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高兴 2013-7-16 11:26 |
---|
签到天数: 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
这第二位要说的就是这“饺饼筒”。这可是名副其实的小吃,不仅好吃,而且便宜,更重要的是很容易买到。之所以将其排在第二位,是因为据说这是“****”流传给世人的。
饺饼筒是天台风味食品中最具特色、最好吃的食品。取一张薄薄的面饼,里边裹上馅,就成为扁竹简样子的食品了。逢年过节,几乎每一个节日都要做饭饼简,其中尤以春节做得最多。
饺饼筒具有营养丰富,制作简单,携带方便三大优点。春节之所以要多做,吃个三五天,是由于天台春节有游城、郊游、登山的习俗,食用方便。
饺饼筒的馅多至十几种,一般用肉片、菜丝、芋丝、豆腐、豆面、青菜等。最讲究的用肉丸糕、鸡蛋糕、猪肝、肉片和杂拌五种馅料,裹以雪白的皮,称“五虎擒羊”。杂拌往往用上冬笋、金针、黑木耳、香菇等高档食品。
饺饼筒的由来相传与济公有关。济公在国清寺出家,把一些剩余的菜肴收集起来,包裹成简状给和尚们吃。以后,天台人正月初这几天多用饺饼筒和五味粥一起吃。
春节早餐,各地风习不一。天台城乡则是一律吃五味粥。
天台人春节一大早,家家户户男主人就起来煮五味粥。五味粥就是在粥中加上红枣、赤豆、毛芋、番薯、豆腐这五味伴料。五味粥的五字取"五谷丰登"之意。红枣、赤豆都是红色,取正月初一《开门红》之意。毛芋、番薯、豆腐等杂粮素食,意思是要全家大小从正月初一开始就要勤俭节约,多吃杂粮。男子烧粥是因为男 属阳,春节来临,阳气渐足,一年四季都会欣欣向荣,蓬勃向上。 五味粥由来已久。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称 十二月,初八日 释迦牟尼成道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粱子杂料煮粥而食也。”至今国清寺于腊八节与每月初一、十五用红枣、桂圆、赤豆等果子杂伴煮粥。天台民间春节之晨吃五味粥亦由此演变而来。从前五味粥熟后,先盛起 来,点香燃烛请灶君神佛,再祭请已亡故的长辈,然后合家开食。
“糊拉汰”实际上应该写成“糊拉拖”,只因为天台方言中的“拖”字是念成“汰”的,才这样写。“糊拉拖”,顾名思义是把麦粉调成稀薄而不失其粘性的糊状,用手把它放在锅子里拖拉成圆形的薄饼,一次一个,用不到一分钟就熟。制作方便,香脆可口,是天台乡民的家常便饭之一。
不过要做得好,还得讲点技术。譬如,麦粉调水的稠薄,锅里油量的多少,火候的旺猛与否,都要恰到好处。否则,遢上的粉糊不是溜了,就是紧贴在镬面上起不来,那就成不了糊拉拖,倒成了一塌糊了。当然,在巧妇手下,完全可以使它张张薄如纸、圆如镜、透光亮,揩些油、葱、蒜,吃起来香味四溢,松软适度,可口极了。
肉丸糊麦饼是天台风味食品中和饺饼筒齐名的食品,常常用于招待客人。
麦饼圆形,取其重新团聚之意。新媳妇结婚后的第四天,要迸厨房做肉丸糊麦饼,称“团圆麦饼”。一来表示孝敬公婆,二来借此显示目己的手段。
肉丸糊麦饼的来历有个传说。很久以前,天台有户人家讨媳妇,一天,女方突然上门看望。家中没好菜,临时上市买呢,村居偏僻来不及。正好家里还有一碗未吃的肉丸,老夫妻急中生智,把肉丸捣糊,做成麦饼。谁知女方客人吃得津津有味,连声说好。从此,女方来男方相亲,总是以肉丸糊麦饼和桂圆茶相待。
肉丸糊麦饼以麦粉和肉丸做成直径约20厘米,厚约3毫米的 圆薄饼。为使肉腐松脆,放入荸荠、菠菜等物。还有一种叫“鸡子灌”的肉丸糊麦饼,是当麦饼烧至半熟,里边热气将麦饼上下两层鼓凸起来时,拿筷子戳一个孔,再将打搅好的鸡蛋灌进,待鸡蛋流遍整个馅心,再烙至两面发黄即可。
吃麦饼的吃法类似吃西餐,要用三只筷子,一只按住麦饼,两只撕下一块,蘸蘸碟里的酱油、醋、辣酱,既松又脆,芳香扑鼻。也有懒惰的吃法,只用一双筷子,将麦饼卷一卷,象吃饺饼筒一样。
嗯,来天台做客千万别忘了品尝这道美味,否则,岂不白来一遭
青,书称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板青、棉花青、艾蒿青三种,叶子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不仅可食用,还可止血。吃青饺最好的时令是在清明前后。三月清明,百花争艳,青也吐露了新绿。随之,郊外的山坡、田野、河边、竹林出现了三三两两拎着小菜篮,手持小剪刀的采青队伍。人们花上半天的时间,就能喜获丰收,然后朋友们一起将采来的艾青洗净、煮熟、沥干、捣烂,与糯米粉和在一起,揉拌成青团,然后包入甜味、咸味两种馅儿,揉捏成饺子,最后用蒸笼蒸熟,这就是流传于越乡的时令小吃―――青饺。
关于民间流传的青饺习俗,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相传,目莲母亲被打入地狱后,目莲送食物给母亲,却被恶鬼一抢而空。目莲眼看母亲饿得皮包骨头,奄奄一息,于心不忍,欲设法弄吃的来挽救母亲的生命。那年清明节前后,目莲上山采野菜给母亲充饥,竟发现清香扑鼻的艾蒿青,采回家和米粉蒸了青团送去给母亲。蒸熟后的青团里里外外是深青色的,看上去恶心,恶鬼见了不屑一顾,目莲母亲才有幸吃到青团,保住了命。从此,人们视目莲为孝子。每逢清明节,家家户户采来艾青做成青饺、青饼、青团扫墓祭祖,并延续至今。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古时越乡人在清明节采青做青饺,并在给祖先上坟时带些青饺去,让九泉的先辈也尝尝鲜,以此寄托晚辈的哀思。而今,越乡人依然延续了当年的习俗,并十分盛行,而做青饺,吃青饺的心情已不同于以前,少了一份哀思,多了一份闲趣。
屯桥千张,十里飘香;吃了还想,忘了爹娘。”这首顺口溜世代相传,至今仍是屯桥人吃千张时的口头禅。
说起这首顺口溜,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说的是,从前有家夫妇带着心爱的女儿去赶集,忽然,不知从哪里飘来一缕缕香气;女儿闻后,就一个劲地往那里赶,不一会儿就与父母失散了。原来这香气不是别的,是一个癞头西在烧热锅摊,锅里煮的是猪肺、千张和猪大肠,烧得滚滚来,香气扑鼻。癞头西见摊前站着个眉开眼笑、口水欲滴的小美女,忙舀一小勺千张汤给她尝尝。这一尝,可不得了,癞头西开始了一生的幸福婚姻……
传说归传说,屯桥千张确实名不虚传,吃过的人都说好。它具有香、嫩、脆、可口的特点,闻名天台,远销宁波、杭州、上海等各大城市,逢年过节,供不应求。
要说屯桥千张这些特点从哪里来,一是它有独特的手工制作。从黄豆到千张,要经过8道工序,及8个小时左右的辛苦劳作,每个工序都有奥秘所在,不得马虎,稍有不慎都会或多或少影响千张的质量;二是烧千张也很有讲究,先把千张放入碱水中浸泡数分钟捞起滤干,水里要放上几小段熟猪大肠和几小片熟猪肺,先烧开数分钟,然后放入千张,汤要宽些,煮的时间不宜过长,以数分钟为佳。吃时要趁热吃,吃火锅为最佳。
水晶蛋糕是天台筵宴上最富特色的点心,因它不用麦粉而用糯米粉制作而成,又称“天台糯米蛋糕”,深受欢迎。
糯米蛋糕用糯米粉、鸡蛋、白糖三种原料按相等比例拌和制作。三斤原料,可以做三斤糯米蛋糕。制作的关键是要将鸡蛋打搅得相当熟,用手打搅需几千下。这样,蛋糕才会“发”。 糯米蛋糕的特点是香、软、甜。冷热都可以吃,更适宜于冷吃。由于糯米不易腐败,便于携带,近年来名声雀起,畅销各地,国人竞相仿制。
天台扁食也是麦粉制成的食物。有点象北方的饺子、南方的馄饨,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比饺子精致,比馄饨丰满。馅的多样性更非饺子、馄饨可比。至于它的形状,略带扁形,颇像耳朵。当地民间还流传着一个笑话呢!
有户人家来了客人。丈夫吩咐妻子包扁食请客。妻子不知道怎么个做法,猛然想起丈夫说过自家的猪瘦得象扁食,就把粉捏成猪的形状放到汤里煮。丈夫揭开锅用勺搅,看妻子做了这么些怪物,就说:“你怎么搞的?”妻子回答说:“你不是说猪象扁食?”丈夫见妻子听错话,气得敲勺子:“你耳朵呢?”妻子还是搞不灵清,说:“耳朵本来是做着的,让你这一搅一甩的,还不搅掉了?”丈夫无可奈何地叹息:“唉,呆蛋!”妻子应声:“啥?来蛋?好的!我这就拿来,是做馅呢,还是和汤?”
这自然是充满机智的幽默和调侃,但也表明天台扁食与民间文学之间有着某种不解之缘。在天台南山——特别是山头郑一带——扁食叫做“汤包”。据说郑姓祖上孟五公是远近闻名的豪杰,作一个揖能使十来个壮汉跌入池塘。只因他头生得扁,人们敬畏他,尽管背后不免叫他郑扁头,当众场合可忌讳这个 “扁”字,于是扁食就成了“汤包”。
“汤包”这别号倒道出了扁食的特点。扁食得先“包”。揉好面粉,扎成小段,用擀杖辗压成巴掌大的薄皮(现在多用轧面机轧了)。然后把煮熟的萝卜、荸荠、笋干、精肉及豆腐干、鸡蛋片剁成的碎丁,配上调料,作为馅子。
把皮子两端弯成圆形,用拇指、食指捏合,就成了周围高中间低的扁食,跟人的耳朵确实相像,现做现烫,在汤中加点酱油醋,又热又香,那味道够你夸的。当然,也有现包现烤,放上油,撒上葱,淡黄油亮,是难得的下酒佳馔。
扁食,天台人可以说是一年吃到头。特别是春节,那是非吃不可的。除夕裹好,正月初一当晚饭。这与北方守岁时包辞岁的“饺子”(包时正值辞岁迎新时刻,称“更岁交子”,谐音变说就成了饺子)的风俗相近。而在正月十三挂灯,正月十八落灯,都得吃扁食,则是天台人的创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