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新闻
商业信息
旅游
网友爆料
畅所欲言
爱心
摄影
戏曲
体育
诗词文学
情感世界
二手房源
家在天台
美容健康
二手市场
网友相约
亲子
电脑
招聘求职
休闲灌水
投资理财
打工生活
户外运动
帮忙
站务
精彩图文

[诗词] 新旧诗的互补效应

  [复制链接]
查看: 12490|回复: 1
  • TA的每日心情
    高兴
    2013-5-24 13:20
  • 签到天数: 1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11-10-8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旧诗的互补效应
                                                                                           周彦文
           当今诗坛有一种五十步笑百步的现象:
    写新诗的人往往鄙薄写旧体诗的人,说陈腐,脱离时代;写旧体诗的人则说,从五四以来就没有好的新诗,新诗没出路。这不是五十步笑百步吗?因为就新旧诗面临困境来说,彼此实在是半斤八两。新诗的困境是脱离了汉语的特性和中国文化的根脉,而旧体诗却是囿于农耕文明的语境中画地为牢,难以自拔。两者的出路,不在别处,恰在对方那里。写新诗的人应从旧体诗秉承精华,写旧体诗的人要从新诗吸收营养。这样写出的诗才能达到一定水平。我称之为新旧诗互补效应。

            诗坛还有一种情况,有的诗人既写新诗,也写旧体诗。那么,这样的人难道要自己嘲笑自己吗?显然不是。这种人其实很聪明,深知新旧诗要互补的原理。这种诗人身上没有文化营养缺乏症。我将这样的诗人称为双翼诗人。不错,一个诗人只有插上传统和现代的双翼,才能在读者的心田里翱翔。

           今天读郭沫若的《女神》,像《天上的街市》那样带有中国传统美学意蕴的诗,依然感觉好,而那些洋化的、标语口号式的诗句却失去了魅力。所以,诗学西方,不能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好东西丢掉。为什么说大部分偈语不是诗?第一次大规模写偈语是六朝翻译佛经之时,那些外国僧人不谙汉语和汉文化,所以写的那些偈语没成为诗。这是汉诗的第一次洋化,从诗歌史看很是失败,与五四那次洋化不同,因为五四那些写新诗的人,如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熟谙汉语和汉文化的大师。

          当代写新诗的诗人中,这方面做得好的是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他的诗不仅具有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感和意境美,而且借鉴吸收了西方哲学和美学的若干精华。

         如果说写新诗的人不能没有传统文化的熏陶,那么,写旧体诗的人则要感应现代文明中新鲜健康的气息。今人的不少旧体诗,缺乏当代的世道人心,缺乏现代意识,连诗的意象和语言都是农耕文明时代的。比如,说“地震”非要说成“地动”,说“子弹”非要说成“流矢”,甚至,“书信”是“鱼雁”,“火车”是“孤帆”。如此诗词,不通过翻译,当代人读不懂。它在思想和感情上与当代人是隔膜的,就像戴着手套抚摸自己的婴儿,戴着口罩与自己的爱人接吻。

         无论是新诗还是旧体诗,但凡写得好的人,往往能在现代和传统之间穿行。臧克家曾说:“我是一个两面派,新诗旧诗我都爱。”我看这样的“两面派”诗人是双翼诗人,他们既不同于摈弃传统的江湖派,也不同于食古不化的经院派。他们的诗往往能“化古造境,传先圣之神韵,快今人之情愫”(胡社桥语)。   
                               
        林从龙先生有首五绝《兵马俑》:
        胆丧荆卿剑,魂惊博浪锥。
        泥封兵马俑,能否慰孤危?
       短短二十字,刻画出一个独裁者的形象,鞭笞了皇权专制,与倡导民主法治的当代读者之间产生了共鸣。诗人若没有现代意识,是写不出如此佳作的。这首诗的典故化用得如盐入水,因而并不影响我们阅读。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批判旧体诗的一个观点就是反对用典,说读旧体诗如同猜谜。可是,聂绀弩的旧体诗不仅大量用典,而且用“洋典”,如七律《风车》:
         八臂朝天一纺轮,朝挥行雨暮行云。
         俯看平地疑流水,仰慕髙踪远塞尘。
        天际东风春猎猎,磨坊文札雪纷纷。
        吉诃德定真神勇,竟敢操戈斗巨人。
         这首咏物诗中的堂吉诃德,为大众所知,至于法国都德的散文集《磨坊文札》,知者就不多了。但这无关宏旨,你也可以理解为风车带动大磨,磨出的白面如雪纷纷。文学不像自然科学有唯一的解,文学的理解常是深浅宽窄不同。聂绀弩的格律诗无疑是一座高峰。他的诗不仅华洋杂处,且亦古今并行,不乏典故。

         胡适当年反对用典,举的例子是杜甫《秋兴八首》中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对杜甫这两句诗解释很多,大部分人认为是为了加强诗意,颠倒了词序。叶嘉莹教授认为也是为了突出“香稻”和“碧梧”, 因为当时长安渼陂这这个地方的稻米和梧桐很有名气。林从龙先生告诉我,他看到科学考古的文章披露,当时长安渼陂出产的一种稻米就叫“鹦鹉粒”,譬如我们今天说的小站米、泰国米之类;有一种梧桐树就叫“凤凰枝”,今天我们还说没有梧桐树,招不来金凤凰。因为鸟的爪子抓着这种树枝最感舒适,睡得好。

         今天现代诗人写让人看不懂的诗,说是写给未来人看的,真是如同呓语。我们与子女或父母之间,仅差二三十年,便有了代沟,相互有诸多不理解。   “批林批孔”这个词距今不到40年,我周围的年轻人就不解其意,说这是大型批发商。更何况隔几百年的人呢?杜甫这两句诗,当时人们是能看懂的,只是后来由于“鹦鹉粒”和“凤凰枝”这两个名词淡出人们的生活,史籍也少有记载,人们才看不懂了。现在的教授有几个看懂司马相如大赋的?即使古典文学教授,也要在桌上摆一本字典,因为有些字他不认识。可是在当时多数士大夫能认识。书法史告诉我们,汉代招聘到国家机关工作的人,必须认识六千多个汉字,而今天经电脑计算,整部《红楼梦》才使用了四千多个汉字。真是“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啊。当今写旧体诗的人,如果没有一点现代意识,很容易和那些一味写“天书”的现代诗人一样,脱离时代,脱离读者。

                                                                          2011年9月5日草于东方绿景  
  • TA的每日心情
    高兴
    2013-5-24 13:20
  • 签到天数: 1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6 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购购物卡 发表于 2011-12-7 10:02

    谢谢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天台领先的地方门户服务平台
    • 客服电话:13968580055
    • 客服QQ:808508
    门户服务
        

    浙公网安备 33102302000043号


    浙ICP备11032801号-2
     
    天台之窗订阅号
    天台之窗服务号
    Copyright  ©1998-2024  天台之窗  Powered by  Discuz! X3.5    ( 浙ICP备11032801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