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新闻
商业信息
旅游
网友爆料
畅所欲言
爱心
摄影
戏曲
体育
诗词文学
情感世界
二手房源
家在天台
美容健康
二手市场
网友相约
亲子
电脑
招聘求职
休闲灌水
投资理财
打工生活
户外运动
帮忙
站务
精彩图文

[诗词] 酒醉无诗伎俩穷

  [复制链接]
查看: 31542|回复: 10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12-30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酒醉无诗伎俩穷,毫挥有则振家风。?

老僧欲写天边月,恐落池中惊卧龙。

(《破山语录》卷十九)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0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似乎已走入了末路,社会文化变迁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晚明生活形态的开放、消费心理的出现和城市生活的多样化。讲求细致的精神享受与精美的物质满足,成为一时之风气。另一方面,这又是一个人人感到危机四伏,惶惶不可终日,心态极不稳定的多事之秋。士人们在谋取功名以外,或寄情于山林,或沉缅于诗酒,或潜心于书画,借以宣泄个性、展露才华、平衡心态、享乐人生,又由于王阳明和李贽等人学风的蔓延,思想空前地解放,学术空前地活跃,文艺空前地繁荣,“童心”说、“格调”说、“神韵”说、“性灵”说等文艺思潮先后崛起,风靡文坛,文学艺术作品求新求变,形式和风格都异常地丰富多彩。焕发童心,品评格调,独抒性灵,力求神韵,真正是不拘一格,各逞其能。?被视为天崩地解的明清易代,使得大批不愿与清廷合作的士人或遁入空门,求取避世之所;或隐居山林,寻求安身之地。他们舞文弄墨,吟诗作赋,大都是兴之所致地表达愿望、抒发感情、寄托怀抱,国破家亡之思与悲欢离合之情融汇于字里行间,呈现在笔情墨意之中,所以,作品的内涵就更丰富,意境就更深远。

    破山一生所经历的,正是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乱世,其书法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时代气息和整体风格的影响。?
     破山早年,游学于江南十余年,遍访名师。他所参拜过的师辈,既是佛门耆宿,也大都是书法高手。陈垣在《明季滇黔佛教考》中说:“诗文杂学之外,释门所尚者,厥为书法。自古僧人能书者固多,法书名迹之保存,亦以寺院为便”。破山的恩师密云圆悟便长于笔墨之道,陈垣在《汤若望与木陈〓》中引用破山师弟木陈道〓的《北游集》进述了一个故事:有一天顺治帝要木陈比较圆悟和雪峤二位大师,哪一位的书法最好。木陈评论说圆悟学力既到,天分不如;雪峤天资极高,学力稍欠,所以圆悟不善于安排,雪峤又缺乏生动,他们互有长短。圆悟曾经说,他自己的书法不过是东涂西抹,写不出什么好字,只是胆子大而已。顺治帝听后说,我看圆悟老和尚真正是高手,大胆泼墨,心手两忘,笔法圆润而灵便,出于天然?①。从这个故事不难看出顺治帝对书法的鉴赏极具眼力,也不难看出晚明僧寺崇尚书法的风气。破山的师兄师弟,几乎均以擅书而著名,破山更不例外,两位大师都是破山的老师,因为除圆悟外,破山曾有问道于雪峤的经历。在当今他人书名早已销声匿迹之时,破山犹有清名饮誉书坛,应该算是圆悟门下的姣姣者。?

    启功先生的《论书绝句》中,有诗道:“憨山清后破山明,五百年来见几曾。笔法晋唐元莫二,当机文董不如僧。”此诗所论为憨山德清与破山海明二人,憨山是破山的师辈,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佛学诗文都有很高的造诣。他是青年破山心仪已久,从破头山下来后第一个急着去参拜的大师。其书法秀雅流丽,饶有书卷气息。破山书法浑朴大气,笔墨苍润,平心而论,其境界当在憨山之上。启功先生在诗后的注文即可比较得出:

先师励耘(陈垣)老人每诲功曰,学书宜多看和尚书,以其无须应科举,故不受馆阁字体拘束,有疏散气息,且其袍袖宽博,不容腕臂贴案,每悬笔直下,富提按之力。功后获阅法既多,于唐人笔趣,识解稍深,师训之语,因之益有所悟。?明世佛子,不乏精通外学者,八法道中,吾推(憨山)清、(破山)明二老。憨山悬笔作圣教序体,传世之迹,亦以盈寸行书为多,观其行笔之际,每有摇曳不稳之处,此正袍袖宽博,腕不贴案所致,而疏宕之处,倍饶逸趣。破山多大书行草,往往单幅中书诗二句,不以顿挫为工,不作姿媚之势,而其工其势,正在其中。冥心任笔,有十分刻意所不能及者。余昔得破山一幅,书“雪晴斜月浸檐冷,梅影一枝窗上来”二句,以奉先师。……?②?

    从这一段文字,可以看出启功先生实在是独具慧眼之人,而憨山与破山之异同也显而易见。憨山盈寸小字,疏宕秀逸,正是学者气象;破山大书行草,冥心任笔,遒丽天成,实为大家风范。但是二人书法均能超凡入圣,独立特行,难怪启功先生要在明世佛子众多的擅书者中,极力推崇二老,并誉之为“五百年来见几曾”的书法巨臂。?

   “笔法晋唐元莫二,当机文董不如僧”的诗句,既道出了破山取法晋唐的师承关系,又说明了他学前人却不囿于前人的为学精神,连同样是取法晋唐的大名盖世的文征明、董其昌,似乎并不比这位和尚高明。事实上,除主要取法于东晋的二王和唐代的怀素之外,破山从苏轼、赵孟顺及明代中叶以来活跃于江南的文征明、祝枝山、徐渭、董其昌等人或多或少都有所借鉴,取其精华融汇贯通。特别是董其昌的影响尤其显著。当其晚明之际,正是董其昌书风泛滥之时,破山寓身江南十余年,江南又是董书蔓延的中心。破山往来于浙江的杭州、绍兴、宁波、嘉兴等地,与董其昌所在的华亭(今上海松江)近在咫尺,又正当董其昌告老还乡,在江南行走的业已名满天下的晚年,虽然尚未发现破山与董其昌直接交往的证据,有关资料关于同门师兄法藏与董其昌等人的交往则多有记载,江南各地、佛门内外董其昌字画则是随处可见。破山住持过的嘉兴东塔寺也是董其昌经常出入之处,并留有文章。?③其所提出的“南北宗”之说,以禅宗南北两个宗派来比喻书画的不同风格,并抑“北”扬“南”,以南宗为正传,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个性的施展,注重笔墨的变化,这些观点很能够吸引象破山这样的南禅中人。因此,耳濡目染,青年时期的破山不可能不受其影响,甚至刻意效仿。但是,破山在回到四川后,特别是经历了漫长的战乱之祸、民族之辱、流亡之苦的遭遇之后,复杂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经历铸成了他复杂的性格,书法一改董字的文弱清丽之风,一种国破家亡的沉重和企盼民族振兴的欲望强烈地表现出来,夹杂着故国沦亡,无力回天的伤感情绪,滋养了他胸中的郁勃之气,转而为艺,形成了他书法风格的浑厚、苍茫和奔放。往往兴到落墨,不假思索,随心所欲,一任天然:?

酒醉无诗伎俩穷,毫挥有则振家风。?

老僧欲写天边月,恐落池中惊卧龙。

(《破山语录》卷十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0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康有为说:“吾谓书法亦犹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至其极也,亦非口手可传焉”(《广艺舟双辑》)。戒律即是法则,定慧当作修养,心源溢出生机,了悟便能超然。破山凭借满腹的才情、深厚的学养和高超的悟性,挥舞笔墨,如入无人之境,以此“达其性情,形其哀乐”,来抒发自己的心情意绪。他常常在诗作中透露出横涂竖抹挥毫泼墨的精神感受,其中,有“镇日挥毫放墨光”?④的愉悦、有“持扇索吾偈,……狂歌书其上”?⑤的放纵,有“老僧才举笔,已是葛藤窝”?⑥的率意,有“老僧笔下龙蛇阵”?⑦的浪漫,有“文字欲离离未得,临池又觉墨花香”?⑧的陶醉,有“摩腾费尽纸千张”?⑨的快然,有“老僧信笔书,为汝发深省”?⑩的自信以及“年老气力急,写字少笔力。不待与人悦,只图了活计”的任达,他显然已超越和脱离了“法”的束缚和前人的影子,笔笔自如,字字天然,神融笔畅,得心应手。这正是孙过庭所谓“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书谱》)的境界。破山尝自谓“老僧力倦与神疲,书字无心笔笔奇”(《破山语录》卷十五)。在无意识,无计划,无安排,不经意,——即“无心”之中,获得不可思议的神奇、深远隽永的意味和难以言说的风韵。“法执”、“我执”两忘,“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并通过与“‘无心’、‘无念’而与自然合一的‘禅意’”相圆融,达到心手双畅,自由无碍的效果,应该说,这不失为佛门寻求解脱的最佳法门。钱穆指出,“禅宗的精神,完全要在现实人生之日常生活中认取,他们一片天机,自由自在,正是从宗教束缚中解放而重新回到现实人生来的第一声。运水担柴,莫非妙道。嬉笑怒骂,全成妙道。中国此后文学艺术一切活泼自然空灵脱洒的境界,论其意趣理致,几乎完全与禅宗的精神发生内在而很深微的关系”(《中国文化史导论》)。作为禅门大师、诗书通才的破山,用“空灵脱洒”、“活泼自然”、“自由自在”、“一片天机”来品评其书法,可以说恰到好处。李泽厚说:“中国哲学的趋向和顶峰不是宗教,而是美学。”??12?破山在挥毫泼墨中,在对美的感受体味中,自适、自慰、自得,亦丰富了他的禅悦的精神境界。?

    具体而言,破山书法多以自作诗句和佛偈文辞为内容,落款署“破山明”、“明老僧”、“双桂老人”等。笔墨之间,才气胜过功夫,率意多于理性,不刻意形式的安排,不拘泥点画的雕饰,用笔迅猛,线条酣畅,提按分明,使转自如;在结构上任笔为体,随机以应变,得意而忘形;总体布局则前呼后应,气势连贯,一气呵成,浑朴超然,全篇墨汁淋漓,虚实相生,充溢着鲜活的气息与勃勃生机。?  由于破山的地位和影响,前去索书的人络绎不绝。“老僧才病起,禅者来求书”、“双桂行门满,急欲老僧书”、“远来索我书,不以文章赋”(《破山语录》卷十六);甚至“四来不问禅和道,一定要求字与诗”(《破山语录》卷十六);“老僧不善书,忽得山人王居士苦索”(《破山语录》卷十)……,无论是问道还是求诗索书,破山大都乐意应酬,不断地为禅人学者、居士、官吏种种人物写字和题扇。随着名气越来越大,索书的人也越来越多,以至于不胜应付,使他又常常发出“书债半生梦,佛冤千古风”(《破山语录》卷十九)、“道名标不朽,书债何时完”(《破山语录》卷十八)的感慨。他对人说:“老僧不善书,写字多糊涂。珍重参禅者,休将护口符”(《破山语录》卷十六)。告诫弟子们要以参禅为务,不要本末倒置。更说:“求道不求字,终须成大器;求字不求道,投其人所好。此非学道人,莫令诸方笑”(《破山语录》卷九)。说:“写字便成劳,不知为甚的?学人不努力,空费这张纸”(《破山语录》卷九)。奉劝大家要“求道”而不要“求字”。从此可见破山周围和弟子们中间爱好书法的风气是非常浓厚的。《明季滇黔佛教考》在论述当时这一现象时说:“宋姑苏景德寺云法师《务学十门》有曰;‘不工书无以传’,法门重书如此,无惑乎工者之众也。”?  战火纷飞之际,破山频繁往来于各种势力之间,应邀写字不辍,以此满足那些手握生杀大权的人物的索取,并借此劝告他们放下屠刀,化解冲突,释放无辜的生灵,因而,人们争相传颂“破山书法,能避水火”。《梁山县志》说他“善草书”,又转引《潼川府志》说他“能诗能书,今宝其字者,以为能避火灾云”。《石柱厅志》说:“破山工书法,厅人犹有藏其墨迹者”,“笔致飘逸有仙气”。《开县志》则说破山遗书“宝扇及华严经,祈雨辄应”。著名画僧、双桂堂第十代方丈竹禅说:“破祖墨迹字,能避火灾,道德所至,非幻术也”,“祖字屡屡显灵,蜀中口碑相传不绝。”崇拜者们借助“览其遗墨,愈想象其为人。”当然,破山的书法绝不具有“能避水火”的功效,更无“祈雨辄应”的灵验,这些实际上都是民间将破山传奇化和神化的结果,从中亦反映出人们对他的崇奉和景仰。但其书法水平并非得字以人高之便,相反,却多受其佛学的掩盖而往往被人忽略。又因为其书作多数深藏佛门之内,僻静之邦,更使世人罕见其书,书坛罕知其名。破山是绝顶聪明的人,且有佛学和词赋在胸中垫底,悟性又高。所以挥毫泼墨,皆能自出己意。“不以顿挫为工,不作姿媚之势”,没有做作的痕迹,没有华丽的姿态,没有技巧的玩弄,无牵无挂,大起大落,自然而然。“而其工其势,正在其中”。苏东坡论书说:“无意于佳乃佳”,启功先生论破山之书,谓其“冥心任笔,有十分刻意所不能及者”,正与东坡相吻合。这是一种在才气、学问、功夫高度统一之际,一切打通、一切不惑、天人合一、大道自然的境界。?

    纵观破山的书法,既不同于徐渭的意气风发,不同于文征明的清俊严谨,不同于祝枝山的抑扬顿挫,也不同于董其昌的秀逸流畅。它比徐渭要冲淡,比文征明要洒脱,比祝枝山要空灵,比董其昌要凝重。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转引《黔诗纪略》的话,评论他及其弟子丈雪的书法说:“破(山)、(丈)雪师弟诸手迹,体正力厚,纯法二王,辄叹即渠出家之雄,已非不从积学可得。”郭沫若也有“丈雪破山人已渺,几行遗墨见薪传”的诗句,表达追慕之情。?





注释:?

①参见陈垣《汤若望与木陈〓》。?

②详见启功《论书绝句》168—169页。?

③参见《光绪嘉兴府志》卷十八《寺观》。?

④⑨《破山语录》卷十九《赠显余上人书径》。?

⑤《破山语录》卷十九《赠御用梅镇堂》。?

⑥《破山语录》卷十六《示灵碧行者》。?

⑦《破山语录》卷十九《赠作宾张文学》。?

⑧《破山语录》卷十《示照圆沙弥》。?

⑩《破山语录》卷十六《示自诚戒子》。?

?11?《破山语录》卷十六《示耶湘禅人》。?

?12?见《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1期,李泽厚《漫述庄禅》。?

?13?见双桂堂藏竹禅题破山书法册页跋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高兴
    2013-5-24 13:20
  • 签到天数: 1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11-12-30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纵观破山的书法,既不同于徐渭的意气风发,不同于文征明的清俊严谨,不同于祝枝山的抑扬顿挫,也不同于董其昌的秀逸流畅。它比徐渭要冲淡,比文征明要洒脱,比祝枝山要空灵,比董其昌要凝重。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转引《黔诗纪略》的话,评论他及其弟子丈雪的书法说:“破(山)、(丈)雪师弟诸手迹,体正力厚,纯法二王,辄叹即渠出家之雄,已非不从积学可得。”郭沫若也有“丈雪破山人已渺,几行遗墨见薪传”的诗句,表达追慕之情。?

    若非写者之夸张,的确让人仰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火毛
    2018-7-23 19:41
  • 签到天数: 25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1-12-30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3-8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笔法晋唐元莫二,当机文董不如僧”的诗句,既道出了破山取法晋唐的师承关系,又说明了他学前人却不囿于前人的为学精神,连同样是取法晋唐的大名盖世的文征明、董其昌,似乎并不比这位和尚高明。事实上,除主要取法于东晋的二王和唐代的怀素之外,破山从苏轼、赵孟顺及明代中叶以来活跃于江南的文征明、祝枝山、徐渭、董其昌等人或多或少都有所借鉴,取其精华融汇贯通。特别是董其昌的影响尤其显著。当其晚明之际,正是董其昌书风泛滥之时,破山寓身江南十余年,江南又是董书蔓延的中心。破山往来于浙江的杭州、绍兴、宁波、嘉兴等地,与董其昌所在的华亭(今上海松江)近在咫尺,又正当董其昌告老还乡,在江南行走的业已名满天下的晚年,虽然尚未发现破山与董其昌直接交往的证据,有关资料关于同门师兄法藏与董其昌等人的交往则多有记载,江南各地、佛门内外董其昌字画则是随处可见。破山住持过的嘉兴东塔寺也是董其昌经常出入之处,并留有文章。?③其所提出的“南北宗”之说,以禅宗南北两个宗派来比喻书画的不同风格,并抑“北”扬“南”,以南宗为正传,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个性的施展,注重笔墨的变化,这些观点很能够吸引象破山这样的南禅中人。因此,耳濡目染,青年时期的破山不可能不受其影响,甚至刻意效仿。但是,破山在回到四川后,特别是经历了漫长的战乱之祸、民族之辱、流亡之苦的遭遇之后,复杂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经历铸成了他复杂的性格,书法一改董字的文弱清丽之风,一种国破家亡的沉重和企盼民族振兴的欲望强烈地表现出来,夹杂着故国沦亡,无力回天的伤感情绪,滋养了他胸中的郁勃之气,转而为艺,形成了他书法风格的浑厚、苍茫和奔放。往往兴到落墨,不假思索,随心所欲,一任天然:?

    酒醉无诗伎俩穷,毫挥有则振家风。?
    disha.liurenba.com
    老僧欲写天边月,恐落池中惊卧龙。

    (《破山语录》卷十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8-30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有点怪怪的。不知道是哪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天台领先的地方门户服务平台
    • 客服电话:13968580055
    • 客服QQ:808508
    门户服务
        

    浙公网安备 33102302000043号


    浙ICP备11032801号-2
     
    天台之窗订阅号
    天台之窗服务号
    Copyright  ©1998-2024  天台之窗  Powered by  Discuz! X3.5    ( 浙ICP备11032801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