野,讵受人间牵鼻撄。 养望氏这首七律以拟人的笔法和典故反用,画出了这头人间操耕不得、羁縻不了的“神牛”。 在全民办旅游的热潮中,“石墙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考察、游观者络绎不绝。这表明天台山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继石梁金溪丽谷、百丈坑上游和天姥岩这些高品位的景观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天上造化的石墙山在晋唐时就已名载史志,更值得人们深思。 岩墙是一种地貌奇观。世界上最著名的是津巴布韦大岩墙,长达500多公里。可惜离我们太远,无由知其属于直立的还是倾斜的板状侵入体。国内典型的岩墙未见记载,听说浙江衢州倒有一处,但我遍翻《浙江旅游文化大全》和《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也未见叙述,看来并不怎么引人。这样,这种由玄武岩与红沙岩构成的地貌奇观,可以辟为景点的,至少在浙东就只此一家了。 同时,由于它的罕见和典型,也可以成为地学考察和研究的对象。不久之后,将有国家地矿院等专家前来考察,其奥秘将进一步昭示于人间。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6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揭开小岩门岩洞的奥秘

龙山“如来古洞”景点已初具规模,现在为天台风景区的组成部分,游客日益增多,显示了“如来古洞”的幽奇风光。

1978年初夏,笔者曾与洪和元同志等至“松隐居”观光。路过小岩门时,洪和元同志提及小岩门有一石洞,由于年久无人问津,均不知洞内详情。天台人所谓石洞,即天然岩洞。天台山水秀奇,可至今却没有发现天然的溶洞,如若“松隐居”岩门有溶洞,有开发价值,这就弥补了景区中的空白。“溶洞”它能给天台山和“如来古洞”带来福音。但这个谜却一直悬念着。今年端午节夏夜纳凉,与邻居闲谈百事,无意中议到“松隐居”小岩门的溶洞。邻居郑至龙母现年已古稀,原居龙山乡鼻下郑村。她回忆:1945年秋,日本侵略者受降路过天台,抢、杀、奸淫掳掠骇人听闻,弄得人心惶惶。某天,有人说日本人来龙山了,人们都跑上山。她与姐妹们七、八人带着点心,钻进了洞。她叙述洞口小,只一人进出,洞内渐大,可容百人之多,洞形向下倾斜数十丈,里面深不可测。由于灯火不明亮,也无人敢去,洞四壁也看不清楚。据说她们入洞前有人探洞,滑入底部,爬不上来,搭救的人用24格梯也放不到底,抢救无门,结果这人就死在里面。

一个亲临其境的老人回忆,时间已过半个世纪之多,但也足以说明小岩门的溶洞确是存在的。

沉睡的溶洞,现是揭开研究奥秘的时候了。科学的发达,社会的进步,光源的现代化,是能够探明洞内详情的。情况明,才能决心大,如果再打个横洞勇气,装上电灯,沉睡千万年的溶洞,会给天台景区增添秀色,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最近,报载龙游某地4个农民投资数万元,用4台抽水机抽干一个无底洞积水,开发出一个大石窟,从而成为旅游胜地,震动全国。这件事值得我们借鉴。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2-17 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不错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7 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夸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7 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城关三角老街 五一节回家在老妈的游说下逛了装饰一新的三角老街,感觉真的不错,重新铺过的石板路,整齐的店铺,带了那么一点古朴的味道。几家老字号的店还在开着,印证着这条老街经历的的悠远历史,一些新开的铺面经营也很有一些特色,真的不错。。。。。。 ---------------------------------------------- 常回家看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天台领先的地方门户服务平台
  • 客服电话:13968580055
  • 客服QQ:808508
门户服务
    

浙公网安备 33102302000043号


浙ICP备11032801号-2
 
天台之窗订阅号
天台之窗服务号
Copyright  ©1998-2024  天台之窗  Powered by  Discuz! X3.5    ( 浙ICP备11032801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