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新闻
商业信息
旅游
网友爆料
畅所欲言
爱心
摄影
戏曲
体育
诗词文学
情感世界
二手房源
家在天台
美容健康
二手市场
网友相约
亲子
电脑
招聘求职
休闲灌水
投资理财
打工生活
户外运动
帮忙
站务
精彩图文

[文学] [原创]《天台山道教通史》 (谢绝转载)

[复制链接]
查看: 6738|回复: 20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18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是书凡八章,六十万字,脉络天台山道教之源流

及天台道学精粹。今录出数节,以资天台乡友探讨。

谢绝转载,如确属需要,请注明出处。

郑鸣谦 三月十九日 北京

第一章 孕育时期的天台山道教

一 概说

道教源于战国后期东齐海滨方术士之民间信仰。(陈寅恪观点。)西汉时期与黄老哲学及导引吐纳养生方术相结合,仅流行于贵族中。汉武帝尊儒黜道,黄老之术降入民间。在东汉后期,由于“伤寒”疾疫的流行,有方士于吉、张陵、左慈、张鲁等以符水方术为人治病,传布“太平清领书(《太平经》),使其逐步发展为道教,其标志一般认为是太平道或五斗米道的创立。 由于道教一产生就以与统治阶级相对抗的形象出现,黄巾起义被镇压后,三国统治者对它都抱戒备心理。在江北,曹操收编张鲁以后,为防止五斗米教徒重新集结,“拨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三辅”(《三国志·张既传》),又悉招世之方士如甘始、左慈、郄俭诸集之魏都,“诚恐斯人之徒,接奸诡以欺众,行妖慝以惑人,故聚而禁之。”(曹植《辩道论》)在江东,孙策诛杀道士于吉,因其“能幻惑众心,远使诸将不复君臣之礼”(《三国志·江表传》),危及统治。但自建安五年孙策谢世,孙权继位,不仅于方士宽缓,而且纵容,尝遣卫温、诸葛直率甲士数万人,于黄龙三年(230)浮海求夷洲(今台湾)、亶洲(今日本)访求徐福之后。重之汉末江东远较中原安定且多山水,一时道士风往归焉。而天台亦于吴大帝黄武至黄龙三年间(222-231)置县曰始平。 孙绰《游天台山赋序》曰:“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是以“黄帝尝往天台山受金液神丹”,“(周灵王)太子王乔……得天台山浮丘公降授道要,修‘石精金光藏景录神’之法。”(《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修炼30年,乘鹤仙去,受书为桐柏真人”(《列仙传》),“升天为右弼,主领五岳司侍帝晨,……”(《道藏》)“……主金庭,治桐柏”(大中详符《天台图经》),号“天台山主,掌吴越水旱”。此诸记载,虽然飘渺,亦可略见天台之仙道渊源。因之,赤乌二年(239) 葛玄居天台桐柏,建仙坛院,天台道教由是肇端(按《天台山方外志》卷十载:“葛玄年十八九,仙道渐成,入天台赤城精思念道,遇左元放授以九丹金液仙经。行持三年,广积功效,光和二年(179)正月朔,感太上老君敕真人徐来勤(或作勒)等同降于天台,授灵宝经三十六部及上清斋法二等,并三箓七品斋法。”但此系葛巢甫伪造新〈灵宝经〉之托言,不足为信,然之入山或稍早于赤乌二年(239))。或谓左慈因不堪曹操逼迫,建安末遁迹江东因过赤城,授葛玄“《九丹金液仙经》、炼气保形之术,治病劾鬼秘法,三元真一妙经。”又《拜经台记》:“光和二年(179)正月朔,太上老君降于天台山,授灵宝经于葛玄。玄授之郑隐,继之葛洪、葛望、葛巢甫,其间创丹鼎派,至巢甫,始立灵宝派,由此天台山道教大盛。”玄既得道,周游天下,“驰涉川岳,龙虎卫从”,吴主孙权悦其风教召延建业问道,或谓玄于天台授孙权〈灵宝经〉云云,虽多夸诞,亦见天台道教与吴主尊崇葛玄不无关系。杜光庭〈历代崇道记〉云:“吴主孙权于天台山造桐柏观,命葛玄居之。”又徐灵府《天台山记》云:“天台观,在唐兴县北十八里、桐柏山西南瀑布岩。旧《图经》云:吴主孙权为葛仙公(玄)所创,最居形胜。”或可佐证。 入晋许迈憩赤城,《晋书》谓王羲之“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迈尝遗书羲之,云临海至赤城“多有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之徒,汉末诸得道者皆在焉。”王遂与许迈及许逊、孙绰、支道林偕游天台。至孙绰赋出,掷地金声,天台之名遂闻内,继有《搜神记》、《幽冥记》之刘阮桃源遇仙之神异。按,许迈、王羲之及许逊,似皆事天师道(帛和道乃天师变种),由是观之此季天台除葛氏道(日人名之)外,已有天师道之迹。 东晋末,造作《上清经》之杨羲、许谧、许翙诸均已去世,翙子黄民携带真经避乱至剡天台山,一时奉道士族及道士争相传抄,“窃加损益……穿写既广,枝叶繁芜,新旧混淆,未易甄别,自非已现,真经实难辨证。”虽如是,《上清》之存思服气,吟咏宝章已风教天台。及至南朝,天台之上清、灵宝、天师已渐趋融。 鉴于上清真经之散失,隐于“剡天台山开馆聚徒,受业者常近百人”之南朝顾欢,与戚景玄、朱僧标、孔璪共相料事“杜京产诸经书”,又四处索寻,撰成《真迹》,“凡有经传四五卷,真受七八篇。”是为陶弘景《真诰》之底本。欢又作《老氏》(即《老子道德经义疏》)进呈齐高帝。约于泰始三年(467),顾欢以佛道立教既异,学者互相诋毁,乃著《夷夏论》以定是非,一时哗然,佛道之争由是日旷。 大抵顾氏《真迹》“多有纰漏”,陶隐居于是发心访求真书手迹,重为编撰。《本起录》谓:“……至庚午年(490)又启假东行浙越,处处寻求灵异。……又到始丰天台山,谒诸僧摽(朱僧标)及诸宿旧道士,并得真人遗迹十馀卷,游历山水二百余日乃还。”隐居虽未久处台山,但其僧道双修、三教合一于天台道教影响甚深。 永泰元年(498),齐梁名士沈约卓庵桐柏,曰金庭馆,置“道士十人”。沈约初事孙游岳,岳卒复从陶弘景游,一如其乃祖沈警师事杜子产、孙泰及孙恩。沈休文之入桐柏,约见上清派乃天台道教之主流矣。又《天台山方外志》谓晋之袁根、柏硕、班孟、魏夫人、王玄甫、许迈、羊愔、白云先生,南朝褚伯玉、徐则等皆居天台,可见一时盛况,详述见后。

(此略去一千字,论述天台道教与天台佛教之关系)

综观魏晋南朝,天台道教尚处孕育时期,诸派或据一时,终相融摄而汇入上清,此为隋唐天台道教之大盛,垫以坚实之基。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3-18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节 天台道教开山祖师

一 葛玄生平及著述 葛玄(164-244年),字孝先,丹阳句容人。生而秀颖,天才超轶,名振江左,州郡辟为掾,以怙恃俱失,深感人生无常,固辞,乃发心学道。年十八九,仙道渐成,入天台赤城精思念道,遇左元放授以九丹金液仙经。行持三年,广积功效,光和二年(179)正月朔,感太上老君敕真人徐来勤(或作勒)等同降于天台,授灵宝经三十六部及上清斋法二等,并三箓七品斋法。(明释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十),此记载,可与出世较早的道书相印证。陶弘景《吴太极左仙公葛公之碑》云:“公(指葛玄)驰涉川岳,龙虎卫从,长山、盖竹、尤多去来,天台、兰风,是焉游憩。”《灵宝经略》:“有琅琊葛玄字孝先者,入天台学道,精思遐彻,未周一年,感通太上,遣三真人下降,以《灵宝经》授之。”(此为葛玄为灵宝派祖师之渊源)《云笈七籤》卷四《灵宝经目序》谓:“老君降真于天师,仙公授(受)文于天台。”除去教内传说不论,葛玄之居天台修道,不为无据。吴大帝赤乌元年(236),葛玄建降真坛(亦名降真台),坛西南石上镌隶书“诰使徐公醮坛授仙公经”。坛成,玄立庵于侧,义注《**经》。赤乌二年(239),吴主孙权好道,召延建业问道,甚喜,遂造天台观使玄居之,玄亲书飞白观额“天台之观”,为古今大字之冠。又于九折山(即玉泉峰,或名鹤峰)“旧传王乔控鹤”处(《天台山方外志》)建王真君坛,于是四方道士风闻而至,亲受秘诀者五百,被仙度的八百余众,《诸真宗派系谱》许为“葛真宗天台派”一系。据《云笈七籤》载:“郑思远(隐)晚事葛玄孝先,受《正一法文》、《三星内文》、《五岳真形图》、《洞玄五符》等。”赤乌七年(244),葛玄谓郑隐曰:“吾昔受左元放,今付与汝。”是年“八月十五日,白日升天。弟子乡朋,攀恋不已。于是仙公驻驾空中,赋五言歌诗,降付乡朋,普令歌诵,开悟方来”(《天台山新志稿》)云云。玄传弟子郑隐,再传葛洪,世谓“葛仙公”、“太极左仙公”。宋崇宁三年封“冲应真人”,淳祐三年封“冲应孚佑真君”。撰有《浮黎鼻祖金华秘诀》一卷,收入《道藏精华录一百种》。 二 主要思想及传承 世谓葛玄常服饵术,擅外丹,曾师受左慈,得《太清经》、《九鼎丹经》、《金液丹经》三书,然三书久已亡佚。唯注《浮黎鼻祖金药秘诀》(托名广成子著,浮黎鼻祖即元始天尊,浮黎宗脉起自混沌未分,阴阳未判的先天元始太和之境。)今有传本,《道藏辑要》斗集收此书名为《浮黎鼻祖金华秘诀》,凡一十二章,是由“广成子崆峒炼丹,度黄帝上升”时而作,于道门影响颇大,道家南宗祖师张伯端以为“此书药物火候,鼎器坛炉俱已吐露”,并据此书撰成《悟真篇》。然于“老子节解”注“天长地久”句,不仅言及丹田,还提到泥凡、绛宫两部位,且云“泥凡下至绎宫,丹田上升行一,上下元气,流离百节,浸润和气,自生大道毕矣”,已然于内丹甚有体验。 《拜经台记》:“光和二年正月朔,太上老君降于天台山,授灵宝经于葛玄。玄授之郑隐,继之葛洪、葛望、葛巢甫,其间创丹鼎派,至巢甫,始立灵宝派,由此天台山道教大盛。”按郑隐(?-302),字思远,少为儒生,明五经,晚而好道师葛玄,受《上清》、《三洞》、《灵宝》、《中盟》诸品经录。入庐江马迹山居,仁及鸟兽。有二虎入相随,驴襄经书。时于永康横江桥,逢旧识许隐。太安元年感晋世将乱,带北子葛洪等,东投霍山,后隐括苍山仙去。 葛玄二传至从孙葛洪(稚川)其术始昌,此派以金丹为主,迥异三张一系之符水,亦别于上清派之存思。葛洪之师郑隐,“本大儒士也,晚而好道,由以《礼记》《尚书》教授不绝”(《抱朴子内篇·遐览》),因之于儒道双修多有承继。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3-18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葛洪与《抱朴子》
       葛洪(283-363或343),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人。《晋书·葛洪传》:祖系,吴大鸿胪。父悌,吴平后入晋,为邵陵太守。洪少好学,家贫,躬自伐薪以贸纸笔,夜辄写书诵习,遂以儒学知名。性寡欲,无所爱玩,闭门却扫,遂究览典籍,尤好神仙导养之法。从祖玄,吴时学道得仙,号曰葛仙公,以其练丹秘术授弟子郑隐。洪就隐学,悉得其法焉。后师事南海太守上党鲍玄。太安中,石冰作乱,吴兴太守顾秘为义军都督,与周?等起兵讨之,秘檄洪为将兵都尉,攻冰别率,破之,迁伏波将军。冰平,洪不论功赏,径至洛阳,欲搜求异书以广其学。洪见天下已乱,欲避地南土,乃参广州刺史嵇含军事。及含遇害,遂停南土多年,征镇檄命一无所就。后还乡里,礼辟皆不赴。元帝为丞相,辟为掾。以平贼功,赐爵关内侯。咸和初,司徒导召补州主簿,转司徒掾,迁谘议参军。干宝深相亲友,荐洪才堪国史,选为散骑常侍,领大著作,洪固辞不就。以年老,欲练丹以祈遐寿,闻交阯出丹,求为句漏令。帝以洪资高,不许。洪曰:“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帝从之。洪遂将子侄俱行。至广州,刺史邓岳留不听去,洪乃止罗浮山炼丹。岳表补东官太守,又辞不就。岳乃以洪兄子望为记室参军。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述不辍。按《海岳名山》谓其曾至天台桐柏踪寻从祖葛玄,并于此结庐有日,方去罗浮炼丹。晋兴宁二年(364)于斯山坐化,时年八十一,举尸入棺,轻如空衣。”
      洪“博文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除《抱朴子内编》116篇,曾藏桐柏山多时。“其余碑诔诗赋百卷,移檄章表三十卷,神仙、良吏、隐逸、集异等传各十卷,又抄《五经》、《史》、《汉》、百家之言、方技杂事三百一十卷,《金匮药方》一百卷,《肘后要急方》四卷。”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3-18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抱朴子》集汉魏以来道教思想和方术之大成(王明《道家与道教思想研究·前言》),至于成书,《自叙序》云:“洪年二十余,乃计作细碎小文,妨弃功日,未若立一家之言,乃草创子书。会遇兵乱,流离播越,为所亡失,连在道路,不复投笔十余年。至建武中,乃定凡著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笔,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要诸内编,大略序玄本论,道儒论及诸神仙长生学说。
       1 、玄本论:玄、道 、一
   “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畅玄》)是为世界本原,如老子之“无,名天地之始”,此之“玄”充盈天地,无所不在,“眇昧乎其深也,故称微焉。绵邈乎其远也,故称妙焉。其高,则冠盖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八隅……方而不矩,圆而不规。来焉莫见,往焉莫追。”(《畅玄》)不仅有派生天地之力量,而且维持运演着自然秩序,“乾以之高,地以之卑,云以之行,雨以之施。胞胎元一,范铸两仪,吐纳大始,鼓冶亿类,回旋四七,匠成草昧,辔策灵机,吹嘘四气,幽括冲默,舒阐粲尉,抑浊扬清,斟酌河渭”﹙《内篇·畅玄》﹚。在上述本质意义上,“玄”、“道、“一”实际等同,《内篇·道意》论道云:“道者,涵乾括坤,其本无名,则影响犹为有者,论其有,则万物尚为无焉 。 ……以言乎迩,则周流秋毫而有余焉;以言乎远,则弥纶太虚而不足焉 。为声之声,为 响之响,为形之形,为影之影”。又《内篇·地真》篇论“一”云:“道起于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又云:“一能成阴生阳,推步寒暑,春得一以发,夏得一以长,秋得一以收,冬得一以藏……其大不可以六合阶,其小不可以毫芒比也。”诸与人类是为根柢,且统摄社会,“故玄之所在,其乐不穷。玄之所去,器弊神逝。”(《畅玄》)又云:“其唯玄道,可与为永……其不知玄道 者…乐极则哀集,至盈必有方。”《道意》篇云:“道也者,所以陶冶百氏,范铸两仪, 胞胎万类,酿酿彝伦者也。”又《明本》云:“夫道者,内以治身,外以为国,能令七政 遵度,二气告和。”又云:“夫道者,其为也,善自修以成务;其居也,善取人所不争;其治也,善施居慎而无闷。此所以为百家之君长,仁义之祖宗也。”要之,葛洪之“玄”是先验的精神性实体,超诸时空,“其唯玄道,可与为永”,可视为老子之“道”的翻版。如此之“玄”,唯心可御,因其无处不在,是为非存在之存在,“道者,得之乎内,守之者外,用之者神,忘之者器。”(《畅玄》)一旦掌握,“器弊神逝”与庄子所言得道者获无穷之神力“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而享受绝对精神之幸福与自由,意同词异。其述自然之演化云:“夫修大丹与天地造化同途,故太易在太素之前,虽含虚至妙则未立兆萌,太极在太乙之先,故有昆成乃浑沌也。中有太乙之精,为天地之母,为万物之始。一气既分,二仪斯判,然后有乾坤 焉,有阴阳焉,有三才五行焉,有五金八石焉。”(葛洪《葛稚川真人校证术》)太易、太素概念始见于《易纬·乾凿度》:“夫有形生于无形,天地之初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 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沌。”以“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序述宇宙起源,葛洪因言“太易在太素之前”,此时无气无形无质,一片空虚,故云“虽含虚至妙则未立兆萌”。太极约近太易,而太乙则指元气。此种由虚无到元气而至乾坤以及万物之宇宙演化思想,乃汉代共识,无多创见。如《淮南 子 》论宇宙演化云:“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定根,清阳者薄糜而 为天,重滞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生成而地后定。”又张衡《灵宪》云:“太素之前,幽清 玄静,寂寞冥默,不可为象。厥中惟灵,厥外惟无。如是者永久焉。斯谓溟津,盖乃道之 根也。道根既建。自无生有。太素始前,萌而未兆,并气同色,浑沌不分。故道之言云,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其气体因未可得而形,其迟速因未 可得而纪也。如是者又永久焉。斯谓庞鸣,盖乃道之干也。道干既育,有物成体,于是元 气剥判,刚柔始分,清浊异位,天成于外,地定于内。”

       2、道儒论

  《自叙序》:“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笔,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此道家实即道教,故清人方维甸《校刊抱朴子内篇序》指出:“虽自以《内篇》属之道家,然所举仙经神符,多至二百八十二种,绝无道家诸子。……寻其旨趣,与道家判然不同”。考诸撰写时间,先外篇而后内编,于此约见葛洪思想是由儒入道,又《内篇·自序》称“今为此书,粗举长生之理”,“贵使来世好长生者,有以释其惑”,是为葛洪人生价值之终极目标。然而儒家之治国平天下的观念并未于葛洪脑中净洗,彼所倡言并非纯粹栖遁山林,隐修神仙,而是主张在现世活动中获得精神解脱与肉体飞升,既经时济世,又超凡入仙,所谓“山林之中非有道也,而为道者必入山林,诚欲远彼腥膻,而即此清净也”,“上士得道于三军,中士得道于都市,下士得道于山林”。神仙之道无所不在,不必离群索居,避世专修,“昔黄帝荷四海之任,不妨鼎湖之举;彭祖为大夫八百年,然后西适流沙;伯阳为柱史,宁封为陶正,方回为闾士,吕望为太师,仇生仕于殷,马丹官于晋,范公霸越而泛海,琴高执笏于宋康,常生降志于执鞭,庄公藏器于小吏,古人多得道而匡世,修之于朝隐”。如是又“何必修于山林,尽废生民之事,然后乃成乎?”倘能“欲少留则且止而佐时,欲升腾则凌霄而轻举者”,方为“上士”,亦是葛洪修仙之理想。然而学仙之士不免“独洁其身而忘大伦之乱,背世主而有不臣之慢”,道儒、仙圣之矛盾已然突显,或诘葛洪云:“圣明御世,唯贤是宝,而学仙之士,不肯进宦,人皆修道,谁复佐政事哉?”因之要实现理想,儒道互补,仙圣双修,葛洪就必须解释儒道关系,调节仙圣矛盾。葛洪以为道本儒末、先道后儒。《抱朴子内篇·明本》云:“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先以为阴阳之术,众于忌讳,使人拘畏;而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墨者俭而难遵,不可遍循;法者严而少恩,伤破仁义。唯道家之教,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包儒墨之善,总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指约而易明,事少而功多,务在全大宗之朴,守真正之源者也。”“凡言道者,上自二仪,下逮万物,莫不由之。但黄老执其本,儒墨治其末耳。”引《史记·太史公自序》论六家要旨证明“道家之教”兼各家之长,“全大宗之朴,守真正之源”,从而确定以道为本的地位。以议论视之,黄老执本,儒家治末,因而道本儒末。然则,何以先道后儒?在于“夫体道以匠物,宝德以长生者,黄老是也。黄帝能治世致太平,而又升仙,则未可谓之后于尧舜也。老子既兼综礼教,而又久视,则未可谓之为减周孔也。故仲尼有窃比之叹,未闻有疵毁之辞,而末世庸民,不得其门,修儒墨而毁道家,何异子孙而骂詈祖考哉?是不识其所自来,亦已甚矣。”是为道先儒后,道本儒末之明证。彼又褒司马(迁)而贬班固云:“班固以史迁先黄老而后六经,谓迁为谬。夫迁之洽闻,旁综幽隐,沙汰事物之臧否,核实古人之邪正。其评论也,实原本于自然,其褒贬也,皆准的乎至理。不虚美,不隐恶,不雷同以偶俗。刘向命世通人,谓为实录;而班固之所论,未可据也。固诚纯儒,不究道意,玩其所习,难以折中。”一褒一贬,先道后儒,态度立现。上文言及葛洪之理想乃“佐时轻举”“得道匡济”之上士,在定格儒道先后本末之后,又细辨差异,“夫升降俯仰之教,盘旋三千之仪,攻守进取之术,轻身重义之节,欢忧礼乐之事,经世济俗之略,儒者之所务也。外物弃智,涤荡机变,忘富逸贵,杜遏劝沮,不恤乎穷,不荣乎达,不戚乎毁,不悦乎誉,道家之业也。儒者祭祀以祈福,而道者履正以禳邪。儒者所爱者势利也,道家所宝者无欲也。儒者汲汲于名利,而道家抱一以独善。儒者所讲者,相研之簿领也。道家所习者,遣情之教戒也。”是故“夫道者,其为也,善自修以成务;其居也,善取人所不争;其治也,善绝祸于未起;其施也,善济物而不德;其动也,善观民以用心;其静也,善居慎而无闷。此所以为百家之君长,仁义之祖宗也……”道之优于儒,其为“君长”、为“祖宗”,理固宜然。彼所品第先后,不过重估时流之尊儒毁道,以儒家为““立身举动之准绳”之价值,并非全然抛弃儒家。道儒序次既定,葛洪即设法调合仙圣矛盾,向世人宣说儒道合体之理。即以儒家孝道言,或疑修仙之士“背俗弃世,烝尝之礼,莫之修奉,先鬼有知,其不饿乎!”葛洪释曰:“身体不伤,谓之终孝,况得仙道,长生久视,天地相毕,过于受全归完,不亦远乎?”果真能登仙,“先鬼有知,将蒙我荣”,也是光宗耀祖的事。再说“得道之高,莫过伯阳。伯阳有子名宗,仕魏为将军,有功封于段干”。而且“今之学仙者,自可皆有子弟,以承祭祀,祭祀之事,何缘便绝!”妙语一出,冰消祖先崇拜与神仙信仰之矛盾,道儒遂水乳交融。 又谓“仲尼,儒者之圣也;老子,得道之圣也。”“养性者,道之余也;礼乐者,儒之末也。所以贵儒者,以其移风易俗,不唯揖让与盘旋也。所以尊道者,以其不言而化行,匪独养生之一事也。若儒道果有先后,则仲尼未可专信,而老氏未可孤用。”此即葛洪道儒合一思想,彼所标榜即是“明五经、知仙道”之郑隐老师。

     3  神仙长生说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3-18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鸣谦按:至孙绰赋出,掷地金声,天台之名遂闻内,继有《搜神记》、《幽冥记》之刘阮桃源遇仙之神异。

改为:至孙绰赋出,掷地金声,重之《搜神记》、《幽冥记》之刘阮天台遇仙,天台之名遂被海内。

理由:孙绰稍晚于干宝。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23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虽然看不懂,也不自卑。。。。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23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曾在《中国哲学简史》里看到一段话:“人们习惯于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我们已经看出,儒家不是宗教。至于道家,它是一个哲学的学派;而道教才是宗教,二者有其区别。道家与道教的教义不仅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

不知与楼主文章中的某些论点是否有冲突?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24 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世人只晓行路易, 修者才知得道难。

秋天未到草凋落, 求道无门空伤感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24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遇明师莫强猜,“至人”安可以人心人欲求哉!人心好负阴抱阳,需知阳动易变,终究落空亡。反之则道之动,阴动而后阳随,道性使然。忘我无为,德性至善,道缘必随之而来。

“玄功分明隐,负阳善抱阴”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25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禅机无限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25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以下是引用观荷在2005-3-24 16:55:00的发言:

不遇明师莫强猜,“至人”安可以人心人欲求哉!人心好负阴抱阳,需知阳动易变,终究落空亡。反之则道之动,阴动而后阳随,道性使然。忘我无为,德性至善,道缘必随之而来。

“玄功分明隐,负阳善抱阴”

这话好象是说我不该乱猜。抖抖书袋,我再猜猜:

1人往往受生活环境的限制,在特定的环境,他就以特定的方式感受生活。我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很局限,是很难遇到明师的。古人说“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据说楼主出身名门,对于楼主的文章的确不敢胡乱指划。只是想请教而已。

2 “反者道之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上的任何事物,发展到一个极端,必要反向另一个极端。即便我现在的见识很肤浅,所处的环境很局限,也要抱一点希望:事情总会慢慢变好。。。只要还有点进取之心,这知识便会见长,眼界便会开阔。同理,如果有人老是一头扎进古书堆里,走向极端,也可能会反向趋于平庸,局限。

3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本身不是一物,所以它不能像万物那样“为”。可是万物都生出来了。所以道无为而无不为。道,让每物做它自己能做的事。“无为”,它的意思实际上是不要为得过度。在这论坛上,这种文章随便看看也就罢了,不必过度看重。还犯不着当宝贝似得四处转载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25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楼上的朋友,俺发的一段话是因为8楼的一首诗而来的一点浅薄之见。俺指的不可强猜是指的“大道无名,圣人强名”之“道”。在下也是一俗人,对于宗教界名人真是有所不知,所以对您关于楼主所发文章的看法我并无“看法”,因为浅薄,楼主的俺也看不太懂,没有看全,但对于楼主的敬意“自然”在心中,并非因为是否是名人。我一向认为“童心”弥足珍贵,所以不愿自个找累受,看不懂的硬着头皮看很没意思啥。“天性在人,人心在机”人往往太多机心,智巧机械,所以我更愿意像儿童一样没有机心的去生活,呵呵,进来一观也是对于道家的热爱,俺也是认为道家与道教是不同的。

至于“无为”,个人愚见并非无所作为,您的“不要为得过度”,呵呵,有点意思,呵呵,前辈们也往往讲“无为而无不为”,当然另有深意,就非在下所能知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25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啊哦~~~看来我真的乱猜猜了啊~~~

得怪自已太爱表现,最近看了点闲书,就想抖出来献丑。。。。

难为情啊难为情啊。。。。

见谅见谅。。。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25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墨狼在2005-3-25 17:40:00的发言:

啊哦~~~看来我真的乱猜猜了啊~~~

得怪自已太爱表现,最近看了点闲书,就想抖出来献丑。。。。

难为情啊难为情啊。。。。

见谅见谅。。。

猜猜又不范法,呵呵,这个世界可能没有无缘无故的事情,如果说有,可能是我们智慧不够,觉察不到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29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粗人很佩服楼主的专著。。。

也很欣赏楼上各位的才学。。。

马不可以服重,牛不可以追速,铅不可以为刀,铜不可以为弩,铁不可以为舟,木不可以为釜。

物无贵贱,因其所贵而贵之,物无不贵也;因其所贱而贱之,物无不贱也。

文学最好也只是文学好,做人好才是真的好,

人有某一特长本可引以自豪。但不可傲之,更不可过之。。。

再说了,人有一技之长又何足挂齿。。。

赵薇演小燕子,开始还行,也值得一看,后续就不敢恭维了。但也不能怪她,人还是平凡人,

黔驴技穷嘛,正常。。。但她的为人就大打折扣。如此无如的人也值得我们大加赞赏????

姚明打球是他的职责,也是他的专长,如果他用球艺考我?我当他是神经病。。。。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烦恼,如果搞文学的、哲学的都是光谈理论,不能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那又是屁话连篇了???

我不知道老毛是什么什么的?粗人个人认为,老毛最大的贡献在于他起来革命,老毛最大的过失就是革命成功。。。

老蒋最大的毛病在于无知。无知的他又把历史的“鸿门宴”诠释了一遍。。。

六四学潮是最有价值的,敲醒了当局者的腐败与贪婪。而又适到好处。。。要是六四再闹下出,天下大乱也不会有今天

中国之发展。。。

粗人软件开发者,只有那些软件参考手册才是正道之书,至于《中国哲学简史》也只看了个大概,对于粗人这也只是闲

杂之书。佛只能救人于心不能救人于世,佛祖自己也说不明白,话多错多,也只用百人百悟,不了了之。。。我们凡人只

要自已认为悟明白就够了,还要再去深究。。有用吗????

我本粗犷人,风歌笑孔丘。。。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29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通篇只有粗人的回贴算是看懂了,多谢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3-28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和道家.

请问墨狼,你说毛主席是红色教主呢?还是红色理论家.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3-28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教与家的问题,在民国以前是没有区分的.近代引进外国宗教学说,才使这一问题凸现.我之不采此叙述.

事实上,<中国哲学简史>整体叙述也有问题,比如移栽唯物唯心,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中,讲得是体用关系.比如现在说老子唯物,其实不确.他说的"道"实际是黑格尔的"理性".,唯心的.另外阶级说的介入也很有问题,说孔子是地主阶级代表,那么不如说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奴隶主阶级哲学代表.

诸如此类没必要细论,一句话,书可以不读,但没读懂之前,还是不信书为好,当然更不必自卑.说白了,看的书,不一定识得理多,分析问题更具识见.现在盛行的读书,是快餐式,不读原著,求简便,看些提要介绍,问到能记住几个名字,就是大有学问了.岂不浪费时间.还不如精读一本,或者化此时间来赚钱划算.再着书本的东西是死的,要求学问,须向生活中求.

胡说了些,不针对谁,权当牢骚.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28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何读书札记世人观点甚多,拙堂所述也只为个人见解.书不可不读,不读书的人在这个世界要吃亏的,比如现在有许多害人的书,看一下至少死的时候也能明白自己是怎么死的,不然埋头做烧饼叫作没出息.

分析问题是智力游戏,智力不单就先天,古有伤仲永,单凭天赋就去分析问题,去生活中求真知,那也是笑话.

也有看书不求甚解之说,看来也有不少人认为读完天下书不可能,不如浏览群书,择适合自己而用之,不适合的弃之,敝人欣赏此解.

至于真正做学问的,像拙堂,得原版,得精装,得细嚼慢咽这是情理之中,不然如何出口成章,张嘴是典呢?

不同人不同活法.捧一本书对大多数人来说,真正是浪费青春生命了,不知拙堂作何想法?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29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养拙堂主人在2005-3-28 17:04:00的发言:

道教和道家.

请问墨狼,你说毛主席是红色教主呢?还是红色理论家.

我不知道“红色教主”到底是什么意思,毛主席和“红色教主”有什么关系?我在网上检索了一下这个名词,搜到一段:“台北县立锦和高中八十九学年度第二学期国中三年级...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神格化为「红色教主」的人物是--A邓小平B周恩来C毛泽东D刘少奇.--”这可能是台湾一个中学的试题,看来他们从小便知道“红色教主”是谁,但我到现在才接触到这个名词。很遗憾,我不会答你这个题,因为我不懂你的问题。如果让我做这个中学试题,我会选C。。。应该不会错吧?我狠不喜欢这个叫法。。。以前老树曾在这里发了篇小文,小树妈妈说“毛主席早点死就好了。。。。”。。。。我不喜欢这句话,顶了他几句。

《中国哲学简史》我还没看完,潦潦草草的看了四,五章,想看的时候捡出来看会儿,不想看就没理它,没定什么计划,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看完。。。对于我来说,这是闲书,可看可不看。很不好意思,我也不知道该信你,还是信书。。。。不过,我很高兴你回帖了,要谢谢你的指点。

墨狼一会儿装才子,一会儿扮无知,很恶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天台领先的地方门户服务平台
  • 客服电话:13968580055
  • 客服QQ:808508
门户服务
    

浙公网安备 33102302000043号


浙ICP备11032801号-2
 
天台之窗订阅号
天台之窗服务号
Copyright  ©1998-2024  天台之窗  Powered by  Discuz! X3.5    ( 浙ICP备11032801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