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子 发表于 2012-12-23 13:11

跟贾平凹老师商榷:人情不能冷漠

       跟贾平凹老师商榷:人情不能冷漠

   文/湘南 (1482字)


  我喜欢贾平凹老师的文学作品,醇厚而深刻;甚至觉得他为人处世的方式也很可爱,真实而率性。我也见过他的字,感觉字如其人,刚直而倔强;我还见过他的画,感觉画由心生,敦实而独异。

  当然,除了一些文学作品,其余所有的一切都是由网上有关于贾平凹老师的信息感受到的,我的这些感受或许肤浅,或许也不恰当。毕竟,我并没有读全他的作品,也未见过他真实的人,更不曾有任何一丁点的交流和互动。但这并不妨碍,我喜欢他,以及他的思想。

  今天(12月18日)下午看到贾平凹老师14:46发的一篇博文《漂泊的草》,先是画,后是文,我不知道该是画配文还是文配画,但我觉得还是先有了思想抑或要说的话,才有了画。因为,语言更能传达一个人的真实,而画作却需要充分的了解和解读。

  文章说“我的灵魂到处流浪,精神无以附著”。所以,文章题目以及画作取名《漂泊的草》,这容易让人理解。人都有精神无依孤独漂泊的时候,我虽然不知道贾平凹老师的灵魂和精神为什么会“到处流浪”且“无以附著”,更不知道他的灵魂和精神能够在什么地方可以停伫,但这段文和这幅画却能真实地表达出这份感受,并引发人的共鸣。

  假如行文至此,题目、画作、文章,一切浑然一体。但文章还有第二段,是画作所没有的,当是文章和画作的补充。贾平凹说,自己漫无目的地走在大街上,直到两腿发困且内心困惑的时候,有个骑自行车的人认出了他,并说:“我读过你所有的书,你给我我帽子上签个名吧!”但贾老师的“脚步到底没停”,“而不知怎么啦竟有一股眼泪就流下来”。

  我理解是贾老师的内心被读者的这份热诚感动,这棵“漂泊的草”,终于有所依!但贾老师自己有内心的坚持,所以“脚步到底没停”。我的内心,忽然凉了一下,读者使得近乎虚空的贾老师流出热泪,而贾老师为什么就不能给读者一个热情的签名呢?因为,这个读者,并非草率的读者,而是“读过你所有的书”的读者。

  我不知道贾老师内心的坚守是什么,是对名利的淡泊如水,对生活的低调不张扬,对自身宁静的一种刻意追求,还是其他?但无论什么,我都觉得,贾老师得到了热诚读者的温暖,却给人家读者一个冷冷的后背,虽然这份冷漠似乎并非出于故意。我忽然想说,精神可以漂泊,人情岂能冷漠?我是小字辈,觉得连个名都不肯给对自己如此热诚的人签,贾老师为了自己精神的安逸,可能做得有些决绝。

  从一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贾老师并没有觉得自己有多么伟大,但相对于贾老师,读者们更是小人物,他们难道对贾老师有什么非分的苛求么?仅仅是一个签名而已。

  相对于社会的喧嚣,以及社会的种种繁华与不义,或许贾老师主要关注自己的内心,对于外界的一切都厌了或者倦了,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我的认识是,作为一名著名作家,是不是也可以有一定的社会担当?或许我对贾老师的要求苛刻了,但这是我真实的想法。

  许多人说中国当今社会冷漠,为什么呢?其实人人有一颗热诚的心,也几乎没有人说自己冷漠。假如政府能够体恤一下真正的民心,人们能够相互关注一下他人真正的感受,这个社会怎么就冷漠了?如果人们都躲进自己的内心感受,自然难以彼此抱团取暖,就如贾老师得到了来自于读者的温暖,却没有做到“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人情互动。

  我本来想在贾老师的博文下留言,可惜他的评论功能关闭了。我忽然想到,这个博客未必是贾老师自己开的,或许是另有其人在打理,即便开放了评论功能,也未必能够跟贾老师有一个真正的互动。跟面对面的热诚读者尚且不想签个名,何况亿万读者中普通的一员呢?博客的评论功能被关闭,当在情理之中。

  但是,我还是很想跟贾老师提个不情之请:给热诚的读者签个名吧!尽管违心,但也能给人带来以高兴抑或温暖。

水水 发表于 2012-12-24 15:09

倒是片好文

天台佬 发表于 2013-6-22 13:04

人何为人,是因为有情有爱。

天台佬 发表于 2013-6-22 13:04

{:soso_e179:}{:soso_e10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跟贾平凹老师商榷:人情不能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