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新闻
商业信息
旅游
网友爆料
畅所欲言
爱心
摄影
戏曲
体育
诗词文学
情感世界
二手房源
家在天台
美容健康
二手市场
网友相约
亲子
电脑
招聘求职
休闲灌水
投资理财
打工生活
户外运动
帮忙
站务
精彩图文

[原创]茶  宴

[复制链接]
查看: 1160|回复: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8-28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茶文化
茶  宴(上)

美酒千碗难成知已,清茶一杯也能醉人。这醉人的清香也飘逸在以茶代酒款待宾客的茶宴上。
茶宴又叫茶会、茶社、汤社等。据考证,茶宴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陈寿的《三国志》记载,吴国孙皓每次设宴时特别优待不太会饮酒的韦曜,“密赐茶  以代酒”,这是史籍中最早关于以茶代酒的故事。
以俭德著称的东晋吏部尚书陆纳在任吴兴太守时,当卫将军谢安去拜访他时,只以茶果招待客人。而征西大将军桓温任杨州牧时,每次宴请,“唯七奠拌茶果而已”。由此可见,以茶代酒,辅以糖果、糕点,请客作宴,在晋代已经有原型,并被认为是一种清操绝俗的德行。而茶宴一词的最早文字记载首见于南北朝时的《吴兴记》,提到“每岁吴兴,毗陵二郡太守采茶宴会于此。”
到了唐朝,饮茶之风盛行,茶宴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时尚。大型茶宴以在顾渚山举办的最为著名。
顾渚山位于浙江湖州和江苏常州交界处,这里所产的紫笋茶和阳羡茶在当时被列为贡品。每到早春时节,两州太守都要到顾渚山来监制,并邀请许多社会名流共同品尝,由此形成了每年一度的茶宴。有一年,在苏州做官的白居易因病不能参加茶宴,写了一首诗生动描述了茶山茶宴盛况,并对不能亲自参加茶宴感到遗憾,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贡茶焙制成后,使日夜赶送京城长安,供李唐王室摆设“清明宴”,先荐宗庙,后赐群臣。
唐德宗时,茶圣陆羽、诗僧皎然、女道士李冶一起组织了苕溪诗会,共襄茶事。773年,湖州杼山建起茶亭一座,因为该亭建于癸年癸月癸日,故取名为“三癸亭”。此后,陆羽、颜真卿、皎然、李冶等便常常聚会其亭,品茶赋诗,以茶会友。这种茶会与皎然倡导的重九茶宴一起,开创了文士茶会的新形式,流传千古,为茶文化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在其间人们吟诗作画、赏花观月、抚琴弈棋,品饮过程变成了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在这一时期,陆羽他们著书立说、品评名茶、评鉴水品,发展茶宴形式,草创了茶道的格局和程序,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
在茶宴上,人们不仅可以领略品茗滋味,而且还可以欣赏环境和茶具之美,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
在唐代女诗人鲍君徽的《东亭茶宴》诗中,茶宴则另是一番风味。
闲朝向晓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
远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笤水声中。
幽篁映诏新抽翠,芳槿低  欲吐红。
坐久此中无限兴,更怜团扇起清风。
这种略带女性文化慵懒、闲适情调的茶宴,风格落落大方,自然而不雕凿。
当然,由于个人的文化素养不同,茶宴的风貌、气度也不尽相同。钱起在《与赵莒茶宴》道:“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占醉流露。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吕温在追仿王羲之《兰亭集序》而作的《三月三茶宴序》中,更多地是表现出中国人的清雅情怀,几达香温地步。“乃拨花砌,憩庭荫。清风逐人,月色留兴。卧指青霭,坐攀花枝。闲莺近席而不飞,红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虎珀之色。不令人醉,唯觉清思。虽玉露仙浆,无复加也。”文中对茶宴的幽雅环境、品茗的美妙回味,以及令人陶醉的神态都作了细腻的描绘。
这种茶宴,历代延续不绝。五代时,和凝与朝廷的同僚“递日以茶相饮”,轮流作东,请同僚们喝茶,并且“味劣者有罚”,并把这种茶会称为“汤社”。

中国茶文化
茶  宴(下)

由于皇室嗜茶,上行下效,宋代饮茶风气较前代更盛,茶宴遍布全国。而见于上层社会和禅林僧侣之间的茶宴尤为突出。
文人墨客茶宴重于情,选择在风景秀丽、环境宜人、装饰文雅的场所,而官场尤其是宫廷茶宴,通常在金碧辉煌的皇宫中举行。
宫廷茶宴作为皇帝对群臣的一种恩赐,气氛庄严肃穆,礼节相当严格。茶叶必须是清明前贡茶,水要清泉玉液,器要名贵瓷皿。
茶宴进行时,先由近侍施礼布茶,在皇上带领下,群臣举杯闻香品味,赞茶谢恩,直到相互庆贺,都以品茗贯穿始终。整个茶宴仪式,大致可分为迎送、庆贺、途谊、观景等内容。
宫廷茶宴的情景,蔡京在《延福宫曲宴记》里这样写道:“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沸,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这就是宋徽宗亲自烹茶赐宴群臣的情景。
而寺院茶宴多在僧侣之间进行。茶宴开始时,住持按一定程序冲沏香茗,依次递给大家品饮。冲茶、递接、加水、品饮等都按教仪进行。在赞美茶香、茶味、茶色之后,议事舒景,颂佛论经。在这方面,最有名的是径山茶宴。
径山位于浙江余杭、临安两地交界处,这里古木参天,溪水淙淙,山峦叠翠,自古就是盛产名茶的地方。山中的径山寺始建于唐代,自宋代到元代有“江南禅林之冠”的美誉。历代以来,径山寺饮茶之风颇盛,常以本寺所产名茶待客。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套以茶待客的礼仪——茶宴。每年春季,僧侣们在寺内举行茶宴,坐佛论经。
径山茶宴有一套较为讲究的仪式。茶宴开始时,先由住持法师亲自调茶,以表敬意。然后命近侍一一奉献给赴宴僧客品饮。僧客接茶后,先打开碗盖闻香,再举杯观色,然后才开始尝味。一旦茶过三巡,便开始评论茶品,谈事叙谊,颂佛论经。
关于径山茶宴,王畿《径山诗》写道:“登高喜两坐僧楼,共语茶林意更幽。万丈龙潭飞瀑到,五峰鹳树片云收”。
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径山寺求学取经,学成回国将径山茶宴一道带回日本,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了日本茶道。
宋时茶宴的盛行又导致斗茶的产生,从而丰富和充实了茶宴的内容。
明清以后,茶宴尤甚,公私茶宴更是寻常之事。大江南北,茶坊林立;三教九流,茶宴不绝。清人这样写道:“上自朝廷燕享,下至接见宾客,皆先之以茶,品在酒醴之上”。
古代茶宴特别是文人茶宴在精神品位上是十分高雅的。明朝大画家文徽明给后人留下的《惠山茶会图》,可以让人具体地感受古代文人以茶会友的雅逸情趣,它代表了文人茶宴在意境上的追求。在这种茶宴上,不仅可叙友情,品茗作诗,还可以欣赏周围优美的环境,自然清新而不失古风。
近代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又赋予了茶宴新的内容和形式,常见的有结婚茶宴、喜庆茶宴、文化茶宴、生辰茶宴等。今天的名茶产区还经常在新茶开始采摘时,仿照古代茶宴仪式,进行点茶、观茶、闻茶、品茶、论茶,共同探讨发展当地经济的方针。当今流行于湘西、鄂西的擂茶、桂北的油茶、广东的早茶、西藏的酥油茶,都是古代茶宴的延伸和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天台领先的地方门户服务平台
  • 客服电话:13968580055
  • 客服QQ:808508
门户服务
    

浙公网安备 33102302000043号


浙ICP备11032801号-2
 
天台之窗订阅号
天台之窗服务号
Copyright  ©1998-2024  天台之窗  Powered by  Discuz! X3.5    ( 浙ICP备11032801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