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新闻
商业信息
旅游
网友爆料
畅所欲言
爱心
摄影
戏曲
体育
诗词文学
情感世界
二手房源
家在天台
美容健康
二手市场
网友相约
亲子
电脑
招聘求职
休闲灌水
投资理财
打工生活
户外运动
帮忙
站务
精彩图文

[文学]  母亲做的粽子

  [复制链接]
查看: 8546|回复: 13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6-19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又是一年端午节,人们在缅怀战国后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同时,更多的是已经把它作为三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就成为一种民间习俗源远流长。恰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端午节这天,在我的老家湖北家家门头插菖蒲,悬艾条,瓶中供蜀葵,石榴花,吃粽子等。端午正午,家家摆宴喝雄黄酒,吃黄鱼,蒜头,咸鸭蛋,苋菜,枇杷,龙虾,烧鸭等“十二红”,名曰“赏午”。
    长大以后才明白,这些习俗都不是无端生起,却是有来由的。时值盛夏,百虫活跃,威胁人们的健康。于是大家很自然就想起插菖蒲,悬艾叶来驱蚊灭虫,喝雄黄酒、蒜头来杀菌以防感冒,还有的用“采百草”的习惯来治疗疾病,用红纸剪成五毒(蜈蚣、蝎子、壁虎、蜘蛛、蛇)贴于室内以镇恶驱邪。于小孩子而言,结线络子,挂彩蛋,就是分外有趣的事儿。
    离开家乡以后,这些习俗当然没有淡忘。与我而言,都早已删繁就简了。端午这一天,吃着粽子和咸蛋,就算是过端午了,没有太多讲究。
    最让我回味不尽的就是母亲每年必定早早就要送来的粽子。品尝着始终如一的家乡味儿,仿佛又看见了那一片青青的竹叶林。小时候,时常伴着母亲走过竹林。片片竹叶有新绿吐翠的,有翠绿如墨的,有大如椭圆银盘的,有小如桃红心形的,有丰满宽些的,有纤细苗条的。在晨风雨露中摇摆,熠熠生姿。舞蹈着,生长着,闪动剔透晶莹的露珠,清丽可人。即使走远了,还能够感觉竹林里飘荡的阵阵清幽和芬芳。
    而今天,她是和着白生生的糯米香一起涌入我的心怀,我仿佛又看见了母亲忙碌的身影。母亲一大早就把已经长大成熟的粽叶采回家,按大小两种分类,浸泡在一个大水盆里,约莫半个时辰过后,就来擦洗。擦洗时不能用粗粗的硬物,只用柔软的布条,以免损伤和擦破,因为竹叶们太秀气,太柔弱。然后一一摆放整齐,就像闺中待选的秀女,等待母亲逐一挑选,唯恐自己落下了。第二步是浸泡糯米。母亲也是挑选大粒大粒饱满圆实的,清洗得白白净净,然后浸泡,约莫也要半个时辰,好像要把他们调理得肥胖一些,健壮一些,才能和娇柔秀气的竹叶相匹配。当米粒从清水中脱颖而出,母亲就开始加入调料搅拌。调料是一年比一年丰富。早些年什么都没有,只撒入一些白花花的碱,米粒就变黄了,金灿灿的,吃起来只有淡淡的碱味儿。那个年代,自家有这样的粽子吃就很不错了,就着白津津的砂糖蘸一下吃一口,倍觉香甜。后来呀,粽子中的料有所不同了,里面加入了豌豆和红豆,手巧心灵的母亲又撒入一点盐花花,吃起来咸津津的,还渗透着豆豆的浓浓粉香。现在就更不同了,母亲加入的料殷实多了。除了红豆豌豆,还有一块大鲜肉。从此呀,粽子的味道就与众不同了,也可以说达到最高级别了吧。
    每当粽子焖在锅中不住地欢叫时,流溢出浓浓米香。嘴馋的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想吃。母亲也总是顺着我依着我,开锅的第一个粽子一定是给我的。然后再由我送些给左邻右舍,让他们也尝尝我家粽子的味道,邻居们没有一个不夸味道好的,我也因此喜滋滋的,好像是在夸我呢。
    离开家乡很多年了,每年依然可以早早就吃到母亲亲手包的粽子。端午之时,我不能像母亲一样给孩子亲手包粽子,只能乘着旅游时机买来驰名中外的嘉兴粽子。嘉兴的粽子味道固然好,在我看来,却个头太大,像个小枕头,呆头呆脑的,缺少美感。里面的馅就只有一块夹肥的咸肉,吃起来太过油腻,只一个我就感觉饱了腻了不想再吃了。而母亲的粽子不大不小,个头中等,像个小喇叭,玲珑秀气,一头尖尖,一头圆圆,五个一群,十个一串,连在一起,就像园子里开满了青色的喇叭花,煞是好看。就说肉馅的吧,也是咸淡适宜,不油不腻,我可以一口气连吃好几个。哪怕是早些年什么馅都没有的碱水粽子,那黄澄澄的色泽看着就让人嘴馋,至今还能回想起就着白砂糖蘸一下吃一口蘸一下吃一口的甜津津的滋味儿。
    如今,街市的粽子品种繁多,味道齐全,我还是执拗地偏爱母亲的粽子,想来不只是其中的味儿,更多的是因为,母亲已年过花甲,我还可以一如既往地品尝她端午的粽子,元宵的汤圆,春节的桂花糕,中秋的蛋黄饼……这是多么难得。而我能做的只是噙着思忆的泪花,滴落在信手涂鸦的信笺上,濡湿了一行行字迹,泪光中又闪现母亲如霜的白发,深深的皱纹,还有额头细密的汗珠,忙碌的背影……那都是对儿女永远的牵挂呀!
    夜深了,天空挂起了一轮圆月,那是我家乡的圆月吗?窗外摇曳起一片深幽的竹影,那是我家乡的竹林吗?




该贴已经同步到 静若幽兰的微博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怡然读闲书

     成轩

 

 

  年少时,为考试读书;年青时,为职业考试和职称晋升而读书。那一类读书,实在说有些无趣。恍忽中,我已人到中年,却在闲下来的日子,读些闲书,反而尽得读书之乐。
  实在地说,中年的我,再也难容忍生活的单调刻板,喜欢读那些所谓的闲书,所谓有小资情调的书,这些书有着脱离世俗的一种浪漫。我读是为有趣,看闲书的目的,仅为博览却无实用功利,仅是茶余饭后,谈资助兴,附庸风雅,涵养性情,为生活平添无穷乐趣。
  闲暇时刻,清茶一杯,握书一卷,细细品味送愁疗疾,美不胜收,读闲书自有它的乐趣。读闲书不为读专业书所累,漫无目的自然轻松随意,,陶冶我们的情感,启迪我们的心智,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常常在心里感叹,原来世上还有这样奇妙的境界。这时俯首书海神游其中,不知东方之既白,那种惬意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女作家龙应台所说:"喜欢简单,总想让自己的文字如连根拔起的草,草根上黏粘湿润的泥土,什么也不想面对,除了那一碧如洗的天空。"这是谈的写作,而我读闲书却正有这种境界,书中世界云起云落,与自己所处的现实各在一片云天,产生一种简简单单的距离之美。
  再也没有苦读书的感觉,不用看那些刻板、枯燥和飞扬跋扈的正经面孔,只在那些文笔隽永故事感人的文学世界里轻松遨游。喜欢张恨水作品里那些温婉的爱情故事,就好像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喜爱才女张爱玲的冰清玉洁,喜欢她语言的独特风格,魅力无穷,一钻到她的书里,就不想出来。还喜欢老舍、梁风仪、琦君……打开书本看人生看社会,心灵充盈,收获颇丰。
  记得读张洁的《无字》,我站在阳台上,斜斜的倚着栏杆,一次次的合上书,一次次的打开书,一次次的泪流满面。张洁那女性独有的内心剖析,赚取了我许多的眼泪。琦君的散文也是令人难忘的作品,那散淡平和的叙述,焕发了爱的魅力,让我怦然心动。
  中年的闲读书,享受的是一种率性而读的乐趣,享受的是心灵的自由和灵魂的安宁,这种读书的心境是一种纯自然的、无功利性的、诗化的阅读生活。我依然活得自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看自己喜欢看的书,上班时兢兢业业的工作,下班时散散漫漫的读书,缩成一团蜷在沙发里,或者斜斜的倚在床头,都是自己喜欢的姿势,捧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于是闲暇时无聊不再造访,寂寞不再光顾。也只在这样的时刻,心灵的触觉才能混入大自然和人生的殿堂,领略其深意的美和神秘的哲理。一窗明月半床书,是一种清静而祥和的人生境况。不为杂物所忧,不为市井所惊,宁静致远,飘飘如仙。
  读闲书就像散步,需要一点悠闲,一点随意,有时不免有些孤独,但正是这种看似随意的散步,让我们步入一个精彩的世界。年华的逝去和容颜的衰老不再让我伤感,我就像一个牧羊人在无边的草原上放牧羊群,时而望望湛蓝的天空上的白云,时而抚弄身边的野花,在风烟俱静中自有一番体验……
  寂寞了,那就与书中的古人谈心,与未来的人相识吧。想飞了,书给你翅膀,想停留了,书会抚平心的躁动。读闲书,如饮食、如行路、如观花赏月乐在其中,冷观红尘闹市,心中却自有一根定海神针,全不为世俗左右。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混晓送流年。"在闲书的陪伴下,我怡然地度着中年的日子,心底快乐而平静,这样的日子一点也不比青春年少时逊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年那天那粽子

    张学伟

  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我没有吃过粽子,不知道粽子只有糯米才能做的好吃。
  那天,见廖老师桌子上散落着粽叶,她忙着包粽子呢。我怯怯地同老师说,廖老师,教教我包粽子吧。于是,廖老师手把手教我,将两叶粽叶折成漏斗状,舀入一匙米,放进二三颗红枣,再舀入一匙米,包合后,以粽绳扎紧……
  包粽子步骤很快掌握,临走时,廖老师将剩余的粽叶送给了我,一时高兴坏了。
  回到家,我一头钻进厨房,先将米缸里的大米用碗泡好,还将妈妈吃中药的药引子--红枣派上了用场。怕浪费大米,我不许笨手笨脚的弟弟妹妹动手,只许他们在旁边看,或者递包裹粽子绳。费九牛二虎之力,我包好了10个粽子,这才捅开大煤火,开始上锅煮粽子了。
  第一次煮粽子,既紧张又欢喜,当大米、红枣飘香时,弟弟妹妹抓耳挠腮说,熟了熟了!
  将煮好的粽子泡到冷水里,然后分给弟弟妹妹。我端一个剥好的粽子来到病榻前,让患病的妈妈也尝一尝女儿亲手包的粽子。可妈妈只看了粽子一眼,就轻轻地叹气。
  这时,弟弟妹妹跑过来,大呼小叫:"姐,你包的粽子根本不好吃!"
  一惊,赶紧将端给妈妈的粽子,咬了一口,竟然生硬,廖老师说粽子可软和,可香甜了,为什么这么难吃呢?
  妈妈喘着气,平和地告诉我说:"孩子,难为你了,粽子不是用大米做的,应该用糯米做才对,大米包出来的粽子发硬,可惜咱家没有糯米……"我咬着生硬的粽子强咽着,眼泪刷刷流淌。
  妈妈见我难过,微微一笑,安慰我说:"我有个办法,可以让粽子好吃些。可以将粽子剥开个口子,再放回锅里,小火煮上30分钟,这样煮出来的粽子,保管素香,软和,好吃!"我破啼而笑,赶紧按照妈妈说的去做了。20分钟后,我和弟弟妹妹吃的粽子果然软和多了,妈妈还将吃药用的白糖拿出来,让我们撒到粽子上吃。那天的粽子特别香甜。
  如今,蜜枣粽子、肉粽子、蛋黄粽子、鲜虾粽子等等,什么样的粽子我都吃过。可记忆中的大米粽子,那素香的味道,永远不能让我释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夏日静好
                                作者:路勇

  当我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你或许在狂饮冰冻矿泉水,或许已经将空调转到最低温度,或许你只是在不停地诅咒老天爷。而我依旧气定神闲、神清气爽,并想认真地对你说:夏日静好!
  其实,我和你一样被高温包围、被湿热困扰、被酷暑烦扰,我也不能远离无处不在的夏。但是,我相信和明媚的阳春、萧瑟的秋日、寒冷的冬天一样,夏也是上苍的馈赠,在四季的轮回里,有着不可或缺的魅力。
  或许你向往四季如春的城市,或许你向往终年冰雪的北极,可是单调的人生画面会少一些情趣、少一些惊喜,也少了一份岁月流转的幸福沉淀。每一个季节,就像我们生命中遇到的朋友,有着迥然不同的性格,而正是他们装点了我们丰富的人生。
  而世间的一切也不是绝对的,热情的朋友也有冷漠的面孔,快乐的朋友也有伤感的时刻。就像春天不仅仅是花开的快乐,也有阴雨绵绵的烦恼;夏日枝头少了青葱的茂密,却仅仅是果实丰收后的暂时寂寥;寒冬有雪花和冰雕的美丽,也有彻骨的寒冷阻挡出行的愿望。
  在夏日汗水背后、躁动深处、摄氏40度之外,亦能寻觅一段静好的时光。说到底,夏日让我们失去风度、失去宁静、失去优雅的,不是高温和湿热,而是我们渐渐杂乱无章的心绪。看看树荫下对弈的老者、广场上翩然起舞的妇女还有小区里嬉戏的孩子,他们也身在此夏中,却没有受到夏的束缚,反而是享受着夏的乐趣。
  “一年之计在于春”,那是对春天的颂赞,却并不是亘古不变的定律。所谓“心静自然凉”,当我们平复了心情,夏日静好也是好时机,我们可以远足、健身或读书。如同我,一定要在盛夏写下这篇《夏日静好》一样,你也该在夏最灿烂的时刻,不埋怨、不虚度、不错过夏,感受夏的脉搏,追逐夏的气息,收藏夏的感动。
  最后,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对夏的珍惜,必将是我们生命最独特、最宝贵和最深刻的历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笔友

    蒋光平

  二十年前,是一个交笔友流行的年代。当时我还是一名大学生,因在一家报刊上发表了一篇“豆腐干”文章后,常常收到许多来自天南海北的朋友写来的信。那时,只要一有空,我也经常给一些读者回信。一来二往,我也渐渐地有了许多的笔友。交笔友其实就像大浪淘沙一样,开始的时候可能笔友有一大群,但随着时间的流转,有些笔友交着交着就渐渐淡了,最终消失得无影无踪,真正能把关系维持长久的笔友是少之又少。
  我也一样,那时刚开始的时候,给我写信的笔友不下100人,但后来,写着写着,很多人就不再联系了。两年下来,唯一还和我联系的只有一个人,她的名字叫芸,一个和我同龄的东北女孩。那时芸也是一名大学生,由于对文学的共同爱好,让我们彼此间有许多的共同语言。芸虽读的是理工科,但她文思敏捷,文笔细腻温暖,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这让中文系科班出身的的我也自叹不如。为不影响彼此的学习,我们总是在周末的时候给对方写信。在信中,我们常聊一些现在看来有点“幼稚”的话题,比如我们会问对方一周花了多少钱,有没有看某部电影等。另外,我们还经常进行各种比赛,看看期末谁的成绩考的好,比比一年下来,谁的文章发表得多等等。
  转眼四年的大学生活很快就要结束了,马上我们就要各奔东西了。在毕业之前,我和芸约定一定要见一面。我们把见面的地方定在了我读大学的城市。见面那天,为了给自己“壮胆”,我拉上了平时最好的哥们三毛陪我一同前往。那天,三毛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貌,精心的打扮了下自己,还西装革履的,打着领带,最令人晕菜的是,他竟然在上衣口袋上别了三管钢笔。那年月,别钢笔被认为是有文化的象征。而我,却是一如既往的朴素,简单的收拾了下自己后,我拿了一本书作为礼物,怀揣着一颗砰砰乱跳的心,来到了我们约定的地点。就在即将见到芸的时候,三毛突发奇想,他要开个善意的玩笑。他把我的书夺了去,他说要让芸猜猜,我们两个到底谁是她要见的笔友。
  远远的,我终于见到了一直通信却未曾谋面的女孩儿。在那个黄昏,微凉的秋风中,芸穿着白色的连衣裙,好看极了。她轻移莲步,缓缓近到前来,她的眼睛几乎一开始就是和我的眼睛对视,看都没有看我旁边的“帅哥”一眼。
  三毛终于忍不住了,他问道:“你看我们两个,谁是你要见的那个人?”
  当然是他,芸指着我,毫不犹豫地说。
  “那我呢?”三毛有些尴尬。
  “你是卖钢笔的。”
  那次,芸在我的城市玩了一周,我们一起去看后山的红叶,一起漫步在繁花落尽的大学校园。后来,大学毕业后,芸去了一个离我很远很远的城市工作,而我也回到了家乡,在一所中学里过着波澜不惊的日子。再后来,我们彼此都有了家庭,有了越来越多的责任,但我们还时常保持着联系。三毛曾不止一次的问我,说我和芸可谓是天生的一对,为什么当时就没有走到一起呢?对此,我不置可否,也许世界上男女之间除了爱情外,还有所谓的友情吧。
  岁月匆匆,不见芸已好多年了,但至今还时常想起那年我们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常常的,我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当时的芸是如何在我和三毛之间做出分辨的?在一眼之间就认出了谁才是她要见的那个人。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一见钟情”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精致相遇,但不要粗糙告别

    苗君甫

                                 (爱情随笔/900字)
  女友气急败坏地冲进来的时候,我正在洗老公的袜子。女友一把抓起袜子丢到外面,恨恨地说:“我以后坚决不再给那个混蛋洗臭袜子了!”
  看她的表情,我有些惊讶。按说女友是温良娴雅之人,怎么就像一头发了疯的狮子了呢?女友贤良淑德,是我们这帮朋友中公认最会过日子的女人,怎么就把她逼到这份上了呢?
  她却没有在意我的疑惑,自顾自地说:“当初嫁给他,我真是瞎了眼。我怎么早不知道我会遇到这些呢?”
  仔细问了才知道,女友和老公闹了些矛盾,老公总是说他们俩性格爱好不同、生活习惯迥异,女友以为老公在暗示离婚,这让当初裸婚嫁给他,这么多年尽心竭力为家付出的女友很受伤。
  听到这里,我便明白了。女友其实是遭了自己的罪。先不说她老公有没有想要离婚的心思,单是她自己就让自己进入了僵局。即便真的过不到一起,也没必要怨恨自己有眼无珠。想当初,他们也是精致相遇的,也爱了十几年,这中间相濡以沫的快乐、风雨并肩的珍惜、暖心暖肺的疼爱,都有过,而女友也曾在这场婚姻中重拾自信、心如花飞。
  只是现在,生活的琐碎让很多浪漫都褪去了颜色的鲜亮,有孩子之后的繁冗让两颗心觉得疲惫,但这是婚姻的常态,没有不生病的婚姻,就像没有不生病的身体。关键是要有真诚的为爱和解的心,即便真的过不到一起了,也不要选择粗糙告别。毕竟曾有过如此精致的开始,至少也要有个优雅的结尾。
  还想起一位朋友,和异地恋的男友爱了四年,最终还是分手了,提起那个男人,朋友一脸微笑,说“我不恨他,如果不是他,我不会有现在这样好的心态,如果不是他,我也不会拥有这段美好记忆。”朋友和男友分手时,很平静,没有大动干戈,没有鸡飞狗跳,没有怨恨纠缠,只是给彼此留了一个优雅的背影。我想,这样的告别才是最美妙的,至少它不曾辱没精致的开始。
  听我这样说,女友有些不好意思地笑:“其实也没有想着要分手了,只是有点气不过。”对了,这就是症结所在。每一段美好的情缘,都配得上一个精致的开头和结尾,即使有了隔阂,也要有颗精致的心,去保养,去调整,如此,才能继续精致下去。
  最不济,也要给它一个精致的结尾,其实,多数的情况是,当我们有了珍惜这段精致开头的情缘的心,通常都会想要让它一路精致下去,而不舍得让它结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冷漠重过关爱(908字)
              文\任予迪
  小时候,我只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孩子,不知道父爱,也不懂得父爱,父亲为我做的一切,我都觉得那是理所当然,因为那是他的职责。
  读初中的第一个星期五,我放学回家,发现父亲早早地等在门口,要接我回家。他带着一个大草帽,骑着一辆载重的自行车,车后的工具箱还没有卸下来。我知道,父亲可能还没有跑完生意,就早早地等在学校门口了。他是一个木匠,每天在各村各户找生意,一般要到很晚才回家的,可是那天他来得很早。接儿子放学回家,这我只在电视里面看过,对于我来说是生平头一回啊。我想父亲肯定是想我了,从小长这么大,我是第一次住校读书啊。
  后来我考试高中,学校离我的家有一百多里,开学那天,父亲骑着他的载重自行车,帮我把行李驮到学校,帮我铺好床铺,就说了一句“好好学习”的话,就离开了。他是一个不善表达的人,总是寡言少语的。我呢,接他的遗传,也没有什么话,“嗯”了一声。父子关系真的是好冷淡啊。
  我结婚以后一年,宝宝就降生了,面对那一听几百元的奶粉,我那点工资就显得太可怜了。父亲年过六旬,在农村也没有养老金,自己农时干活,农闲还要到镇上做点零工,生活相当辛苦。我总是权父亲不要那么劳累了,可是他总是那两句话,“没事,没事。”那次我回乡,我又劝父亲几句,隔壁大嫂笑道:“你说笑话,现在八爹活得心里滋润啊,把自己的孙子一想,半夜都想起来干活赚奶粉钱啊。”父亲笑眯眯地说道:“呵呵,还可以干十年,咱孙子要上大学,我给他赚学费,呵呵。”
  前天是父亲节,老婆说要给我庆祝一下。我笑道:“呵呵,我是个老古板,不喜欢过那些西方人的节日,庸俗。”老婆不语。我想了一下,说道:“干脆我们回家看看爸爸妈妈吧,好久没有回家了,把儿子带回去给爸爸妈妈看看。”老婆笑道:“你不是不喜欢西方人的节日吗?怎么知道父亲节要回家看爸爸啊?”“呵呵,节日只是借口,回家吧。”
  是啊,节日只不过是个借口,父亲为自己的子女操劳一生,做子女的怎么能冷落他呢?常回家看看,陪陪老人聊聊天,也是做儿女的一份孝心。只要心存孝心,哪一天都是父亲节啊。老人们真的是很伟大,他们绝大多数是通情达理的,对儿女也并无苛求,只要儿女不冷漠他们,他们也就满足了。敬重天下的父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夏至

    张德亚

  生活中,我们用的是阳历纪年。每个月,每个星期,每一天,有条不紊地排列着,它安排着我们的生活。而古老的二十四季气是躲藏在后面的,不声不响地走来。你注意它时,它就会唱响古老的歌谣,准确地提醒你,每个节令的特点,以及你该注意些什么。
  夏至是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它像个精力旺盛的汉子,一脚踢开炎热天气的大门。这个时节,阳光不再温和,明晃晃地在天空中眩惑着,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催生着什么,和发酵着什么,空气中满着生命的律动。天刚亮,外面绿色的枝头上清脆的鸟鸣声,就会透到窗子,传到你的耳鼓。你听到了,也就没了睡意,从床上一跃而起……
  夏至时节,雨水不再轻柔,没有那种“润物细无声”的优雅,那种那种“淋淋沥沥”的舒缓。雨水说来就来了,突然天空中乌云密布,遮天盖日,电闪雷鸣。一会,雨水从天上倾盆而下,浓重的雨帘把大地严严地盖住,地面上雨水纵横。大雨过后,大地上蛙鸣一片,一个庞大的合唱团唱响整个乡野。
  夏至时节,充足的日照和充沛的雨水,使大地上的植物一片青郁,生机无限。春华秋实,而此时的树木和花草上面繁花落尽,进入繁茂的生长期。你走在公路边,走进公园中,漫步田野间,会见到草丛中,树叶上镶有朵朵彩色的花儿,原来那就是一只只蝴蝶。忽而,它们又翩翩起舞,走到空中,飞到我们的眼前。你觉得它们就是从绿色植物上面飞出来的花儿,充满了夏天的神奇和浪漫。
  进了夏至,我们就走进了繁盛多姿而浪漫多彩的夏天。让我们走进自然,领略其无穷的风彩和奥秘。(614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送饭》(3205字)
   


  我这里说的送饭,是三四十年前的事了。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在生产队务农当社员。那时,我所在的生产队,一百多垧耕地,全靠半半拉拉的四五十个男劳力和辅助女劳力,人手显得特别紧张。为了多出活儿,提高劳动效率,从铲二遍地开始,队里西北大河那些偏远地块,便往田间送饭了。

  往田间送饭,都是中午饭。由生产队统一出人做。这顿饭多数都是苞米米查子。上午社员出工后,队长就安排做饭技术高的人,在家用生产队做豆腐的大锅,把苞米米查子烀上。烧完二遍火,苞米米查子熟了,正好到了吃午饭时间。

  送饭车是二马拉着的胶轮车。车上放两口大迫子缸,用大绳子绑结实,再把烀好的苞米米查子,装到缸内,加上些水,缸口用干净麻袋盖好,带上盆、勺等餐具,便赶着车,向地里送去。社员吃饭的碗筷、咸菜等,都是个人自带,出工时拿到地里,吃饭时使用。

  记得那时的地特别荒,铲起来很吃力,锄头下去,只听“嚓嚓嚓”的响声。苣荬菜满垅,就像种的一样,尤其到了“苣荬菜堂”(即成片的苣荬菜),垅沟垅台全是苣荬菜,可社员们并不懈劲,一个个挥动锄头,猛劲地铲着,锄头过后,苣荬菜全死了。社员自豪地说:“苣荬菜不挡锄,就怕黄蒿瞪眼芦!”

  尽管他们不懈劲,可体内的能量毕竟是有限的。铲到东南晌,就干不动了,肚子里早“咕咕”地叫了。一个个两手拄着锄头放愣,翘首企盼送饭的到来。“打头的”看着大伙饿了,也只好喊着说:“干啊,干啊,加把劲儿,送饭的马上来了!”

  到了正午,终于把送饭的盼来了。

  饭车一到,社员们纷纷向地头奔去。老师傅把饭用盆淘出来,放到地头上。立刻,一股饭香扑面而来。大家伙三个一帮,两个一伙,坐在铺好的麻袋周围,开始吃午饭。主食是金灿灿的苞米米查子干饭,吃一口肉头又烂糊。有的在碗里加点水,吃起来更顺畅。副食种类繁多,是个人自带的:有大咸菜、有辣椒酱、有咸鸭蛋……吃起来可真香啊!男劳力有的还从腰间掏出烧酒瓶儿,就着咸鸭蛋喝几口,解解乏,然后再吃饭。那场面,充满了田头“野餐”的无限情趣儿。

  大伙吃完了,缸里的苞米米查子干饭还剩下不少,见此,女社员们就你一碗,我一碗地盛好放起来,连那口子的份都带出来了,留着下午饿时再食用。这时,老师傅还极风趣地提示大伙:“谁盛饭赶快了,饭车要走了,过了这个村儿,可没有这个店儿了!”……社员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铲地时的劳累,早跑到九霄云外去了,一个个分享着集体生活带来的无比快乐!

  那时,生产队不仅铲地送饭,割小麦时也常常是送饭。俗话说“小麦不受三伏气”、“蚕老一时,麦熟两晌”。割小麦正是天气炎热的季节,活计虽然不是那么劳累,可大热的天,烈日当头,一猫腰一身汗水,小褂、裤子都湿透了,别提有多遭罪了!

  割小麦是一条龙的流水作业。即放绕儿、盘腿儿、捆个子、码麦子……那场面极富诗意:社员们在“打头的”带领下,一字排开,你争我夺,互不相让,甩开膀子,挥舞镰刀,“刷——刷——”,真是“眼前一片黄金浪,背后座座珍珠山(麦码子) ”啊!

  记得队里的麦子都种在南三节,离家几里远,中午回家既劳累又耽误活儿。因此,送午饭很受社员们欢迎。那时,割小麦送饭,最高的伙食标准,就是“一箩到底”的白面馒头外加小米饭汤。那时,白面属于“细粮”,农家是不常吃的。中午这顿馒头不起眼儿,可起了大作用:割麦子的人数多、进度快、质量好。有的“二三线”妇女,也自愿投入到麦收中,劳累流汗她们不在乎,为的是从个人分得的馒头中,能给孩子带回一个半个的!

  做饭照例是在生产队。做豆腐的大锅搁上笼屉,几锅就蒸出来了。然后,将馒头放大笸箩里连同小米饭汤,用马车拉着送到地里。那烈日下,席地而坐,快快乐乐吃午饭的场面,至今令人记忆犹新。

  队里的几十亩小麦,很快收割完了,送午饭也便结束了。这时,社员们还想着中午那顿“一箩到底”的白面馒头。

  送饭,记录了那个年代的集体生活。

  我这里说的送饭,是三四十年前的事了。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在生产队务农当社员。那时,我所在的生产队,一百多垧耕地,全靠半半拉拉的四五十个男劳力和辅助女劳力,人手显得特别紧张。为了多出活儿,提高劳动效率,从铲二遍地开始,队里西北大河那些偏远地块,便往田间送饭了。

  往田间送饭,都是中午饭。由生产队统一出人做。这顿饭多数都是苞米米查子。上午社员出工后,队长就安排做饭技术高的人,在家用生产队做豆腐的大锅,把苞米米查子烀上。烧完二遍火,苞米米查子熟了,正好到了吃午饭时间。

  送饭车是二马拉着的胶轮车。车上放两口大迫子缸,用大绳子绑结实,再把烀好的苞米米查子,装到缸内,加上些水,缸口用干净麻袋盖好,带上盆、勺等餐具,便赶着车,向地里送去。社员吃饭的碗筷、咸菜等,都是个人自带,出工时拿到地里,吃饭时使用。

  记得那时的地特别荒,铲起来很吃力,锄头下去,只听“嚓嚓嚓”的响声。苣荬菜满垅,就像种的一样,尤其到了“苣荬菜堂”(即成片的苣荬菜),垅沟垅台全是苣荬菜,可社员们并不懈劲,一个个挥动锄头,猛劲地铲着,锄头过后,苣荬菜全死了。社员自豪地说:“苣荬菜不挡锄,就怕黄蒿瞪眼芦!”

  尽管他们不懈劲,可体内的能量毕竟是有限的。铲到东南晌,就干不动了,肚子里早“咕咕”地叫了。一个个两手拄着锄头放愣,翘首企盼送饭的到来。“打头的”看着大伙饿了,也只好喊着说:“干啊,干啊,加把劲儿,送饭的马上来了!”

  到了正午,终于把送饭的盼来了。

  饭车一到,社员们纷纷向地头奔去。老师傅把饭用盆淘出来,放到地头上。立刻,一股饭香扑面而来。大家伙三个一帮,两个一伙,坐在铺好的麻袋周围,开始吃午饭。主食是金灿灿的苞米米查子干饭,吃一口肉头又烂糊。有的在碗里加点水,吃起来更顺畅。副食种类繁多,是个人自带的:有大咸菜、有辣椒酱、有咸鸭蛋……吃起来可真香啊!男劳力有的还从腰间掏出烧酒瓶儿,就着咸鸭蛋喝几口,解解乏,然后再吃饭。那场面,充满了田头“野餐”的无限情趣儿。

  大伙吃完了,缸里的苞米米查子干饭还剩下不少,见此,女社员们就你一碗,我一碗地盛好放起来,连那口子的份都带出来了,留着下午饿时再食用。这时,老师傅还极风趣地提示大伙:“谁盛饭赶快了,饭车要走了,过了这个村儿,可没有这个店儿了!”……社员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铲地时的劳累,早跑到九霄云外去了,一个个分享着集体生活带来的无比快乐!

  那时,生产队不仅铲地送饭,割小麦时也常常是送饭。俗话说“小麦不受三伏气”、“蚕老一时,麦熟两晌”。割小麦正是天气炎热的季节,活计虽然不是那么劳累,可大热的天,烈日当头,一猫腰一身汗水,小褂、裤子都湿透了,别提有多遭罪了!

  割小麦是一条龙的流水作业。即放绕儿、盘腿儿、捆个子、码麦子……那场面极富诗意:社员们在“打头的”带领下,一字排开,你争我夺,互不相让,甩开膀子,挥舞镰刀,“刷——刷——”,真是“眼前一片黄金浪,背后座座珍珠山(麦码子) ”啊!

  记得队里的麦子都种在南三节,离家几里远,中午回家既劳累又耽误活儿。因此,送午饭很受社员们欢迎。那时,割小麦送饭,最高的伙食标准,就是“一箩到底”的白面馒头外加小米饭汤。那时,白面属于“细粮”,农家是不常吃的。中午这顿馒头不起眼儿,可起了大作用:割麦子的人数多、进度快、质量好。有的“二三线”妇女,也自愿投入到麦收中,劳累流汗她们不在乎,为的是从个人分得的馒头中,能给孩子带回一个半个的!

  做饭照例是在生产队。做豆腐的大锅搁上笼屉,几锅就蒸出来了。然后,将馒头放大笸箩里连同小米饭汤,用马车拉着送到地里。那烈日下,席地而坐,快快乐乐吃午饭的场面,至今令人记忆犹新。

  队里的几十亩小麦,很快收割完了,送午饭也便结束了。这时,社员们还想着中午那顿“一箩到底”的白面馒头。

  送饭,记录了那个年代的集体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儿时的端午节

    汤礼春

  对于端午节,我总觉得有些神秘的色彩,小时候经过的事情到现在也没弄明白。小时候,我生活在一个小县城,那个小城,是个风俗浓厚的地方,到了端午节,那就格外的会显现出来。
  端午节的那天,天刚蒙蒙亮,母亲就会把我们叫醒。母亲平时比较温和,既使平时上学,她也一般不会催我们早起的,但端午节这一天,她是一定逼我们早起的。我们起来后,她是破例要带我们出门,不是向城中心去,而是向城外田野里走去。到了野外,她开始下命令,要我们把地里的庄稼或小草小树上的露水用手沾了,洗眼睛。母亲说:这样不仅能让眼睛明亮,而且不害眼病。我曾经好奇的问过母亲,为什么非要用端午节这天的露水洗眼才不害眼病呢?母亲说,她也不晓得,是老辈人传下来的,老辈人传下来的东西不会错。我们虽然没闹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但有一点是实在的,那就是我们几个兄弟姐妹从小长到大,没有一个害眼病,也没有一个戴眼镜的。关于端午节的露水,还有一个神奇的用途,那就是用它来发面,不仅不需要酵头,而且发出来的面蒸出来的馍馍格外香。我们左邻右舍的街坊们都要在端午的前半夜,把那些盆盆罐罐都摆放在野地里,用来接露水。
  我们在郊野里用露水洗过眼睛后,母亲就带着我们采野艾蒿、昌蒲,我们几个兄弟姐妹一人采上一把,然后头举着艾蒿、昌蒲浩浩荡荡地回家了。
  到了家里,母亲把采来的艾蒿、昌蒲扎成一把把的放在门前,母亲告诉我们,这是为了驱邪。然后又给我们鼻子上、耳朵上一人抹上一点雄黄酒,也说是为了避邪。邪是什么,我们闹不明白,但知道不是好东西。但为什么非要在端午节这天避邪呢?难道端午节这天邪才可能跑出来吗?
  母亲给我们点了雄黄酒,然后开始给我们做早餐,煮棕子、咸鸭蛋和大蒜。平时大蒜是佐料,只是在炒菜或拌凉菜时才放一点的,可端午节这一天,母亲则是把它当主食要我们一人吃上上十陀大蒜的,为什么要这样,母亲说是杀虫排毒的,但为什么非要在端午节这天这样吃大蒜才能杀虫排毒呢?这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个迷。吃了早餐,我们该上学了,母亲会给我们每人身上系一个香布袋,这是昨晚母亲连夜赶制的,香布袋很好看,用绸布和五彩丝线缝制的,有辣椒状的,也有灯笼状的,还有金瓜型的。香布袋吻起来很香,我问母亲,香布袋里面装的是什么,母亲说是药草。我问为什么平时不带香布袋,而偏要在端午节带呢?母亲还是那句含糊话:老辈人传下来的。但有一点她说得很明确,就是带上香布袋,那些蛇呀毒虫呀会躲得远远的,不会爬到身上来。
  挎上香布袋后,母亲还会把一个咸鸭蛋装进一个用红丝线编织的兜兜里,挂在我们的脖子上。我们这才开始蹦蹦跳跳地上学去了。进了教室,抬头一看,班上每个同学都和我一样鼻子耳朵上都点着雄黄酒,腰里挎着香布袋,胸前挂着个咸鸭蛋。要是平时,哪个同学这样打扮,肯定会引起全班同学的好笑和打闹,可今天,大家都是这样,也没有人惊讶了,只是大家又多了疯闹的话题。有相互比香布袋谁的好看,谁的香,有拿鸭蛋相互碰撞,看谁的鸭蛋结实一些。
  端午节的这天上午,大家照例都不会认真听讲的,心里都装着一份节日的兴奋和快乐,都盼着早点下课。
  好容易中午放学了,这天大家都不留恋校园,都急匆匆地往家里赶。因为过节嘛,家家今天中午都会有好吃的。而且一般家里这天不仅会有红烧肉,而且一般都会有平时难得一见的烧黄鳝或煸泥鳅。
  中午吃完饭,我嚷着要去河边看赛龙舟,母亲则不让我去,她要我和她一起去采栀子花。我问母亲:为啥早上不采,非要等到中午来采呢?母亲说:只有端午节这一天中午采的栀子花才有用,拿回去用蜂蜜浸泡后是一味好药呢!平时毒虫爬了,蚊虫叮咬了,用它一擦,就不疼不痒了,疱也消了。
  又是一个非端午节这天就不能的神奇,为什么有这么多非端午节而不可的事情呢?问遍左邻右舍的老人,都是那句老话:老辈人传下来的,自然有道理。
  带着这些问号,有一次,我问过一个学识渊博的自然老师,老师想了想说:这些民间习俗的形成也可能是季节的原因,因为端午节一过,酷热的夏天就来临了,这个时候,也是毒蛇毒虫最活跃的时期,也是人类容易生病的时期,端午节这天点雄黄,插艾叶,挎香布袋,吃大蒜可能都是跟驱虫排毒有关。
  老师的回答让我半信半疑,但有一个传说却证实了老师的话有一定的道理,那就是老人们都说:端午节这天是找不到癞蛤蟆的。我想:癞蛤蟆也许被人间这些驱虫的药草吓得躲起来了吧!我曾在端午节这天试图找过癞蛤蟆,找遍旮旮旯旯,真是没发现一个。癞蛤蟆这一天躲到哪能里去了呢?儿时的端午节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神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     表     叔
   
    那一年秋天,我跟着外婆回了趟河南老家。
    亲戚们中间只有大表叔有空屋子,我和外婆就住在他家里。
    大表叔叫德广,矮矮胖胖的,很老实。大表叔苇子席编得好,人称编席大王。他一编起席来,双手穿花,苇蔑翻飞。远远看去,银光闪闪的,整个人就象罩上了一道道光环,真是美妙无比。
    大表叔有个女儿,六七岁大,名字叫小榆钱儿。小榆钱儿聪明伶俐,一天到晚缀在大表叔身后,踢踢拉拉来,踢踢拉拉去,惹得外婆忍不住地笑。说她,你看看,真是个小跟屁虫儿啊。
    我问外婆,咋没有看见表婶呢。外婆说,根本就没有表婶,你看啥看。我又问,没有表婶为啥有小榆钱儿?外婆说,小东西,你心思还怪稠哩,自己想去。
    我就去想。想呀想呀,忽地明白了,小榆钱儿不是大表叔的亲女儿。
    莫看小榆钱儿人不大,心眼儿可不少。
    大表叔编席累了,正想吸口烟,小榆钱儿就把烟袋火链递到了面前。大表叔吸完烟,正想喝口水,小榆钱儿早从圆土壶里倒碗凉茶端了来。有时候太忙,大表叔顾不得喘口气,小榆钱儿就缠着大表叔,非要叫他歇歇。一旦缠也缠不住了,小榆钱儿就会把小嘴儿一骨突,身子一扭,掉下一串串眼泪蛋儿。这时候,再忙再累的大表叔,也会立刻停下手中的活计,去哄小榆钱儿了。
    那一回,小榆钱又哭了,我看见大表叔连忙停了活,轻轻捏一下小榆钱儿的小鼻头,说,好了好了,歇了歇了。小河涨水大河满了,哭啥哩,咋恁不耐玩哩,是伯逗咱小榆钱儿哩……说着说着,大表叔竟然清清嗓子,哼起歌儿来了:
    小榆钱儿,象铜钱儿
    小圆心儿,在中间儿
    南风吹儿,漫天飞儿
    饥荒年儿,也管闲儿
    捋一筐儿,蒸一锅儿
    拌点面儿,软又甜儿
    没有香油,加点盐儿
    没有盐儿,那可咋办
    哟嗬嗬--
    那就多加点儿,小榆钱儿的泪花花儿……
    唱着唱着,大表叔的嗓音慢慢地变得又细又长,人也象进入了梦乡。我和小榆钱儿都笑了,忽而,我吃惊地看见,大表叔眯细的眼睛里竟有了泪光了。
    中秋节快到了,大表叔更加忙碌起来。外婆看着大表叔受累,心疼得直摇头,但奇怪的是,她又没有说一句劝大表叔歇歇的话。
    一连几天,小榆钱儿也变得有些格外,动不动就闹着要大表叔唱儿歌。看她撒娇不讲理,大表叔似乎也有了点儿不耐烦。到后来,任其骨突着小嘴儿掉泪珠儿,他也不再歇下手里的活计了。
    我不明白到底出了什么事,但心中忽然就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果不其然,中秋节的晚上,小榆钱儿突然失踪了。
    这一下子,不光我们着急,连全村的人都惊动了。
    大伙分头出动,四下八下里找,找啊找啊,一直闹腾到下半夜,才在一个离村子老远老远的破窑洞里找到了小榆钱儿。
    直到这时候,我才从外婆口里知道了事情的一个大概。
    原来,小榆钱儿是跟着她娘从青海逃荒过来的。当时的情况,全国闹大灾,家家缺粮断炊,自顾不暇,从县里到公社都严禁收留流窜犯。大表叔是个小队长,他看小榆钱的娘病重,就偷偷把他们娘儿俩留了下来。可怜的是,不到一年,小榆钱儿的娘就病死了,大表叔一咬牙就收养了小榆钱儿。外婆说,后来,有人翻是非,公社就处分了大表叔,撤了他的小队长。外婆又说,撤了就撤了,啥小队长,人头口粮尽玩虚的,不是人干的事儿!唉,可是就为这名声,你大表叔至今还没成家呢,三十大几了。不过,好的是小榆钱儿这丫头,鬼精灵一个,嘴甜手勤格外讨人喜欢,处处都叫人牵肠挂肚。
    说到这儿,外婆深深叹口气,可如今,她老家在城里工作的舅舅找来了,要领小榆钱儿走了。唉,这算咋回事儿呀,没道理嘛。可你大表叔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咱将心比心吧。再说,进城对孩子也有好处。这些天,他紧赶慢赶地编席挣钱,还不都是为了给小榆钱儿。过了节,就来领人了。咱再穷,也不能叫娃子空着手走吧。唉,原想是要瞒着她的,可是你看,小东西多有心眼儿,才六岁不到呀,她也不知咋的就晓得了,就是不愿走。你看她跟她伯那个亲热劲儿,说上天,她会想走?……
    奶奶正说到动情处,忽然传来了大表叔轻轻地歌声,我飞快地跑了过去。一进门就看见小榆钱儿正偎在大表叔怀里,睫毛上的泪珠儿还在闪闪。大表叔唱道:
    麻爷翘(喜鹊的俗称)哟,尾巴长
    娶了媳妇哟,忘了娘
    媳妇抱上哟,热炕头
    老娘撵到哟,灶门上
    媳妇吃的哟,白面馍
    老娘喝的哟,红薯汤
    人心长在哟,狗肚里
    你说算不算哟,人的样儿
    ……
    唱到这儿,小榆钱儿突然说道,伯,伯,不好不好,不听这个,你说要送我进城读书,换个上学的!大表叔笑了,指头点点小榆钱儿的光脑门,就换了一个:
    八月十五秋风凉,月亮奶奶亮堂堂
    亮堂堂哟亮堂堂,开开后门洗衣裳
    洗哩白哟浆哩光,打发咱榆钱儿上学堂
    读四书,念文章,状元喜报贴门上
    骑大马哟住楼房,三通大鼓坐衙堂
    凤冠霞帔封诰命,穿金戴银拜皇上
    你看气势不气势,你说排场不排场
    ……
    气势气势!排场排场!不等大表叔住口,我就叫起来。
    小榆钱儿却哇地一声哭了,边哭边叫道,俺不要,俺不要!大表叔也眼泪花花了,连着说,不哭不哭,咱娃聪明机灵,小大人儿哩。十天半月不要,就和表哥哥一样,也是城里的小学生了……
    小榆钱儿已经睡着了,大表叔又开始轻轻地哼起了歌儿。
    我走出屋门,抬头看天,夜空如洗,星光如豆,月儿也要下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      表      哥   

    大表哥小名叫小辫子。
    他只比我大三天,那也算大呀?
    所以,他叫我小毛子,我就叫他小辫子。
    小辫子住家的村子叫大金岗。其实,那儿根本没有岗,一展平洋,连个小土包子也算不上。我问他,平秃秃的,为啥要叫大金岗?他瞅我一眼,用手往村外指一指问,你说那是啥?我回答道,那是金溪河。他说,不对。我想了想又说,是河岸。对了!他用手一敲我的头,叫道,岸就是岗,岗就是岸,连这都不懂,还上学念书呢,白花钱吧。
    原来,大金岗是凭着金溪河得的名。
    我说,金溪河算不上真正的河,顶多就是条大壕沟。小辫子又在我头上敲一下道,胡说!你见过黄河没有?没有吧。我见过,去年我跟我爹去郑州,见过黄河,在心里跟它比过。不客气地说,俺们这条河,夏天起洪,波翻浪滚,吼声如雷,十几里地以外都听得见,气势根本不比黄河差!
    说完了小辫子就扯开喉咙唱起来:
    金溪河水响叮当,
    扯起篷帆走四方。
    南阳绸子南阳烟,
    东西南北美名扬。
    土漆牲猪出外国,
    洋烟洋油往回装。
    乾隆三下江南地,
    金溪河上看风光。
    两岸美景赛美酒,
    皇上喝醉开了腔,
    赏俺一年不纳粮。
    ……
    小辫子唱歌喜欢扭脖子,一扭一扭,后脑勺上的小辫子就直甩甩。
    我笑他说,十岁了还扎猪尾巴。他又在我头上一敲道,胡说,这叫命根子!我说,我不喜欢你,你光敲人家头。小辫子笑了说,可我喜欢你!我妈说了,我是腊月间的娃子,生就的冻(动)手冻(动)脚,从小不安分!说完一把扯起我的手说,来,你也打我,打呀!
    其实,说真心话,我喜欢小辫子。他又机灵又仗义,在大金岗村就象个娃子王,一出门身边就是一大群。一会打土仗,一会捉迷藏,小子闺女都听他指挥。金溪河就象条长围脖,圆圆地把村子围了半圈,大金岗的水土就格外好,竹子长成了海。小辫子就领着头钻竹林捉斑鸠逮野兔。捉斑鸠是在夜里,白天看好了鸟窝,夜里摸到窝下,先铺开大绳网,手电筒对准一照,用根长竿子朝竹子尖上的斑鸠窝一阵乱捅,斑鸠就扑拉拉地掉到网里头了。逮野兔省事得多,大白天,事前也不用看,把长长的绳网在竹林一边贴地搭好,人们就从另一边排开往竹林里头进。边走边大声吆喝,手里拿根棍子乱打,响声越大越好。不一会儿就能听见兔子撞进网里叽叽叽的叫声了。
    自从我跟外婆来到姨妈家,小辫子经常下金溪河摸鱼虾给我们做菜。外婆拦他说水凉,小辫子说,俺不怕。姨妈也说,让他去,乡下娃子泼皮。如今外婆来了,表弟又是稀客,他心里热着呢。
    没多久我就发现,小辫子每次摸的鱼虾,捉的兔子斑鸠,总要给村头上住的一家人送点去,姨父还经常提瓶酒叫小辫子一起拿去。我问姨妈是送给谁,姨妈轻轻地叹口气说,是村后他三爷,唉,可怜人那。
    我问小辫子,三爷是谁。小辫子看我一眼说,三爷就是三爷,从京城回来的,俺爹说,天下人数三爷胆量最大。我说,你下次送东西我也去。小辫子说,那可不行,俺爹说了,来往人一多会害了三爷,最大的保护就是不保护。俺娘也说,心疼人要会心疼,不能当二杆子。小辫子脸上神神的,我听糊了,没敢再往下问。
    一天傍晚,刚放下碗筷,小辫子提个马灯就往外走。姨妈说,小辫子,刚丢碗就走,白天还没有疯够?小辫子飞快地朝我挤挤眼,说,我逮兔子去。姨妈说,那好呀,不过你记住,莫一逮逮到三更半夜!
    那天夜里小辫子何时回来的,我不知道,我是早就到梦乡里疯去了。
    第二天,躺在金溪河岸上,我说,小辫子,你昨天根本没逮兔子,干啥去了?
    小辫子一挤眼,说,你猜猜,猜中了我下河摸鱼,泥巴糊了烧烧吃。
    我想想说,去看三爷了。小辫子一听大惊,叫道,小毛子,你可真行!一猜就中,走,下河摸鱼!
    我说,不,我想听你说说三爷。小辫子头一歪,说,真要说我也说不清,听俺爹说他是个老红军老将军,本来在北京当大官,前年犯了错,叫啥右倾,被送回老家劳动改造。俺娘说,老爷子一辈子胆大,如今走背运,惹错人了……
    小辫子突然转了话头说,不提这些了,大人们的事咱也不懂。我给你唱支歌吧,是昨天三爷教的,是当兵人的歌,你听好了:
    我擦好了三八枪,我子弹上了膛;
    我背上了子弹带呀,心眼里直发痒。
    我挎上了手榴弹,给顽军的好干粮;
    我刺刀拔出了鞘呀,刀刃闪闪亮!
    ……
    我撩倒一个,俘虏一个,
    撩倒一个,俘虏一个,
    缴获它几支美国枪!
    ……
    歌唱完了,小辫子一声不吭地躺着。
    我问道,小辫子,你长大了想当兵?小辫子说,对,还想当将军。可三爷说了,想当兵也要先读书。我不行,家里人多,我已经偷偷跟队长二哥说妥了,收麦时我就下地,记半个劳力工分,我也能帮俺爹一把了。
    我一时无话,小辫子姊妹三个,小辫子是老大,家里不指望他还能指望谁。
    姨父姨妈同意你下地干活?
    当然不同意,他们要叫我上学读书。不过,他们也管不了我。小辫子说。
    静了静,小辫子又开口道,我就不明白,听俺爹说,三爷小时候就没有读过书。可你看看,人家后来还是当了大官,一肚子学问都是自修的。我就不能先当兵再自修?小毛子,你说呢?
    我当然说不清楚。但我知道不读书不好,也知道小辫子不是不想读书,就是因为家里穷。我发现,一说到读书,小辫子的眼光就暗了。
    唉,小辫子长叹一口气,老大人似的,晕晕乎乎地说道,不过,俺娘说了,人的命由天定,老百姓的命都在阎王爷手心里攥着,想翻都翻不了。谁都长不了前后眼,各凭良心吧!娘的话说得寒心,连三爷听了也不吭声。三爷只是叫我,往后隔天就去找他,先教我学认字,至于读书,走着再说……
    谁也想不到,小辫子很快就见不到三爷了。
    就在我和外婆要离开大金岗的前一天,姨父从外头回来,进门就说了个坏消息,前半晌在公社,县里人开了车来,吆天喝地地把三爷带走了。
    姨妈说,到底为啥,都当农民了,还不得安生?
    姨父道,笑话!不为啥就一定安生?不为啥就不能不安生?是你说了算?
    小辫子半天无话,突然大叫一声道,爹!我说了算!我不上学,不上学!我、我明天就下地!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      花      馍                                                                     
   
    每年,一过腊月二十三,我和妹妹就开始盼着外婆蒸大花馍了。
    今年又是,终于到了二十八。
    吃过晚饭,里外擦洗干净,外婆就开始揭面蒸馍了。看着外婆忙来忙去,我和妹妹就已经闻到大花馍扑鼻的香气了。
    这时候,我和妹妹是破例不睡的,我们要等着外婆最后一锅馍馍蒸好出笼。
    坐在案板旁边的凳子上,眼睛盯着外婆干活。妹妹翘起小嘴儿唱道:
    芳(香)花馍,花馍芳(香),孤家小姐熏衣裳。
    熏哩白,浆哩光,挑个乎哇(驸马)状元郎。
    读四书,念文章,风风光光走四方。
    骑大马,挎刀枪,英雄豪杰保边光(疆)。
    东边光(疆),西边光(疆),北边光(疆),南边……
    不对不对!我大声叫道,你唱错了,是疆不是光。
    一听小妹唱到这几句,我就忍不住地要笑。她的小嘴儿不关风,总是把香唱成芳,把驸马唱成乎哇,把最后几句唱成东边光、西边光、北边光……
    妹妹因为打断她唱歌很不高兴,脖子一拧,连着说,你才不对,你才不对,就是光,就是光,外婆!你看哥哥唦--
    外婆笑着给我递个眼色,说道,好乖乖,外婆听见了,你唱的对!哥哥才是不对呢,他耳朵有毛病了,莫理他。哎呀,外婆忘了,你们姊妹俩谁记得,啥时候才蒸大花馍啊?
    妹妹一听,抢着说,外婆外婆,我知道,我唱给你听:
    二十三儿冒股烟,
    二十四儿写红字儿,
    二十五扫扫土,
    二十六点香炉,
    二十七插大旗,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儿,置烟酒儿,
    三十儿,捏鼻儿,
    初一儿,拱脊儿……
    咳、咳、咳,妹妹唱得太急呛住了。
    外婆大笑起来,连忙说,好了好了,乖乖唱对了,唱的太好了,不过,到底是啥时候蒸大花馍呀?
    哎呀,妹妹总算喘过气来,她不耐烦了,说,外婆,你耳朵也出毛病啦,二十八把面发,把面发呀,把--
    对呀,乖乖唱的对呀,二十八把面发呀,可发了面,啥时候才蒸大花馍呢?
    妹妹叫问住了,大眼睛扑闪扑闪,半天,白我一眼,说,哥哥也不知道!
    外婆又给我递眼色。我当然明白,摇头晃脑,一脸苦像,假装不知道。然后悄悄地对着妹妹耳朵打个电话,你快说想起来了,晌午发面夜哩蒸。
    妹妹小嘴一翘,小手一拍,叫道,外婆外婆,想起来了,想起来了!晌午发面,夜哩蒸哟,夜哩蒸哟!
    外婆做的大花馍,花样多得就象天上的星星,数都数不清。
    有各种动物、各种人物,还有千奇百怪的花花草草。比如猪、牛、羊、狗、猫、鸡、麒麟、老虎、天鹅等;比如西施、嫦娥、寿星老、唐僧师徒等;比如松、柏、竹、柳、牡丹、荷花、青山、怪石,等等等等。可以说,只要是世上有的,人们说得出的,外婆都能做出来。外婆的本事,完全称得上是一个高级民间工艺大师。就是那一小块面砣砣,要做出复杂的造型,刀、剪、锥、尺、铁丝、铁刷、小米、大米、黄红黑绿各种小豆,统统都是配件和工具。外婆用起来得心应手,雕、镂、嵌、掐之后,各种形像维妙维肖。突出的造型特点,叫人一眼就能辨别出来。比如她做的刺猬,那小家伙身上的毛刺根根尖挺,锋芒毕露。妹妹最喜欢小白兔,那长而又薄的耳朵,开花的蒜瓣嘴,一根根清亮的胡须,就跟活的一模一样。你看看,那两只用小红豆嵌的小眼睛,已经在直扑闪了。更妙的是,大白兔屁股后头还缀着二只桃子胡儿大的小白兔儿呢。妹妹捧在手上看都看不够了,哪里还舍得去吃呀。我最喜欢的是老虎,外婆用红薯面当虎皮纹,用白面掺包谷面作身子,先和了面,然后七扭八拐地绞在一起,揉着揉着,一头威风八面的山大王就做成了。蒸熟捡出来一看,黄皮黑纹,大嘴咧着,长牙呲着,能听到那惊天动地的吼叫了。
    外婆会蒸大花馍,远远近近的人们都知道,年年都有不少的人来找外婆学手艺,可就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学成气。有人说外婆是不传绝窍,外婆知道了也不生气,笑一笑对母亲说,乡里乡亲,莫说没有那一手,就是有,谁还能带到棺材里去?说馍香,那是揉的功夫,看你舍不舍得下力气吧。做的花样儿多,虽说是靠点悟性儿,靠点灵气儿,可根子还是要靠自己的勤谨,靠平时多动脑子多动手,除此之外,哪儿有什么绝窍哟!
    要说没绝窍,那是外婆谦虚。要说有绝窍,就是外婆的一颗好心哩。
    年年大花馍蒸完了,我和妹妹还不睡,要等着热气散了猜元宝。相同花样的馍馍,外婆会做十来个,象包元宝饺子一样,事前暗中在一个馍里塞个大铜钱,据说猜中的人一年都有好福气。按说这事儿妹妹占不到光了,因为连外婆也弄不清楚那个馍里有铜钱了。可是,偏偏就是怪,年年都是妹妹猜中那枚金光闪闪的大铜钱。为此,我很不服气,问外婆,为啥小妹的运气年年都比我好?
    外婆笑了,用指头点点我的脑袋说,傻小子,谁叫她是妹妹你是哥呢!
    今年特别,外婆一下子蒸了十个藏铜钱的大花馍,根本用不着我跟妹妹瞎猜了。我不明白,问外婆到底为了啥。外婆叹口气说,唉,生死大事儿啊,邢台不闹地震了吗,这些花馍,给那些受难人上上供吧……
    啊,我知道,自己这一辈子都忘不掉外婆的大花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火毛
    2018-7-23 19:41
  • 签到天数: 25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2-6-30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天台领先的地方门户服务平台
    • 客服电话:13968580055
    • 客服QQ:808508
    门户服务
        

    浙公网安备 33102302000043号


    浙ICP备11032801号-2
     
    天台之窗订阅号
    天台之窗服务号
    Copyright  ©1998-2024  天台之窗  Powered by  Discuz! X3.5    ( 浙ICP备11032801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