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高兴 2013-7-16 11:26 |
---|
签到天数: 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
下载 (24.42 KB)
6 小时前
小老板借高利债台高筑出逃,几十个担保人一夜之间陷入困境,天台坦头汽车用品产业链受连锁反应严重冲击
本报记者 徐慧兴 文/图
今年6月20日开始,天台坦头镇多家私营企业主相继遭讨债者登门恐吓。很快,其中的部分企业主被告上了法庭。
事情的原因是,他们之前曾分别为同一个人担保了贷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债务如滚雪球累计,有3800万元之巨。
债务人资不抵债,仓皇出逃,内幕迅速被揭开,担保人们发现自己所担保的竟然是高利贷,月利息最高的竟达到2角。
为时已晚,为了抵债,这些小企业面临倒闭风险,连锁反应对当地的汽车用品产业造成严重影响。
连日来,记者赴天台坦头镇采访了这次借贷风波中的主要当事人,从他们的讲述以及所提供的证据中了解到事情的内幕。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隐去部分人员的真实姓名。
借钱的跑了,讨债的要来砸厂子
今年的6月,对于天台县坦头镇上的多位企业主来说,已然到了事业发展的转折点。
罗康是80后,在坦头镇经营一家汽车用品公司已有两年多。
6月20日上午,与往常一样,他和工人们在厂子里。
门口猛然间闯进七八个大汉,拿着棍棒,牵着狼狗,声称要他立即还债。
“我素来未向他人借钱,当时的情景让我很吃惊。”罗康回忆道,这些人气势汹汹的称不还钱就要砸了厂子。
“仔细询问之后才知道,是我担保出了问题,借钱的人跑了,债主就找我要钱了。”
借钱的人叫姜志华,是浙江鸿福木业有限公司的企业主。一年前,罗康和姜志华在一次行业座谈会上认识。
2010年8月,姜志华找到罗康,说厂里资金短缺,希望他作担保借一笔钱。
“同为办厂,深知融资艰难,再者借条上写的借款期限1个月,利息也只有2分,我就担保了。”
但这仅仅是他给姜志华做的第一次担保,之后的几个月里,又相继做了4次担保,加上第一次,共担保了180万元。
一听电话响,担保人就心惊肉跳
当天,“讨债团”方走,罗康的电话就一直响个不停,“全都是讨债的,一天50多个电话,那时候我才知道姜志华借的是高利贷。”
不久之后,罗康接到传票,债主将他告上了法庭。
“为的就是第一笔担保。”今年8月8日,天台苍山法庭,双方庭前调解失败,罗康面临替姜志华全额支付借款的窘境。
“如果单单是这一笔,那还好,关键在于还有之后的几笔担保,180万元不是我能负担的。”
一旦判定全额支付,罗康的企业缺少流动资金必然倒闭,同时他的企业处于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倒闭后可能引起连锁反应。
“我下家的企业就有30多家,上面的原料公司拿不到货款也肯定会出现问题,况且担保企业不仅仅是我一家。”
这次高利贷风波中涉及到的担保人近60个,其中也包括一些普通市民。
天台城区的老江和老铁都六十出头,经朋友介绍和姜志华相识,做了数次担保,如今已是官司缠身,家里鸡犬不宁。
老江家境不是很好,他说当时出于好心给姜做了担保,没想却惹了这样的麻烦,“我现在只剩下一条老命了,如果连三代人合住的房子都没了,我是没法活下去了!”
刚开始几天,讨债电话每天近百个,现在电话一响起来,老江都是心惊肉跳。
罗康透露,在诸多担保人当中,实际上有部分人是因为想捞回之前借给姜的钱,才卷进来成了担保人的。
疑虑重重,这是不是场骗局?
从6月20日开始,姜志华几次出逃,几次返回天台。
因为不少担保人是办企业的,对姜志华还是比较理解的。
“债主在逼姜志华,我们就不能再逼他了,再逼他就只能走上绝路了。”
8月11日,几名担保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段时间他们常常坐到一起,商量对策,寻找出路,有时候也会把姜志华叫到一起。
“我们决定把姜志华的企业扶起来,想办法使它重新开始,通过盈利来慢慢支付债务。”
尽管大家想挽救姜志华的企业,但每个人的心头仍是疑虑重重。
这场高利贷风波,对他们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一些人对之前的一些细节进行了回放,发现这场高利贷风波更像是一场骗局。
一名担保人说,同一个债主借了数笔钱给姜,担保人A担保的钱还未归还,担保人B又被叫去担保另一笔借款了,这完全不合借贷的常理。
罗康和老铁各自提供了一张借条复印件,向记者证实了这一点。
第一张借条的债主是奚某,2011年1月24日借了30万元给姜,约定5月24日归还,罗康做的担保。老铁手上这张借条的债主也是奚某,2011年2月26日借了40万元给姜,约定5月26日归还。
两张借条放到一起的时候,罗康和老铁颇感意外。但更让他们心头一跳的是,所借的钱,在他们到场签字之前已经打入姜的账户。
放高利贷的“投资咨询公司”
当天在场的几名担保人透露,他们后来探查了解到,这些所谓的债主就是专门搞高利贷的。
“他们明的是开投资咨询公司,实际上干的就是放高利贷。手下有大批的打手,我们这么多次受到人身威胁,早就心知肚明了。”
几名知情的担保人带着记者,在天台县城的天瞳路、人民东路和工人东路一带扫了一圈,发现“投资咨询公司”比比皆是,哪家生意好,哪家生意稀疏,这些担保人都是十分清楚。
根据担保人提供的信息,在天瞳路上,记者找到涉及这次风波的一家“投资咨询公司”,在店里遇到了债主本人。
表露身份和来意之后,这名40多岁的男子立即沉下脸来,大声喝道:“谁叫你们来的,你们媒体没资格管这件事情,没权采访我。”然后走进内屋,将门关上。
之后,记者通过电话联系到另一姓许的债主,称办企业手头拮据,想借一笔钱。
许姓债主称钱没有问题,利息是1角,但必须先扣除借款第一个月的利息,同时需要有两名天台本地人做担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