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能卖8元一公斤的西蓝花,如今连6角一公斤都没人要。”昨天,慈溪长河镇大云村不少村民给本报87777777新闻热线打来求助电话,说该村正在不断成熟的125公斤西蓝花低价都卖不出去,几百个农民眼睁睁看着自己辛勤忙碌了四五个月的成果烂在地里,心在流泪。
昨天下午,记者一行赶到慈溪长河镇大云村实地采访,发现在该村,滞销的西蓝花让菜农伤透了心,更加严重的是,马上要成熟的400万公斤包心菜同样面临着低价滞销困局。
成片西蓝花烂在地里
昨天下午3点,记者跟随菜农王桂水来到他家的几亩菜地里。菜地远远望去,一片片绿油油,可走近一看,菜叶中却夹杂着枯黄色,这是因为没来得及收割的西蓝花开出了黄花。
王桂水从地里割下几株西蓝花,指着枯黄色的花苞沮丧地对记者说:“你看,开出小黄花后,已经不能吃了。西蓝花的成熟期很短,一天不割就会开花,再过两天就烂掉了。这是我第一批成熟的西蓝花地,再过几天,如果还卖不出去,就要全烂光了。”
“现在气温高,地里的西蓝花都是成熟得快,不管是否收割,次日就会开花没人要了。”看着自己三四个月来起早贪黑精心种植的西蓝花开出的“花上花”,70多岁的菜农老李欲哭无泪。他地里的西蓝花跟老王地里的一样,已经可以收割了,可现在连6角钱一公斤都卖不出去。
在大云村,不少菜农都肩负着沉重的压力,有的小孩正在上学,有的家里有年迈的老人,这一季田里的菜卖不出去,年收入至少减掉两成。看着满地的西蓝花,菜农们的心无比沉重。
一笔让人滴泪的账
老李不仅种了5亩西蓝花,还种了6亩包心菜,他的情况比老王更困难,不但西蓝花卖不出去,而且即将成熟的包心菜也将面临同样困境。昨天,他沮丧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就算一公斤西蓝花能卖6角钱,可这样的价钱连成本的一半都不到。”老李告诉记者,一亩西蓝花的成果率在60%左右,大约2500株,一株成果0.4公斤左右,按6角一公斤算,一亩西蓝花也只卖600元。而光买种、施肥、喷药等实打实付出去的成本,一亩西蓝花就要800元左右,这还不算付出的人力成本。老李告诉记者:“种植面积大的菜农,除去自己起早贪黑做,每个月还需要雇几天小工帮着照料。一般女工是80元一天,男工120元一天。现在卖的这点钱连支付人工费都不够。”
5亩的西蓝花已经让老李焦头烂额了,可是即将上市的包心菜更让他揪心。
“现在打听到的包心菜收购价才2角4分钱一公斤,这样的价格同样连成本都不够的。”老李说,每亩包心菜产量在5000公斤左右,每亩的种植成本包括育种费、耕地费、农药费、肥料费等同样需要800元左右,也是不包括人力成本的。
记者从大云村村委会了解到,该村种植的西蓝花总共有1000多亩,包心菜有800多亩。今年全村能产西蓝花约125万公斤,包心菜约400万公斤。按照目前的行情,大量的西蓝花、包心菜只能烂在地里,这一季种植了这两样菜的菜农将血本无归。
不少菜农放弃收割菜 也有菜农割下来送人
“收割西蓝花还得花人工,等于是多了一重浪费,不想再多花精力了。”村里不少菜农告诉记者,他们已经无奈地做出了决定,由于连成本都够不上,不愿再花精力去收割西蓝花了,只能看着它们烂掉,然后直接用拖拉机耕掉。
不过也有不少菜农心痛难舍,不忍践踏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果实。老王就是其中之一,他现在依然每天早上四五点钟起床跑到菜地里收割西蓝花。
“收割西蓝花必须趁早,晚了花就散了、软了,卖相不好。”老王说,今年收购价低得离谱,可还是没人愿意来收,他只好自己收割后用三轮车拉到附近的菜市场里,直接卖给“马大嫂”,能卖多少是多少,一天能收回二三十元不错了。卖不掉的,就算送人了,也比看着它们烂在地里心里好受些。
“差太多了,去年这时候收购价可是8元一公斤啊,每天少说也能收个百来公斤,今年怎么会这样呢?”老王不解地问。
据了解,西蓝花是大云村菜农主要的种植品种之一,10多年来都是如此。菜农们说,以往这时候,几家做蔬菜冷冻出口的企业都会主动上门来收购。而今年,他们告诉菜农,西蓝花出口的标准提高了,他们种植的这些西蓝花大部分难达到出口标准。
“只有那些花苞圆实、菜柄短、色泽好的西蓝花能被挑中,大约能卖6角钱一颗,但这种西蓝花所占的比例不到种植数量的50%。”菜农告诉记者,按这一比例计算,即使被企业收购,菜农也是亏本的。
去年供不应求 今年外地农户竞相种植
“全村有3000多亩耕地,全都种植西蓝花、包心菜、辣椒等经济作物,其中西蓝花占了30%以上。”大云村党支部书记林哲峰告诉记者说,他们调查后了解到,今年的西蓝花市场供过于求,在上海的蔬菜批发市场才卖到8角钱一公斤,而去年由于供给量少,批发价一度卖到8元钱一公斤,最低也在1.8元一公斤。
正是因为去年供不应求,今年外地农户竞相种植西蓝花,而大云村的菜农们不了解这一形势,种植西蓝花的比例没有减少。今年外地的西蓝花大量上市,导致整体市场供过于求,收购价格也就随之大幅降低。
林哲峰表示,村里西蓝花滞销,他们积极向镇政府汇报情况,镇政府很重视,但一直没有找到好的办法解决。“要是收购企业与农户之间签订协议,保障最低收购价,就不会出现这种局面了。”林哲峰介绍说,同样是大云村的重要经济作物———辣椒,就不一样了,4家企业与村里签订了收购合作协议,村里再与农户签订生产协议,这种订单农业设定了最低收购价,在行情不好时适当反哺农户,能保证农民的利益。
以往村里的西蓝花、包心菜也由慈溪市蔬菜批发公司以及村里的一家外贸企业在收购,但由于西蓝花、包心菜不像辣椒,成熟期特别短,不易保存,订单农业很难实施。
如果您有什么渠道可以帮助大云村的菜农卖掉这些西蓝花、包心菜,或者您有好的建议能帮助大云村的菜农从根本上解决“丰年菜贱伤农”困局,请致电本报记者值班手机13777007777,我们急切希望能帮助这些辛苦劳作的菜农们渡过这个难关。
|
|