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新闻
商业信息
旅游
网友爆料
畅所欲言
爱心
摄影
戏曲
体育
诗词文学
情感世界
二手房源
家在天台
美容健康
二手市场
网友相约
亲子
电脑
招聘求职
休闲灌水
投资理财
打工生活
户外运动
帮忙
站务
精彩图文

[建议]双休自助游--廿八都

[复制链接]
查看: 1732|回复: 4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11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徐霞客三过廿八都,将他的游踪记入了《徐霞客游记》中。   郑成功驻守仙霞关,在粮草断绝的威胁下弃关撤兵,挥泪而去。   郁达夫来到廿八都,目睹的是廿八都走向衰落萧条的一幕

在险峻的仙霞山脉深处,仙霞关和枫岭关之间,有一片开阔的谷地,枫溪依依流过,溪边有一个叫做廿八都的古镇,至今仍保存着大量风格各异的清代建筑群(也有少量明代建筑),鹅卵石铺就的老街、木排门店铺、气势恢弘的殿阁庙宇,以及色泽如初的彩绘壁画……基本上都是100多年前的原貌。随意走进一个院子,站在天井中或厅堂上,雕梁画栋或精美绝伦的牛腿、垂莲等随处可见,有一户人家的窗格,光是浮雕的花样就有数十种。这一切都让人感到神秘、好奇。?? ??廿八都地属浙江省江山市,在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交界处,是个“鸡鸣三省”的山区古镇,与周庄、同里、乌镇等著名古镇相比,它依然是藏在深山人未识。它和那些江南水乡古镇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甚至带有几分神秘。1100多年前,黄巢挥戈南下,在浙、闽之间的崇山峻岭中开辟了一条仙霞古道,从此四周关隘拱立、大山重围的廿八都成了历代屯兵扎营之所,兵家必争之地。最初主要是军事功能的千年古道到了清代逐渐成为商旅要道,溯钱塘江而上的船只装载着来自江、浙的布匹、日用百货到江山的清湖码头靠岸,然后转陆路,由挑夫肩头的扁担挑往闽、赣。从闽、赣来的土特产也要到清湖装船运往金衢沪杭各地。廿八都作为过往货物中转的第一站,一个必经的交通枢纽,迅速成为三省边境最繁华的商埠。鼎盛时期,商行店铺、饭馆客栈布满了整条鹅卵石铺就的大街,日行肩夫,夜歇客商,每天南来北往,熙熙攘攘,富足热闹了数百年之久。   这是当初黄巢开山辟路之时万万没料想到的。各地移民纷至沓来,带来了不同的方言、风俗习惯以及建筑、工艺文化,经过漫长岁月的碰撞、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移民小社会”。现在镇上3600多人口中姓氏就有140多个,流行的方言有十来种,称它是“百姓镇”、“方言王国”都是名副其实。徽式、浙式、赣式、闽式甚至西洋建筑的特征都可以在这些千姿百态的老房子中找出来。   站在老街当中,高大厚实的外墙、鳞次栉比的马头墙随处可见,天空往往只露出窄窄的一条缝隙。有的人家特别在大门里面再建一道高墙,走入正门之后还要拐道弯。不难想像他们当年的心态,家家户户都试图把纷扰的外部世界隔在青砖高墙之外,这一方面符合中国人钱财不露白的心理,一方面也与频繁的战乱有关。不过这一特点与温州楠溪江的古民居完全不同。楠溪江主要是一些仕途失意者选择的隐居地。他们退隐在山水之间,以求得某种精神寄托,那里的民居往往都是低围墙、敞开式庭院,站在屋内就可看到墙外的青山和蓝天白云。他们陶醉在山水之间,自得其乐,与廿八都商人在深院高墙中自我封闭的心态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而实际上,不要说重门高墙,就是大山从来也没有挡住历代战争的烽火,廿八都从来都不是一个世外桃源。自唐末以来,它曾目睹过数不清的刀光剑影、血的较量,每次改朝换代,每次大的社会动荡几乎也都会在这条穿越千年的仙霞古道上留下痕迹。宋元之际,明清之际,这里都曾上演过惊心动魄的历史活剧,仙霞天险并没有挡住游牧民族南下的步伐。曾亲眼目睹太平天国(当地人称“过长毛”)的人都已不在了,但亲历过1932年两次“过红军”、1942年日本军队攻打仙霞关、轰炸廿八都的老人还有不少。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6-11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双休自助游--廿八都

[建议]双休自助游--廿八都

[建议]双休自助游--廿八都

[建议]双休自助游--廿八都

[建议]双休自助游--廿八都

[建议]双休自助游--廿八都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6-11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双休自助游--廿八都

[建议]双休自助游--廿八都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6-11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周边景点推荐

周边景点推荐

1.江郎山

2.江西玉山的三清山

3.江西上饶的龙虎山

4.江西婺源

5.福建武夷山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6-11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廿八都"众多之迷

地名之谜   在无数的谜当中,“廿八都”这个地名本身就教人琢磨。   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须江建县时(931年即五代后唐长兴二年起,须江改名江山),这一带已有少量山民居住,地属须江县道成乡。   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江山县在乡以下设四十四都(“都”相当于村),从县境东北即现在的一都江开始,按顺时针方向以数字分别命名,这里排行二十八,故名“二十八都”(或称“廿八都”)。直到清康熙年间,江山县沿用明制,分十二乡四十四都,道成乡包括二十八都等四个都。这在《康熙江山县志》的地形图上可以看到。   不管经历多少王朝更迭、世变沧桑,无论在清以前叫都、叫里、叫庄,还是进入民国以来叫乡、叫镇,抑或是共和国成立后叫乡、叫人民公社、叫大队、管理区还是叫镇,“廿八都”这个地名却一直沿用至今。   对于这个以数字命名的地名,多少年以后,日本华侨作家陈舜臣还在感叹:“像二十八都这样四个字的地名在中国是罕见的。”其实,这样的地名当初并不罕见,即使现在也不是仅有的,福建南平有一个廿八都,浙江嵊州市也有一个廿八都。在江山,类似四都、五都、廿七都这样的地名也都还在使用。   “官话”之谜   除了通行的“廿八都官话”,廿八都经常使用的方言至少还有9种,包括“江山腔”、“浦城腔”、“广丰腔”、“灰山腔”、“岭头腔”、“溪下腔”、“河源腔”、“下浦腔”、“洋田腔”等。一个方圆不过十数里的小山谷中竟然有这么多活的方言,确实算得上“方言王国”。据杨展三先生说,北京有一位研究语言的女博士,在杨家大院住了半个多月还舍不得离开,她说,中国的大部分乡村或集镇因为聚族而居,同村人往往同宗,姓氏、语言都比较单一,廿八都却是南腔北调,同时又有自己统一的方言——“廿八都官话”。   方言的多样性最能反映廿八都移民的特征,“江山腔”、“浦城腔”、“广丰腔”无须多说,“灰山腔”实际上是江西宜黄口音。600多年前,江西抚州府宜黄县很多人到这里来开石灰窑,烧石灰,推动了廿八都造纸手工业的发展。他们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并一直讲自己家乡的方言,他们的聚居地因此而叫做灰山,他们的方言被叫做“灰山腔”。灰山人卖了石灰,一定要买几两酒和豆腐坐在店里边吃边谈天,所以这里有豆腐店而兼酒店的,到民国时还有六七家,也算是一个特色。   “岭头腔”实际上是福建汀州方言。“溪下腔”是福建泉州、莆田一带方言,也称下府腔,是指福建下八府的方言。“洋田腔”、“河源腔”,是位于浙、闽交界的浮盖山麓两个小村落使用的方言,受浦城方言影响较大,又有所不同,基本上属于一种方言的变种。这些方言的存在大致上将廿八都先民的源头说清楚了。   最让人费解的还是“廿八都官话”,当地人也叫“正字”,通行于整个廿八都,和属于吴语系的江山话截然不同,形成了独特的“廿八都音系”(《衢州市志》)。不过它虽然保留了“官话”的特点,但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也受到了附近江山等地方言的影响。他们叫孩子为“娃仔”,女孩子为“女娃仔”。凡有小的意思都叫“仔”,什么狗仔、猫仔、牛仔、猪仔、羊仔等,连小沙锅也叫“泥锅仔”或“风炉仔”。   这一语言是如何形成的?有一种说法是,清初在仙霞关和枫岭关之间设立“浙闽枫岭营”,游击衙门设在廿八都,“官话”就是驻扎廿八都的守关清军的通用语,“官话”其实不过是关外口音,因此也称“关话”,俗称“廿八都腔”。   廿八都人后来在遥远的东北丹东遇到知音,找到自己语系的源头不是偶然的。杨庆山老人说,抗美援朝时,镇上有几个青年参加了志愿军。部队在丹东停留时,他们吃惊地发现当地的方言几乎和“廿八都官话”一样,于是恍然大悟———“官话”不就是“关话”,山海关外的一种话吗?据说几位年轻人曾禁不住喜极而泣。   “廿八都官话”不仅远在东北找到了源头,而且近与衢州开化古代著名商埠华埠镇的方言,远到云、贵、川的语言都有神奇的相通之处,所以另有一种说法称,廿八都方言中云贵川语系占比例较大,因为当年与黄巢对阵的高骈部队多系云贵川人,也多有流落廿八都一带的。但这只是一种猜测,并不足信。   “百姓”镇之谜   廿八都(包括所属的13村)1万多人口中至少有146个姓氏,仅镇上的3600多人口中现在就有141个姓氏,是名副其实的“百姓”镇。据统计,现在的十二大姓是:陈、戴、王、李、谢、徐、刘、杨、黄、周、金、饶,昔日“四大家族”中的杨、金两姓还在其中,姜、曹已不是大姓,可见变化之大。   一般的乡镇都有百种以上的姓氏,但一村一地普遍都是聚族而居,某一姓氏占多数人口,而在廿八都146种姓氏中,人口数量最大的陈、戴、王、李四姓也不过是超过了500人而已,各占全镇人口的6.1%-7.5%,其他姓氏所占人口比例更低。   有研究表明,在这146种姓氏中只有40个姓是因婚嫁迁移原因造成的。由于地处相对闭塞的山区,人口婚嫁迁移的地域范围很小,这一因素对廿八都的姓氏分布影响较少。   造成“百姓”镇的主要原因是历史上的移民,虽然在146姓中只有47姓有历史迁徙地的记录,但这个47姓却占了总人口的近95%,比较真实地反映出廿八都移民的来源,他们主要来自浙、闽、赣三省交界的江山、广丰、浦城,以及福建、江西其他地方(包括福建沿海、泉州等地)。从廿八都的方言来看,也是吻合的。   清初是一个移民的高峰,许多大姓都是这个时候迁徙来的。这些廿八都人的祖辈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作为栖息地,也并不是因为这里的生存环境多好,无非是他们原来的处境可能更加恶劣。廿八都四周的大山、关隘的拱卫似乎带来了某种安全感,尽管上千年来险峻的山岭从来没有使枫溪谷地免于刀兵和厮杀,但在一次次动荡的乱世中,相比之下,这块谷地还是要显得平静一些、安稳一些。特别是清代“三藩之乱”后有过长达180多年的安宁,使得廿八都在商业上迅速繁华起来,移民纷至沓来,“百姓”镇大体上也是这个时候才最后形成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天台领先的地方门户服务平台
  • 客服电话:13968580055
  • 客服QQ:808508
门户服务
    

浙公网安备 33102302000043号


浙ICP备11032801号-2
 
天台之窗订阅号
天台之窗服务号
Copyright  ©1998-2024  天台之窗  Powered by  Discuz! X3.5    ( 浙ICP备11032801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